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
8月9日,周指导员携带部队的公函,来到新泾公安分局,将此事通报给了分局长,请求协助缉拿三人。分局长听说解放军连长携枪出逃,即刻布置了专门力量全力追捕。市局刑警处欧阳股长看协查时,发现与施连长一起逃跑者中,有个叫王金荣的,他的突然出逃,更加引起了欧阳股长的怀疑。
侦查员细致排查三人在上海的社会关系,但解放初期,社会秩序还比较乱,基层组织尚没有健全,茫茫人海,犹如大海捞针。市局动员了全局上下的侦查员顾不得盛夏的炎炎烈日,四处寻找,却难觅其踪。
无巧不成书。一个月后的9月3日,新泾分局破获一起虹桥俱乐部柴油盗窃案,拔出萝卜带出泥,先后抓捕了10名涉案者。审讯嫌疑人时,其中有个叫金龙弟的主动交代说:“6月3日,那起杀害德国侨民的案件,估计与王金荣有关系。因为我们过去是老搭档,经常一起去偷鸡摸狗,但自希尔被害后,他一反常态,故意躲避我们。我们再邀他去偷东西,他找各种借口回绝。”
金龙弟提供的线索,增加了侦查员破案的信心。欧阳股长与部下讨论后决定,改变无头苍蝇式的四面出击,而是根据王金荣和潘金文都是本地人,且都有家属和田产,以及身上没有足够的盘缠等特点,估计他们深夜会潜回家中,于是,在两人家门口的必经之地埋伏了便衣,日夜守候。
果然不出所料,10月16日暮云四合之际,潘金文一脸憔悴、疲惫不堪地溜回家中,被门口的“鞋匠”及时发现。欧阳股长接到报告后,没有轻易出击,他想通过潘金文带出大鱼王金荣。于是,侦查员布置潘家的邻居王大妈上门探探虚实。
王大妈是个积极分子,她接受任务后,马上来到潘家,见潘金文已换t2T1~布衣服,正坐在家里狼吞虎咽地扒饭。王大妈笑着问:“金文,好长时间没有看到你了,到什么地方去发财了?”金文苦笑着说:“发什么财,出去混口饭吃。',
潘金文的妈妈在一边数落了起来:“一出去就是几个月,也没个音讯,让我担惊受怕的。这次他拿了家里的金条坚持要出去做生意,说明天到华漕与王金荣去碰头。”潘金文阻止母亲道:“你不要瞎讲了,我不会闯祸的,你放心好了。"
王大妈听着潘母唠叨了一番,劝了几下,借故告辞了。欧阳股长听到汇报后,感到机不可失,立即布置几路侦查员在华漕必经之地的陆家巷守株待兔。
时值深秋,郊外的农作物已然成熟。农田里,尤其是十字路口,布满了坚固的碉堡,侦查员分头躲藏在附近的几个碉堡里守候伏击,密切地注视着来往的行人。
侦查员眼不错珠地注视着垄上的小径,白天行人稀少,夜晚更是人迹罕至。农田里传来阵阵蟋蟀的呜叫声,空旷的田野显得更加恬静。 晨曦微露,小路上出现了零散的行人,突然闪现出两个匆匆赶路的身影,引起了侦查员的警惕,果然是潘金文瘦弱的身材和王金荣敦实的身影。两人只听到一阵风声,还没反应过来,已被牢牢地扭住了双臂,闪电般地被戴上了手铐。
当面对质
审讯王金荣时,欧阳股长单刀直人地问:“那个德国人被害的案件你知道吗?”王金荣听罢,明显露出了慌乱的神色,但他很快镇定下来,摇头否认道:“不清楚!”欧阳股长逼视着王金荣:“真的不清楚?”王金荣拍着胸脯坚决否认道:“肯定不清楚!”
