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玛拉沁夫文集(卷7文学评论)(精)
分类
作者 玛拉沁夫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玛拉沁夫是中国著名蒙古族作家,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玛拉沁夫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导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本书是《玛拉沁夫文集(卷7文学评论)》,共分三辑:创作谈、民族文学谈评论与序言。

内容推荐

《玛拉沁夫文集》第七卷文学评论分三个部分:第一辑创作谈、第二辑民族文学谈、第三辑评论与序言。该卷收录了六十多篇玛拉沁夫关于文学理论与创作的文章,书中谈到了关于文艺工作的任务、责任、使命与方向;谈到了深入群众、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目录

第一辑 创作谈

 短篇小说杂谈

 谈创作的准备

 动笔前后

 我的第一篇作品是怎样写成的?

 文学创作的突破点

 人物·感情·创新

 电影创作让我又爱又怕

 美好的回忆

 小议报告文学

 关于电影《草原晨曲》的几句话

 毋庸沉默的回答

 深入生活,刻苦创作,做—个才德兼备的作家

 青年作家的历史使命

 打造升级版中国文学风景

第二辑 民族文学谈

 不尽长江滚滚来

 《民族文学》创刊词

 民族文学工作初议

 开创少数民族文学新局面

 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

 我们的事业大有希望

 我们的誓言:前进

 南宁对谈录

 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形势与趋势

 我国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的地位

 新中国的产儿——三十五年来的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敖包文化,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在同一起跑线上

 为鄂尔多斯蒙古语写作的作家们壮行

第三辑 评论与序言

 一部富有震撼力的作品

 意会

 在万顷碧涛中远航

 兰到精时香有声

 长白山的色彩与声韵

 纵马放歌正当年

 三奇絮语

 生活视角

 二十年磨一剑

 淬化生活

 重墨尽染

 脚下没有荒原

 乡恋

 蒙古文学第一人

 熔精雅、自然、真实于一炉

 强化艺术辐射力

 写不完的成吉思汗

 期望渴求祝福

 强悍雄风

 春潮汹涌

 文艺论谈

 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能文能官亦风流

 描绘一个清新的天地

 如云似霞

 峥嵘于过去辉煌于未来

 文化——维系历史

 蓦然回首六十春——关于少数民族文学问题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信

 践行讲话精神,担当时代使命

 从历史记忆中汲取智慧与启迪

试读章节

总之,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东西,我都拿来,为我所用。前些年,“四人帮”横行时,片面地反对所谓“大、洋、古”,那完全是错误的。大,有什么不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大,有什么不好?《李自成》大,有什么不好?《红楼梦》《战争与和平》大,有什么不好?洋,也不一定都不好,缺了提琴、小号,你那个管弦乐队还不行。古,也不一定就不好,前面举例中的作品,大都是古的,能说不好吗?古今中外一切有益的东西,我都拿过来,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经过消化,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健全自己。

读书面要宽,除了上面所说的国家、朝代、作家面要宽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要读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不要写小说的只读小说,写诗的只读诗,写戏的只读戏。我们一定要学习各种艺术形式的特长。譬如,小说的细致的人物描写,戏剧的严谨结构和它综合使用各种艺术手段(道具、灯光、布景)的特长,电影的剪裁与动作性,诗歌的激情与含蓄,绘画艺术的以视觉形象表达内在感情等等,对我们都是有用的。譬如我们的作者在需要强烈地抒发一下感情的时候,却缺乏诗的爆发力,缺乏诗的冲击波,使人感到不满足。再如,我们的小说,常常缺乏电影的剪裁功夫和动作性。我是写小说的,但有时也接触电影,我对导演们的剪裁本领就非常佩服,我们的文学剧本送到导演手里,他搞分镜头剧本时,把你那些多余的枝枝蔓蔓的东西剪裁掉了。电影特别忌讳对话多、对话长,搞电影的同志写人物对话时,特别注意简练。它要求动作性强,要求通过戏剧动作去表现冲突,发展情节,体现人物,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写小说的学习。我们也要善于读画。绘画,一不说话二不动作,但是你看一看它是怎样借用外在形态,摄取生活中刹那间的某一形态或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情与激情的。一幅名画,它能够通过一个造型,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一种气氛,表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期的思潮,这是美术的伟大之所在。

总之我们阅读的面要宽一些,通过阅读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两年,我一直跟艺术表演团体的同志们一起工作,我对那些歌唱家们就说,你们应当多读诗,要善于理解歌词的含义和层次。我们写小说的也一样,也要懂戏剧、诗歌、电影,至少也要会欣赏美术和音乐。

在这里我想谈一谈我个人阅读作品的一些体会。我小时候念了七年书,中学是蒙文中学,不学汉文,参加革命前文化水平很低,但我年纪较小(十六岁)时就开始写作了。老实说,那时什么也不懂,只能算作乱写吧。回顾自己的创作路程,我感到除了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培养、教育之外,对我启蒙和帮助最大的就是书籍。我从小就爱看书,十几岁,精力充沛,每天废寝忘食地读书。那是战争年代,没有人辅导,也不知道哪本书怎么样,反正有书就读。我年轻时,曾迷过诗歌,特别是惠特曼的《大路之歌》,对我影响极大。我也迷过普希金的各种长、短诗,迷过莎士比亚的戏和郭老的戏,特别是《孔雀胆》,也迷过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契诃夫的小说。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也很喜爱,但那时有的能理解,有的理解不了。有一时期我也曾迷过肖洛霍夫、巴乌斯托夫斯基、屠格涅夫和杰克·伦敦。杰克·伦敦的那种粗犷乃至是冒险的精神,巴乌斯托夫斯基和屠格涅夫的山野、河川、草原湖泊的风味,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所绘声绘色地刻画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肖洛霍夫对哥萨克生活的富有草原气息的描绘,都曾给我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阅读文艺作品过程中,我喜爱了文学,同时也使我联想起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我所熟悉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在我心中逐渐萌发出创作的欲望。我不敢说自己是懂音乐的,但贝多芬、肖斯塔柯维奇、哈恰图良的音乐,却曾激动过我。贝多芬那雄浑的大海一样丰富的史诗,肖斯塔柯维奇对俄罗斯几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描绘,对我们写长篇小说,很有借鉴的价值。至于哈恰图良那具有自己民族的强烈个性的乐曲,对我也很有启示。所以说,在我走上创作道路时,除了党和人民对我的培养与教育、革命斗争生活给予我的陶冶之外,古今中外许多作家、艺术家都是我的良师,都曾对我起过启蒙与引导的作用。

