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星空)(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星空)(精)》是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一本随笔集,代表了这位哲学天才对音乐、建筑、诗歌等艺术以及审美的评论,内容涉及对于弗洛伊德、施本格勒等流行学说的评论,对于思想、语言和哲学的一般看法,对于历史和历史人物等的述评。

内容推荐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星空)(精)》是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札记性著作,收录了作者1914年到1951年关于哲学、历史、宗教、科学、教育、心理学、逻辑学、语义学、语言学、伦理学、美学、艺术等问题的评论,简练如洗,议论精深。这些评论既是维特根斯坦主要著作和重要观点的萌芽或酝酿,又是这位哲学大师理论发展的重要佐证,更是维特根斯坦所代表的流派及其学说的“万花筒”。

目录

序言 经过思考的生活是值得过的(陶林)

原序

文化与价值

附录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大事年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部分著作简介

后记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星空(许海峰)

试读章节

我们倾听中国人说话,可能耳朵里听到的内容,仅仅是一些杂乱无章的、无法揣摩涵义的奇怪的咯咯声。而懂得中文的人,却从不怀疑这些发音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语言形式。我认为,同样的道理,因为存在着理解上的隔阂和误差,我们也无法识别一个人的本性。我们可能为此做过一些努力,却总也无法达到目的。

一九二九年

尽管深入的审视和探讨会更加耗费人们的精力,然而,这样做却能够达到对事物更为精准的认识。

我坚信自己的哲学探讨方式是新颖的,我也因此而不断以相同的方式研究。下一代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直接掌握这种哲学的精髓,他们因此会觉得这种重复是令人厌烦的。而我则认为,在哲学研究领域,这种重复是必要的,更有利于抓住本质,从而沂距离地欣赏真理的容颜。

我的优点是保持自我,不会让自己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一个好的比喻,能够再次激发人的灵感。

为近视眼的人指路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你不能对他说:“看看十里之外那座教堂,就朝着那个方向走。”那样做的话,通常起不到指路的效果。

没有任何形而上的宗教哲学,像数学那样广泛地滥用抽象难懂的符号。

让自然去说明与认可那个没有其他人可以领悟的、唯一高于自然的东西吧。

人类眼光的审视,赋予了外在事物以价值,却也可能高估了事物原本的价值。

那些事物的悲剧性在于——若用一棵树比喻的话——它不是弯曲了,而是折断了。门德尔松①算得上是作曲家中最不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

一个新生的词汇,宛如一颗播种在讨论的园地里的新鲜种子。

每天清晨到来的时候,你都应该翻起地上那,些无用的碎石块,去触摸那些富有生机的、温暖的种子。

背负鼓鼓囊囊的哲学背包,我攀登数学山峰的脚步如此沉重而缓慢。

门德尔松不是顶峰,只算得上是一座高原。他具有一种典型的英格兰性格。

没有人能够代替我进行思考,正像没有什么人能够代替我戴着帽子。

任何一个能理解孩子哭声的人都懂得,那哭声里蕴含着深沉的精神力量:深深的愤怒、痛苦和毁灭的欲望,这些与常人对事物的简单理解完全不同……

门德尔松具有这样的秉性:只有当周围的人都感到快乐时,他才感到快乐;当他身处善良的人们中间的时候,他才善良。他没有坚强的树木那样的秉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我本人也是他那种秉性,而我也倾向于成为树木那样的人。  我的理想是保持某种沉静。教堂为激情提供了场所,又能保护激情不受干扰。

我常常会思索自己的文化观念是否新颖,换言之,我的文化观念是属于现代的,还是与舒曼①的时代一脉相承。若是后者的话,那么这种观念的延续令我受到震动,尽管它实际上可能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延续。这种概念上的延续抹去了十九世纪后半叶精神的存在价值。我不得不指出的是,这纯粹是事物本能的发展,而不是人类思考的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思考世界的未来,我们通常的观念是:世界正沿着我们目光所视的前方行进,最终到达目的地。通向世界未来的道路并不笔直也不平坦,它曲线前行、方向变换不定。P3-7

