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索莱尔斯著的《品味之战(精)/轻与重》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文学先驱者和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 书名 | 品味之战(精)/轻与重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菲利普·索莱尔斯著的《品味之战(精)/轻与重》是一部颇具先锋气质的文艺史,它挑战了传统的年份叙事安排,以文学和艺术中的“情色”为基点,重新发现并分析了那些持有自由思想的文学先驱者和当代潮流的艺术家们的内在联系。索莱尔斯的用意在于让现代人重回经典,通过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史与文学史,以此对抗当下不断平庸化的“品味”潮流。 内容推荐 菲利普·索莱尔斯著的《品味之战(精)/轻与重》这是一部堪称工程式的作品。但它不挑战任何制度权威。它不是一套已发表的论文“汇编集”,而是一部货真价实的未发表作品,其中的一笔一画都被精确打算着以巩固其整体意义。它不隶属任何党派;不鼓吹任何集体行为;维护一群受威胁的小众群体,其成员皆是各个时段的艺术创造者。这项工程长期以来受经济、政治影响,“父道主义反射”或是“民主嘲讽”,已被认作次要或多余。“邻父之疑”不懈地想挖掘出每位作者背后站着的人:从我的情况来看,则要逆向而行。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弗拉戈纳尔的惊喜 法国人在纽约 幽室 罗丹的秘密 德·库宁,快 塞利纳的计谋 热内的物理世界 第二章 大脑与我 古典作品 波尔多的策略 文学,依旧 欲望 法语版《圣经》 兰波 尼采与法兰西精神 贡戈拉的新世界 塞维涅事件 冒失鬼比西 圣西蒙疯狂症 即将凯旋的普鲁斯特 普鲁斯特和内在体验 关于普鲁斯特的最后几句话 小说里的风流韵事 博絮埃的黑色太阳 魔法师 梅特伊侯爵夫人的辩解 投石党运动之赞歌 智慧的欧洲 莫朗的挥杆 作家和生活 莫扎特成为莫扎特 迈尔士·戴维斯的独特之处 场合和用语 弹琴的塞利纳 蒙田,戴面具的旅行家 拉封丹的颠覆 风格和爱情 独行者卡夫卡 天堂里的但丁 塔西佗的伟大 罗丹与上帝之手 鸦片,用法说明 布勒东宣言 阿拉贡的局限 纳博科夫的防卫 死亡的宗教 中国,永远 “五月风暴” 7月14日 居伊·德波所认为的战争 文学与它的鉴赏家们 永恒的圣伯夫 色情的颂歌 神秘的伏尔泰 无声望的古典作家:伊西多尔-杜卡斯 生活中的萨德 天才夏多布里昂 巴塔耶的预言 乔伊斯大主教 诺拉,美丽的爱尔兰女人 贝克特的伦理学 位于前线的海明威 亨利·米勒的自由 海明威的诡计 艾兹拉·庞德的破碎天堂 未删节版卡萨诺瓦 深刻的马里沃 家庭里的埃及人 魔术师博尔赫斯 意大利人司汤达 巴尔扎克的意愿 经典品味 小说的自由 萨德的出身 德·昆西和颠覆性主题 克尔凯郭尔和绝对悖论 画家 提香之火 普桑的遗产 弗朗西斯·培根的内在体验 皮耶罗的天堂 保罗·乌切洛的战争 圣·沃霍尔 耶稣受难像 地狱之门 断奏 女护士们的呼救 又见波尔多 今日伏尔泰 译后说明 试读章节 弗拉戈纳尔的惊喜 当内在的本性把我推向生活时,它对我说:尽你所能地去摆脱困境吧。 ——弗拉格纳尔给一位友人的回信 哦,听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我们都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我们能够安静地审视过去,审视我们的经历……我们关上门。两下。这样我们就被留在了室外。前后矛盾?不,就是这样。因为出门前得先闩上门。现在,其他人都进屋了,您把他们都关进屋子里了,展现在您面前的一切成为了一次快速密谈,我们将向您呈现一系列奇观。您不会对任何人讲起,就这么说定了,好吗?弗拉戈纳尔(Fragonard),如同透明地存在于平行空间一般,我感到他的存在了,我听见他的声音了,我等待着他……我们真的很庆幸,摆脱了大型采访报道、道德约束带来的头疼、盘踞未来的工业所带来的繁忙……起初,我们感到困惑。