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菊与刀/典藏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出版社 万卷出版公司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菊与刀》最初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等引起强烈反响。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菊与刀》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日本、分析日本的指导书。

作者透过恩、情义、名誉等关键词描绘了日本人的德行规范,同时描绘了一个由洗澡、睡眠、吃饭、恋情、酗酒等组成的人情世界,最后指出日本人的道德困境。其结论是,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他们以知耻为德行之本,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这种文化的极端表现,就是日本流行的自杀现象和战争输出。日本人以适当的自杀行为来洗刷污名从而赢得令名,这让我们再一次想起武士切腹。而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其深层动因依然是名誉,日本人迫切要求在世界上赢得“尊重”。

内容推荐

菊与刀,一如樱花与武士: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象征着武士道文化。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指出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该书启人深思,引人人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经典读本。

日本,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何以能一手造就了一场世界大战,另一手造就了二战后世界最大的经济奇迹?战中的日本为什么要扮演令人发指的侵略者?日本的野心到底有多大?在成为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的国家后,日本又是怎样迅速复兴崛起的?当今经济衰退、政局混乱的日本,是否还秉持大国情怀……在本书中,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答。

尽管《菊与刀》的写作属于委托研究,作者本尼迪克特也没到过日本,但她把战时被拘于美国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笔触探入到日本人生活方式的许多层面,进一步追寻日本民族文化的内在成因,这使得本书叙述生动、论析有力,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

目录

第一章 任务——研究日本

第二章 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第四章 明治维新

第五章 亏欠历史和社会恩情的人

第六章 报答极小一部分恩情

第七章 “情义最难接受”

第八章 洗刷污名

第九章 人情的世界

第十章 道德的困境

第十一章 自我修养

第十二章 儿童学习

第十三章 投降后的日本人

试读章节

每个文化传统中都有其关于战争的信条,其中有些是西欧各国所共同具备的,尽管各自也都有些特点,诸如号召全力进行战争的动员方式,在局部失败时如何坚定信心,战死和投降者的某种稳定比率,对战俘的某些行动规则等。这些在西欧国家的战争中都是可以预料的,因为这些国家都同属于一个文化大传统,战争也包括在内。

日本人与西方人在战争惯例上的所有差异,都是用来了解他们的人生观以及对人所有责任的看法的资料。我们的目的在于对日本的文化及行为进行系统地研究,至于那些不符合我们的信条的东西在军事上是否重要,我们不需要管它。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很重要,因为他们提出了与日本人性格有关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答。

日本为其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辩护的那些前提条件与美国恰恰相反。日本衡量国际形势的观点与我们也不同。美国把战争的起因归结于日本、意大利和德国三个轴心国以征服的行为非法地破坏了国际和平的侵略行径。轴心国所占领的地方,无论是“满洲国”、埃塞俄比亚还是波兰,都证明他们推行的是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方针。他们践踏了“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的原则,或者至少是侵犯了对自由企业“开放门户”的国际准则。日本对战争原因则有另外的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斗。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真正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也是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的国家。日本在国内实现了统一,平定了叛乱,建筑了公路、电力、钢铁产业。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日本的青少年中有99.5%都接受公共学校的教育。因此,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邻邦——中国。“大东亚”各个国家是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内驱逐出去,使其“各得其所”,其次是英国和俄国。其他各国都应该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在下一章中,我们将深入研讨这种受到高度评价的等级制度在日本文化中所具有的含义。这是日本民族创造出来的、最符合其口味的幻想。但对日本来说,最大的不幸就在于那些被日本占领的国家,并没有用同样的观点来看待这一理想。尽管如此,即使是在战败后,日本也还不认为应该从道德上排斥“大东亚”这一理想。另外,在日本战俘中,即便最不好战的人也很少指责日本对大陆和西南太平洋地区所怀有的目的。今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日本必将保持它某些固有的态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对等级制的信仰和信赖。这一点,与我们热爱平等的美国人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是,我们却必须了解等级制对日本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好处。

日本对于胜利的渴望所寄托的基础也不同于美国的一般见解。它叫嚷着日本必胜,精神必将战胜物质。他们说:“美国是个大国,军备力量确实优越,但这又算得了什么?这些都是早已经知道的,根本就没有放在眼里。日本人从他们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了以下一段话:“我们如果害,怕数字就不会开战。敌人的丰富资源并不是在这次战争中创造的。”

