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文志祥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玉树重建,历时三载。文志祥编著的《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记载了中国铁建职工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几个片段,但这些介绍和讴歌的人与事也只是其中的几个代表和缩影,也唯有通过这些缩影,才进一步讴歌和弘扬中国铁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和“铁军”精神,激发中国铁建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内容推荐

文志祥编著的《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真实而又生动地记录了中国铁建职工用血肉之躯,凭无限忠诚,靠坚强意志、以拼搏精神,在玉树灾后重建中谱写的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唱响激越豪迈的铁军之歌。书中记述的一个个英雄模范人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生动事迹,让人领略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感受中国铁建人无愧“铁军”殊荣的时代风采,体味玉树灾后重建的火热场景,品享大美玉树“忽如一夜出风来”的崭新风韵。

目录

引子

在那遥远的地方……

七级地震让大美玉树变成废墟

中国铁建站在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最前列

中国铁建总部把玉树时刻挂在心上

中国铁建打响玉树重建第一仗

鏖战生命线

最后一个告别玉树的指挥长……

他和玉树有个约定

他在玉树度过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玉树重建一只虎

他在婚礼现场接到赶赴玉树的紧急通知

玉树重建让他体重减了二十多斤

紧要关头敢于担当的项目经理——王立华

赵广发激情走玉树

重建工地的80后

“三江”源头筑起座座丰碑

托起梦想……

后记

试读章节

按昨天的安排,今天,达文斌要和几位同事一起,专门深入重建的重点区域仲达乡实地考察,了解民风乡情,掌握建设施工布局的基础资料。

还不到清晨7时,达文斌和同事们简单吃了点早餐,就乘坐几辆越野车向距玉树州结古镇70多公里的仲达乡赶去。70多公里路程,要是在正常情况下,也就需要半个多小时的时间,即便是县乡公路也不过一个来小时,可令达文斌和他的同事们没有料到的是,70多公里的路他们竟然用了4个多小时。因为结古镇通往仲达乡本来就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加上遭受地震灾害,原来的土路也遭受严重破坏,不是断裂的陷坑,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沟坎、土堆,汽车每前进一步都十分艰难,有不少地方,要靠人推着汽车才能通过,还有的地方,人必须下车步行,一路上的折腾是达文斌和同事们谁也不曾有过的经历。尽管如此,达文斌一行谁也没有一句怨言,大家相互鼓励着艰难前行。

仲达乡共有24个社,大都分布在偏远的地方,几乎是无路、无水、无电,环境十分艰苦。最大的社也就30来户人家,还有的社只有十几户或五六户人家,居住非常分散。达文斌心想,不管路有多远,不管人有多少,都要逐个走访到,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每户藏族群众对重建的期望,为后面重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证,创造有利条件。于是他们坚持,从一个社走进另一个社,对仲达乡的4个社逐个走了一遍,还深入一些藏族同胞家里嘘寒问暖,征求他们对重建家园的想法和意愿。

歇格社是仲达乡最远的一个地方,当达文斌和同事们风尘仆仆来到这里时,已经下午一两点了,大家早已是饥肠辘辘。当时,虽然汽车上带着方便面和咸菜,可找了一大圈也没能找到一户人家烧点开水泡碗方便面。大伙干脆就干啃着方便面就着咸菜算是吃了顿“野餐”。就这样,整整一个星期,达文斌都是坚持和大伙一起到重建区域看地形、查路线、访群众,晚上根据整个重建指挥部的方案,研究制订施工计划,筹划项目部分布、劳务工组织、建筑材料运输、生活后勤保障等具体工作,大事小事都离不开他这个常务指挥长,一天到晚真是忙得团团转。从走进玉树的那天起,连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的空儿也没有。还是爱人几次打电话来询问情况,他也只是“好着呢”一句话便挂上了电话,又忙起了手头的工作,因为他实在是太忙了。

说起来,那些天里,让达文斌最为纠结和最犯愁的还是与当地群众对接工程施工的一些事儿。玉树州所在的结古镇地震后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全镇几乎都埋在深深的黄土和厚厚的瓦砾之中,由于电力设施毁坏严重,夜晚只能用蜡烛照明。而当时重建总指挥部要求,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原则上是在原址上进行,一般不再选择新的建设地址,这就与四川汶川等地的灾后重建相比,难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在原址重建同样存在着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比如重建工程如何避开泥石流灾害,如何注意环境保护,如何保持原有的民族风格又不失现代化的建筑元素等,都涉及在原址上重新规划、重新选址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的恢复重建,牵动面广、影响面大、建设工艺复杂、标准要求高,需要与当地政府及受灾群众反复沟通,达成共识,才能制定好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为此,达文斌没少跑玉树州政府,没少找结古镇的领导,更没少与重建区域内的群众打交道,久而久之便与当地一些藏族同胞交上了朋友。

