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静译的《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用温柔的、饱含感情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绘本的感悟,其中更包括对多本经典绘本的深入赏析,以及松居直先生作为绘本编辑,创建绘本月刊《儿童之友》时的工作经历、经验和心得,为我们理解绘本、认识绘本提供了更为深入和丰富的视角,同时,对如何读绘本、看绘本和运用绘本也极具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富有深度却又生动易读的绘本理论著作。
| 书名 | 如何给孩子读绘本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 作者 | (日)松居直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静译的《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用温柔的、饱含感情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绘本的感悟,其中更包括对多本经典绘本的深入赏析,以及松居直先生作为绘本编辑,创建绘本月刊《儿童之友》时的工作经历、经验和心得,为我们理解绘本、认识绘本提供了更为深入和丰富的视角,同时,对如何读绘本、看绘本和运用绘本也极具指导意义,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富有深度却又生动易读的绘本理论著作。 内容推荐 大人给孩子读绘本,往往认为读一遍文字,让孩子看看图,就算读完了。这其实不能算是真正读过,孩子也难以有所收获。 读绘本,不仅要读字,也要将图画部分纳入“讲述”中。孩子在用耳朵听的同时,也需要用眼睛仔细读图,在文图合奏中进入故事情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大人是如何理解故事、图画的,又是如何运用声音语言、翻页动作等讲读要素引导孩子的,直接影响着阅读效果。 林静译的《如何给孩子读绘本》中作者松居直通过对《在森林里》《小黑鱼》《狼和七只小羊》《小房子》等经典名作的画面分析,让你真正掌握读图的要诀,学会同时运用孩子和成人两种眼光看绘本。你将找到与孩子共读的方法,让好绘本的价值得以真正体现。 目录 1 绘本为何是重要的 2 孩子的眼睛大人的眼睛 3 读图的要诀 4 在绘本中打开眼界 5 文图合奏的力量 6 真正的绘本体验 7 创作绘本的理念 8 《儿童之友》创刊 9 开启原创绘本之路 10 民间故事绘本的宝藏 11 绘本的未来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一直以来所做的事情,就好比在一块“肥沃的土壤”上,没有耕耘就开始播种。这根本不能称为播种,只能说是随便撒出去。绘本与在孩子内心世界开垦“肥沃的土壤”,有着密切的关联。“感知”,是耕耘这片土壤的力量之源。 “感知”不是让智力先行,而是让活跃的五感先发挥作用。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让这些感觉直接和语言联结在一起,即在身体感觉到的瞬间,人可以直接联结到语言。感到疼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是“疼”这个字。觉得好吃的时候,好吃的感觉就成了“好吃”这个词。语言还能够把感觉到的微妙差异区分开来。要感受用语言分辨事物时的微妙差异,只有通过实际的体验。 孩子们通过体验来学习这些丰富语言的绝好时机就是在“玩”的时候。在有着四季变化的户外,孩子们尽情地在大自然中玩耍,经历丰富的体验,就能学到活生生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并不是用大脑来学习,而是和感觉联系在一起的。不断培养孩子们的感性,感受越深,孩子思考得就越深,语言也越生动,并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耕耘可以接受知性语言的良好土壤,甚至能培养出可以敏锐捕捉到事物本质的心理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第六感”。 这样的结论完全是从我的个人经历中得出的。十岁那年的一天,正值梅雨季节,我放学回家后没再出门,全身放松地坐在地板上,呆呆地透过玻璃窗望着院子里。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朦朦胧胧、依稀可见的毛毛细雨。这时,在不经意间,我听到从背后传来母亲的一句话: “绢滤过的雨啊!” 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回过神之后又想了想:“是绢滤过的雨吗?”在我的记忆中,之前并没有听过“绢滤过的”这样的词。我们家因为父亲的喜好,只吃用棉布过滤的豆腐。那一刻,在我的脑中,眼前雨的形态和“绢滤过的”这个词,很熨帖地合在了一起。