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应该是这样的
偶然和几位朋友闲聊,天南地北竟扯到宗教的地狱方面去。
有朋友说,如果相信有佛和有上帝存在的话,就不该相信有地狱这样的地方。
按传说,地狱是最可怖的,惩罚生前作恶多端者的地方,他们的灵魂在地狱里要受无尽的痛苦,没了没完。
可是,佛是慈悲的,上帝是仁爱的,他们怎会容许有灵魂去受那些痛苦;地狱大概应像人间的学校,把那些在生时害人害物的灵魂集中起来,给予教育,让他们忏悟前非,从此改过,便一一升上天堂。
朋友对地狱的想像倒新鲜,蕴含了她一份善良的心意。虽然,这只是闲聊中的臆测、但我和其他朋友倒也希望,如果宗教中真有地狱存在的话,那么,就存在像人间学校一般的地狱好了,它对有过失的灵魂是进行教育、改造,而不是惩罚,使他们沉沦痛苦,永不超生。
然后,我告诉朋友,我读过一则禅话,是谈地狱的,很有启发意义。
据说,有一个懒人死后,灵魂去到一个地方,那儿的司阍者告诉他,他在这里,可尽情吃、尽情玩、尽情睡觉,没有人会管他,完全没任何工作要他做。
懒人大喜,高高兴兴吃啊、玩啊、睡啊地一天天过下去。
渐渐,懒人发觉吃得太饱,不断发胖,睡得太久,头脑变得迟钝;玩得太多,日子着实没意义,于是便向司阍者提出请求,给他一份工作,否则他宁愿下地狱也不再留在这里。
司阍告诉他,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使到来的人没有理想、没有创造、没有前途,渐渐腐化。
懒人的灵魂最后怎么样,禅话没有交代,这则禅话要说的是:真正的禅,是在工作,在忍耐慈悲、在劳苦牺牲、在方便灵巧和棒喝教化。无禅就是地狱!
朋友们听了这则禅话,感兴趣的不是禅,却是那个教育懒人的地狱。
1991.4.21
佛相·佛偈·行经
一位初接触佛教的女朋友,拿一个用翡翠雕的小佛像,向一位笃信佛教的男士请教,这是什么佛。因为,她觉得佛像有点似观世音菩萨却又不太像观世音菩萨,有点似普贤菩萨却又不太像普贤菩萨。
在旁的我,以为对方一定会接过她的佛像仔细端详一番,才得出结果。没料到,这位男士接过佛像只随便看了一眼,便交还给我的朋友,语调平和地说:“佛无定相,你感觉它像哪一位菩萨它便是那一位菩萨。”
好一句“佛无定相”!
从佛教的观点去看,佛不是神而是人,人人皆有佛性,皆可觉悟;人心向善,慈悲为怀时便是佛,反之,心里老在盘算损人利己,作恶多端,这就是魔。
看来,佛无定相,魔亦无定相;是佛是魔,尽在一心。
***
禅宗六祖慧能和北宗之祖神秀表示禅悟境界的偈文,佛教徒固然熟识不过,就是非佛教徒吧,亦耳熟能详。
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疑是比神秀有更高的禅悟境界,惟我对神秀的“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则更能引起共鸣。只是,我认同这偈文,却不完全从宗教方面去认同它。我是这么的想,端正自己的德行,就需要常常向自己的错误言行挑战,把污染自己身心的东西都摔掉,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美丽,不惹尘埃。
***
台湾佛门大德证严法师不主张花时间做拜忏等宗教形式上的东西,她提倡的“念经不如行经”,就是主张把所认识到的慈悲思想付诸于行动,普度众生。
很敬佩证严法师这种做法,她领导的慈济功德会在慈济事业上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就是“行经”的精神所致。
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虽然不会花时间去念任何宗教的经,真理“经”总是有一本在心底的,当他们把这本“经”化作行动时,我同样衷心敬佩他们。
1991.11.3
P1-4
《世间情》是选自上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我在《华侨报》副刊专栏《北窗内外》之作。以此结集,只是为那时期的笔耕历程作一个纪录而已。
我一贯写作,都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及对生活的点滴感受。如果说,副刊文章是饮食的盛宴,那么,我奉上的只是一杯白开水。喝的人,喝了不会有损健康,亦可解渴。这是我无愧手上之笔的。
感谢我生于斯、成长于斯、服务于斯的澳门。这小城无论过去或现在,都给予我丰富的写作题材,让我选取。
感谢小城平凡的、踏实地贡献的人。他们有我的至亲,有我的良朋,也有更多是我交浅而情谊长存心底的相识者,他们的德行,都让我的笔有了赞美对象。
感谢我的读者,对我的爱护、鼓励、支持,这是我业余从事写作,坚持逾五十年,至今情仍炽热的一大动力。
凌稜甲午仲秋于澳门
值此“澳门文学丛书”出版之际,我不由想起1997年3月至2013年4月之间,对澳门的几次造访。在这几次访问中,从街边散步到社团座谈,从文化广场到大学讲堂,我遇见的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越来越多,我置身于其中的文学气氛越来越浓,我被问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越来越集中于澳门文学的建设上来。这让我强烈地感觉到:澳门文学正在走向自觉,一个澳门人自己的文学时代即将到来。
事实确乎如此。包括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在内的“澳门文学丛书”,经过广泛征集、精心筛选,目前收纳了多达四十八部著作,暂分两批出版。这一批数量可观的文本,是文学对当代澳门的真情观照,是老中青三代写作人奋力开拓并自我证明的丰硕成果。由此,我们欣喜地发现,一块与澳门人语言、生命和精神紧密结合的文学高地,正一步一步地隆起。
