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神奇的心学》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七十多个小节,以通俗化的语言,分别从处世心态、人生格局、自助与自控、胆识魄力、坚忍与拼搏等角度,全方位阐述了王阳明的神奇心学。
王阳明具有异于常人的智慧,他通过的合理方法,让自己的心灵境界得到提升,开发了人本来具有的智慧潜能。真正读懂了王阳明心学,你就能掌握自己的内心世界而立于不败之地。
熟读本书,跟心学研习名家罗智一同领悟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之处吧。
心学精髓一:心即理——宁静于内,无敌于外;
心学精髓二:知行合一——慎思笃行,行以致知;
心学精髓三:致良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早在五百年前,王阳明就告诉了世人: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一样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找回真正的自我,拥有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能够获得异于常人的大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王阳明的学说,是一种身心之学,也是一种“救世之学”,注重实践,要求从自我的身心修养做起,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人生中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为人们在完善自我、为人处世和修身立业上提供了哲学智慧。
今天,我们在各方面都应该去汲取、运用王阳明思想中的哲学智慧,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这对于成就自己的事业,找到人生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
《王阳明神奇的心学》是王阳明心学研习名家罗智全新力作,全方位阐述了王阳明的神奇心学。
再忙也不能乱了分寸
许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终却劳而无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实在太忙了,乱了自己的分寸,以至于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事倍而功半,白做了无用功。
在这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有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的命不好,认为自己每天为了生活四处奔波,忙得风风火火,几乎脚不沾地,但总是与成功无缘。这肯定就是命运不好,因为古人有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其实,这种说法只是一种推脱责任的借口而已。古人所说的“命”,可以看作一种规律,而王阳明也早已说过“心即天理”。如果对“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重新进行阐释的话,那也可以理解为“生死有一定的规律,富贵与否是由自己的心态、性格所决定的”。
可以说,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一个坚定的志向,而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做事的时候保持一种镇定的状态,有条不紊地向着目标前进,即使再忙也不乱阵脚。
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幕僚雷济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当年王阳明仅带着几个随从,乘船前往福建勘察一股叛军的情况,正走到丰城这个地方,突然得到消息:宁王朱宸濠起兵叛乱了,而且正派一队士兵来追杀自己!
听闻此讯,王阳明当机立断,不去福建了,立即掉头赶往吉安,到那里聚集义兵平叛。但是要去吉安,必须得借北风,眼见宁王的追兵将近,情况万分紧急,王阳明心急如焚,不由得大哭起来,向天跪拜祷告日:“上天若怜悯百万苍生的性命,就请借我一股北风吧!”王阳明之所以悲怆痛哭,并非是担忧自己的性命安危,而是心系天下苍生性命。
也许苍天真的被王阳明的诚心感动了,不一会儿,吹得正急的南风稍微小了一些,再过一会儿,居然转为北风了!
大家惊喜交加,正忙着开船出发时,王阳明却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东西拿齐了吗?”
雷济和另一个幕僚萧禹对视了一眼,回答说:“拿齐了。”
王阳明却笑了笑,指着船头的罗盖(一种仪仗物,王阳明当时所任官职的凭证)说:“还少一样东西,到了吉安如果没有这个东西,如何让人相信我们的身份?”于是拿了罗盖才走。大家当时都不明白为什么必须拿这个东西,难道堂堂的王大人进吉安城,还会有人怀疑他的身份吗?
第二天到达吉安城下的时候,大家才知道罗盖的重要性了,原来因为宁王叛乱,吉安城门刚刚戒严,任何舟船不得靠岸,雷济和萧禹忙拿罗盖以示众人,城中众将士顿时欢声雷动:“王爷爷还矣!”于是将王阳明一行迎拜入内。
雷济和萧禹这才对王阳明心服口服,感叹他在如此紧急关头,竟然心思细到如此地步,能走一步看十步。
王阳明就是有这样的本领,尽管面对紧急万分的局势,着急归着急,但丝毫没有影响其心境,仍能“发而皆中节”,不带情绪去行事,内心仍然清明澄澈,明察一切,分清事情的缓急轻重,顺势而行之,奇计迭出。
诸葛亮曾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当一个人的心境淡泊时,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会因那些无关的事物分神;而只有心保持宁静的境界时,才能志向高远,不为外物所动。
拥有宁静淡泊心的人不会为得失所惑,非常善于思考,对事物洞察入微,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和规律,能将自身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所以做什么都比较成功。
在人生的道路上,为赶路而走得过快的人很容易陷入一种忙乱的状态,进而弄昏了头脑,不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当你觉得自己劳而无获,感叹命运不公时,请扪心自问:“真的是上天亏欠了我吗?还是我走得太快,心没有静下来?”
许多人一生忙忙碌碌,最终却劳而无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实在太忙了,乱了自己的分寸,以至于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与目标无关的事情上,事倍而功半,白做了无用功。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结婚了,请了一位当神父的朋友来参加自己的婚礼。
神父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人的邀请,他准备雇一辆马车前往教堂,以便能赶上婚礼仪式。
于是在举行婚礼那天,神父找到一个马车夫,说想雇他的马车。
马车夫一口答应,赶出马车,两人坐上后,便急匆匆地向教堂出发了。但是这匹拉车的马实在太老了,还没走出多远,就已经累得走不动了。
马车夫请求神父下来帮忙推一下车。神父是个好心人,却不太细心,当时没想太多,于是便与马车夫一起推着车走。两个人推着车走啊走啊,等走到教堂的时候,朋友的婚礼早就结束了。
这时,神父露出无可奈何的笑容,耸耸肩,两手一摊,对马车夫说:“我知道你送我来是为了赚两个钱,我也知道我来这里是为了参加朋友的婚礼,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带这匹马来呢?”