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这个词,也直接感悟到了为什么要用“绢滤过的”来形容这样的雨。后来,我尝到了用绢过滤的豆腐,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母亲的这句话,眼前会清晰地浮现出当时的情景和氛围。长大成人后,再也没听谁说过“绢滤过的雨”这样的形容,我还查过各种辞典,里面出现过“绢滤过的”这个词,却查不到“绢滤过的雨”这一词条。但我仍然觉得,这样的形容是那么贴切,那么美。当印象、感觉和语言合为一体的时候,语言就会带着新鲜而强烈的存在感扑面而来。在绘本中,这种能印刻在心里的、余音袅袅的表现力非常重要。 现在的孩子们能说出多少种表现下雨情景的词呢?!而大人们又会用多少拟声词、拟态词一类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雨呢?!在日语方言中,有各种丰富的词语来形容不同的雨,但这些像珍宝一样的语言并没有完全传承给孩子们。比如,想凭空让孩子们明白“淅淅沥沥”是什么意思,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在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的情境中对孩子说,“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呢”,他们就会在直觉上感受到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渐淅沥沥”“湿漉漉”“蒙蒙细雨”等不同的形容雨的词语,通过视觉和听觉,将印象、声音和语言融为一体,孩子们在感觉到语言的微妙色彩的同时,也能明白其实际的含义。生活中,像这样的语言传承正在慢慢地消失。 P7-8 后记 2003年7月,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全社会的十二岁长崎少年杀人事件。当时听到新闻的那一瞬间,我就想,这个少年小时候一定没有人给他读过绘本吧。当然,我并不清楚他的详细情况和成长经历,但如果曾经在学校或者家庭里体验过父母或老师给他读绘本或故事的经历,那么就应该可以从某处找到生活的榜样和方向。如果曾有人用亲切的声音给他讲过故事的话,也许能让他重新寻回迷失的自己,找到真正的自我。 后来,当听到新闻说他是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时,我就更证实了自己的猜想。这位少年的头脑里一定挤满了各种各样的语言——知识和信息,但内心的语言却是缺失的,我突然明白了。 失去控制,诉诸暴力,这都是失去语言的后果。失去语言就是迷失了自我。十二岁,在成人眼中还是孩子,但在自我意识里已经是大人了。这一即将步入更敏感的青春期的阶段,正是和成人有无法填补的代沟的不安定时期。不小心迷失了自我,就会坠入黑暗的裂缝中。 这样的少年或是成年人,如果拿起绘本读,在不知不觉中,或许,儿时的感觉就会随着朦胧的记忆浮现上来,从而一点点地发现自己,寻回自己,找到客观认识自我的契机。 我曾经在演讲时说过:“竭尽全力去回忆你心中藏着的那个孩子吧。这是观察孩子时的重要线索。”大多数的成人,已经失去了自己内心里曾经的“孩子”,因此看不到眼前的孩子,心灵便无法相通。 变成大人以后失去的东西,丰富而生动地存在于儿童绘本里。特别是在读那些仔细观察孩子后创作出来的绘本,以及能让孩子们从内心感到欢喜的绘本时,变成大人后失去的东西,就会像回音一样回来,并重新带回儿时的心情。并不是面向成人读者的那种绘本,而是直接面向孩子讲述的绘本,才蕴藏着这种独特的力量。 最近我经常建议托儿所和幼儿园的老师在家长会上给家长们读绘本。因为,虽然有很多家长童年时代有过绘本体验,但也有很多只是在幼时自己阅读过,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听别人读故事,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已经完全忘记曾有过别人给自己读绘本的经历。 忘却这种经历的人,在记起对绘本的温馨记忆时,也会回想起给自己读绘本的人的声音和当时感受到的愉悦心情。同时,也能更加注意到幼小的自己和现在成为大人的自己之间的差距。初次体验绘本的人,也会因此更容易了解到听故事的孩子的心情。 在本书中,虽然对绘本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没能进行深层次的考察,但在今后的绘本研究课题里,可以从幼儿、小学生开始,到初中、高中,再到成人(特别是为人父母时期)等各个阶段入手,以绘本这种“书”的存在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为视角,进行仔细的评价和分析。 最后,我要感谢加贺谷祥子女士,她在NHK(日本放送协会)“人间讲座”原稿的基础上,花费心血重新进行编辑,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了本书。另外,还要衷心感谢此书日本版的设计师杉浦康平老师。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