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雅颂文丛(共3册)》是李韬先生的作品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李韬的诗歌作品;一是他的散文作品,多为人物访谈,另外是一本杂文。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名家的讴歌与颂赞,表达对名人的仰慕之情,又有对风物的认识与抒怀,对人生的感叹与认识,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语言流畅精美,有一定的感染力。
| 书名 | 风雅颂文丛(共3册)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韬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风雅颂文丛(共3册)》是李韬先生的作品集,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李韬的诗歌作品;一是他的散文作品,多为人物访谈,另外是一本杂文。内容相当丰富,既有对名家的讴歌与颂赞,表达对名人的仰慕之情,又有对风物的认识与抒怀,对人生的感叹与认识,对一些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语言流畅精美,有一定的感染力。 内容推荐 《风雅颂文丛(共3册)》包括李韬的三部作品:《女士们,先生们》、《旁观者》、《玲玲》。 《女士们,先生们》以人行文,以文传神;女士三人,先生十三人,计十六位,涉及书画家、作家、学者、电影演员等行当,多为作者采访得来。《旁观者》独立思想,毒到眼光;收集了李韬多年所写的各类题材的作品,有“眼光毒到”的文娱酷评,也有文化气息浓厚的书论。《玲珑》文字内美,诗意栖居。是李韬先生的诗歌作品集,这些诗歌作品多抒发性灵,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读之鼓舞人心,催人向上。 目录 《女士们,先生们》 序 永玉六记 黄裳:忍弃平生志宁为读书痴 张海:书坛领航者艺术苦行僧 仁者赵世信 张国臣:国之臣嵩之子人之师 透视贾平凹 大杂院里走出的梁晓声 弯人陈村:纪念我们的日常生活 王跃文:从官人到文人 李巍松: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独身潘虹:一个人的美丽与哀愁 九丹:从“乌鸦”到“凤凰” “酷阿姨”尹丽川 圣人心日月仁者寿山河 高子日 飞哥传说 南山南——送南丁先生远行 《玲珑》 序 诗 观《古稀新声》并有感于张公(六首) 风雅九歌 和觉公 慰风尘 咏赵公 乐逍遥 思念故乡 让我们骄傲地谈谈理想 玲珑 因为喜欢,从不抱怨 碎思奇想 爱 朋友是水 理想 往事 钥匙和锁 雨季里的青春 岁月 被欺骗的日子 不曾遗忘的日子 出发的青春 青春无泪 匆匆 潮汐 春潮 太阳的故事 渔人 秋 梦归 三月 盼 舂霁 寻觅 迟到的潮期 海韵 错过 夕阳情思 今夜停电 送终 别 待 念 雨花台前 诗人 想念 太阳落山 为了一种寄予 寂寞 遥远的无言 春归 年老 梦回年轻 夕阳落山 六月 标本 内涵 母亲 夸父传说 黑色祈祷 秋夜遐思 无题诗束 青春史诗 猎人 写给老师 素材 眼泪与其他 缰绳与翅膀 想念一只红蜻蜓 我的灵魂又找回了春 天 词 诉衷情 行香子 渔家傲·元宵 沁园春·茗茶 踏莎行·端阳 菩萨蛮·惜春曲 清平乐 渔家傲·钓鱼台 一斛珠 歌 永不悲伤 今夜难眠 相思雨 给我一个梦 本色 不必承诺不必说 我的爱,不是梦 错爱 为了谁 蝶恋花 我不是传说 请你跟我去闯 我爱的人别这样 亲爱的别哭泣 借口 给你我的明天 淡淡的温柔淡淡的愁 沧浪歌手 冰心的承诺 爱的十字路 爱情故事 潇洒人生 敢为天下先 遥远的温柔 爱恨两从容 你的星座我的传说 爱你到深处 把劲鼓足 昙花 我的梦中红粉 无所适从 孤芳自赏 情有独钟 与蝶共舞 爱最苦 烟花三月 老巷 青春年华 长发女生 唱支情歌给妹听 日子 破梦重圆 往事 围脖 风铃 初恋 呢喃 英雄之心 爱上你是我的错 囚徒 赋 淮小赋 风雅赋 《笔墨赋》 师魂赋 中州艺坛赋 长乐赋 领读者言 诗思夜深无厌苦——代跋
