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
分类
作者 张国云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国云著的《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具有深度,厚度,力度,以平实的文字透射出一种摄人心魄、涤荡灵魂的力量。在火热的激情之中跳荡出风骚,风骨,风标,以质朴的抒情流露出一种洗尽铅华叩问人性的雄浑。也许,只有这样的作品,人的灵魂才会在骚动中宁静,在漂泊中安顿,在行走中涅粲!

内容推荐

作者张国云2013年出版的《致青藏——我的藏区生活》,获得第六届冰心散文奖,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是其续集,或姊妹篇。主要写到“我”在藏北无人区的三年援藏经历,如建造甲岗电站,抗击百年一遇的特大雪灾等。也涉及当地藏族的宗教风俗文化,如转湖、天葬等。朋友一家三口(陈万里、牟总、陈婷婷)为援藏献出了两个生命,一个也一度失联。藏北无人区恶劣的生存环境,对生命来说,是一个禁区,但生命在这里也因此得到洗礼,得以升华。全书以平实的文字透射出一种摄人心魄涤荡灵魂的力量。在火热的激情之中跳荡出风骚,风骨,以质朴的抒情流露出一种洗尽铅华叩问人性的雄浑。

目录

序:一个心灵圣殿的神往

引子

顶替

神山圣湖

逃犯

人在无人区

拜访活佛

新来的设计师

护国利民

开工典礼

雪山上金矿

裸奔的风波

枪口上的狼

谁植入的芯片

遭遇雪灾

雪人之谜

牧羊少年

叩问荒原

爱心行动

高原夜莺

爱江山更爱美人

转湖

谁劫走美女

无言的结局

尾声

试读章节

哈哈,是不是那位德国老兵早已从我身上看到有着较多的西藏“荷尔蒙”,所以他才斗胆告诉我那些神秘事件?

有考古挖掘的实物作佐证,很快我发现,在四千年以至两万年之前,青藏高原就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活。当我第一时间,将专家的“人类发生的摇篮”,与那位德国二战老兵的“西藏有沙姆巴拉洞穴,有能够控制全世界的地球轴心”,对照之后,我感到惊叹不已:

“冥冥之中,我觉得它们之间,一定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正渐行渐近。”

就像我从小生活在江南水乡,当我正式确定援藏,不知什么原因,一开始我是选调到海拔较低的林芝地区,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被人调包到海拔最高的藏北那曲地区工作。

我知道这事时,不知为什么,我那火爆的脾气没有暴跳如雷,甚至蔫没了,竟开心地跑到组织部门拍着胸脯,‘‘这不是事件。到高海拔地区,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组织部门见我如此识大体顾大局,通情达理,特别感慨万千,逢会总要表扬我一番。其实我也没有他们说的那么伟大。

我告诉自己,“这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为我相信自己,那曲那里一定有许多故事,等待着我去聆听和书写……

话说回来,当空气在高原成为生命中的一个奢侈品,当我在藏北无人区那个连空气也吃不饱的地方,人生的落差一下从天堂跌落到地狱。

是人,总还是有许多顾虑——

不好意思,我就是带着这样一种失落与恐惧走进藏北的。

或许,长期以来西藏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恐怖,是一种荒凉,是一种J巳运。

那巍巍雪山,那莽莽荒原,干百年来一直沉寂无语。

当我随着那平静得如死水一般的日日夜夜的流逝,我的心曾渐渐冷了下来,忧伤、困惑和失落的心情,却总也挥之不去……面对雪山,面对河水冬冻夏融,它们日复一日地静静流淌,开始带走了我的平静和淡漠的日子。

原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一个神圣的世界。也只有亲身走进高原的人,才能真正感悟到在无人区——

山是那样的高,高得壮实,高得可靠,高得让人依恋而痴情;

天是那样的蓝,蓝得明亮,蓝得透彻,蓝得让人心醉而迷惘。

这时,我对雪域高原,渐渐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既然人生有落差,有时会有一落干丈的瀑布,那么我们何尝不可汇入援藏的激流,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

只要我们飞身一跃,顺流而下,也许可以独步天下,横行千里,成为美丽的一泓瀑水。

是的,我忘不了珠穆朗玛峰、藏传佛教、布达拉宫,我更忘不了藏北无人区,那个东经89.25°~94.05°,北纬34.19°~36.16°,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气温一46.40℃的区域。

但说句大实话,西藏让我尝到了什么叫“苦难”。

那里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

当地人告诉我:在那里别说工作,只要你能走一走,就叫奉献!