P87-88

序言

在献给中国铁建参与青海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英雄的《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即将面世之时,一位哲人说过的这样几句话——“无论是谁,只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蓦然跳进脑际。令余不禁想到,奉中国铁建集团公司之命,参加青海玉树地震灾害后恢复重建的中铁二十一局的广大职工,不正是在三年的艰苦鏖战中,以不畏艰苦、勇于担当、敢打硬仗、奋勇争先的“铁军”精神和英雄气概,把所承担的重建工作做到了极致,在遭受地震重创的一片废墟上,打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筑就了一座座不朽丰碑。从而使每一个参建职工,在这场亘古未有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地创造了人生,无私地奉献了人生,也铸就了自己人生最为辉煌的成功,并将留下值得骄傲与自豪的美好记忆。

中国铁建集团公司奉国务院国资委之命并指派所属中铁二十一局,自2010年5月参加青海省玉树地震灾害恢复重建以来,在总公司玉树重建领导小组坚强领导下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广大参建职工以“海拔高斗志更高、缺氧不缺精神”的高昂斗志,在十分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和特殊复杂的地域环境中,发扬“铁军”精神和青藏铁路精神,战胜重重困难,集中优势兵力,精心设计、科学施工,在地处“三江”源头的玉树高原,打赢了灾后重建的一场场攻坚战,筑起了一座座精品工程,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豪迈壮歌。

在玉树灾后重建中,中国铁建主要承担玉树州结古镇城东片区和仲达乡居民住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118项建设项目的施工任务,总建筑面积为66.62万平方米。由所属的中铁二十一局和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分别承担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自玉树灾后重建战斗打响以来,中国铁建集团领导和各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支持,并将玉树灾后重建列为总公司督导检查的头号项目。总公司领导赵广发、刘汝臣、彭树贵等先后多次深入玉树重建现场检查指导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承担施工任务的中铁二十一局领导孟广顺、王继红、张克勤等领导,更是多次亲临建设工地,了解工程进展,督察施工质量。正是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实现了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第一个队伍进场,第一个完成了营地建设、第一个项目开工。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称赞说:选择了中国铁建就是选择了胜利!”时任青海省委书记强卫高度评价:“中国铁建各项工作走在了所有重建企业的最前列。”领导的关怀、重视和高度评价,给了广大参建职工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奋战在玉树重建一线的各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群众,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全力投人各项重建项目建设之中,打造了一个个亮点项目和精品工程。创造了建设玉树州结古镇5个片区1670户统规自建房建设的“当代模式”;琼龙路住宅小区99栋2134套住房,三天建设一栋楼的“玉树速度”;玉树州民族中学建设仅用150天就交钥匙的“玉树奇迹”,……面对这一奇迹,国务院国资委等有关方面领导无不感慨地说:“中国铁建确实是一支能打胜仗的队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铁军,不愧是中央企业。”

值得称赞的是,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参与工程规划设计的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该院主要领导在深入地震灾区实地调查、勘察地理环境、了解气候条件,掌握重建布局的基础上,及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设计队伍,奔赴玉树灾区,根据重建指挥部总体要求,夜以继日地开展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规划设计工作。40多名规划设计人员克服设计条件不明、重建方案多变、制约因素较多等困难,积极与政府有关部门协调,主动与当地群众对接,充分尊重业主和群众意见,及时调整规划思路,优化设计方案。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118项工程的设计方案,为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更为值得称赞的是,玉树灾后重建中,参与重建工程建设的中铁二十一局,狠抓安全质量及环保工作,使施工生产安全始终保持了稳定态势。为此,从指挥部到各项目部,以至施工现场,通过企保强化安全生产管理,逐级签订安全生产包保责任状,将安全生产目标落实到了施工生产一线。他们还专门成立现场安全整治小组,加大质量整治工作。为把安全生产和质量管理目标落实到实处,他们还严格实行责任考核制,成立了以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为组长的考核领导小组,每月严格从安全、质量、进度、标准化管理、文明施工、环保等方面,组织对各项目部的监督考核,有效提高了安全生产、工程质量和环保工作的水平。