《旁观者》 序 自序 上辑:毒到眼光绝不手软 文艺不能复兴 独唱却能成团 我的文字不出台 从“愤怒的葡萄”到“沉默的羔羊” 一枚“怪蛋”引发的媒体大战 大师?“虚荣的花” 郭德纲教导我们:你要做善人 德云社缺个公关部郭德纲少个发言人 这个假动作太“逼真”了 农民,让城市更美好 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千士一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作家“娱乐至死” 活着的时候快乐些,因为你将死得很久 “新读书无用论”是个假命题 流行歌曲的病危通知书 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 人有病,天知否 你作我秀 别让“快进”成为习惯 嘉玲,许我一个未来——梁朝伟自白书 天那边的爱——高枫天堂遗书 我比窦娥还冤——刘晓庆喊冤书 中辑:点到穴位 瞄准靶心 “搜索”这个时代的失败者 非诚勿扰欢迎来扰 纪录就是被用来打破的 病态的电影节绝配过气的女主持 哪一个更好,只有神知道 羊爱上狼,爱的疯狂 枪不是丢了,而是不见了—_我看《寻枪》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看2003年奥斯卡奖 要掌声种种 十作家作秀书 机会主义者——我看冯小刚之一 “不是跟你矫情”——我看冯小刚之二 一个都不宽恕?——我看王朔之一 做狗就做一条特立独行的狗——我看王朔之二 开导“最差作家” 《名人》:叫我怎么敢信你 赵忠祥: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下辑:把酒看剑 焚香读书 夏衍和他的笔名 鲁迅对中国京剧的告别 鲁迅的两篇佚文 老舍的“广告法” 巴黎脸上有块疤——欧行漫记之一 出门别忘带上嘴——欧行漫记之二 像金刚那样做男人,像男人那样去战斗——欧行漫记之三 荒唐的想象力 润笔乱弹 “兔”死谁手 惧内三型 职称与称职 “一稿多投”与“多稿一投” 一条鱼的逃亡历程 亦知商都有遗梦,但恐岁月去飘忽 “造成运动”与“护城运动”的现实尴尬 心灵之约 苏格拉底之“迂” 屈原之“奴” 戴厚英的“终极关怀” 名人是消费品吗? 读书三境 读书“入”与“出” 书之“厚”与“薄” 读书之用途 文字的误读 一本书的命运 请原谅我的“傲慢与偏见”——代后记 试读章节 作家“娱乐至死” 狄更斯的《双城记》开篇有段话:“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这是狄更斯描绘17世纪的英格兰和法兰西,却“不幸言中”了我们当下这个时代,尽管再用什么标签来轻言当下已经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因为眼前活生生的一切扑面而来,触手可及,深刻而直接。 这应该正是孵化狄更斯的时代,然而龙种却产下了跳蚤,看看我们的作家都在干什么:女作家有的在给人“拯救乳房”,有的在传授“有了快感你就喊”;男作家有的一边写写画画一边还在“怀念狼”,有的一边抄袭别人一边荣登作家富豪榜;作家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作家。 写出名著《白色巨塔》的日本作家山崎丰子在住院时产生了写一部医院小说的想法,然后用了几年工夫学习和搜集资料。她每次采访前都做好功课,若要采访癌症手术,就得事先阅读专业书籍,将手术的步骤、周边的脏器等知识牢记在脑海里,否则一场采访也就白做了。最后出手,写到医院,医学界的读者以为作者是医生;写到诉讼,法学界的读者以为作者是律师。著名书评人小宝评价说:“中国作家住院时会想到写医生,嫖娼时会想到写小姐'这些不是问题问题是他们没有做功课的耐心与毅力。” 有评论家把当代的小说分为四个档次:“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是为四流“反映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或“真实地反映当下官场甚至就是一幅活生生的‘国画一,是为三流;以作品烛照人性,是为二流以文字对全人类进行深层次的关怀,是为一流。作家亦然。看看每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就知道,获奖者不仅还原了文字之美,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用文字来观照整个世界,作品不仅表达出思想的深刻性与独特性,更用作品筑起一个完美的具有独特见解与思维深度的思想体系。 再说说眼下最火的“百家讲坛”。有人这样评价:“百家讲坛”就是一帮所谓的专家学者先吃下“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觉得不错,然后再分食给电视机前的观众。这充分说明了转型期的国人是多么的繁忙,吃东西都得让别人先嚼嚼。敢问一句:味道如何?读《于丹<论语>心得》不如读南怀瑾《论语别裁》,读南怀瑾《论语别裁》不如读《论语》原著,但很多人吃别人嚼过的依然津津有味,夫复何言? 