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读史早知今日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段炼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杨度:对内皆文明,对外皆野蛮

在张爱玲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当中,主角盛九莉曾经抱怨道:“不喜欢现代史,现代史偏偏打上门来。”“不喜欢”源于文化优越而产生的自负,而“偏偏”一词则又意味着不得不接受的那份屈辱。强烈的情感落差当中,连接着因西力东渐“打上门来”,却又无力还手的一段痛史。那种复杂心绪与敏锐感知,较之当日士大夫笔下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熟语,或许更为真切。通商口岸与不平等条约,带来了小女人的叹息和大时代的新陈代谢,也让门里的读书人重新打量门外的世界。

对于晚清士人而言,糅合了地理观念与政治认知的外部世界,其实不完全是陌生的概念。但或许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当道光皇帝盘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的时候,传统的天下观念才由战争打开缺口,裂变为对于万国的新鲜体验。梁启超回忆,十八岁那年(1891年)经过上海,从坊问购得《瀛寰志略》读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国。作为晚清以来广泛传播的新学之一,地理知识也从沿海向内陆逐步扩张,在读书人心头划下深浅不一的痕迹。1908年,在江西萍乡读小学的张国焘,除了确信地球不是平的,而是球形的,还知道圣人不仅出在东方,也出在西方。四年后的1912年,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时,才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于是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他惊奇地发现,在这张巨大的地图上,中国只是偏居一隅,长沙不过一个小点,而自己的老家韶山,竟然根本就找不到。

湘籍历史学者陈旭麓考证,在1858年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当中,“洋”开始取代“夷”,出现在正式文本当中。较之古代中国以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称呼周边族群,洋字的客观表述,已让鄙薄之意大为淡化。或许可以说,从那时起,至少在政治外交场合,晚清中国开始尝试与万国平等对话。然而,同一时段里,战争胜利者打上门来的世界步步进逼,反衬晚清中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外来的这个世界面前节节败退。钱钟书为钟叔河编订的《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所作序言,最为精妙:“中国‘走向世界’,事实上也是‘世界’‘走向’中国;咱们开门出去也由于外面有人敲门,撞门,甚至破门或跳窗进来。”如果说,从夷到洋的退让,还只是放低身段、委曲求全的话,到了晚清士人也不得不承认,西方诸国为文明,而自己为野蛮之时,世界带给读书人的观念震荡,已经相当剧烈。

因此,在中国走向世界的吁求背后,其实是自身旁落于外部世界的现实。难怪钱钟书说:…走向世界’?那还用说!难道能够不‘走向’它而走出它吗?哪怕你不情不愿,两脚仿佛拖着铁镣和铁球,你也只好走向这世界,因为你绝没有办法走出这世界,即使两脚生了翅膀。”晚清读书人破天荒地以千年这一长时段,描述门外世界天翻地覆的巨变,的确独具眼光。既然世界无法回避,中国如何在世界这一尺度下自我修正,以期被世界所接受,也就变得迫在眉睫。当时一种极端的看法甚至认为,中国人在人种上不如西方,未来只有与西方人士合种通教,方能转弱为强,融人世界。1902年,梁启超兴奋地宣称,20世纪将是两大文明结婚之时代,彼西方美人必能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易鼐也在《湘学报》上,极力宣扬通过黄白合种提升国民素质:如以黄白种人互为雌雄,则生子必硕大而强健文秀而聪颖。与此相对,伴随义和团运动而起的彻底排外,则代表了另一种对于世界的极端看法。周作人曾回忆:“我最早是尊王攘夷的思想”,“它表示是赞成义和拳的‘灭洋’的,就是主张排外,这坏的方面是‘沙文主义’,但也有好的方面,便是民族革命与反帝国主义的,但它又怀疑乃是‘顽民’,恐他的‘扶清’不真实,则又是保皇思想了。这两重的思想实在胡(糊)涂得很。”中西新旧之间,同一时空中不同读书人心中的那个世界的形象,竟然如此纷繁多歧,确实远超后人想象。

P23-26

书评(媒体评论)

以史眼居高读书,才能说与人听;读书有博览垫底,人听了才有趣。此书之妙,更在于贯通古今,融会东西,缕述葡萄酒来路,敢说钱钟书有误,卓识任君拾。

——李长声(旅日作家)

从清末曾纪泽、杨度、宋教仁,到现当代胡适、陈寅恪、钱钟书,段炼追寻了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超越时代的摩擦与碰撞,并辅以对西方古典人文的认知,对世俗生活的除魅。叙事方式委婉动人,多彩多姿,闪烁思想的火花。描绘人事时地物,宛如打开《清明上河图》,深得其趣。

——吴兴文(台湾出版人、藏书票收藏家)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曾纪泽:“一知半解”学英文

 陈寅恪:“何必旧”与“何必新”的湖南维新

 杨度:对内皆文明,对外皆野蛮

 宋教仁:一百年前的择业与改行

 鲁迅:“革命”三调

 胡适:“反对留学”的留学生

 蒋介石:日记里“胡说”与“狐仙”

 江冬秀:“此人是哪位妖怪?”