还有人说,这是一块巅峰的圣地。在这里,我们援藏干部每天都能听到灵魂追逐的足音。

在这块需要我们仰望的高地上,在这个荒原与阳光之间,其实,最可怕的不是痛苦,而是对我们的诱惑。

当我把人生最美一截,安放在这块高原上,与阳光雪山荒原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人生的全部财富,有时真的比金子还闪耀……

所以,面对藏北无人区的苦难,我无怨无悔,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藏北,不是我的故乡,胜似我的故乡。

藏北,现在已经成为我的精神家园。

在援藏期间,除了深不可测的蓝天和遥远神秘的雪山,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苍茫大地上,随处耸立的玛尼堆。

藏族同胞把虔诚的祷告刻成玛尼石,堆成玛尼堆,这些石头上的箴言几乎是一种“神示的诗篇”。

那天,是我们三年援藏生活的结束。

在藏北高原,那曲这一全球海拔最高的小镇上,人们倾城而出。每一个藏民都手捧着哈达,排着长长的队伍向我们敬献。

当洁白的哈达,仿佛高原上飘落的雪花,就要将我湮没时,我真的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感情。

这时,我早巳泪流满面!

也就在这时,一条藏獒拼命向我扑来。它是我在藏北无人区收养的一条流浪狗,名叫皮皮。现在援藏结束了,今天早上出门时,我就正式将皮皮托付给司机旺堆兄弟去收养。所以,现在我也不知道皮皮是从什么地方钻出来的。

藏獒用舌头舔去我脸上泪水,仿佛要与我分担在藏北的苦难。

或许,我要离开藏北了,聪明伶俐的皮皮,也知道泪往肚子里流。

究竟谁为谁忧愁,谁为谁怜惜呢?P4-6

序言

西藏一直以来是作家追逐并钟爱的高地,那里的苦难,神秘,遥远,可以有众多不同姿态,但这似乎又不全是西藏。张国云新近创作的这本《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以一位援藏干部作家的独特视角,完成了对中国干部队伍中的这样一个独特群体的书写,该书又不局限于对援藏干部的讴歌和记录,而是更深层地传达了一种理性思考,在雪域高原恶劣生存环境下,文学如何去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继而登上精神的高峰。

因为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所谓大时代,是因为它问题丛生,有智慧的人,自可从这些问题中“先立其大”;所谓灵魂受苦,是说众人的生命多闷在欲望里面,超拔不出来,心思散乱,文笔浮华,开不出有重量的精神境界,这样,在我们身边站立起来的就不过是一堆物质。即便是为文,也多半是耍小聪明,走经验主义和趣味主义的路子,无法实现生命上的翻转,更没有心灵的方向感,看上去虽然热闹,精神根底上其实还是一片迷茫。

要谈文学的时代性,我以为这是个核心问题。谁都知道,文学在今日面临着巨大的困境,但只从文学本身看,已无从发现它的问题所在——任何技术性的,或者片断性的变革,都不足以解答写作者的难题了;文学要想走出一条宽阔的路,需要有一次整体性的变革。

这场变革,我以为,首要的就是怎样正视生命、培育灵魂,从而为文学重新找回一个立场、一种肯定。以前,说到立场和理想,仿佛是一个酸词,现在我则愿意大胆、大声地说出来,因为只有精神饱满了,才有可能对时代的萎靡作狮子吼,把现代人的内心重新提振起来。“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即方正,在如今这样一个喜欢耍小聪明的时代,更需要一种大方大正的精神,把文学从低迷的趣味里解放出来。我们看历史上那些大作家,少有萎靡、低矮的样子,就在于他们身上有生命的光辉,有文化理想,也有道德心灵的勇气,从内在精神上说,他们藏身于作品中,走的正是大方大正、径直而行的路。现在,肯走这条路的作家越来越少了,自然,肯担当、有气魄的作品也越来越少。