即使是在日本打胜仗的时候,日本的政治家、大本营以及军人们都反复强调说:“这次战争并不是军备之间的较量,而是日本人信赖精神与美国人信赖物质的战争。”在我们打胜仗的时候,他们还是反复地说:“在这场较量中,物质力量注定必将失败。”这一信条在塞班岛、硫磺岛溃败时,毫无疑问成了很方便的借口,但这并不是专门为失败而准备的说辞。在日军夸耀胜利的几个月当中,它一直起到了进军号角的作用,并且早在偷袭珍珠港以前,它就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在30年代,前陆军大臣、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荒木大将在名叫《告日本国民书》的宣传小册子中写道,日本的“真心使命”在于“弘扬皇道于四海,力量悬殊不足忧,吾等何惧于物质”。

当然,像许多备战的国家一样,他们实际也在担忧。在整个30年代中,国民总收入用于军备的比例惊人上升。在偷袭珍珠港的那年,国民总收入将近一半被用在陆海军的军备上。有关民用的行政支出只占政府总支出额的17%。日本与西方各国的区别并不在于日本对物质军备毫不关心。但是,军舰和大炮只不过是永世长存的“日本精神”的表面象征,犹如武士的佩刀是他的道德品质的象征一样。

P21-23

序言

经典之藏,心灵之旅

读书是一件辛苦的事,读书又是一件愉悦的事。读书是求知的理性选择,同时,读书又是人们内在自发的精神需求。不同的读书者总会有不同的读书体验,但对经典之藏,对精品之选的渴求却永远存在。

传统上,读书是求学的手段,干百年来,人类知识的传承,最重要的总是通过书籍的记载与传述。因为有了书,人类才可以文脉延续、薪火相传。西哲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而,先贤们都把读书当作高尚而庄重的事情,赋予读书神圣、光荣的使命感。故此,韦编三绝、悬梁刺股,以及凿壁、囊萤、映雪等,就成了刻苦求学的典型,千百年来成为人们效法的楷模。于是,寒门学子挑灯夜读,富家子弟潜心求学,或诚心拜师,或自学成才,诸如此类的事例,就成了激励学子上进求学的传说故事而广泛流传。

书籍除了自身寓含的教化功能外,还能让人感到身心的愉悦和快乐。在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极力去寻找各种承载文明的载体,来填塞文化需求的饥渴。一本残破小书,可以在上百人的手中传递和阅读,看完后仍意犹未尽,不忍释卷。彼时,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却并无黄金屋、颜如玉一类的功利目的,有的只是内心的精神需求,读书的愉悦与快乐正在于此。仲春季节,读书间隙,推窗而立,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内心深处则有禾苗拔节的哔剥之声回响;炎炎夏日,一卷在手,品茗读书,摇扇驱蚊,自然能感受到心灵的清凉和愉悦;秋风瑟瑟,听窗外传来淅淅沥沥的雨声,抿一口酽茶,想起“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名联,便会发出会心的微笑;数九严冬,寒意砭骨,围炉夜读或雪夜捧卷,书香入腹。情暖人心,又能体验到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悠悠遐思。

无论是求学求知还是寻求精神上的愉悦,读书都是我们的一种心灵之旅,是接受自我内心的召唤和灵魂的导引上路,让自己再次起飞得到新生的力量。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都会在我们读过的书籍中出现,它们强烈地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敦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绿色的旗帜;在我们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正因为读书之益、读书之趣,我们才对书籍本身挑剔起来。试想,灵魂之伴侣如何可以等闲视之呢?一本书的好坏,总会有无数人来品评,既有芸芸众者即兴点评,又有专家学者细心解析,然而,书籍最终的裁定者是历史而不是某一种潮流。随着时光的淘汰,留下来的经典之作渐渐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留在人们的案头,成为经典之藏。

“典藏”之作正如伴随我们的益友,多闻、博大、精彩而有趣,这样的益友,需要人们用心地品读、细心地筛选,最终把最好的“朋友”留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典藏”正是帮助读者挑“益友”的一种尝试,希望能把经典的、有价值的或者有趣的书籍放在读者的案头,让它们像朋友一样陪伴每一位读者走上自己的心灵之旅。

当我们打开书本,走进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自然能够体验那种君临一切的奇特感觉。此时心如止水,宁静安然,恰如室外无言的星月,美文佳句不期而至时,或击案称绝,或吟哦出声,甘之如饴。愿这“典藏”之作能给我们的心灵留下一块绿荫,助大家在自己的漫漫行旅中搭起一座可供休憩的风雨亭,对抗庞大、芜杂、纷繁的外界侵扰。

书评(媒体评论)

《菊与刀》始终坚持了一种客观、公正的立场,而没有常见的对敌国的辱骂和偏见,连日本人对此也佩服不已。这种理性背后是美国人历来坚持的实用主义态度:要对付日本,必须要了解日本。

——金克木

今天《菊与刀》的魅力正在于,本尼迪克特着眼于细节和入微的分析启发了读者,让读者在理解文化时保持柔性思考……此书将超越时代,给予我们理解文化的灵感。

——[澳]珀琳·肯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