 张申府:在五四时代找“女朋友”

 丁文江:“谈”政治与“干”政治

 郭沫若:“拓都与幺匿”的困惑

 施蛰存:儒墨何妨共一堂

 黄裳: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

 吴晗:迷乱年代的良心

 黄仁宇:“白茉莉”的隐秘情事

 齐邦媛:“老师,我们和你一同哭”

 从林纾到萧军:浪漫主义的五四之旅

 知识分子的去与留:依附城市还是塑造城市

第二辑

 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的书里书外

 裘力斯·凯撒:《色,戒》的原典

[附:高贵乡公]

 托马斯·布朗:骸骨的迷恋

 托马斯·曼:来自异域的“小说证史”

 约翰·厄普代克:一只现在进行时的“兔子”

 君特·格拉斯:记忆的复苏

 略萨:《绿房子》,不,绿迷宫

 罗伯特·达恩顿:拉伯雷笑声中的《屠猫记》

 马克斯·韦伯:“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

[附:马克斯·韦伯读什么书]

 福柯:回归“今天的我们”

 《圣经》笔记之一:从名利场到迦南地

 《圣经》笔记之二:“摩西将耶和华的命令都写上了”

 《圣经》笔记之三:《圣经》密码何处寻

 世纪的书:说吧,记忆

 生活在别处:两个世纪三本书

第三辑

 语言:世界的七巧板

 智能:道是“有序”还“无序”

 东方:萨义德的表述

 错觉:钱钟书谈周作人

 翻译:葡萄美酒欧洲杯

 食物:始诸饮食

[附:故乡春卷]

 性情:角先生

[附:乐举高升]

 远行:为游记敲响丧钟

 音乐:为什么是肖邦

 诗性:地图的力量

 眉批之一:松树、《好逑传》与Chen Yuan

 眉批之二:孟子、君子与《教子》

 洛杉矶行脚之一:第一个月

 洛杉矶行脚之二:一个人的双城记

 洛杉矶笔记之三:访书偶记

序言

自序

1936年,陈寅恪在《吴氏园海棠(其二)》当中写道:“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作者似乎深喜此语,两年之后的《残春》略作更易,再度援用:“读史早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陈氏出身世家,壮年游学欧美,大陆政权鼎革之后,迁居岭南。终其一生,都在20世纪家国变迁的信与疑、冷与热之间沉浮转徙。“读史早知”的是世事,“对花还忆”的却是人情。难怪《残春》以“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头”作结。那是老一代读书人的困惑。

今天,世界的节奏已经不大容许现代人在感世伤怀之际袖手沉吟。电子时代的阅读体验,也逐渐摆脱高文大册的羁绊,化身为商场职场的成功津梁与大众传媒的心灵鸡汤。虽然如此,有感于物欲汹涌带来的人文荒芜,美国思想史家本杰明?史华慈(Benjamin I.Schwartz,1916-1999)的临终诘问,仍有如暮鼓晨钟——当“世界不再令人着迷”,甚嚣尘上的物质消费主义,能否在千禧年当中,实现对人生苦难的“末世救赎”?这是新一代读书人的自省。

有困惑,也有自省,读书人在知人论世的迷津渡口,或许才不会怀忧丧志。这本小书所收数十篇读书杂录和遣兴之作,也大多是对“今日事”的关切与对“去年人”的追怀。信马由缰和借题发挥时而有之,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则未敢企及。“城头已吹新岁角,窗前犹点旧年灯”。感谢友人李黎明的慷慨接纳与精心护持,让这些新旧不一的长短文字,得以在辞旧迎新之际结集问世。

内容推荐

从胡适、陈寅恪、钱钟书谈到马克斯·韦伯、托马斯·曼和《圣经》翻译,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交融,让历史转捩点上的旧影新知,成为贯穿这本读书随笔《读史早知今日事》饶有兴味的主题。游走于故国与异邦,作者段炼重寻东西方经典的曲折脉络与知识分子的彷徨心路。思考慧心独具、引人入胜,文字典雅流畅、妙趣天成。一卷在手,足以让读者穿越时空,领略人文天地的博雅气象。

编辑推荐

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陈寅恪

段炼的这本《读史早知今日事》是一部让你惊喜的书,古典人文熏陶的杰作!

一位低调如隐士、学贯中西的当代才子!

浮华时代里不可错过的一个读书种子!

旅日作家李长声先生、台湾出版家吴兴文先生联合推荐!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