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出生前,新手父母怀有许多幻想和期待。但是,婴儿出生时的各种慌乱不安、现实与期待冲突的失落感、婴儿诞生之后强烈的情绪以及必须立刻被满足的要求,会让初为父母者感到惊愕和措手不及。在即将到来的一年里,你会发现孩子经历着惊人的成长过程:从刚刚出生看到的是“黑白模糊”的世界,到能够看清这个世界的颜色;从吃了睡、睡了吃,到抬头、翻身、坐稳、爬行、站立;从只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到会发声喊“爸爸”“妈妈”……你会慢慢觉得他很“磨人”,他的需求开始变得多起来,他开始不那么好说话,他开始拥有自己的思想。孩子在慢慢长大,父母也必须不断适应孩子的变化,在不断认识孩子、认识自己、重塑家庭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0-1岁孩子(新父母教材)》通过理论与案例、观念与技巧相结合的方式,为父母介绍了0—1岁宝宝身体、认知、情绪、亲子关系等方面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充分探讨了新生儿养育、母乳喂养、早期阅读、父母角色等重要的教养内容,并针对最常见的教养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让父母树立科学的育儿观,除了用爱陪伴孩子,还能够用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孩子。
在这个需要持证上岗的社会,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要有机动车驾驶证,当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是,有一种“职业”,从业人员最多,却一直处于“无证上岗”的状态,那便是“父母”,而且目前还没有任何岗前培训。
大多数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还处于摸索阶段,或凭以往的经验,或道听途说,或抱着号称“育儿宝典”的图书按图索骥,基本都没有经历过科学、系统的学习。
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你是否会常常感到茫然与无助呢?
身为父母,除了用爱陪伴孩子,你还需要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朱永新、孙云晓、李燕主编的《这样爱你刚刚好我的0-1岁孩子(新父母教材)》将为您解读0-1岁这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用“教养有妙招”的方式告诉父母如何陪孩子一起快乐长大!
2.给0—1岁孩子的人生礼物
就像孩子的身体需要足够的营养一样,心理也需要不同的营养。在人生最初的这一年里,你需要带他一起在这个新世界建立足够的安全感。
礼物一:无条件的接纳
刚出生的孩子软软的,弱弱的。饥饿、不适、困倦常常让他无所适从,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通过哭泣来寻找安慰和照顾。你需要做的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去帮助他,满足他的需求。你不知道他将来会不会很乖巧,会不会孝顺。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好看,会不会聪明。你这样做,只是因为他此时此刻需要你。
接纳孩子之前,父母需要去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你常常会在这样的时候看到不完美的自己:产后无法用母乳喂饱孩子时;离开一分钟,孩子便摔落在地,大声哭泣时;给孩子吃了致敏的食物,孩子全身起红斑点时;无法兼顾工作和孩子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孩子面前对另一半大发脾气时……你渴望去做一个完美的父亲或母亲,给孩子完美的教育,但是现实一次次冲击你,并用鲜活的实例提醒你:没有完美的父母。
高压力、高焦虑的时代,多数父母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并为无法胜任父母的角色而深感自责与愧疚。新手父母会不断地责问自己:我为什么不做得更好?我哪里做得太多?我哪里做得不够好?英国心理分析大师温尼考特根据临床经验发现,不完美的父母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任何伤害。结合0—1岁孩子的父母的实际,只要你做到以下几点,就是足够好的父母。
对自己坦承
清楚给予孩子的行为规范,是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求。比如,让孩子保持安静,是因为你在为工作上的事情烦躁,还是孩子需要以安静的状态进入睡眠?给孩子穿尿不湿,是因为你担心孩子尿湿床单,弄脏裤子,洗起来麻烦,还是孩子没有大小便的意识和穿纸尿裤的不适感?让孩子上早教班是因为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在上并且吹捧自己的孩子上完后有多棒,你心有不甘,还是早教班可以给你的孩子提供大的攀爬环境和社交环境?要理清是来自谁的需要,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的内在感受。
及时察觉并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养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烦闷、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尤其是在产后,身体、心理的变化,会让新手父母措手不及,难以应付新生命到来的各种问题。作为新手父母,你需要了解情绪的必然性,知道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情绪。你需要做的是,尝试培养自己识别、觉察负面情绪的能力。当负面情绪来临时,注意自己会做些什么,自己的负面情绪是从身体的哪个部位传来的,身体会出现什么变化。比如,我们发现肩膀硬了,通过这个身体感觉,察觉到自己开始生气了。我们只有清楚地了解它,才会有更多的时间来消除它。我们对孩子生气,也许是因为工作上的不顺心,也许是因为另一半的懒散让你不舒服,也有可能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焦虑,等等。当察觉到自己疲倦、烦躁的情绪已经袭来时,请及时找人接手照顾孩子,或暂时离开养育情境,冷静下来,慢慢处理情绪中的核心问题,以免对孩子大动肝火或伤害身边的亲人。