发挥党群优势,助推重建工作,这是中国铁建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凸现的又一亮点。中铁二十一局参加玉树灾后重建的各个项目部,党组织紧紧围绕重建工作目标,积极探索在特殊环境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坚持与地方党组织形成“主题活动联办、党建工作联作,维稳责任联担”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了“争先创优”“党员先锋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引导作用。同时,各项目部还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以项目建设为主战场,在广大职工中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争创工人先锋号,争创“五一劳动双奖”等活动,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和劳动热情,使不少职工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或实现了火线人党,或被评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工人先锋号”,以及青海省、甘肃省和中国铁建集团、中铁二十一局等各类先进模范。又通过强有力的新闻报道和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热情记录了在玉树重建中所彰显的新时期中国工人的伟大品格和中国铁建的“铁军”精神。

回顾玉树灾后重建极不平凡而又艰苦卓绝的历程,短短三年当中,英雄的中国铁建职工不仅在玉树大地上竖立起一座座精品工程,在“三江”源头为玉树人民建造了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幸福乐园,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玉树灾后重建,就像当年参加青藏铁路建设创造的“青藏新精神”一样,中铁二十一局广大职工创造的以“玉树速度”“玉树奇迹”为核心内容,以“忍受不适、经受考验、接受挑战,完成使命”灵魂的“玉树精神”,又为中国铁建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这一巨大精神财富,既是新时期中国铁建“铁军”精神的继承、发展与升华,又是中国铁建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登攀、永不言败、追求卓越、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和坚强意志的充分彰显。但愿我们从这一巨大的精神财富中,领略中国铁建人的无私无畏、迎难而上的英雄品格和忠诚于党、忠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风采!

后记

《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付梓之际,我仍有点意犹未尽之感。思绪依然被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幅幅如火如荼的场景,一张张黝黑而又布满密密麻麻汗水的面孔牵绕着……

当书的样本展现在面前时,窗外飘洒着入冬以来难得一见的纷纷扬扬的雪花,凭窗远眺,整个古城兰州掩映在一片影影绰绰的银装素裹之中。然而,此时此刻,我却久久沉浸在难以抑制的深深遐思之中:

“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脍炙人口,经久传唱的优美旋律,仿佛又在我的耳边响起,顷刻间把我带入莽莽的青藏高原、“三江”源头的玉树大地。

2010年4月14日,这个对玉树、对全中国人来说,最为悲痛而又难忘的黑色日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一场突如其来的7.1级强地震,霎时让大美玉树天崩地裂,房倒屋塌,数十万生灵在死亡线上挣扎、呻吟、哀嚎。

玉树地震,举国震惊。党中央、国务院一声令下,牵动全国人民的一场生死大救援,朝着青海、朝着玉树挺进的动人情景,仿佛就在昨天,一支支救援大军,一辆辆满载救灾物资的车辆,在雪域高原、在唐蕃古道、在玉树大地,书写着惊天动地的人间大爱,形成震人心魄的巨大暖流。

“三年重建筑就梦想,玉树长青换了人间”。玉树灾后恢复重建仿佛展现在我面前的一帧帧辉煌画卷:一座座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一排排新型民房傲然耸立,一幢幢公用设施赫然醒目,一条条宽阔马路向着四方延伸,一个和谐、幸福、美好的新玉树已经崛起,世世代代玉树各族人民所企盼、追求和梦想的人间“天堂”正在变为现实……

凝神案头,不禁会意,《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不正是想以讴歌中国铁建投身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感人事迹、奉献精神,而告慰人们对大美玉树之向往,对灾后玉树之牵挂,对重建玉树之祝福等种种意念和心愿吗?蓦然,更不由得引发我对《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的依稀断想:中国铁建集团、中铁二十一局、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领导和万余名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施工一线职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劳务工,整整三年时间,漫漫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为重建玉树而艰苦鏖战的情景,在我脑海中留下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

我想起,时任中国铁建股份公司总裁赵广发和中国铁建副董事长、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彭树贵、中国铁建副总裁夏国斌、中国铁建副总裁刘汝臣,以及时任中铁二十一局董事长、总经理李宁、中铁二十一局董事长、党委书记孟广顺、中铁二十一局总经理王继红、中铁二十一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张克勤、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院长刘为民等领导,运筹帷幄,科学决策,一次又一次踏勘玉树灾区、亲临施工现场,了解灾情,协调关系,破解难题,指挥施工生产的忙碌身影;  我想起,担负中国铁建玉树灾后恢复重建指挥部重任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干部每一位工作人员,为保证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夜以继日,忘我工作,甚至不顾个人高原反应、身体不适,不顾家庭各种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扎根玉树,坚守玉树,全身心扑在玉树灾后重建工作上的感人情景;

