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是一本在读者中享有盛名的杂志。其中选摘的文章,或诙谐幽默,或辛辣讽刺,或清新隽永,篇篇都充满对生命的感悟与哲理。
高剑峰主编的《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汇集的文章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人情哲理,历久弥新,风格隽永,不失为一本颇具典藏价值的美文荟萃。
《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为第13辑。
| 书名 | 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
| 出版社 | 读者乡土人文版杂志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者》是一本在读者中享有盛名的杂志。其中选摘的文章,或诙谐幽默,或辛辣讽刺,或清新隽永,篇篇都充满对生命的感悟与哲理。 高剑峰主编的《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汇集的文章博采中外,荟萃精华,人情哲理,历久弥新,风格隽永,不失为一本颇具典藏价值的美文荟萃。 《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为第13辑。 内容推荐 高剑峰主编的《读者·乡土人文版》是一本乡土综合性文化刊物,前身为《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1月创刊,是《读者》旗下的第一份子杂志,现与《读者·原创版》、《读者欣赏》一同构成读者系列刊群。 从2006年第1期开始,《读者》(乡村版)更名改版为《读者·乡土人文版》,并对杂志原有的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扩充。2006年7月杂志内文由最初的双色印刷改为全彩印刷。2009年第1期,《读者·乡土人文版》再次扩版,杂志开本由原来的16开放大至大16开,页码增至72页,增添新栏目,补充新内容,开始从不同侧面和多个角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自然细腻的笔触,描绘游子刻骨铭心的乡土记忆,抒写国人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刻画故乡清新质朴的乡土风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乡土内涵。融乡情、亲情、感悟、旅食、民居、地理、地方人文和现实关注于一体,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现乡土中国——一个真实、美丽、传奇、质朴的家园。 《读者(乡土人文版精华本第13辑)》为第13辑。 目录 乡村人家 红白喜事 父亲的人情簿 庄户戏 醋的闲话 父亲在街上 麦青 赶着你的牛车来 女人的较量 偷鱼贼 六月割 乳名 那是爱的记录 山村女人 我的“拉帮套”爷爷 二十年后的泪水 田园情怀 乡间的浪漫 网船 晒着太阳过冬 别人的城市自己的村庄 乡村的气息 农家饭 乡村情感 难忘故乡的老水井 老磨坊 平凡的村庄 酒香年 百姓生活 日常的感动 父亲与酒 乡村神话 鲁南农村过大年 东边井儿 我乡下的亲爸爸 窗前那盏红灯笼 蹬三轮车的女人 邻居 目睹罢宴 外婆 民工张三的婚礼 青瓷花瓶 东西南北 话说天津卫 中国古代的颂廉联 洁癖之邦 《水浒》中的怪绰号 东北的二人转 闲话老北京的歇后语 瑞士人富而不奢 古代官服琐谈 城里姑娘与乡下姑娘 阅读农民 城镇风情 关中人不会说“谢谢你!” 感悟生活 世上最好的地方 留一步与人 人是三节草 一块山芋 沾着泥土的金子 用不着跑在别人的后面 你是一个商人 不同的结果 用快乐打造生活 人性的灯盏 一粒种子的信念 人生如卖菜 一辈子只做一碗汤 磨剑与磨锥 把握生活真谛 田野采风 年俗画 离婚茶 关中老游戏 冬至阳生 月亮弯弯好游方 西安的民间歌谣 山村唢呐 柏枝 乡音袅袅上墙来 揣碗 古今轶事 名人在逆境中的幽默 卜式捐资不为官 举足轻重一个字 “半”字说趣 蒲松龄智嘲三举人 金圣叹轶闻 孝亲敬老的故事 点滴 让太阳歇一天 拒绝 “难兄难弟”的来历 冰糖葫芦的由来 广州方言的“鸡” 母亲 带牛佩犊与卖剑买牛 喝茶去谷的启示 试读章节 秋后娶新娘 选择秋后娶新娘,这在村人眼里是一件十分顺理成章的事。就像庄稼,立秋后就得开镰,迟了,便要黄烂在田地里,不可收拾。女儿养在娘家,十四五岁开始涨苞,十七八岁小模小样,翻过二十的坎儿,就黄澄鼓眼的熟透了。这个时候抬了花轿去娶,自然再正常不过。 娘家人虽然也认这个理儿,但心里总是有些不痛快。凭什么我辛辛苦苦种出的一季庄稼要你来白收白割?当我在田里一身汗一身水的时候你在干吗?你躲在屋檐下磨刀!每每想到那小子磨刀时贪婪和得意洋洋的模样心里就来气,所以自从这可恶的偷心贼跨人家门的那一刻起,娘家人的天空就没有完全晴朗过。尽管娘家人也懂得,到了收割庄稼的时候如果总是连绵阴雨,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庄稼沤烂,镰刀生锈。这种鸡飞蛋打的结局当然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不过在闺女没有嫁出去之前,却也不会痛痛快J陕出几个红火的大太阳。比如你得过来帮够多少工,比如彩礼要上哪一级数字,比如新衣该有几身几换,还比如……虽然彩礼拿到手,又悄悄塞给闺女让带回去,帮了一些工,我也一个不落下,但面子你得给足,让我这养女儿的在村人面前也说得起话。 