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恑憰怪的庄子文章,高深莫测的禅宗公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有一个相同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最终指向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解读《庄子》现在是很热的学问,但是解读是否恰当,则要依解读者个人的境界而定。冯学成居士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在《禅说庄子(在宥)》一书中还原了庄子精神原本的开阔和自由。
| 书名 | 禅说庄子(在宥)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恢恑憰怪的庄子文章,高深莫测的禅宗公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讲述着一个有一个相同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最终指向的是我们的现实生活。 解读《庄子》现在是很热的学问,但是解读是否恰当,则要依解读者个人的境界而定。冯学成居士以深厚的佛学功底与深透的人生领悟,在《禅说庄子(在宥)》一书中还原了庄子精神原本的开阔和自由。 内容推荐 《禅说庄子(在宥)》是民间国学文化宣传者冯学成先生“禅说庄子”系列之一。全书以通俗又不失生动的语言,将《庄子》《在宥》篇的要旨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在解读《庄子》的过程中,作者结合自己深刻独到的人生体验,分析《庄子》文本的深刻宽广的内涵意义。同时结合现实人生的种种困境与迷惑,发掘这篇文字背后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 目录 导读 在宥就是无为而治 第一讲 从容无为,万物炊累 天下能够“治”吗 不要失去恬愉之情 大喜伤心,大怒伤肝 我们的思虑能做主吗 赏罚是个笨办法 避开社会性的陷阱 耳朵与声音,仁义与道德 可有可无的八项指标 道家只当旁观者 洞庭湖的生态链 不动则已,动则合道 第二讲 道人如何降服其心 不要随意搅乱人心 我们的心是动静不二的 尧舜也做不到大圆满 “烂漫”中迷失的人心 佛教的五浊恶世说 人心不安,必有动乱 绝圣弃知,天下大治 第三讲 黄帝求道于广成子 公与道通,私与道绝 “物质”二字源于庄子 天子见隐士的礼数 修“丹道”的秘诀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欲性与理性的矛盾 无穷之门与无极之野 打死老僧也不说 第四讲 堕形体,吐聪明,忘物忘己 庄子笔下的老顽童 高明人没有是非心 佛祖为何不得清净 科技发展,自然遭殃 怎样与自然之气合拍 混沌的人有大智慧 静默之道,妙不可言 第五讲 让人道合于天道 人人都想当老大 超越事外,方可驾驭 看道人如何接应学生 君子重“有”,道人喜“无” 可变的与不变的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明于天,纯于德,通于道 试读章节 有一位叫崔瞿的先生向老子请教:“不治天下,安藏人心?”如果不治理天下,怎么能够稳定人心?使老百姓倾心向善,怎样建立和谐社会?人们都认为天下是需要通过治理才能太平的,总要通过一个办法使这个国家、社会进入有序状态,任何从事政治的人,有政治理想的人,他们都想拥有这样的能力。而治天下,首先要“安藏人心”,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安稳,民众才能“安其居,乐其业”。但是道家学说对此有它的理解,我们学《道德经》就知道,“无为而无不为”“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都是纲领性的指导意见。 崔瞿向老子提了这样的问题,老子立即就说:“女慎无撄人心。”你留意呀,千万不要把人心搞乱了。“慎无撄人心”,这个是道家很重要的观念;对佛教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我们看社会上,不管是治乱也好,贵贱穷达也好,是非往来也好,起作用的是什么?起作用的是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人心是很复杂的一个东西,我们怎样看待人心?道家学说坚定地认为,不要随便地去把人心打乱,搅乱。 《成都晚报》一个记者的儿子,他妈让他读读《圣经》,他看了《圣经》,就问人为什么那么坏?他妈妈就说:“毒蛇教唆的。”他又问:“既然毒蛇那么坏,上帝为什么要制造毒蛇出来呢?”为什么一被毒蛇教唆,人心就乱了,伊甸园里就乱套了呢?人心就是这样的,心一动,麻烦就来了。 “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淖约柔乎刚疆。”这里可以说是把人的根本处给点明了。人心“排下而进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心的真实相。任何人都逃不了这个原则。为什么呢?哪个不想往高处走?哪个不想升官发财,日子吉祥太平、安逸舒服?就是修道的,也是往高处走,成仙成佛还是往高处走,哪个人愿意下地狱?哪个愿意进监狱?所以都是“排下而进上”。 人都是嫌贫爱富的,嫌贫就是排下,爱富就是进上。看到长官了,要吹捧,舌头转得快得很;见了不如自己的人,尾巴就立起来了,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看这个“排下而进上”,的确是人根深蒂固的一种性能。人当然不愿意向低处走,所以人心的可悲之处就在这里。如果是一个真正的道人,一个隐士,一个有修养的人,有君子心性的人,他对这个“排下而进上”是反感的。没有一个很高尚的价值观念,我们就很难把这个劣根性去掉。《易经屯卦》“初九”说:“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我们怎么能够“高尚其事”?我们说相尚以道,怎么相尚以道?如果不把“排下而进上”这种根深蒂固的潜意识排除掉,我们能做得到吗? 何况这个危害性也大。为什么呢?“上下囚杀”,我们心里无时无刻不像井里的水箱一样,七上八下,老是在掂量上下之事:股票涨了跌了,家里顺不顺了,领导又如何了,朋友之间如何了,家庭又如何了。所以这个“上下”,实际上就是取舍与是非在煎熬我们。