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要想突破王金荣这个老奸巨滑的混混比较难,欧阳股长又加紧审讯同伙潘金文,开导他说:“拉拢施连长下水,主犯是王金荣,只要你有立功表现,我们可以对你从宽处理。”潘金文频频点头:“是,明白。”欧阳股长开门见山地问:“你知道希尔夫妇一案,是谁干的?”潘金文吐露心声道:“我们都怀疑与王金荣有关,那天我们三人出逃,住在八仙旅馆喝酒时,施连长趁着酒兴突然问王金荣,但他却说可能是房客叶金标干的。”
有了这条重要的线索,欧阳股长连夜继续审讯王金荣。王金荣辩解说:“德国人被杀害一事,我真的不知道。”欧阳股长直接点他穴位:“希尔夫妇被害那天,你家来过客人吗?”王金荣还是摇头否认。
欧阳股长扭头示意侦查员叫潘金文进来对质。潘金文低着头将那天在八仙旅馆喝酒时,施连长问王金荣的话又重复了一遍,王金荣被逼至绝路,无奈只得吞吞吐吐地交代。
6月3日晚10点左右,王金荣回家见房客叶金标和四人正在房间喝酒,两个熟悉,两个陌生,他们都讲南通话,王金荣一句也听不懂。王金荣睡下后,听到他们还在喝酒。第二天起床后,叶金标还在,那四人却不见了。几天后,叶金标告辞,说回南通老家养病,便一去未返。
欧阳股长仔细地询问了四人的面貌特征,熟悉的一个叫老严,名字叫不出,瘦长条;另一个熟人是老严的侄子,尖下巴,脸上有粉刺,但两人的具体地址不清楚;另两个不熟悉,一个是矮个子,留着寸寸头,身体结实;另一个陌生人长脸,留着分头。王金荣所反映的四人长相特征,与希尔夫人所描述的基本吻合,至此,参与作案的四人,已基本确定。 王金荣虽然描述了四名犯罪嫌疑人的面貌特征,但他却说对四人的具体住址不清楚,他似乎在与侦查员玩迷藏。欧阳股长与部下分析后认为,王金荣在耍滑头,他故意把事情都往房客叶金标身上推,却不说出具体住址,让侦查员老虎吃天,无处下口。
经过反复审讯,步步紧逼,王金荣挤牙膏似的吐露了一些零碎信息。案发后,王金荣与叶金标被市公安局刑警处传讯后的返家途中,叶金标曾到白克路祥康里的一家成衣铺去找过一个人,王金荣在弄堂口等候,叶金标找的人就是案发那天晚上与其喝酒的人;另外,案发的第二天,叶金标还送给王金荣一些棉布和肥皂。经过希尔夫人辨认,棉布和肥皂就是她家被劫的。
……
P7-9
警察生涯因文学而美丽
我开始尝试写作,是从写信开始。当新兵时,把书信当散文写,甚至以诗歌的形式来写信,亲朋好友看后赞不绝口,有位女同学更是佩服不已,写来了热情洋溢的回信,还寄来了许多书。
六年的军旅生涯,可谓是寒窗苦读的六年,灵魂升华的六年,更是凤凰涅磐的六年。20世纪80年代第一春,我将北方穿戴的棉帽子和大头皮鞋都送了战友,托运了一箱书籍复员了。
复员后,我原本是去一家化工研究所谋差的。哥哥动员我说,你不是喜欢文学吗?那你应该到公安局去,写中国的福尔摩斯。我想想有道理,再说心里也有英雄主义情结,便决定去公安局。故此,我脱下军装又穿上了警服。
先是来到长宁公安分局遵义路派出所实习当户籍警,每周值班一次,一起值班的民警晚上都去上课或复习,准备自学考初中或高中文凭,因为我们这代五。后和六。后的高中文凭都不算,每个民警必须补考出高中文凭。因在部队读了许多文学和历史书籍,有了更高的志向和文化底蕴,所以我在家里悄悄复习,不是去考初中或高中文凭,而是想一步到位去报考大学。
三个月后,我悄悄地报考了电视大学,不久,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手里捏着那张小小的白纸,欣喜若狂,差点成了《儒林外史》里所描写的范进式人物。好在我没有发疯,电大改变了我的命运。
上电视大学中文系第一节写作课时,石老师请学生们先写一篇作文,题目是随意写一个人物。我在部队写过一篇散文《我的外婆》,便凭记忆默写下来交了差。
不料,下一次上写作课时,石老师感慨万千地赞叹道:“我们班里确实有写作人才!”说罢,他拿起了一篇作文用上海话朗读了起来,我仔细一听是我的那篇《我的外婆》,心里很是激动。他读罢评论道:“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散文,作者是用感情的丝线串起珍珠般闪光的细节,写外婆的肖像,只写了蓝粗布头巾和开襟棉袄,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人物的穿着特点;写外婆的语言,也是当地的老太太的个性语言;写她的三次笑也各有不同,一次是见到久违的外孙高兴的笑,一次是满意的笑得合不拢嘴,一次却是苦涩的笑。”石老师按照文学理论,分析得头头是道。我既受宠若惊,又心里暗自发笑,因为我那时尚不懂高深的写作技法,唯一的技法是感情真挚,言为心声。