这个故事,看似有点搞笑,却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匆忙而乱了自己的分寸,以至于耽误了行程。
P11-13
吾心自有光明月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手段层出不穷,人们愈来愈注重物质享受和感官享乐,久而久之,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对生命的意义也无从了解。
在享乐至上的观念下,人们的心灵被物化了,对生命的价值归结为及时行乐,认为人生在世,无非是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大的权,享尽人间荣华富贵而已。
人生真的就是如此简单吗?一个人满足了自己的物质欲望后,就真的得到了想要的幸福了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拥有巨额财富、衣食不愁,生活非常奢侈的人,其精神却非常空虚,人生中没有了追求,便用参与赌博、吸食毒品来刺激自己的感官,以找到所谓的“快乐”,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人们都在高喊寻找自我,寻找真正的幸福和快乐,他们以为拥有了物质上的名利地位,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了。其实他们搞错了方向,真正的幸福和快乐存在于心中,与外在的物质无关。如孔子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赞不绝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始终没有改变他自得其乐的精神,颜回真是太高尚了!
也许有人要说,在这个商品社会中,如果混到颜回那样穷困的境地,那真是太惨了!
当然,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处处讲经济的社会里,象颜回那样生活是不现实的,也无法生存下去。那么,难道在如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要享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就不可能了吗?
好在王阳明在五百年前就告诉了我们:即使在复杂的环境中,一样可以修炼自己的心,找回真正的自我,拥有人生的幸福,同时还能够获得异于常人的大智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如有一位下属官员,常听王阳明讲学,他说:“先生的学说的确很好,只是我日常工作太繁重,没时间跟您学习。”
王阳明听了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让你放弃日常工作悬空去研究学问了?你既然日常需要断案,就从断案的事上学习,这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譬如你审一个案子,不可因为原被告任何一方的发言礼数不周,就憎恶他;不能因为对方措辞婉转周密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他的请托,而故意整治他;不能因为对方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工作繁巨,而草率结案;不能因为旁人诋毁罗织,而按别人的意思去处理。以上讲的情况都是私心杂念,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须仔细反省体察克治,唯恐心中有丝毫偏倚而枉人是非,这就是格物致知。处理文件与审理案件,无不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如果离开了具体的事物悬空去做学问,反而是空谈不着边际。”
正因为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强调在“事上磨练”的学问,所以他的弟子遍布各个阶层,既有当朝大官,也有朋友下属,更多的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其心学既强调涵养心灵,又不失进取精神,是解决修心与事业冲突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
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中,王阳明无论是身居官场,地位显赫之时,还是蒙冤下狱、被贬至“瘴疫之地”——贵州龙场的时候,或是担任地方军政大员,挥军用兵时,都没有停止自己正心修身的功课。甚至在平定宁王宸濠叛乱,进行决战的时候,他都还与弟子和朋友们在军营中讲学,可谓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之中。
平定了宸濠之乱后,王阳明对学生讲学时,感叹说:“我自用兵以来,致知格物之功越来越觉得精透了。”大家都认为军务繁忙,忙都忙不过来,怎么还有时间做致知格物之功呢?也有的人不理解,认为王阳明乃迂腐之辈。
面对大家的疑问,王阳明解释说:“致良知的要点在于格物,正是使心之本体面对外在境界有感而应的时候,为着实用力的地方。
“我们平常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精神是懈怠懒散的,等到了策划军务,运筹帷幄之时,情况非常危急,可以说呼吸之间便决定生死存亡,国家社稷的安危,所系着的全体精神,只是从非常细微的一念中,在镇定的心境中自照自察,一丝一毫也容不得犹豫或放纵,不要作自欺欺人的想法,也不可遗忘、疏漏哪怕一条很细微的情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最正确的反应,这就是良知的妙用,顺应万物的规律,而不将我的主观愿望加于其中。
“人的心灵本来就有着很神奇的功用,能按照自然的规律思维运行,如行云流水般变动周流于万事万物之中,反应着各层次事物的客观规律,如果人能静下心来,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把事情完成得十分完美。
“我们心灵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只是由于它被各种诋毁、赞誉等利害关系遮蔽了。如果能摒弃‘自我’的束缚,保持我心不动,顺应万物之自然,对待各种事情,心灵就能根据其客观规律,作出自己精准的判断,将别人看似异常神奇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
“而当时我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利害毁誉,一不小心,就会陷入身死事败的境地。这时我如果有一点激愤之心,有一点偏激之言,机密稍有外泄,此身恐怕早成粉末了,如何能等待到今日!如果有一点假借之心,动作稍有不慎,或判断有一点失误,什么事都办砸了,如何有今日平叛的成功!”
可以说,镇定自若的心境,是能力和智慧的源泉。
王阳明一生用生命践行“良知”,用生命来探索并实践成圣之道,并在各方面都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晚年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以诗言志,可作为他一生行程和心灵境界的写照:
吾心自有光明月,
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
赏心何必中秋节!
我心坦荡澄澈,宛如一轮光明皎洁的明月,无生无灭,无欠无缺,永放光明。此时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山河大地无不在我心光明的普照之下,心中的明月随时可见,又何必等到中秋节呢!
王阳明的学说,是一种身心之学,也是一种“救世之学”,注重实践,要求从自我的身心修养做起,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在人生中具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为人们在完善自我、为人处世和修身立业上提供了哲学智慧。
今天,我们在各方面都应该去汲取、运用王阳明思想中的哲学智慧,学习他不畏艰难、勇于奋斗的精神,这对于成就自己的事业,找到人生的意义,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