在澳门,有一群为数不少的写作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怕寂寞,在沉重的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心甘情愿地挤出时间来,从事文学书写。这种纯业余的写作方式,完全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热爱,一种诗意追求的精神需要。惟其如此,他们的笔触是自由的,体现着一种充分的主体性;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于社会人生和自身命运的思考,也是恳切的,流淌着一种发自肺腑的真诚。澳门众多的写作人,就这样从语言与生活的密切关联里,坚守着文学,坚持文学书写,使文学的重要性在心灵深处保持不变,使澳门文学的亮丽风景得以形成,从而表现了澳门人的自尊和自爱,真是弥足珍贵。这情形呼应着一个令人振奋的现实:在物欲喧嚣、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下,在视听信息量极大的网络、多媒体面前,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并没有被取代,即便是在博彩业特别兴旺发达的澳门小城。
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一个民族的精神史;文学是一个民族的品位和素质,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和胸襟。我们写作人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碎片化、一味搞笑、肆意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在我们的心目中,应该有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曹雪芹、蒲松龄;应该有莎士比亚、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罗曼·罗兰、马尔克斯、艾略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他们才是我们写作人努力学习,并奋力追赶和超越的标杆。澳门文学成长的过程中,正不断地透露出这种勇气和追求,这让我对她的健康发展,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毋庸讳言,澳门文学或许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或许还显得有些稚嫩,但正如鲁迅所说,幼稚并不可怕,不腐败就好。澳门的朋友——尤其年轻的朋友要沉得住气,静下心来,默默耕耘,日将月就,在持续的辛劳付出中,去实现走向世界的过程。从“澳门文学丛书”看,澳门文学生态状况优良,写作群体年龄层次均衡,各种文学样式齐头并进,各种风格流派不囿于一,传统性、开放性、本土性、杂糅性,将古今、中西、雅俗兼容并蓄,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而又色彩各异的“鸡尾酒”式的文学景象,这在中华民族文学画卷中颇具代表性,是有特色、有生命力、可持续发展的文学。
这套作家出版社版的文学丛书,体现着一种对澳门文学的尊重、珍视和爱护,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推动澳门文学的发展。就小城而言,这是她回归祖国之后,文学收获的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和较集中的展示;从全国来看,这又是一个观赏的橱窗,内地写作人和读者可由此了解、认识澳门文学,澳门写作人也可以在更广远的时空里,听取物议,汲取营养,提高自信力和创造力。真应该感谢“澳门文学丛书”的策划者、编辑者和出版者,他们为澳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建设,做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是为序。
2014.6.6
本书系“澳门文学丛书”之一。《世间情》是凌稜继《有情天地》、《北窗内外》、《爱在红尘》后的第四本散文集。
一如前三本作品,《世间情》的篇章亦是作者情系笔端之作。凌棱写童年往事、青少年岁月的追梦事、步入中年生活的感悟等等,都流露出她的真挚感情,淡淡道来,情味可浓浓。
凌棱曾经说过,她是个长不大的人。她的“长不大”,其实是她虽不再年轻,但仍怀有一颗跃动的童心,以童真的、纯洁的心灵看待万物,接受爱的给予和付出。
凌棱又说过,她的作品,像菜肴丰富的盛宴中的一杯开水,能供一饮解渴,喝了不会有损健康,所以无愧手中的笔。
《世间情》就是这样的一杯开水!
“澳门文学丛书”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等不同类型作品近40种,近期已推出22种,每种由一位澳门作家撰写,其中既有写作经验丰富的前辈作家,亦有朝气十足的文坛新秀,全面网罗澳门文学界的创作人才,展现不同的写作风格,通过细腻的笔触书写澳门。《世间情》一书就是该系列丛书之一,收录的是凌稜女士的散文作品,共计188篇,包括《地狱应该是这样的》、《观礼小记》、《小女儿学吹长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