我想起,一批又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勘察设计人员,面对地理环境复杂,地质条件恶劣、高原气候多变,加之当地民族生活习俗等因素,给灾后重建规划设计带来的诸多困难,多方征求意见,耐心听取各族群众意见呼声,不辞辛劳,不怕麻烦,反复修改设计规划,多次变更设计图纸,尽最大努力满足群众要求,精心设计一幅幅工程建设图纸的满腔痴情;

我想起,广大奋战在施工一线的职工,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保工期,常常是白天黑夜连轴转,不是搞会战,就是攻难关,不是战酷暑,就是斗严寒。不知有多少人硬是顶着强烈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失眠、血压升高、不思饮食等种种不适,不肯离开施工岗位;不知有多少人,虽然身患疾病同样坚持小伤小病不下火线;不知有多少人或妻子生病、子女考学,或父母病危住院,也没有离开过玉树半步;不知有多少人,为了不影响紧张的重建工程施工,正在恋爱中的对象被迫告吹,早已定好的婚期只能是一推再推……当这一幕幕情景,一桩桩感人事迹,一幅幅壮丽画卷,又一次定格在脑际之时,怎能不令人对中国铁建人,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和勇于担当,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英雄气概,油然而生崇高敬意,无限感佩。

发生在玉树的那场强烈地震,注定是铭记在世世代代玉树各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心头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全国之力进行的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玉树灾后恢复重建,在雪域高原、唐古拉山下的一片废墟上,傲然雄起的现代化新城,巍然耸立的一座座丰碑,又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中华大地名垂千秋的重大事件,而永远载入共和国的史册。《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正是真实而又生动记录了中国铁建职工,用血肉之躯,凭无限忠诚,靠坚强意志、以拼搏精神,在玉树灾后重建中谱写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唱响激越豪迈的铁军之歌。人们将从书中记述的一个个英雄模范人物,一件件催人泪下的生动事迹,领略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感受中国铁建人无愧“铁军”殊荣的时代风采,体味玉树灾后重建艰苦卓绝的火热场景,品享大美玉树“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崭新风韵。

然而,颇觉遗憾的是,《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中记载的只是中国铁建职工参与玉树灾后重建的几个片断,介绍和讴歌的人与事也只能是中国铁建职工在玉树灾后重建中的一个缩影。我们深知,玉树重建,历时三载。不知有多少中国铁建的领导日夜情牵玉树,不知有多少80后成为攻坚克难的中坚,不知有多少先进模范始终站在冲锋陷阵的最前头。岂能是几篇文章或一本书就能承载他们在玉树灾后重建中所彰显的奉献精神和建立的不朽功勋。这里也只能是挂一漏万,仅采撷其中的几个代表和镜头。还有诸如中国铁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辛实、工程部副部长高晓东、安全质量环保部副部长秦正刚、财务部高级会计师城云、经营计划部处长范永芳、工程部职员汤海洋等同志都一次次深入玉树重建工地,把满腔关爱之情献给了玉树各族人民,把一身汗水洒在了雪域高原;又诸如中铁二十一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兰忠从抗震救灾到玉树灾后重建不知有多少次顶着高原酷暑,冒着风雪严寒进玉树、下工地,风餐露宿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呕心沥血写下了数十万字反映中国铁建支援玉树灾后重建的艰苦岁月,讴歌广大职工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的感人事迹;诸如时任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任宏科扎根玉树灾后重建工地三载有余,任劳任怨、无怨无悔;还有数以千计万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兄弟,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玉树重建工地度过的日日夜夜……唯愿透过这一缩影,进一步讴歌和弘扬中国铁建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和“铁军”精神,激发中国铁建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并希冀以此献给参与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的中国铁建的英雄,献给在玉树灾后重建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功臣!

《铸梦——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纪事》一书的采访、撰写,承蒙中铁二十一局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指挥长张克勤、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达文斌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中铁二十一局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兰忠,中国铁建玉树灾后重建指挥部党工委副书记任宏科积极协助并提供有关资料、图片;甘肃文化出版社精心设计、编辑,著名书法家张文锦先生欣然泼墨挥毫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谢忱。

2015年春于兰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