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玛拉沁夫文集(卷4中短篇小说)
分类
作者 玛拉沁夫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玛拉沁夫文集(卷4中短篇小说)》收录了中短篇小说22篇。玛拉沁夫的中短篇小说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作者笔下的草原景色,诗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别人司空见惯的素材,经过他的巧妙处理,有时也变得清新活泼,平添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内容推荐

《玛拉沁夫文集(卷4中短篇小说)》收录了中短篇小说22篇。作者笔下的草原景色,诗意盎然,引人神往。即使是一些平凡的,甚至是别人司空见惯的素材,经过他的巧妙处理,有时也变得清新活泼,平添了新的艺术生命力。玛拉沁夫的短篇小说的主导倾向是现实主义的,同时又带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早在建国之初,玛拉沁夫就以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52年1月18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几十年来,除长篇和电影作品,他写下了一批颇有特色的短篇。那些小说,茅盾在评论中曾指出:“构思脱略俗套”“文笔轻灵、明丽”“洋溢着诗意,喷薄着自然的芬芳”。《满眼春色的草原》曾被选作学校的语文读物,它的篇幅不大,却凝聚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文笔洒脱而从容;《歌声》中那一组组诗篇带有极其强烈的民族色彩,从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洋溢着蒙古族民歌的风味,散播着马头琴般的优美旋律;在《花的草原》中,我们同样可以追溯到这种痕迹。玛拉沁夫的这些中短篇小说既豪放清新,英气勃勃,又明丽洒脱,深切感人,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目录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在暴风雪中

春的喜歌

命名

善丁河畔

迷路

诗的波浪

满眼春色的草原

花的草原

歌声

 ——过去的故事

琴声

“奴隶村”见闻

腾戈里的日出

矿山老人

六月的第一个早晨

试读章节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

八月的科尔沁草原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

夕阳被遥远的大地吞没了。西北风偷偷地卷起了草浪,草原变成了奔腾的海洋;空中密布着乌云,好似一张青牛皮盖在头顶。人们都知道:草原的秋雨将要来临了。

萨仁高娃从一眼望不到的地方,赶着牛群走来。她骑着一匹大红马,还领着她所最喜爱的一条小猎狗。这小狗的名字叫嘎鲁,不论主人走到哪里,它总是马前马后地跟着跑。

牛群在大风中吃力地走着,但是萨仁高娃还责备它们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合依!合依!”地喊着。然而牛儿怎会懂得,它们的主人,是因为今天同一个年轻小伙子有了约会,才这样苛待它们呢!

萨仁高娃将牛群赶到离屯子不远的一座沙丘上,忽然勒住了马,用失望的眼光环视了草原好久之后,连喊了几声:“桑布!桑布!”终究没有看到一个人,也没有听到回答的声音。她只得将牛群圈在沙丘上,在大风中等待着桑布。

不一会儿,从东边像飞箭一样地跑来了一匹惨白色的马。萨仁高娃心里“咯噔”地跳了一下,脸上笑得像一朵花,急忙跳下马来,从怀中掏出一个有长飘带的粉红色的烟荷包,连续地在头上摇晃,向对方表示着热烈欢迎的意思。但是当对方愈来愈近的时候,她那股热情却渐渐地冷下来了。

原来这个人不是她所等待的桑布。

一个生着连鬓胡子的老头子,跑到萨仁高娃跟前勒住了马。

“小姑娘,你在这儿干什么呢?”老头子明知道她在这里是为了什么事由,却又故意这样为难她。

“老爷爷,你有什么急事,跑得马耳朵都出了汗?”她所答非所问地把话题岔开了。

“有一件最紧急的工作,要召开群众大会通知大家一下。”

“晚上开完会,你还给我们讲昨天晚上没讲完的故事啊!”

“大概不能了,我不是说过了嘛,有紧急的工作。”

“什么紧急的工作呀!说你不给讲就得了。”

“真的,我不说谎。好了,我要走了。小姑娘,你也早点回去吧!就这样。”

老头子一蹬脚,马就跑起来了。

这老头子的名字叫阿木古郎,是村长,还是一个老党员哩!他为人老实厚道,为老百姓的事情,总是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群众也都信任他,爱戴他,屯子里的男女青年们都称他为“阿木古郎老爷爷”。

阿木古郎走后,萨仁高娃不安起来:桑布为什么还不来呢?阿木古郎老爷爷刚才说有紧急的工作,屯子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时西北风传来了雷声,远处天边打着金色的电闪,大雨就要到来了!但是她既然是同自己的情人约好了的,怎么可以不等到底呢?

