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伎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的文化宠儿。石林、唐诗编著的《图说日本艺伎》全景展现了日本艺伎兴衰史,详实介绍了艺伎的日常生活、人生遭际以及她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同时亦从日本独特的审美及民族特性出发,分析了艺伎业在情色与文化中游离的社会根源,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艺伎之光。
| 书名 | 图说日本艺伎 |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 作者 | 石林//唐诗 |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艺伎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的文化宠儿。石林、唐诗编著的《图说日本艺伎》全景展现了日本艺伎兴衰史,详实介绍了艺伎的日常生活、人生遭际以及她们在历史变迁中的沉浮,同时亦从日本独特的审美及民族特性出发,分析了艺伎业在情色与文化中游离的社会根源,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艺伎之光。 内容推荐 石林、唐诗编著的《图说日本艺伎》介绍了,日本艺伎代表着日本传统女性审美的极致。艺伎受书画、诗歌、舞蹈等方面的熏陶,学习茶道、花道,掌握上流社会异常复杂的敬语,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无不流露出古典式的教养,呈现出人们观念中女性美的全部要素。艺伎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文化的宠儿,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传统艺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娱乐项目。很多日本人都感叹:“真是怀念艺伎啊!”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使得艺伎永远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那抹亮色。 目录 第一章 翩跹丽影三百年——艺伎的历史渊源 江户时代的太夫 艺伎从艺而非妓 艺伎产生的社会根源 艺伎,明治维新的有功之臣 艺伎的发展史 日本的花街之城 艺伎在日本历史中的角色 第二章 醉卧芳林花柳风——艺伎孤独求美 翩跹姝影和服彩 油画般诗意的妆容 木屐声声识美人 三味线和曼妙舞 女性的最高姿态 温柔善美的化身 察言观色的舞者 京都的花代 第三章 玉楼既成不知年——艺伎的历史变迁 江户的歌舞伎 舞伎的处女秀 歌舞伎的坎坷之路 舞伎到艺伎 江户的艺伎 日本的街头艺伎 现代日本艺伎 第四章 春朝拟向歌舞台——艺伎与日本的传统文化 艺伎的苦艺生涯 艺伎的寻常生活 岛国的另类倾城 日本文化的宠儿 逐渐消失的传统 堪忧的文化现状 第五章 通夜妆楼独画眉——艺伎的艰辛岁月 艺伎的从业之道 走不出的牢笼 男人的附属 乱世中的红颜 战争的牺牲品 或喜或悲的社会地位 第六章 六十年华指一弹——艺伎今生与来世 天使与魔鬼 东洋情人 记忆深处的艺者 坚守的信仰 形单影只的绝美艺伎 相关话题 第七章 流芳百世千秋载——著名艺伎的人生之旅 君尾:为大爱舍小爱的“间谍”艺伎 几松: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乱世艺伎 中村喜春:最有作为的绝美使者 小林春:越后艺伎的终极代表 岩崎峰子:艺伎业的传奇巅峰 第八章 防雪古松千载翠——艺术作品里的艺伎之光 《雪国》 《伊豆的舞女》 《化妆》 《一个艺伎的回忆》 《东趣话》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江户时代的太夫 在日本江户时代曾经出现过一类被称为太夫的人,即日本游廊最高等级的艺伎。她们精通舞蹈、音乐、诗歌、书法,极富教养并且风趣幽默,但是由于长时间被隔离在封闭区域内,她们的存在变得高度仪式化。不久,她们的顾客群开始萎缩,她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被湮没。此后,艺伎开始崛起并受到广泛欢迎。艺伎群日渐壮大,最终彻底取代了太夫,使之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太夫时代”就这样结束了。 艺伎自江户时代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她们娇媚、温柔、顺从,并身怀绝技。在日语中,艺伎有艺术家的意思,日本各地对艺伎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在东京等关东地区称之为“芸者”,见习阶段被称作“半玉”;在京都、大阪等关西地区大多称之为“芸伎”或写为“芸子”,见习阶段称“舞伎”或写为“舞子”。自明治时代开始,基本被读为“芸伎”。欧美国家大多以关东文化为主,以“Geisha”这个读法来转译。 “艺伎”一词源自古汉语,但其在日本的社会地位比中国的娼妓高很多,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艺伎的职业生涯中,她们要坚持学习,接受训练,不断完善和提高各种艺术技能。 