现在很多人已经把于丹、易中天们归入了娱乐人物,因为他们是从电视这个最大的娱乐载体上博取上位的。这一点他们非常乐意笑纳,从他们的风光程度就可见一斑。易中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孔子如果生活在今天,他肯定会上电视,不然,像他那样坐着牛车四处讲学,太辛苦了。”孔子如果地下有知,得到易中天教授这样的体恤,真该说一句“为人民服务”。 所有严肃的都在被消解,所有深刻的都在被嘲弄,所有正经的都在被恶搞,所有的规则都在被打破,所有的权威都在被质疑。就像《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的编剧李樯所定义的“后现代”一样:“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而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为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而最终我们的未来必将是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所论述的那样: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还套用狄更斯的《双城记》里的话说:“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 P43-46 序言 才子李韬 赵世信 李韬是我很赏识的一个小老乡。在我印象里,他是一个对书画艺术有兴趣有见地的后生,常来我这里小坐,谈一些书画圈的趣闻轶事。没想到工作之余,他还写了许多针砭时弊、题材丰富的杂谈评论,并结集《旁观者》拿来让我作序。没理由推辞,写出以下看法,权以为序。 《旁观者》收集了李韬多年所写的各类题材的作品,有“眼光毒到”的文娱酷评,也有文化气息浓厚的书论。对他认为的种种不公不快之事常常给以“飞起一脚”的痛击。杂文是社会进步的晴雨表,是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的外在写照。它姓“杂”而性“辣”,通过旁敲侧击、绵里藏针、借古喻今以达到切中要害、以理服人之目的,充满了对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渴望,对人民生活幸福安康的期盼。李韬的杂文正是这样,看似轻松诙谐,说东道西,却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且招招“瞄准靶心”,“决不手软”,很是应了他那个“小李飞脚”的笔名。早在唐朝,诗人白居易就响亮提出“文章舍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后这句话成为历代文人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一种集中概括。 或许这与李韬长期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有关,无论是文化还是娱乐,他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视野开阔,观点独特,口诛笔伐,嬉笑反讽,对人性弱点和社会弊端进行大胆揭露和批判。李韬对人文、历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名人他并非一味崇拜,而是毫不留情地提出质疑。敢捅他们的“软肋”。当国人每天坐在电视机前对着几个“大师”恶补国学时,他敏锐地发现,国人是在分食专家学者嚼过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只知盲目追捧,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并批评“从电视这个最大的娱乐载体上博取上位的名人更像娱乐人物”。也是现代社会“娱乐至死”的推手。通过笔下的无情揭露,将一个个文化大家、娱乐大腕拉至聚光灯下,硬是榨出他们“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在《“造城运动”与“护城运动”的现实尴尬——读<城记>》中,文物古迹尴尬地面临着“保住的远远没有保不住的多”的现状,现实中的文物保护者敌不过“一个碾碎记忆的推土机”,一个个人类文明遗迹的永久丧失让人浩然长叹。在《农民,让城市更美好》这篇文章中,李韬对从农村来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兄弟。