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与《昌平山水记》
浮岚子/文
贾丽娜/图
北京宣南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位于广安门内大街的报国寺秉承北京数百年的历史文脉,是文人墨客的雅游圣地,留下了不少传奇佳话。明末清初,这里曾居住过一位特别的客人——大文豪顾炎武。为了纪念这位爱国的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翰林院编修何绍基、张穆等人倡议,在报国寺西院修建了顾亭林祠。
顾炎武原名顾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因为敬仰爱国志士王炎武,在明亡之后改名炎武,以表其忠于明朝的决心。他博览群书,见多识广,对于国家典籍、历史掌故、天文地理无所不知,著就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以明道救世为宗旨的鸿篇巨制。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掷地有声,几百年来鼓舞着士气,激励着国人。
顾炎武生活在一个不太平的年月,切身感受了社会的动荡危机、政权的腐朽衰败,以及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他的诗文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满了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表现了建功立业、恢复故国的强烈愿望。“雾灵山上杂花生,山下流泉入塞声。却恨不逢张少保,碛南犹筑受降城。”一首《古北口》正道出了顾炎武游历北京雾灵山的感叹。
顾炎武的诗歌堪称清诗冠冕,思想上更是提倡“引古筹今”“经世致用”。他断然弃绝科举之路,发奋研究经世之学。他不仅遍览历代史学群书,更亲身体察民间疾苦,用骡马驮着书籍,漫游北京、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真可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所到之处,辑录各地的山川河流、农田水利、兵备物产、民生赋税等资料,从具体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中寻求辅国济民之道。
1659年,年近半百的顾炎武来到北京,出德胜门一路向北到昌平州,将沿途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著成两万余字的《昌平山水记》,重点记述了旧时昌平州的自然名胜、地名掌故、府衙建制、关防军备、人物春秋等等,是这一地区不可多得的翔实史料。当时的昌平州不只是如今的昌平辖区,还包括顺义、怀柔、密云等地,如“后汉张堪在狐奴县开稻田八千顷…‘元朝丞相脱脱在白河边屯田种水稻”“顺义许多土地被皇庄强占,小民失业,无所控诉”等内容,记述的都是现今昌平区以外的区域。
顾炎武在北京长年累月旅行考察,把实地情况与史书记载一一参考对照,考证了许多前人著作的正误。晚年,他多次拜谒天寿山前的明十三陵,写作长诗叙述陵区的景物风光,用真情实感表达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北京留下了珍贵的人文财富。
孝庄文皇后辅佐两代幼主
浮岚子/文
贺赫/图 “国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称号,用来尊称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皇后。在清代众多的皇后里,孝庄文皇后是当之无愧的“国母”。她身历清初三朝,全心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三帝主政,对调和清官内部矛盾斗争,稳定清初社会秩序,促进国家统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在明末东北各族部落的混战中,她作为政治联姻的纽带,嫁给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时年13岁。1643年,正当皇太极踌躇满志,谋划下一步战略时,突发暴病驾崩,诸王兄弟因皇位相争为乱。关键时刻,孝庄(当时的庄妃)凭借着她的聪明才智和宠贵地位,左右周旋,巧妙说服,调停了皇弟多尔衮与皇子豪格的夺位之争,将自己6岁的儿子福临扶上了皇位,并议定八旗军兵由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各掌其半,左右辅政,待福临成年后,立即归政。这一折中的方案避免了清政权因内权纷争而导致分裂,对于入关前夜的清朝来说至关重要。
顺治元年(1644年),3l岁的庄妃被尊为皇太后,史称“孝庄皇太后”。多尔衮战功越来越多,权势也越来越大,他开始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谋占皇位。为此,孝庄再次施展谋略,对多尔衮软硬兼施,既笼络,又控制。直至顺治七年,多尔衮病逝,顺治帝开始亲政。当时正值清朝开国之初,战乱频繁,国库空虚,兵饷严重不足。顺治不过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孝庄皇太后既是母后,又是导师,更是他强有力的保护者。她经常训导顺治要以民为本,体察民意,并率先垂范,节用爱民,省出后官的部分开支用于赈济兵民,并采取封王晋爵、政治联姻等措施平衡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多方面矛盾,尽力保护顺治的地位不受威胁。
1661年,顺治帝感染天花驾崩。孝庄在极度悲痛中,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新的皇位继承人康熙身上。那一年康熙不过8岁,49岁的孝庄太皇太后德高望重,老辣干练,完全有驾驭朝政的能力和威望,成为武则天似的女皇帝。但她却毫无谋取个人权力与至高地位的欲望,除了一心辅佐皇孙做个好皇帝外,别无所求,断然拒绝了大臣们请她垂帘听政的建议。
孝庄不仅关心康熙的饮食起居,引导他的一言一行,还传授治国之道,让他直接参与听政、议政、决策大事,逐步培养他独立掌管朝纲的能力。为使康熙自幼接受满族文化教育,她特派亲信侍女苏麻喇姑照料康熙,教他读写满文;又聘请名师讲读儒家经典,使其备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还遵循“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的思想,让侍卫教康熙骑射的本领,为其日后亲政奠定了文韬武略的根基。
康熙年幼继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蘸拜四大臣辅政。面对蘸拜独断专权对皇权的威胁,孝庄再次做起康熙的坚强后盾,支持他在康熙八年(1669年)智擒鳌拜,开始正式亲政。 康熙亲政后,依旧经常向孝庄请教军国大事,如平定三藩叛乱等,孝庄多次参与谋划决策,使局势转危为安。康熙晚年曾深情回忆道:“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
孝庄文皇后的一生,既具雄才大略,又母仪天下,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华,不畏艰难,呕心沥血,全力扶持两代幼帝治理朝政,为清初的繁荣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蒙古族女政治家。
……
P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