萨仁高娃就这样等了好久,好久。

“同志,你好吗!请你告诉我,前边叫什么屯子?”

一个低沉沉的声音,从萨仁高娃的身后传来。她一回头,看见一个瘦得像黄羊似的人,站在她的面前。他蓬松着长发(好像头发里生有九九八十一条长尾巴虱子),汗流的污渍挂在麻子脸上,身上披着一条黄毛毯。萨仁高娃很怀疑这位不速之客,用带着恐怖的声调问道:

“你是谁,从哪儿来?”

“从扎鲁特旗来的,因为那边闹灾荒。”他有意地不说出自己的姓名。

“你到什么地方去,找谁?”

“我往这边过来时,我们屯的玛拉哈,教我给科尔沁旗白音温都尔屯的嘎拉僧带一个口信。请你告诉我,白音温都尔屯离这儿多远?”他用老鼠眼睛望着她,等待着回答。

但是“白音温都尔屯的嘎拉僧”这几个字,使萨仁高娃发生了极大的怀疑:我们屯的嘎拉僧一度在国民党的“降队”当过排长,现在是屯里的管制对象……为什么这样一个可疑的人,单来打听这样一个可疑的名字呢?萨仁高娃好久没有回答他。站在她身旁的小猎狗嘎鲁也耸起两只耳朵,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一个陌生的人。

“你家住在扎鲁特的什么地方?”

“阿拉坦敖包屯。”他停了停又慌忙补充道,“不过最近要搬家了,那边旱得很厉害。同志,你到底知不知道白音温都尔屯离这儿多远呢?”

“白音温都尔屯吗?很近。”她拉长了声调,“不过我们科尔沁有一种规矩:走路的人,应当先拿出自己的‘证明书’,然后才有权问路;也只有这样,人们才能真实地告诉他所问的路。”

“噢!”他狡猾地微笑了一下,“证明书吗?有,有。但是我从家出来的时候,我老婆恐怕我在路上把它丢掉了,所以死死地给缝在衬裤上了。马上拿出来怕有些不方便。好吧,天黑了,我还要赶路呢!再见!”他一面说着,一面退走了。

萨仁高娃看他走了,心中特别着急,明知道他是个可疑分子,可是又没办法叫他站住。她想:“蒙古有一句成语:‘放走豺狼的人,是草原的罪人。’我既然遇上了一个可疑分子,就决不能轻易地放走他。”又想:“阿木古郎老爷爷说:‘有紧急的工作……小姑娘,你也早点回去吧!……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她心机一动,计上心头,急忙向他追去:

“同志,请你等一等!”

那个可疑的家伙懒洋洋地站住了。  P1-4

序言

玛拉沁夫的文学创作及其历史性影响

——《玛拉沁夫文集》总序

吉狄马加

玛拉沁夫被誉为中国草原文学的开拓者、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重要推动者。他是中国第一个自觉地以写草原为己任的作家,他的小说把葱郁的草原呈现为生气勃发的生命形式,把自我的艺术个性与民族的艺术传统融合为充满英雄意识与阳刚之气的壮阔境界,浸透着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厚重,显示出内在的诗意的张力。他站在历史的高度,用自己的作品呼应现实的变革,对民族的命运做深层的思考和追问,表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和真诚的大爱之心。这使他的小说创作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同时,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作家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一直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新生代少数民族文学新人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玛拉沁夫是一位创作成就颇丰的杰出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史诗性经典巨著、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上下部),也有描写重大题材的神采飞扬的中短篇小说和许多韵味悠然、行云流水般隽永清丽的散文及多部电影文学剧本。玛拉沁夫的文学成就,早已突破地域界限,蜚声全国,走向世界。他不仅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而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学识和艺术素养;不仅创作方向正确,而且在艺术上也刻意求精。因此,他的作品既豪放洒脱、英气勃勃,又明丽清新、深切感人,具有鲜明的独特风格,在我国百花争妍的文坛上,是一束鲜艳夺目的草原之花。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少数民族文学蓬勃发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内蒙古已经形成了一个草原文学流派。一个流派的形成,必定需要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文学群体,同时必定需要有几位优秀代表人物先行,玛拉沁夫无疑就是那个年代草原文学的重要开拓者和先行者之一。玛拉沁夫早在二十一岁时,因创作处女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而一举成名。从此,才情毕现的玛拉沁夫的创作就一发而不可收。其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创作出了《春的喜歌》《在暴风雪中》《路》《迷路》《花的草原》《歌声》《琴声》《诗的波浪》等三十多篇小说,特别是用数年时间创作出反映蒙古族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史诗性长篇小说《茫茫的草原》,以及电影文学剧本《草原上的人们》《草原晨曲》《沙漠的春天》《祖国啊,母亲!》和影响了几代人的著名报告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等,这些作品都强烈地表现了作者一贯坚守的对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的珍爱情怀,并以他已经形成的具有浓郁“草原味”的清灵、秀丽的艺术风格,对草原的变革和新生活、新人物,进行全情倾注地描绘,显示出了玛拉沁夫丰厚的民族情怀与民族文化的底蕴。文学大师老舍赞誉玛拉沁夫为“文坛千里马”(一九六三年)。文学巨匠茅盾于一九六二年发表近一万字的长文,专门评点玛拉沁夫的小说创作。他认为玛拉沁夫的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十多年来始终一贯。茅盾先生的结语是“玛拉沁夫富有生活的积累,同时他又富于诗人的气质,这就成就了他的作品的风格——自在而清丽”。

