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其展现给读者。线装经典编委会编的《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线装经典》为《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之三国两晋南北朝卷,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划分依据,概述了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线装经典编委会编的《中国那些事儿(三国两晋南北朝)/线装经典》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本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择取了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之展现给读者。
以少敌多,等待战机
当时,两军实力相差很大。袁军有十万人马,可曹军却只有三四万兵马;袁军粮草充足,而曹军粮草奇缺。倘若两军长时间这样对抗下去的话,曹军必败无疑。曹军多次主动攻打袁军都未能取胜,于是曹操只得更改战术,命军士修筑深沟,垒起高墙,守住城池而不主动出战。袁绍见曹军坚守城池不出,就让将士们在曹营外堆出土丘,修筑高台,并命将士们在高台上俯身向曹营中射箭。曹操向军中各谋臣请教应对之策。谋臣刘哗制作出了装有按钮的霹雳车,这种车威力很大,将士们只要按动机关,就会有石块飞出去,射向敌军。
之后,袁军所建的高台被打塌了,袁军将士们也都被飞石所伤。袁绍的谋臣审配献上一计,为了能够及时攻击曹军,他让人偷偷地挖了一条通向曹营的地道。曹操也不示弱,他命将士们挖了一条长而深的沟渠,并在其中注满了水,接着又将地道的出口截断。袁绍的计划再次失败。就这样,两方对峙了好几个月,胜负难定。其间,曹操曾命徐晃、史涣阻截并烧毁了袁军的几千车粮草,可曹军依然缺兵少粮,很难继续坚持下去,因此军心有所动摇。于是,曹操就写信给驻守许昌的荀攸,说自己想撤军回去保住许昌。赶紧回信,劝说曹操绝对不能撤军,他在信中说道:最先撤军的那个人会很被动,现在已经到了战争的关键时刻,要抓住机会,以奇制敌,绝对不能失去这个大好机会,否则将一败涂地。看完信后,曹操决定先不撤军,伺机而动。
奇袭鸟巢,曹操大胜
不久,大量的粮草从袁绍的后方被送到前方,袁绍命将士淳于琼率领一万大军押送粮草,扎营于距袁绍大本营四十里处的乌巢。为了防止曹军突袭,谋臣沮授献计,建议命大将蒋奇率军在外围巡逻,可袁绍却没有理会沮授的提议。同时,谋臣许攸向袁绍建议,趁曹军还坚守官渡之时,命一队大军绕过官渡,突袭许都,这样曹军就会顾首不顾尾。可袁绍却冷漠地说道:“不,先战胜了曹操再说其他的。”这时,许攸听闻在冀州的家人触犯了法律,自己的妻子也被捕了,因此他离开袁绍投靠了曹操,并向曹操建议:赶紧命将士去突袭乌巢,这样就能毁掉袁军的粮草。一旦乌巢失守,袁军就会自乱阵脚,曹军即可不战而胜。
曹操听完非常高兴,觉得这是制敌取胜的好时机,于是他命荀攸、曹洪留守营地,自己则率领五千兵马前去进攻乌巢。他让士兵们每个人背着一捆柴火,打着袁军的旗号,快马加鞭奔向乌巢。天刚亮时,他们到了乌巢,士兵依计纵火。顷刻间,袁军仓库浓烟不断,火势极大。此时,袁军都还在睡觉。袁绍的将士淳于琼酒还没醒,就慌忙应战,结果被曹将乐进一刀所杀。袁军见此情景,大都四散而逃。这时,袁绍见乌巢火光冲天,觉得曹军一定出动了全部兵力去截取粮食,那曹营内就一定没人了,自己正好可以突袭曹营,让曹军措手不及。他不听任何劝告,命将士张邰、高览去攻打曹营。张邰、高览遭到了曹洪、夏侯渊的奋力反抗,很久都没攻下城池。这时,曹操率兵回来了。由于腹背受敌,张邰、高览一见大势已去,就都归降了曹操。
袁绍不仅失去了许攸、张邰、高览等良将谋士,还失去了乌巢的所有粮草,导致军心动摇。许攸又劝说曹操尽快发兵,张邰、高览自荐为先锋,准备当天夜里袭击袁绍的大营。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于是,当天夜里三更左右,曹军兵分三路突袭袁军。此战一直打到天亮,袁军损失了大半兵马,曹军大胜。
P44-45
公元前527年,天下共主周景王骂了晋国大夫籍谈一句话。两千多年过去了,那简短的六个字仍然令中国人振聋发聩。而本来只是一个小人物的籍谈也因为这句话“千古留名”。不过直到今天,人们提起他,也多半只有两个字的评价:“该骂!”
事情是这样的。就在那一年,周景王的王后去世,籍谈奉晋侯之命作为副使赴周都吊丧。宴席间,周景王问:“其他诸侯都向王室进献贡品,为何晋国没有?”籍谈答道:“晋国偏远,从未得到王室赏赐,如今又忙于抵御戎狄,因而未做准备。”周景王大怒,一一列举王室历代赐予晋国的器物,然后指责籍谈:“你的高祖本姓孙,因为掌管王室典籍,才被赐了‘籍’这个姓。你是掌管典籍的官员的后代,怎么能忘记这些呢?”籍谈无言以对,羞愧而退。景王余怒未消,对左右说道:“籍谈的后代恐怕不能世袭爵位了,他居然数典而忘其祖。”
“数典而忘其祖”,一个能够侃侃历数各国典制的人,居然把自己的祖宗和家族史都忘了。周景王的这句怒骂,在当时无异于打了籍谈一记响亮的耳光,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数典忘祖,用来指责那些忘本的人,也比喻对本国历史的无知。对于宗法观念极强、十分重视宗族渊源和历史的中国人来说,“忘本”是最要不得的事。因此,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认为景王骂得有理、籍谈实在该骂。
然而,抛开宗法观念、祖先崇拜不谈,“历史”,简单来说就是“过去发生的事”,如今还有那么重要吗?真的值得每个人铭记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事实上,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今天,中国大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上下五千年”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炎黄华夏,龙凤呈祥,孔孟之道,礼仪之邦,秦皇汉武,万里长城,贞观之治,四大发明……正是它们交相辉映,绘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并以其蕴含的强大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使我们至今仍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如果忘记它们,也就失去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作为中华儿女,怎能忘记本民族的历史?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从步人文明之日起,先后经历了夏、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明和清等朝代。各个朝代兴衰更替背后所隐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因此,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幸甚至哉——我们不缺少历史典籍。根据考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字记载不曾中断的国家。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勤奋上进而富有责任感的史家为后世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从史家巨著《史记》、《资治通鉴》到各类别史、杂史、野史、稗史,中华民族当之无愧地享有“历史的民族”的美誉。
呜呼哀哉——现代人没有时间遍览汗牛充栋、卷帙浩繁的圣贤遗著。比如二十四史总共三千两百四十九卷,大约四千万字,再考虑到阅读古文的障碍,就算心无旁骛地攻读,也得读上十几年。不读,有数典忘祖之嫌;读,典籍浩瀚,力不从心。普通读者实在难以抉择。
为此,编者纵览浩瀚历史典籍,择其精要所在,为广大读者编写了这套“中国那些事儿”系列丛书。全套丛书共七本,以朝代为划分依据,从远古传说时代直到清朝灭亡,概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丛书根据史书记载,慎重择取了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和事件,对其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剪裁,以浅显易懂的现代语言和诙谐幽默的叙事方式,将之展现给读者。如果您在轻松阅读之余,将如烟史事尽纳胸中,于编者来说,亦是欣慰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