这个“囚杀”就是煎熬,佛教里说烦恼集聚,烦恼煎熬,就是“上下囚杀”。我们想一下,哪个人能逃得出这一条呢? P45-47 序言 冯学成先生请我给他的大作《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作序,我是诚惶诚恐,不敢答应的。一方面我不是这行的专家,对中华文化只是爱好而已。兴致来了,茶余饭后,与学生后辈们侃一侃还行,要为此恢弘大作作序言,实不敢当。另一方面,大凡一本名著,作序者常常是高官名仕,我自惭不在其列。而且那些序言常常是官样文章,洋洋洒洒一大篇,却不知其意,不仅于书没有增色,反而给人以互吹互擂之嫌。所以,我一贯不为人作序,自己的书也从不请人作序。 春天的一个早上,细雨霏霏,我坐在香港的家里看海。冯先生来短信了,提及写序的事。他说“写序之事本应在因缘之内,相识相知方可为”。我十分赞同冯先生的话,写序为因缘之事。想想我对《庄子》的欢喜,对作者的印象,对年轻学子聊聊在现代学习《庄子》的意义,恐怕也不好推辞。这就是我最终还是答应冯先生来写这个序的原因。 大家熟知,大凡在内地召开学术会议,主持人或一开始出来讲话的,常常是一位有分量的官员,介绍出席会议人员,欢迎各位莅临。而同样的学术会议若在香港举行,我们一般邀请一位学生(更多的是一对男女学生)来主持会议,介绍来宾,介绍会议,天南海北聊一聊,一场严肃的学术会议就这么轻轻松松开始了。如果我们把一本书比作一次学术会议,那么“序言”就好比是一开始出场的那位致欢迎词、介绍来宾的主持人。我这个序言,姑且就当作香港学术会议上的学生主持,大家会曲谅其无知、外行、肤浅及幼稚吧。 (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的重要性不在于读多少书,而在于读什么书。我逛书店,常常逛了两三个小时,还找不到一本满意的书而离开书店。家人和朋友常常责问我:“你这不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买一本不应该读的书回去,不更浪费时间吗?”所以,我读书是很“挑”的,要读好的书、一流的书。 《庄子》就是一部超一流的书,是一部奇书。曾经有一位美国华人问我:“年轻华人,如果只要求他们读一本有关中国文化的书,应该读什么书?”我说:“《庄子》。”“两本呢?”“就读《庄子》和《唐诗三百首》。”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但这说明了我对《庄子》的欢喜。我对《庄子》的欢喜,回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庄子》的“文学性”。《庄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文学性。《庄子》不仅有思想,有哲理,也有丰富多彩的故事和神话,文字极其华丽,想象无比广阔。其余诸子的著作,也都很经典,也都是不朽的著作,充满了大智大慧。但多数比较抽象,比较枯燥。读那些书,很像一位手执教鞭的父亲,站在你面前给你讲人生哲理。你在他对面坐着,一句句记下来,你也承认他讲得都对,但不乏被迫而敬畏的感觉。《庄子》不一样,读庄子的书,更像与一位朋友在交谈,你没有一定要听从他的压力。他会像朋友一样告诉你生活的智慧,生动有趣,妙语连珠,很多成语出自《庄子》就是其“文学性”的一个佐证。 其次,是庄子的“自然性”。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我欢喜庄子重视“天”与“天道”。这个“天”,不是sky,是“自然”。书看得愈多,走得愈远,活得愈久,愈觉得人的渺小。现代许许多多的灾害都是人酿成的,人对“天道”、“自然”的违逆和忽视,最后是要付出代价的。所以,我赞成庄子“人不助天”的观点。庄子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事物“顺其自然”上。这里的“自然”不仅包含了“原由”(规律),也包含了时间、空间因素。凡事都是有规律、有“因”的,与时空有关。同样一句话,早说了十年,可能就要坐牢。如果十年以后再讲,可能会被人们奉若金科玉律。所以,过于执着不如顺其自然。也就是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或者像《易经》中讲的“君子待时而动”。 …… 比较明显的原因是《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这套书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很“活”,不是“死书”。能把几千年前的《庄子》讲得这么“活”,这么不同凡响,一方面是作者传统文化功底深厚,另一方面是作者的人生经历。 一个比较特殊的原因是他的书引用了许多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我本人也曾下乡插队,相同的经历,使我看到这些文字倍感亲切。那个时代我们没有更多的书读,只有领袖著作。年轻人对知识、书本的渴望,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没有书读怎么办,就仔仔细细地读著作的注释部分。我们这代人对文学、历史、哲学的学习是这样开始的。而从冯先生的书中能够清楚地看出这种苦涩的痕迹。读冯先生的书,就像与一位走了很多很多路的老人聊天,他平静而淡然地讲述那些有趣的故事,没有大喜大悲,没有激烈亢奋。有的是恬淡悠闲,有的是清静舒适,这恰是我最喜欢的。 (四) 虽然我在这里向读者推荐《禅说庄子》系列丛书,但如果有读者问我,这套书究竟好在哪里,我可能很难回答。不仅因为我是一个外行,一个“学生主持”,还因为大凡对欢喜的东西人们一般都说不出“好在哪里”。谁能说出王羲之的《兰亭序》好在哪里吗?我们常常对不欢喜的东西可以给出很多理由,但对欢喜的东西,即使能够说出一些理由,也都显得苍白无力。对《庄子》如此,对《禅说庄子》也是如此。所以,还是让各位读者自己去感觉吧。 很多年前看过一幅石涛画的“笋”,很是喜欢。旁边有一首诗:“出头原可上青天,奇节灵根反不然。珍重一身浑是玉,白云堆里万峰边。”我想用这首诗来看《庄子》,看这套系列丛书,看作者,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是为序。 徐扬生 2013年初夏于香港听涛雅苑 书评(媒体评论) 冯学成先生解读《庄子》的著作与别人不同。《禅说庄子》把庄子与禅宗一起讲,庄子思想与佛教思想交融在一起,互为映照,十分有趣。另外,他是“意译”,将《庄子》与时代、时事、社会及每个人的生活紧紧相连。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