进入新时期以后,玛拉沁夫以饱满的时代意识和旺盛的创造力先后发表了《第一道曙光》《踏过深深的积雪》《大地》《荒漠》《草原的浪花》《青青大草滩》,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活佛的故事》和中篇小说《爱,在夏夜里燃烧》,堪称是中短篇小说难得一见的翘楚之作,充分展现了玛拉沁夫掌握小说创作功底之深、艺术想象力与表现力之强。《活佛的故事》获得了一九八○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深深植根于蒙古族人民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通过更深刻更哲理化地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推导出充满当代精神的主题;以深厚的民族情感、开阔的民族文化视野,把描绘草原的生活内涵与历史渊源全方位地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玛拉沁夫是草原的歌者,是艺术地绘制草原的高手。他所选择的题材、提炼的主题、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具有浓郁的草原色调、草原气质、草原风采。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的神秘的一面,它能把你轻轻带到蒙古草原上,让你犹如置身于一望无垠的绿草丛中,犹如看到了人欢马叫的场景,听到了一首首悦耳的牧歌。因此,人们称玛拉沁夫是中国草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是名副其实的。因为,是他率先同几位少数民族杰出作家一道,将整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带进了一个新的层次,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大家知道,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是没有草原文学这个概念的。虽有一些个体文学写作活动,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九五二年一月,玛拉沁夫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九五二年一月十八日《人民日报》在“文化生活简评”中称赞这篇小说是“写了新的主题、新的生活,反映了现实生活先进的力量,用新的伦理和新的道德精神教育人民”的优秀作品。也正是在那以后,敖德斯尔、超克图纳仁、云照光、安柯钦夫、扎拉嘎胡、朋斯克、张长弓、杨啸、贺政民、冯国仁等一批内蒙古作家先后推出了一大批草原文学力作,其中有一些是汉族作家,对此玛拉沁夫曾经做过这样的解释,他说:“草原文学这个概念不是民族性的,而是地域性的,是指写草原这一特定地域的文学。内蒙古作家中的汉族同志,有的生在草原,长在草原,写了一辈子草原,甚至去世后把尸骨都埋在了草原,例如著名作家张长弓等,他们的作品当然是属于草原文学,他们本人当然是文学流派的重要成员。”玛拉沁夫的这种开放性包容性的见解是公允的,得到了学界的认同。至此,内蒙古作家以一个群体姿态出现在当代文坛上。

大草原是草原文学的母体。玛拉沁夫不是坐而论道者,他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教导,一直坚持深入生活。成名后,他在北京学习了两年,一九五四年主动要求返回内蒙古,径赴察哈尔草原,在基层挂职生活了三年,一九五八年到包钢白云鄂博铁矿担任车间党总支书记两年,后受批判,被下放农村改造,参加“社教”“四清”长达三年之久(玛拉沁夫却坦然认为:对一个作家来说,那也算是接触基层体验生活)。总之,不管在顺利时或是逆境中,玛拉沁夫从来未曾消沉过,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不同境遇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因为他对我们的党、我们的共和国、我们这个时代的忠贞信念从未动摇过。玛拉沁夫的创作是蒙古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角来审视玛拉沁夫的小说艺术,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玛拉沁夫的小说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类型的草原文化小说,这应该是玛拉沁夫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大贡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