给予了深切同情和热切赞颂,同时对农民工为加速城市化进程付出血汗,却往往被打白条、被城市遗忘的这一不公现象进行了无情批判与鞭挞。“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新闻战线上的李韬在一篇篇杂谈中“冷眼向洋看世界”,或许是他的职业责任感使然吧。 我还注意到,李韬是一个聪明、悟性极高的人。与书画圈的人士结识交往,使他对书画创作与收藏深谙其道,并认识联络了一批当今有影响的书画艺术家;与作家和出版人交往,他能从中汲取文化营养,扩大文化视野,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与电影娱乐圈打交道。一不小心身上又冒出了喜剧与表演细胞,且在晚报春晚年年自编自演脱口秀。看看他的简介就知道了,名、号、笔名等一应齐全,字“慕白”显然在告诉别人,他追慕李白,喜欢自由和浪漫;号“风雅堂”透出追求高古之心性;笔名“小李飞脚”一看就是杂文署名,反映了不与现实妥协的批判精神。所有的加在一起才是真实丰富、多才多艺的李韬。 李韬是70后,思维与叙述方式都颇为新奇,但有些议论和观点未免偏颇,本人不敢苟同,“飞脚”踢的是不是地方,有待商榷,这只是一个老年人的管见,不知以为然否? 李韬对工作非常敬业,擅策划,有才情,不负其名。近年来策划了《八段锦》《嘉惠艺林》《艺术鉴赏》《艺苑菁英》等艺术专刊,并邀我做艺术顾问,专刊推出一批省内外有影响有成就的书画艺术家,把晚报的文化版做得风生水起,受人关注,好评如潮。这几年眼见他不断进步,从郑州晚报记者一步步升至编委、副总编辑,如果没有过硬的报纸业务水准和一定才干,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很难有这样好的发展机遇。 李韬起书名为《旁观者》,是他自己对这个社会的冷静思考,也是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所在。我赞同他这种敢于言说的独立精神、勇于求索的自由思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厚积薄发,以偿青云之志。 后记 请原谅我的“傲慢与偏见” 一点小文章,难登大雅之堂,更不敢说什么“文章千古事”之类的大话,时间跨度有数十年之间,也难免让人有穿越之感,之所以结集出版,一则记下我对这个世界琐碎的看法,二则离不开几位师长的鞭策与鼓励。 自知歌星影星上台领奖后的那段获奖感谢词很没劲,但我也未能免俗,尽管此时尚无任何奖项可领。 首先要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没有他们辛勤的劳动和对我的含辛茹苦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更不会看到你眼前的这本书。特别是父亲,你的在天之灵,一直在佑护着我的一切。尽管已入不惑之年,但在回家的路上,我还是一个孩子。 其次要感谢我的太太。自知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无法给她带来格调的生活和无上的荣耀,她依然无怨无悔地给我以精神上的鼓励和写作中的灵感。我写作很毛糙,有时甚至是率尔操觚,她给我提出了很多修改上的意见。 再次要感谢在写作道路上对我有“知遇之恩”的几位兄长。一位是曹亚瑟先生,他是我写作道路上的最为重要的引路人,他的博学与广识是我前进的参照;一位是对我无条件欣赏并支持的赵富海先生,他每次看到我的小文都会给以褒扬,使我无比饥渴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有在写作道路上永远赶在我前头的郭昕,他的小说写得很棒,只是还需要时间证明…… 最后要感谢的是我所在报馆的两位老总,一位是石大东先生,他不仅给我工作上无限地支持,也容忍了我年少的轻狂与无知。他是报界的奇才,已经不断地被证明;一位是程玉峰先生,从报纸改版至今,他默许了宝贵的版面来刊载我的狗屁文章,并宽宥了我许多的傲慢与偏见。 还有在写作道路上对我持续关注的乡贤河南省留余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赵世信老师,他屈尊赐序,给我免费做了很大的“植入广告”;还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赵向毅先生、杨光女士,都对此书的出版给以无私鼎助。 当然,书中被我批评的诸位,有的甚至是我不错的朋友,多有得罪,抱歉得很。 这里一并鞠躬! 李韬 2016年中秋前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