后来,我还写过几篇命题作文,都得到了石老师的热情褒奖,为此,深得他的厚爱。石老师喜欢写作,我们以轰动上海滩的长宁分局团委书记杀人案为素材,合作写了一篇中篇小说,被《小说与故事》作为头条发表,得到了360元稿费。我高兴得一夜失眠,因为1986年,我的工资才36元,这笔稿费是我工资的十倍。 我为此受到鼓舞,开始四处采访,热衷写作,给上海和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投稿,且频频发表。报刊特别青睐上海的纪实新闻,加上我喜欢文学,写得也具体生动,那些纪实报刊的编辑三天两头找我约稿,也有了一点辛苦钱,聊以弥补写作的艰苦。同时,我也像张天翼笔下的华威先生一般奔走于各地报刊举办的笔会。多年来,已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甚至涉足国外,真可谓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交了诸多文友。
为了提高文化素养,我自费报考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研究生,那些诗经楚辞、诸子散文、汉赋骈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经教授们的诠释后,异常精彩。中国古代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辛辛苦苦读了两年,考出了十多门课程,没想到最后取得的是研究生班结业证书,因为没有考出英语六级而拿不到硕士文凭。心里有点郁闷,只能自我安慰,写作不需要文凭,需要的是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两年读研期间,尤其是三年电大,经老师点拨,我认真读了一点中外名著,为写作打下了文学基础。
写作是一件熬心血和耗时间的活儿,且需要勤奋和灵气,这活不好干,尽管有点稿酬,但是比起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时间来,实在是得不偿失。之所以能写出一些作品,都是坚持熬夜或放弃节假日休息换来的,是从充满荆棘的文学小道上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来的。但写作也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儿,文学是心灵世界,也是精神家园。
30多年来,我已发表了300万字的作品,获得过《中国作家》报告文学作品一等奖,《人民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几十个奖项。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枫叶,漂向何方》《大上海小弄堂》《三十年后一杯酒》和《往事如烟也动情》;纪实作品集《刑警的潇洒与无奈》《上海大案》《神探》,以及长篇报告文学集《上海首任公安局长》《画像》等11部作品。
如今,又出版了这部非虚构大案集《拍案》,是我20多年来采访无数具体办案人,在掌握了大量材料,尤其是生动的细节基础上写就的,有的案件影响很大,可谓轰动一时,譬如《康平路一号凶案》,陈毅市长批示从速破案;还有《全国首起持枪抢劫银行案》,当年可谓是家喻户晓。但大多数案件却鲜为人知,不过其中情节的惊险曲折,细节的精彩生动,侦破的艰难曲折,案件的社会内涵,实在是不亚于轰动一时的大案,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在被精彩故事吸引的同时,人性的复杂幽微亦会给你醒悟和启迪。
这部非虚构大案集《拍案(上海滩建国以来十五宗重案揭秘)》,是作者李动20多年来采访无数具体办案人,在掌握了大量材料,尤其是生动的细节基础上写就的,有的案件影响很大,可谓轰动一时,譬如《康平路一号凶案》,陈毅市长批示从速破案;还有《全国首起持枪抢劫银行案》,当年可谓家喻户晓。但大多数案件却鲜为人知,不过其中情节的惊险曲折,细节的精彩生动,侦破的艰难曲折,案件的社会内涵,实在是不亚于轰动一时的大案,读者不妨静下心来读一读,在被精彩故事吸引的同时,人性的复杂幽微亦会给你醒悟和启迪。
李动著的《拍案(上海滩建国以来十五宗重案揭秘)》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内容为发生在上海的一些大案侦破过程,讴歌和弘扬人民警察的英勇无畏和保家卫国不怕牺牲的英雄行为。本书精选的案件奇特、诡异、扑朔迷离,公安战线的干警们忠诚、英勇、智勇双全,具有较强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