充分表达爱意
近年来,许多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常被人握着、拥抱和亲吻的婴儿,比那些被人甩在一边且无人触碰的孩子更容易发展出健全的感情生活。爱他你就亲亲他,抱抱他。请不要吝啬你的拥抱和亲吻。
独立自主
不以孩子的表现来界定自己的价值,并且不让孩子成为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当你的孩子学会翻身时,你看到的是他翻身时所表现出来的努力,还是他又多了一个可以向外人炫耀的资本?前者,你看到的是孩子的本身;而后者,你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把孩子当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要知道,孩子如你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
承认人的不完美,宽恕自己及孩子所犯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孩子和从没当过父母的人,我们本就是在不断的试误中获得成长。
礼物二:你很重要
在现代的家庭模式中,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一个家庭,加上夫妻双方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身体不舒服了、饿了、累了、生病了,都会有人及时照顾他。但是,如果是双职工父母,再加上双方的老人没有退休,孩子出生后,夫妻就需要兼顾孩子、工作和生活。孩子生病了,又恰逢单位接到大项目安排你全权负责,如何抉择?因为要照顾孩子,很多家务做不了,怎么办?
当面临抉择时,你需要重新思考孩子与工作、生活的排序,或者说是生命与工作、生活的排序,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凡是与孩子的幸福快乐及发展相关的事情,都是最重要的,应先做。那些现在不做,将来就没有机会做的,也要排在前面。比如,宝宝的周岁生日和重要会议撞期,该出席哪一场?孩子一岁生日只有一天,错过了不会重来,而会议没有参加,之后可以有许多补救方法。
因为要照顾孩子,时间分配不过来,原来能够处理得游刃有余的生活事务,也必须取舍。你可以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进行排序,分清楚哪些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暂时不做或者少做,然后再根据时间和精力选做比较重要的事务。比如,原本每天都会擦地板、做晚饭,但有了孩子后要陪孩子,而晚饭是家人的必需,那么,做晚饭就成了众多家务中的优先选择,擦地板就可以一周一次。
当你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你可以再次思考:孩子是不是很重要?孩子是不是被优先考虑了? P4-8
把幸福还给家庭
父母的教育素养,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孩子的发展。
在教育中,家庭是成长之源。一个人的一生有四个重要的生命场:母亲的子宫、家庭、学校和职场。其他三个场所随着时间改变,家庭却始终占据一半的分量,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最初是从家庭生活中得到物质和精神的滋养。人生从家庭出发,最后还是回到家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成长是孩子成长的前提。家庭教育不只是简单的教育孩子,更是父母的自我教育。没有父母的成长,永远不可能有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家庭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才是父母最美好的人生姿态!抚养孩子并不仅仅是父母的任务,也是父母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对孩子的抚育过程,是父母自身成长历程的一种折射。如果父母能够用心梳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就能回顾和化解自己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实现精神生命的第二次发育,再次生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根本朝向。“幸福”不仅仅是教育的目标,更是人类的终极目标。幸福教育是幸福人生的基础。新教育实验的理想,就是让人们快乐、自主地学习,真正地享受学习生活,发现自己的天赋与潜能,在和伟大事物遭遇的过程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教育本来就是增进幸福的重要途径。挑战未知,合作学习,应该是非常幸福的。所以,家庭应该和学校、社区一道,努力创造让孩子幸福成长、快乐学习的环境。把童年还给孩子,把幸福还给家庭,是我们这套教材的核心理念。