随之而来的是不安。接着,感到被逼迫、受处罚。然后,被遗忘或者歪曲。再是消沉。之后,获得自由。在这个时候,只需要做出决定,或者,让决定自己产生。 现在,把弗拉戈纳尔改造成一位有深度的画家。为此,这就像我们要空手抬起一块墓碑,我们常称之为历史的重量,聚集了两个世纪以来的反抗、错乱、敌意和面对无法比拟的人类无理无据行为的报复。啊,您想说还是18世纪?依旧是18世纪?嗨,是的。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因为磁针就是在那个年代归位,当人们停止胡乱控制它,不再不顾一切地让它指向一个错误的北方的时候。此外,我们不懈寻找的是南方,一个传说中的南方,黄金年代,那个实实在在的天堂。它曾经存在过,有人见过它,因此,我们会再次找到它。这个天堂不是创世纪时期的天堂,那里,愚笨的亚当和夏娃以及诱惑他们的蛇被设定于传统电影中一成不变的故事开头。不,不是这样的,这个天堂里人流攒动,鱼龙混杂,充满了各种独特而真实的时刻。这些画作对我们说:“这曾发生过。”就像之后某位诗人所说:“这曾发生过,在那个瞬间,从那个角度,那画笔,那炭条,我,我知道,发生的地点和方式与我当时的情况完全一致。”他称之为什么?似曾相识?灵感?是的。“我曾拥抱夏天的晨曦。”“当世界化为仅有的黑森林令我们目惊,——一片海滩令忠实的我你相爱,——一座音乐厅令我们明朗相怜,——我一定找到您。”“我是一位发明家,与我之前的所有人有明显不同的功劳;我是一位音乐家,找到了某种东西如同爱的琴键。”“激烈而疾速的梦境,各种表象中情感的组群,各种特征的生命。”“沿着葡萄园,我脚撑一根排水管,——下了这辆华丽马车,凸状玻璃、护板和镶边沙发表明马车的年代。”“某个夜晚,比如说,出现那个天真的旅游者,退出了我们的经济惨状,他主子般的手赋予草地的羽管键琴以生机。”“出售肉身,人声,无可争议的巨大富足,这从不出售的一切。”“醒来已是正午了。” 在兰波的这些诗句里,我特别强调无可争议的巨大富足,因为该诗句非常直白地道出了弗拉戈纳尔对我们所传达的意思。我喜欢把这两个名字放在一起。克洛岱尔于1941年7月8日发表在《用眼倾听》(L’oeil ecoute)的一篇有关弗拉戈纳尔的短文中充满法式谦恭,也为这两位大师牵上了关系……“一句虽然没被读出来的话,它的回声却遍布了整个画面。”有关男女两位表演者,作家在7月1目的日记中(天气很热,为什么还不是正午?)更明确地评论到:“他为了阅读转过身去背对生活,坚决要绽放的她向他致以片刻的注视。”——克洛岱尔接着说道:“这些忧伤的画作,这些无法倾听的画作。”大概吧。但是,也许,除了用耳聆听之外,我们还该做点儿别的。如今,弗拉戈纳尔决定与我们直接交谈,甚至为我们献上一场聆听盛宴。P3-6 序言 本书直接衔接于以下随笔作品:《极限之体验与写作》(L'Ecriture et l'experience des limites)、《特例的理论》(Theorie desExceptions)、《即兴集》(Jmprovisations)等。 本书的创作理念旨在构建一段真实、生动、分类清晰的艺术文学史;一架活动的、在时间轴上来去自如的阶梯(例如,从维庸到兰波或到热内;从萨德到普鲁斯特;从塞利纳到圣西蒙;从但丁到乔伊斯;从提香到毕加索;从卡夫卡到帕斯卡)。 因此,创作意图便是一改线性历史形式,脱去其长久的钝性,或是相反地,避开它本身的惊骇之面与救世主降临说。同一种玄奥的虚无主义摆出了这两种看似相对的立场,但是两者都无法在日渐加强的技术王权下找到自我定位。除了各种演绎的冲突之外,有一个且唯一的问题被越来越尖锐地提出,这绝非偶然:在一个日复一日、与我们的身体同时迈向毁灭的世界里,出现的阅读问题。然而,这场极度冒险也可能是一次机会。 我们不会在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这些年迈的现代三神的影响上驻留。他们之后涌现的人名(布勒东、布朗肖、萨特、拉康、巴特、福柯、阿尔都塞、德里达、德勒兹、德波)也都以各自的方式进入此领域。人们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阅读;有时认知并拥护他们;当然,在追随其他冒险与其他征程中,偶尔也有反对。然而,有位与他们同样严于思考的作家,会对有关他们中一把手的作品、对他们的充耳不闻,甚至曲解而感到惊讶:他就是海德格尔。