序言

初版序言

维特根斯坦遗留的手稿中,有不少笔记与他的哲学著作没有直接联系的,尽管它们分散在他的哲学论述之中。笔记中有的是自传,有的评论哲学活动的本质,还有很多泛泛而论的话题,诸如关于艺术和宗教的问题。通常,没有必要把它们与哲学论述分开。不过,维特根斯坦本人在许多地方用括号或其他方式,有意将两者区别开来。

有些笔记简短,有些文字却很长。但这些文字大多数具有巨大魅力,它们语言优美,寓意深刻,对于文科学者来说,显然出版他的部分笔记,有益于我们的认识。故而我本人——G.H.冯·赖特,特受大家的委托,承担全书的选编任务。

这项工作艰难异常。为了圆满地完成这项工作,我曾经设想过很多种分类法。一开始,我打算按主题整理笔记,比如“音乐”、“建筑”、“莎士比亚”、“妙语格言”、“哲学”等。按主题去整理言论,显得很容易做。但是,一般说来,将素材如此分割,容易让读者有人为割裂的印象,因为维特根斯坦的许多最令人难忘的至理,隐藏在他的哲学著作中,比如《1914~1916年的笔记本》《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书。应该指出,正因为他的格言融合于这些著作中,它们才有感动人魂魄的魅力。出于此原因,我感到将格言与前后文分开不大妥当。

有段时期,我曾设想仅选择“最精彩”的言论,不求收录得太多。过于庞杂的材料,只会削弱精彩言论给人的印象。这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我的工作不是充当体验的仲裁者,况且我不相信自己能辨识连篇累牍的、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思想。对我来说,重复本身似乎就含有实质性内容。

最后,我确定了自认为是绝对正确的选材原则。我从集子中抽掉纯属“私人”性质的笔记,维特根斯坦的这些笔记议论他生活的外界环境,他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与其他人——其中有些人仍在世——的关系。一般说来,此类笔记容易被分开,因为它们与付印后的本书的笔记有不同的兴味。仅在泾渭分明的少数情况下,我才在本书中收入自传性笔记。

本书的言论按照年代顺序编排。显然,近半数的言论发表于《哲学研究》第一部分完成后的时期。

由于本书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些言论未作透彻的解释,不熟悉他的生活环境和所读书籍的读者,会感到他的言论太过于晦涩难懂。在许多地方,加入一点解释性评论是必要的。然而,除了少数地方外,我未冒昧评论。还应指出,所有脚注都是编辑加上的。

本书将无可避免地到达某些现在不懂、将来仍不会懂维特根斯坦哲学思想的读者的手中,这并非有害或无益。我始终相信,读者只要参照维特根斯坦哲学的背景,就能贴切地理解和领悟这些笔记,进而有助于理解他的哲学。

我于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开始选择手稿,以后放下了这项工作,直到一九七四年。黑基·尼曼先生帮助我进行了最后选择和整理,他还细致地校对了全文,纠正了我的打字稿中的许多错误和脱漏,我非常感谢他最认真细致的工作。离开他的帮助,我可能要推迟将这部书付诸出版。我也深深地感谢拉什·雷斯先生。他纠正了我在书中的一些错误,并且对选择文本一事,向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乔治·亨利克·冯·赖特