“完整”的内涵比较丰富,但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现在教育很大的问题,就是用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把本来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我们的教育是补短,就算把所有的短补齐了,也只是把所有的孩子变成一样了,而不是扬每个孩子所长。其实,真正的教育应该扬长避短。人什么时候最幸福?发现自己才华,找到自己值得为之付出一生努力的方向,能够痴迷一件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人在这时才是最幸福和快乐的。这就是新教育所说的完整幸福。
如今,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问题,但家庭教育却在父母的焦虑中常常脱离了正确的轨道。为了“幸福完整”这一目标,我们的父母应该建设一个汇聚美好事物的家庭,自身也应该成为美好的人,从而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念比方法更重要,但并不意味着方法没有价值,相反,只有好的方法才能让好的理念真正落地。因此,我们邀请了知名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精心编写了这套新父母系列教材。这是国内第一套从孕期开始直到孩子成为大学生的父母系列读本,希望能够为不同年龄、不同阶段孩子的父母提供蕴藏正确理念的有效家庭教育方法。 父母对孩子的爱,再多也不嫌多。父母如何爱孩子?随着时代的变迁,方法也在不断改变。如何才能更好地爱?我们以“智慧爱”的理念,探索着充满智慧的、恰到好处的爱的方法,对此还在不断研究之中,这套书也会不断修订。希望广大父母读者及时提出意见与建议,让我们一起完善这套书,让我们对自己、对孩子、对世界,都能爱得刚刚好。
朱永新
2017年6月16日写于北京滴石斋
《这样爱你刚刚好》是自孕期开始至大学阶段一套完整的新父母教材,全套共20册,0—20岁每个年龄段一本。之所以如此设计,是基于向不同年龄孩子的父母提供精准专业服务的需要。与常见的家庭教育图书相比,它不是某一位作者的个人体会和心得,而是40余位国内家庭教育专家集体研究和讨论的结晶,具备完整、科学的体系,代表了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主流。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最先提出了编写如此庞大规模的新父母教材的设想,并且担任了第一主编。我和新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蓝玫一起,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主编刘秀英编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研究员和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燕教授三位分主编,讨论并确立了本套教材的编写框架。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有多种多样的教材或读本,但水平参差不齐,而决定质量的关键因素是编写思想与专业水准。因此,新家庭教育研究院联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一起组建高水平的专业团队,来完成这一重大而具有创新意义的任务。具体分工如下:由上海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承担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承担小学教育阶段的编写任务,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承担中学教育及大学阶段的编写任务。
孕期及学前教育阶段的作者是:孕期,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王晓芳,上海师范大学讲师赵燕;0—1岁,南京市江宁区竹山幼儿园教研主任陈露,小小运动馆课程总监杨薇;1—2岁,上海师范大学闵行区实验幼儿园教师胡泊;2—3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师王英杰,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教师黄开宇;3—4岁,安徽池州学院教师吴慧娴,上海市宝山区吴淞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教师吕芳;4—5岁,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主任、副教授扶跃辉,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院长助理张丽,王茜、潘莉萍、李艳艳、黄海娟、杨艳等教师参加编写;5—6岁,上海市闵行区莘庄幼儿园教师申海燕、陆夏妍。
我与刘秀英、孙宏艳和李燕三位分主编担任了审读与修改任务,在我突患眼疾的情况下,蓝玫副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李文道博士承担了部分书稿的审读任务。第一主编朱永新教授亲自审读了每一册书稿,并提出了细致的意见,承担了终审的责任。
湖南教育出版社在黄步高社长的坚强领导下,不仅以强大的编辑团队完成了出版任务,而且创办了一年一度的家庭教育文化节,为推进我国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持,展现了优秀出版社的远见、气魄和水准。 作为一个从事教育事业45年的研究者,我撰写和主编过许多著作,却很少有过编写新父母教材这样细致而艰巨的体验:从研讨到方案,从创意到框架,从思想到案例,从目录到样章,等等。尽管如此,这套教材还存在很多不足。同时我也深知,一套教材的使命,编写与出版其实只是完成了一半,另一半要依靠读者完成。或者说,只有当读者认可并且在实践中发展和创新了,才是一套教材的真正成功,也是对作者和编者的最高奖赏。
我们诚恳希望广泛听取读者和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我们对您深怀敬意和期待!
孙云晓
2017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