例如,他的不朽之作《尼采》(Nietzshe)不为人所悉,其中原因不难理解。我很喜欢这句话,我认为它明晰了我的言词:“历史不是一串朝代的连续,而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的一种独特复刻,它涉及到多种关于终点的模式多样又善变的思考,伴随着不同程度的直接性。” “同样的人同样的事的一种独特复刻”,“不同程度的直接性”:我认为,与本书对话的作者所深入接触的,是这种基本直觉。关于神话,某些作者甚至设想一位作家或者一位艺术家的思想就能像神话般地活跃数个世纪(普鲁斯特:“所有伟大的作家会在某些点上会合,他们就像一位好似跨越了整个人类历史的天才处于不同时刻的存在,有时还相互矛盾”)。我们看到此番震撼假设引来铺天盖地的偏见微词。 那些胆量、那些“追寻”都输给了广告商无限扩大的剧烈退步吗?是的。因此,有必要提起,或者重提,一些简单的事物。这样一来,我们将浪漫主义或新超现实主义放在一边;一段令人沮丧不自在的插曲跃入,就像“新小说(nouveau ro-man)”那样;高校学术界发生各种衰退;向依旧自命违规的器质激化法求助;诤陛低吟一贯只不过是场诡辩;提前唱响了恍惚中自我毁灭的陈旧颂歌;关于叙事的性质以及发展的纸上谈兵之说;社会学至上论势力渐弱,正好配合了清规戒律之秀;政治犹如浮云却指手划脚地介入;字词抽搐间构成了用于快速销售的伪书劣刊的边缘背影,它们被召唤隐没于二进制数字世界,同生物制造齐名(海德格尔:“‘文化’领域的文学统制经济恰如其分地答复了盛产方面的统制经济论”)。此例举略显鲁莽,但无法忽略幻象统治的最新发现:伦理的复权状似迫使盲信思想、蒙昧主义以及各时代的苦难默不吭声。危机发生,并且加剧,这就是真相,但也可究其原因,不过只有极少数人,很少,能够将此坚持到底。 借此机会,与心怀恶意以至于流传天下的“政治正确”观点截然相反,我要明确我这边并未对本人于1983年出版的小说《女人们》(此书的问世似乎成了缠绕某些人的难题)中所言所道做过任何更改、任何出卖、任何背弃、任何转变撤销或是如下:“要以最严肃的态度抓住这世上的每时每刻,并将它付之于言语,不分派性、风潮、流派之争——旨在最终使那段决定性的经历复苏,我们能够从中领会生存之宝究竟藏于何等深不可测的本质虚无中。” 海德格尔是不是疯了?无人知晓。而谁能从“深不可测的生存之宝”、“本质的虚无”中悟出什么呢?毫无疑问,无论过去的当时、今朝、明日或更远的未来,还存在着这个明确表达的计划之外的其他重要事宜。1969年,海德格尔又说,这个“虽然比哲学更简单,但由于其简单性而更难实现的’’想法苛求“一种全新的言语管理,而不是像我以前所想的那样造新词新句;它更倾向于对我们专有语言的原始内容的回溯,这种语言正经受着不断的衰落”。众所周知,言语之忧不及其他众事之忧(尤其是当涉及此事的人怪异地将问题变得晦涩难解)。无可避免的销售机制与滔滔不绝的人文主义在此结为黄金搭档。文学,一如既往地是它们真诚同谋的谈论中心。同样地,人们会看到推动本书创作的攸关紧迫始于一种完全对立的信念。需要为此担忧吗?希望如此。 本世纪20年代,恶作之名在那时还未广为流传(但其喜剧层面的发展值得单独研究),一位严肃、有涵养、通晓现代艺术的女士来到毕加索面前,神情傲慢地说:“毕加索先生,我非常不喜欢您最新的那几幅作品。”毕加索连自己口音都没顾上,答道:“女士,这一点儿都不重(ch6ng)要!”我曾认识一个小男孩,他听了这个故事后眼泪都笑出来了。他每次见到我都说:“向毕加索学习!”可是要怎么学。还学?还学。 本书的性质、结构、主张是什么?让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来说吧,他在冷淡地附上“与其说是思想,这理论更像是一个危险物品”的评语后,总是见机而作地重申要点:“防御会战应该只限于躲避攻击而非消灭敌人的说辞是荒谬的。我们认为这条理论是危害最大的谬见之一,名副其实的本末倒置,而我们毫无保留地坚持在我们所说的保卫之战的形式里,不仅仅是胜算较大,并且胜利要达到同攻击一样大的规模和功效,若达到必要的力量和能量级别,这不仅仅涉及所有战场因素的整体结果,也涉及每一场单独的战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