张国云把三年的援藏际遇,视为一次生命的沉潜与洗礼。他立足高原,仰望天空,思索人之为人的意义,并以持续的写作回访,说出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热爱、敬畏和感恩。记得之前他以《致青藏——我的藏区生活》,厚重,辽远,悲怆的命运感中透着人文主义的光’芒。如今他又以《致青藏Ⅱ一生命在无人区》,虽然个人情怀较为隐退,但却以纪实的方式,裸呈出了更逼人的真实,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些藏北风情,那些天高云淡,那些大道无痕,那些大音希声,那些灵和肉在这片土地上演示的生命奇迹,既是生命意志的颂歌,也是一个心灵圣殿的神往。

数学上有常数,我想,人类的精神上也有常道,是常道决定人类往哪个方向走,也是常道在塑造一个民族的性格。常道是原则,是方向,是基准。没有常道的人生,就会失了信念和底线;没有常道的文学,也不过是一些材料和形式而已,从中,作家无法对世界作出大肯定。因此,现在谈文学写作和文学批评,枝节上的争执已经毫无意义,作家和批评家所需要的,是生命上的大翻转,是价值的重新确立,是道德心灵的复活,是灵魂受苦之后的落实。张国云努力走在这条道上,步伐也许不大、不快、不洒落,但脚印是清晰的,坚实的,方向是向上的,向着灵魂的。

正是如此,张国云《致青藏Ⅱ——命在无人区》更具有深度,厚度,力度,以平实的文字透射出一种摄人心魄、涤荡灵魂的力量。在火热的激情之中跳荡出风骚,风骨,风标,以质朴的抒情流露出一种洗尽铅华叩问人性的雄浑。也许,只有这样的作品,人的灵魂才会在骚动中宁静,在漂泊中安顿,在行走中涅檠!

二○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

书评(媒体评论)

何建明(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有一个地方我们都向往,但多数人终身无法抵达;有一种献身我们都知道崇高,但你我或许只能仰望和感动。当代援藏干部属于这样的崇高与抵达。我因此特别看重这部由援藏作家自身经历所写的《致青藏Ⅱ》,它所向我们叙述的雪域高原上那些神秘而又神奇的境物与人文,是精神的也是自然的至真至美,因而它值得大家关注和阅读!

麦家(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西藏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更多人向往的也许是去走一走,看一看。张国云是浙江首批援藏干部,在藏北那曲地区一待就是三年。其实何止是三年,那段不凡岁月已经嵌在他生命里,捂不住,要溢出来。于是,有了《致青藏》系列作品。他的写作从世界上最高的海拔,又是人心最深的区间出发,走的是人类精神的常理大道,有立场,有理想,有担当,对生命、对心灵有寄托,有思悟,有顾虑。当我们被世俗和欲望纠缠,内心波澜苦乱时,读一读这样的书,也许就心安了。把心安下来是件困难的事,但有时又是一念间的事。

王宗仁(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

在现今这样一个许多人把忙碌、焦虑和浮躁写在额头的年代,张国云在藏北那块氧气不足、道路不畅、人迹不多的高寒不退的地方,一待就是三年。而且是内心宁静地工作着,生活着。他是美好的,他的文章是美好的!我读了这本《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和已经出版的《致青藏——我的藏区生活》,书中透射出的光芒和梦想,具有使人清醒、涵养时代的“定力”。

谢有顺(著名评论家,教授)

张国云把三年的援藏际遇,视为一次生命的沉潜与洗礼。他立足高原,仰望天空,思索人之为人的意义,并以持续的写作回访,说出自己对人与自然的热爱、敬畏和感恩。他的《致青藏——我的藏区生活》,厚重,辽远,悲怆的命运感中透着人文主义的光芒,而《致青藏Ⅱ——生命在无人区》,虽然个人情怀较为退隐,但他却以纪实的方式,裸呈出了更逼人的真实,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切的体悟。那些藏北风情,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演的生命奇迹,既是生命意志的颂歌,也是对一个心灵圣殿的神往。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