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家世与求学少年
这所学校是清朝末年的教育家杨思盛毁家兴学办起来的。杨思盛为了办好这所中学,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捐献出来,自己却要节衣缩食艰难度日。陈芳允迈进浦东中学的大门后深深为此而感动,这是对他青少年时期要好好学习的最初而又最深刻的教育。
陈芳允迈进高中校门没几天,就碰上了“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出兵侵占沈阳。国民党政府为避免事态扩大,采取“绝对不抵抗主义”,不到一个星期,日军就占领了辽宁和吉林两省的三十多个城市。
日本侵略者的入侵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在上海抵制日货运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期,救民族于危亡成为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年轻的陈芳允也跟随学校里的同学走上街头进行反目游行。他认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日本鬼子他从小深恶痛绝。
在陈芳允的家乡黄岩人民是不过“八月十五”的,世代沿袭下来的是庆贺“八月十六”,纪念民族英雄戚继光平倭寇。家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知道戚继光打败日寇的故事。从元朝末年起,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明朝中期,倭寇在沿海地区的骚扰更加猖獗。闽、浙一带的大地主、大商人同倭寇勾结,共同抢劫,坐地分赃,人民深受迫害,对他们满腔仇恨。明政府特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选拔壮健的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精干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人们称为“戚家军”。戚家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在浙东一带打了九次胜仗,全歼那里猖獗一时的倭寇,基本肃清了沿海地区倭寇的骚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戚继光,每年的“八月十六”老人总要给小孩讲戚继光的故事,祖祖辈辈流传着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
这些在陈芳允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他敬佩戚继光,他也要为赶走日本侵略者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他积极投入到上海青年学生的队伍里,到南京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争取全民动员武装抗日。
那天上午,陈芳允和同学们围住了南京总统府。蒋介石面对总统府外人山人海的请愿学生,假惺惺地做报告说:“你们快回去吧,我就要北上抗日了。”蒋介石发表了一通言论后,就派军队把请愿的学生押上火车,送回了上海。虽然陈芳允和同学们请愿没有成功。但他已经开始思考,走什么路才能救中国的问题。
紧接着日本鬼子又得寸进尺,1932年1月28日深夜,日本侵略军又突然进攻上海,发动了“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等抗日将领率领下,奋起抵抗。国民政府坚持反共反人民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极力破坏十九路军的抗战,蒋介石与日本侵略军签订《淞沪停战协定》,允许日军驻留上海,取缔全国的抗日运动。在上海,日本侵略者把经济文化与军事侵略并举,大量的洋货和曰货在中国倾销,冲击着中国的民族经济。
陈芳允站在上海的街头,他面对着满目的洋货和日货。“洋布”代替了土织布,日用百货前都挂上了“洋”字头;与此同时,中国的商品原料像血液似的流通运到西洋,丝、茶这样的中国特产被廉价转到了洋商们的手里。
这到底是为什么?陈芳允在思考。
也许,鸦片战争西方列强使用的坚船利炮和来复枪给中国人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中国从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到战后领土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香港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基地。侵略者把工业品运到中国来倾销,又把中国的土特产掠夺走。侵略者新式的武器装备出自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深深地刻在了陈芳允的心上。
当时,抗日运动在上海全面兴起,学校里师生们抗日热情高涨,谁也无心闭门读书了。陈芳允认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是一个炎黄子孙所应该有的起码觉悟,为抵抗日寇的侵略,参加抗日运动是每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所以,他积极投入到抗日宣传和到街头去宣传抵制日货的运动中。第一章家世与求学少年
在快毕业的一年中,陈芳允不知怎么患上一种百日咳病,起初他以为自己感冒了,也没太在意。后来咳嗽不止,一直延续数月而不好。最后,父亲出面给他找了一位黄岩籍医生诊治,让他服用一种英国新生产的药水“须罗灵”,才使他的病有所好转,但以后还是留下了肺部病根。P11-13
走进科学家的心灵世界
应中国青年出版社之约写《陈芳允传》,又使我脑海里日夜游现出这位貌不惊人却总有惊人之举的电子学家。当年他和我的办公室相邻,他是我心中敬佩的和蔼可亲又敢于创新的科学家。
借此机会,从书中走出的我很想和读者聊上几句,因为笔者、读者和传主之间都需要一种沟通与交流。
陈芳允寡言少语,淡泊名利,不多谈自己,尽管我们熟悉,但这本书写起来备感艰难。要把一个逻辑思维严谨的科学家给陌生的读者塑造出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我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尽管陈芳允在航天科研上硕果累累,可当你面对他时,却是慈眉善目的邻家爷爷的感觉。