于赫尔辛基

一九一四年

后记

维特根斯坦的恩想星空

许海峰

甲午年春夏,我尝试着沉人生活的水流底层,再次接受陶林先生邀请,翻译起《文化与价值》这本书。整个过程与其说是在翻译,倒不如说是一种深入学习和向大师致敬的过程。

本书的作者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是世界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一位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的人。他的代表作品有:《逻辑笔记》(1913)、《逻辑哲学论》(1922)、《小学生字典2(1926)、《哲学评论》(1929年2月--1930年8月)、《哲学语法》(1930年8月一1932年5月)、《维特根斯坦与维也纳学圈(1929--1932记录)》(1967)、《维特根斯坦的讲课》(1930--1933)、《蓝皮书》(1933—1934)、《褐皮书》(1934--1935)、《哲学研究》(1936--1945)、《数学基础研究》(1936—1945)、《美学,心理学及宗教信仰的讲课及会话》(1938)、《论确定性》(1969)、《颜色评论》(1978)、《文化与价值》(1914—1951)、《纸条集》(1929—1948)、《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最后著作》(1940 1951)等。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哲学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语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优裕,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经过长期刻苦钻研,在前后时期分别建立起两种极具独创性的思想体系,每一体系都具有一种精致而有力的风格,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哲学。这两种思想体系分别以《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为经典著述,而在这两个时期之间所发生的思想转折,同样颇具启发意义。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是思想的高峰,日常的纠结者。译者认为,所谓哲学,也正是受到矛盾和纠结、追问和思考所驱使,对人类灵魂的永无尽头的追问。

维特根斯坦学识渊博、修为深厚,思想极其丰富驳杂,涉及面很广。单就他的思想碎片集《文化与价值》一书来说,虽然是一本札记性的哲学著作,却广泛涉及文学、数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艺术门类。所以说,这虽然仅仅是一本小书,却包含了维特根斯坦各方面的思想,是一本“万花筒”式的著作。书中论述精深而又要言不烦、言简意赅,读后令人掩卷深思、经久难忘。

本书中的思想,有些甚至是语言的碎片,却掩盖不住思想的光亮。那些思想如沙子中的金粒,因为需要用心寻觅,更显得非常珍贵。维特根斯坦一个人孤独絮语的时候,不掩饰、不刻意,娓娓道来,甚至没有想过要说给别人听。当时,他面对的只有自己,面对的只是自我的精神世界,这种情况之下,更容易体现真知灼见。

维特根斯坦并不独立阐述思想,而是在对照与比较中,从不同角度反复说明,尽可能充分地阐明自己的哲学思想。

作者在这些笔记中旁征博引,反复对照,短短几万字的内容里,据译者统计,提到与对照了五十多位作者之前时代或者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建筑学家、画家、雕塑家、音乐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等等,包括莎士比亚、莫扎特、克尔凯郭尔、郎费罗、巴赫、帕斯卡、弥尔顿等等,很多都是西方世界乃至世界历史上泰斗级的人物。

作为读者,也并不只是单单读到维特根斯坦一个人的思想,而是可以通过这本薄薄的书,一窥十九世纪西方文化星空的璀璨与辽阔,对当时的思想界、艺术界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并激起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薄薄的书会给读者以厚重的感觉。

翻译这本书的过程感觉很奇妙,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回忆当时的感觉,就像在某个秋日的午后,自己有幸陪着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先生走在林荫大道上,聆听着大师慢悠悠的话语。这位长者面孔线条僵硬、眼神凌厉,却不失为一位极其耐心的人。他时而沉默不语,时而娓娓道来,有些话我听得明白,有些话我似曾相识,有些话我并未全懂。

他有些话说得明白晓畅,有些话说得似是而非,有些话则说得断断续续、晦涩难懂。有些话精妙无比,有些话略显哕嗦,有些话像是自言自语,还有些话显得不明所以。这些均属正常。毕竟,作为一种字条式、笔记体的思想片段,他首先只是记下一些琐碎想法,最开始也只是说给自己听、写给自己看的,就像我们平时的自言自语。他这样不厌其烦,只有一个目的:让世人知道,更让自己了悟,自己究竟在想些什么,想出了什么。

我渐渐习惯他的语言,如同见到相知多年的老友。他就那样对着我说话,直到某个地方,跟我握握手,与我挥手道别,随后慢慢走远。至今,我依然能感受到他掌心的温度。

译者为本书增加了“维特根斯坦的思想星空”之名。“思想星空”说法,包括三层含义:一是维特根斯坦在书中采用了“星空式”的哲思形式,通篇思想如夜空群星,闪耀光辉;二是维特根斯坦从未独立行思,而是旁征博引,广泛比较,可以说,本书中那些伟大的人物亦如群星闪耀,熠熠生辉;三是在人类历史上,思想指引人类前行,这些人的思想结晶,如明亮的星斗,指引迷路的人、前行的人、不断追问的人、永不止息寻找答案的人。因此,思想星空是维特根斯坦的星空、先哲的星空、历史的星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