真正到了闺女出嫁的时候,却早已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了。哭自然是要哭一下的,但不会特别悲伤。其实又有什么好悲伤的呢,把闺女嫁出去,不过就像把庄稼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在这个小小的村子里,搬到哪儿不也是一个家吗?所以当娶亲的唢呐已经抵达柴门的时候,就都收了泪,摸摸闺女的头发,欢欢喜喜心甘情愿地把闺女送出去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行进在乡村土路上的迎亲队伍。走在最前面那昂首挺胸的理所当然该是媒人了,作为整个婚姻运转的润滑剂,今天,她的路线就代表着娶亲的路线,她的方向就代表着娶亲的方向。跟在媒人后面的是新郎新娘。他们埋着头,并排着静静地走,偶尔双方的手不小心就碰了一下。接下来是一支气势雄壮的乡村乐队,有吹吹师、锣师、鼓师、铙钹丁当师。其中尤以吹吹师最为抢眼,他是整个队伍的新闻发布官。当吹吹师梗了脖子鼓起腮帮,把一柄唢呐指向天空的时候,村子里就像突然刮起了一阵风,一村的树部支棱起绿色的小耳朵,一村的狗都哑了它们羞涩的嗓。吹吹师灵巧地飞动十指,摇晃脑袋,踢踏脚步,竭力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竭力地使自己的思想成为此刻村里最权威的思想。他们把新郎新娘的那颗心像揉绸布一样揉来揉去,抖也抖不展了。一些小孩也摘了路旁的喇叭花,学着吹吹师的模样晃来晃去,有时还故意到新郎新娘面前做鬼脸。新郎就嘿嘿笑,新娘则伸了水葱样的手指嗔怪地摸摸他们光溜溜的小脑袋。 不过吹吹师的努力终归是徒劳。除了孩子和新郎新娘,后面那些搬运嫁妆的汉子、娘们儿,却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一张衣柜已经很重了,两个汉子却不好好抬在肩上,而挺直双手举起来,高高的像擎一簇红红的火焰。火焰下他们油黑的脸膛、铜色的臂膀就很饱很亮,自家娘们儿就在后面高声地笑骂打趣,旁若无人的样子,把他两口儿当成今天的主角了。不过其他娘们儿却并不予理会,她们穿得花花哨哨,背着新新崭崭的被卷儿,三两个一队地走,那步态就像是端了海碗从自家院子出来,集中到村头的那棵老桤木树下。一时间有俩人落到后面了,转过头去,却见她俩正拉起衣襟比毛衣的针脚花纹,一伙娘们儿就骂开了:还不快走,躲在后面卖什么骚! 安心上路 昨晚全村的狗叫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就听到旺儿媳妇的哭声。事实上,昨晚全村的狗一叫,村人就有些明白了,只不知死的是哪一家的人。天刚蒙蒙亮,许多窗门就像耳朵一样打开了,而男人们则早早地起来,点了烟候在屋檐口下。 细细想想,是啊,这死的还就该是旺儿他爹,而不会是别人。去年狗娃他爹过世以后,村里就数旺儿他爹年纪最大,排轮子也该排到他头上了。其实旺儿他爹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前一个月他就拄了拐杖分别到他几个闺女家走了一遭,连最不听话自个儿跑去嫁人的幺闺女家也去了。要知道幺女离家时他是当着全村人面发过誓的,现在居然自毁誓言过去了,还在那儿住了一个星期,抱着不满周岁的小外孙满村乱串。他从闺女家回来,又去庄稼地里一处一处地看。从一根田埂到另一根田埂。正是深秋,庄稼已经收割,田里光秃秃的一片,他埋着头,慢慢地走,偶尔俯下身去拾一截遗落的稻穗。那些穗子大都是空瘪的,偶有实粒也已经生芽腐烂,但他却捡得很认真,还搓了根干稻绳很精致地扎成一束,拿回家花儿一样插在窗格上。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他是清楚自己时间表的,他和儿女、庄稼、牛羊以及山林树木都一一道了别,前几天他甚至还和雷五爷也打了招呼。雷五爷可是他的世仇,几十年来没说过一句话的。他把这些事情做得不慌不忙,细致周到,就像为出一趟远门做着各种准备。当他做好这一切后,昨天晚上,他就静静地走了。 不过这毕竟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出门,毕竟不像雨水走向江河、种子走向土地那样简单。雨水可以重新回到天空,庄稼也可以再次进入粮囤,但是人一旦离去,就不再有回来的时候了,所以他虽然走得很安静,可毕竟还是惊动了全村人,他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为他送行,替他料理后事。 要说料理,其实也没什么可做的,棺材早几年就已备好,用黑漆刷得锃亮,置于堂屋边上了,现在只需往中间挪挪,就可以人殓。坟地是去年选的址。猪在圈里正肥着,粮食满满地往外溢。村人们惟一能做的也就是杀猪、煮饭、摆宴席。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就是村人们的一次例行的聚会。前几天在明子家,为明子娶媳妇;今天在旺儿家,送旺儿爹上山。秋收以后,村里人大抵就做这些事情。 当然也不能光是个吃,还是得摆一点什么的,今天的话题自然是旺儿他爹,都觉得这个人勤快、善良、心眼好,走了实在可惜,连一贯与他拧的雷五爷也这么说。不过大家也感动,虽然走得可惜,却也没什么遗憾。日子一天一天好了,房屋立起来了,家里的老人安葬了,儿女都成家了。虽说幺闺女的婚事不太合他的意,但她婚后的生活还是过得不错的,用不着再为她操心。孙儿孙女们虽然有的还小,有的长大了却没有成才,但一代不管一代,作为在这个世界上的任务,他已经完成。人生七十古来稀。他都翻上八十的坎儿了,世上的这一遭已不枉走。是啊,村人们说,他可以戴上红花,安心上路了。 (邵宝珠摘自《散文百家》,安玉民图)P5-6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