有人和我开玩笑:“你写陈芳允,也和他一样淡泊名利了。”我不在意别人说什么,我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一下科学家。他们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人类的进步与文明离不开科学,而当代科学的新特征就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科学进步的必然发展。从历史上看,近代科学的兴起源于伟大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的伟人,如达·芬奇等,都是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于一身的巨人。近代科学的先驱者培根和笛卡尔首先是在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取得了突破,才推动了科学的进步。近代科学的辉煌成就又大大启迪了天才的哲人和社会科学家。社会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又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创造了物质和环境条件。一个作家更应该为中国科技的发展、为科学家的奉献而讴歌,从而呼唤全民族的科学意识。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正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和人类生活的面貌,也带给了民族和国家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我过去曾写过一些科学家,因为熟悉其人其事而写起来似乎得心应手。然而,科学和文学分别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范畴。文学需要塑造真善美的形象,而科学家更看重的是确有其事,精准无误。好在求同存异科学和文学都离不开想象和创新。
所以,当我动笔写陈芳允时,我想把一个科学家写得有血肉真情,有人情味和新鲜感。陈芳允在人生的道路上走过了84个春夏秋冬。写他的文学传记,就是用文学的形式写历史。不仅是写“身史”,更重要的是写“心史”,透过他的命运去折射历史。这本书就是以主人公陈芳允为中心,从少小离家的橘乡黄岩,写到上海、北京、英国……当然还有我们的卫星发射部队,随着陈芳允的足迹,铺展开广阔丰富的空间画面,从陈芳允的经历去看中国走向太空之路。
陈芳允是一位很谦虚的科学家,他告诉我:“一个人成功了,出名了,很容易被人理想化。其实我上学时是一个普通的学生。工作以后,有时提出了一些新主意或新方法,而大的科研课题,则是大家共同做的,切不可归功在我头上。”他说这话时一脸坦诚认真。陈芳允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他以中国科技进步为己任,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极强,从学科科学家逐步发展为一个战略科学家,他考虑更多的是国家的科技发展,是国家大事。
陈芳允貌不惊人却总是有些惊人之举:在英国留学时敢于撰文在报上批评丘吉尔首相;回国后宁可自残也不给国民党做事;他为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做出巨大贡献,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又两次荣获科技进步一等奖;他是“863计划”的倡议者之一;是我国首批资深院士,曾荣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称号,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如此辉煌的一生,我就抓住他在历史转折关头的种种表现和个性特征,活现其音容笑貌。我和陈芳允曾经同在一层办公楼上办公,彼此熟悉,可以和他毫无顾虑地探讨问题。写作中,陈芳允再三对我说:“你也是从卫星发射场走出来的,那是‘千人一枚箭,万众一颗星’。国防科研试验不是哪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它是集体的事业,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靠成千上万的人通力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我只不过在其中做了一些工作。”
所以,我按照老先生的意见,这部书所描写的不仅有他一个人的故事,而且有他周围对他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人共同演绎出来的故事。
我采访过他的许多同事和他的家人,读过他的论文和著作,尽自己所能把科学家用朴实易懂的语言栩栩如生地讲述出来。我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实现强国梦的科学家所走过的成功之路,看到他不断地选择有价值的人生,一次又一次地赢得了事业的辉煌。
如果读者朋友能喜欢这本书,能开阔知识视野,能从陈芳允身上获取人生的启迪,能通过追录科学家的足迹,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定位,踏上事业有成的人生之路,将是我最大的心愿。
在此,我对采访过程中给我以帮助的总装备部各级领导和同志们,对陈芳允的家人和助手,对为本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马京生
2015年10月
马京生著的《陈芳允传》向读者展示了生活中貌不惊人、低调、淡定,科研上产生轰动效应、硕果累累的天才型科学家陈芳允的传奇人生。陈芳允5岁开蒙学《论语》,初中《送秋》一文言志:人生不能虚度。少年一言,终老守持。上清华、负笈英伦,进研究所、发配工厂,兢兢业业,不忘初心。花甲之年从军,开启人生新篇章;续写飞天梦,倡议“863”,谱写世纪蓝图;陈芳允,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拓荒者与奠基人,一生追求不辍,成为中国著名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他有一双“天眼”,站在地球村里,遥控远在3。6万公里太空轨道之上遨游的卫星,为它测轨、调姿,让它回“家”。他,60岁入伍,一身戎装,成为军营里的一名新兵,人生的暮秋,再启事业的春天。默默人生,累累硕果:卫星测控、频率分配、微波统一系统、双星定位系统、“863”计划……他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一起来翻阅马京生著的《陈芳允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