日语中的“妓”字保留了古汉语的传统用法,可以代表女性表演艺术者,也可以代表女性性工作者。原则上艺伎并不从事性交易,仅仅是艺术表演者,所以有人主张“艺伎”才是正确的中文翻译写法。但在现代汉语里,“妓”是从事性交易的女人,因此便有了“艺伎”这种以避讳为目的的中文译法。 在日语中,最初的歌舞伎之所以被称为“伎”,是因为歌舞伎在性别上不受限制,演员当中有男性也有女性。那些进行歌舞表演的年轻男孩子,同女人一样需要出卖色相。 在德川幕府统治初期,德川家康本人非常喜好男色,在他之后的历任幕府将军也有这样的嗜好。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他在后宫养了300多名如同佳丽一样的娈童。上行下效,一时间社会上男风盛行。 江户初期,歌舞伎大多是演艺卖身合二为一。在后来的发展中,二者才逐渐分离,艺伎正是在分离的过程中演变为带有明显歌舞伎特点的特殊职业。原本男歌舞伎仅衣着花哨,并将女性美模仿得淋漓尽致。由女人亲自表演后,就更加美艳动人了。 身为一名艺伎,要经过专门的训练,从小在艺伎馆生活的她们耳濡目染,不仅要学习艺伎的神情样貌,还要学习取悦他人的技巧。她们服饰华贵,举止文雅,且多才多艺。封建时代的日本,男权至上的现实,使女性必须学会顺从并听从男性。而艺伎比普通女人更加温柔,具有高贵的气质,又小鸟依人,是男人心中的理想形象。 在酒席上,她们懂得察言观色,能精准揣摩别人的心思,总能在适当的时候为客人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调节酒桌上的气氛。同时,与客人相处时,她们总能很容易地找到共同语言,让听的人和说的人都很开心。 艺伎们通常都在“茶屋”接待客人,并为他们表演。艺伎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日本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和富商阔佬,普通人很难有机会看到她们。大庭广众下,艺伎们很少抛头露面,她们深居简出,被浓妆遮盖的脸上永远看不出喜怒哀乐。她们的交易纯粹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梦想,即享乐、浪漫和占有欲。 最初的艺伎大多是有志献身这一充满浪漫情调的行业的女子,二战后则基本是为生活所迫的孤女或艺伎的私生女。而今,大多数年轻的艺伎是冲着丰厚的收入加入到这一行业的。 几百年来,艺伎始终生活在特定的区域,被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带有相当强的神秘感。即使在现代的日本,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一般人也只能在电影或电视镜头中看到或了解她们。 P2-3 后记 动笔之前,我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艺伎的印象和大多数人一样:顶着殊可骇人的假面,跳着所谓的舞蹈,唱着类似于哭泣的曲子,在一次次的表演中自我陶醉。所以,无数次地不理解美感从何而来,也无数次地不明白其成为日本国粹的缘由。但既然要有理有据地编著此书,也就无可避免地开始恶补。 于是,我阅读所有与艺伎相关的图书,在每一次的阅读中揣摩艺伎的心情和感受。查找所有与艺伎相关的资料,从中积累相关的知识。终于,我对艺伎文化着了迷。 修成艺伎的过程是艰辛且枯燥的,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艺伎,要忍受太多的屈辱,这种类似于苦行僧的修行,让每一名艺伎都蜕变得那么清丽可人。 艺伎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也是日本文化的宠儿,历经300多年的发展,传统艺伎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花样繁多的娱乐项目。很多日本人都感叹道:“真是怀念艺伎啊!”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怀使得艺伎永远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那抹亮色。 编著此书时,虽然我已竭尽所能恶补了相关知识,但随着编著工作的进展,越发感觉到自身知识的贫瘠,因此难免会有一些疏漏,烦请各位读者在阅读时补充和完善,以让本书跨上更高的一个台阶。 文末,还是要落入俗套地说几句感谢的话。 首先要感谢我的一些良师益友,因为他们的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艺伎的美和温柔;其次要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的支持,我才得以在每个夜晚安心地了解与艺伎相关的知识,以弥补自己的缺失;最后,要特别感谢我那不到6岁的女儿,在编著过程中,她对本书表现出了莫大的兴趣,一次次地用自己稚嫩的嗓音诵读着我那些笨拙的文字。每当她因为不认识的字皱起了小小的眉头或嘟起了肉肉的小嘴时,我也只能一次次挖空心思为她解答,直至她能一知半解。 这一次次稚嫩的诵读,给了我字斟句酌的勇气,让我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近乎吝啬地使用着每一个文字和每一组词语,完成了这本尚显不足的《图说日本艺伎》。 2015年3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