我们必须打开眼界,开阔艺术视野,否则我们就很难提高我们的创作水平。把读文艺作品卡得那么严、那么死干什么?其实卡得越死,就越乱,坏书流传,而那些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优秀作品,我们的青年却接触不到,被一些谬误的东西夺走了宝贵的时光。我们创作队伍的情况可能好一些吧,但也存在问题。去年我到一个地方去,那里的青年作者们强烈地要求借阅一些经典作品。我曾向当地文化局、图书馆建议,可否给青年作者们提供一点方便,分发借阅证件,让他们从一开始创作,就接触到丰富而广大的世界文学海洋。

开始阅读文学作品时,可能受某一作家的影响,以致在作品中带有这种影响的痕迹。这没有什么关系。就连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也还借鉴了外国的《狂人日记》,当然深度和表现力截然不同。曹禺曾受莎士比亚的影响,丁玲自己说她受小仲马的影响,郭小川难道没有受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三家巷》或许也有些《红楼梦》的影响吧!影响并不可怕,即使一些比较成熟的作家,也可能有某些影响的痕迹。所谓影响只是说作品的某些表现方法,或者某些人物描绘的手法上、笔调上受些影响。随着作者创作实践的增多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他会逐渐摆脱影响,消除影响的痕迹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文学史上许多作家的实例,都说明了这一点。

P22-24

序言

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及其历史性影响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他的小说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这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玛拉沁夫是一位创作成就颇丰的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可称史诗性经典巨著的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也有描写重大题材的神采飞扬的中短篇小说和许多韵味悠然、行云流水般隽永清丽的散文及多部电影文学剧本。玛拉沁夫的文学成就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蜚声全国,走向世界。他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又具有较深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不仅创作方向正确,而且在艺术上也刻意求精。因此,他的作品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个草原文学流派。一个流派的形成,必定需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文学群体,同时必定需要有几位优秀代表人物先行,无疑玛拉沁夫就是那个年代草原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玛拉沁夫早在21岁时,因创作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而一举成名,从此,才情毕现的玛拉沁夫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其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了《春的喜歌》《在暴风雪中》《路》《迷路》《花的草原》《歌声》《琴声》《诗的波浪》等30多篇小说,特别是用数年时间创作出反映蒙古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以及电影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和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报告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一贯坚守的对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珍爱情怀,并以他已经形成的具有浓郁“草原味”的清灵、秀丽的艺术风格,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绘,显示出了玛拉沁夫具有丰厚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文学大师老舍赞誉玛拉沁夫为“文坛千里马”(1963年)。文学巨匠茅盾于1961年发表近一万字的长文专门评点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他认为玛拉沁夫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10多年来始终一贯。茅盾先生的结语是“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

进入新时期以后,玛拉沁夫以饱满的时代意识和旺盛的创造力先后发表了《第一道曙光》《踏过深深的积雪》《大地》《荒漠》《草原的浪花》《青青大草滩》,特别是他写的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爱,在夏夜里燃烧》堪称是中短篇小说难得一见的翘楚之作,充分展现了玛拉沁夫掌握小说创作功底之深、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之强。《活佛的故事》获得了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升华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他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开阔的民族文化视野,把描绘草原的生活内涵与历史渊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因此,人们称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是他率先同几位少数民族杰出作家一道,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没有草原文学这个概念的。虽有一些个体文学写作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1952年1月,玛拉沁夫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也正是在那以后,敖德斯尔、超克图纳仁、云照光、安柯钦夫、扎拉嘎胡、朋斯克、张长弓、杨啸、贺政民、冯国仁等一批内蒙古作家先后推出了一大批草原文学力作,其中有一些是汉族作家,对此玛拉沁夫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草原文学这个概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地域性的,是指写草原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学。内蒙古作家中的汉族同志,有的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写了一辈子草原,甚至去世后把尸骨都埋在了草原,例如著名作家张长弓等,他们的作品当然属于草原文学,他们本人当然是文学流派的重要成员。”玛拉沁夫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见解是公允的,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至此,内蒙古作家以一个群体姿态出现在当代文坛上。

大草原是草原文学的母体。玛拉沁夫不是坐而论道者,他遵循毛泽东的教导,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成名后他在北京学习了两年,1954年主动要求返回内蒙古,径赴察哈尔草原在基层挂职生活了三年,1958年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担任车间党总支书记两年,后受批判,下放农村改造,参加“社教”“四清”长达三年之久(玛拉沁夫却坦然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那也算是接触基层体验生活)。总之,不管在顺利时或是逆境中,玛拉沁夫从来未曾消沉过,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不同境遇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忠贞信念从未动摇过。玛拉沁夫的创作是蒙古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玛拉沁夫的小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草原文化小说,这应该是玛拉沁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3: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