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篆刻/阅读中华国粹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书法篆刻
作者
出版社 泰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杨晓编著的这本《篆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阐释了篆刻的相关文化。本书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了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

本书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在阅读中了解中华国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内容推荐

篆刻是书法和雕刻相结合的工艺美术,不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可以用于艺术欣赏。篆刻在许多领域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且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艺术形式。

杨晓编著的这本《篆刻》共分四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篆刻艺术的兴起及发展,篆刻艺术的技法,篆刻艺术的欣赏。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印章艺术

 第一节 商代的三玺

 第二节 西周玺印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代玺印

 第四节 秦印

 第五节 汉印(含魏晋南北朝印章)

一、汉印的发展变化

二、汉印的艺术风格

三、汉印的制作工艺

四、汉代印章艺术兴盛的主要原因

 第六节 唐、宋、元的印章

一、官印的变化

二、私印的变化

 第七节 印章 的用途

第二章 篆刻艺术的兴起及发展

 第一节 明代文人篆刻艺术的兴起、发展

一、印材以石代铜,为解决“篆”与“刻”时的分离提供了条件

二、印谱、印论的繁荣,促进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三、名家倍出,形成了许多流派

 第二节 清代到现代篆刻艺术的发展

第三章 篆刻艺术的技法

 第一节 篆法

一、识篆

二、写篆

 第二节 章法

一、印章字序

二、章法的基本规律

三、章法常见弊病

 第三节 刀法

一、执刀

二、运刀法

三、用刀的技巧

四、中锋、侧锋

 第四节 印款技法

一、刻边款

二、拓边款

 第五节 钤印

 第六节 临摹与创作

一、临摹

二、创作

 第七节 篆刻家的修养

一、文字学的修养

二、书法艺术的修养

三、绘画艺术

四、其他文学艺术的修养

 第八节 工具、材料、参考书

一、工具

二、材料

三、工具书

第四章 篆刻艺术的欣赏

 第一节 篆印的品类

一、官印

二、私印

三、花押

四、鸟虫书印

五、吉语印

六、闲章

七、斋馆印

八、收藏印

九、肖形印

十、肖像印

 第二节 篆刻的文字美

一、线条美

二、结构美

 第三节 章法、字法、篆法和刀法的艺术效果

一、章法

二、字法

三、篆法

四、刀法

 第四节 面目与风格

 第五节 篆刻艺术的境界

 第六节 边款艺术的欣赏

 第七节 日本现代篆刻欣赏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三节 春秋战国玺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变革,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小国林立,外交活动频繁,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的建立,土地私有制导致宗法制度和宗族关系的崩溃,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社会的深刻变化需要一种代表权力、昭示信用的印信出现。因此,印章在商周徽识的基础上衍生出具有权力、昭信的功能。由于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渐趋发达,玺印的用途也逐渐扩大,制作出很多玺印。这些玺印大多和战国铜器上的铭文结合,其中也许有春秋时代的,很难分辨。在战国时,除秦国用的籀文外,其他六国的文字各不相同,好多玺印中的文字难以解读。但从这些玺印的印形、文字的安排中,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性,反映了战国时代思想活跃的生动局面。

战国时代五光十色的玺印,真是美不胜收。下面粗略地归纳一下其特征:

(一)印形:方形、长方形、圆形、矩形、不规则形、三角形等。

(二)边框:有“口”字形、“日”字格、“田”字格、圆框加方框、方框加圆框、“亚”字形等等。

(三)印文:有白文、朱文、朱白相间文。

(四)印文布局:字有长有短、有高有低、有疏有密、有大有小,有挪让、有呼应,配合极为自然;有的图文结合,有的富有装饰。

(五)图画印:依印写形,线条简练,神态栩栩,图案流动,惟妙惟肖。

这些玺印,在艺术上表现出争奇斗艳的手法和风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智慧和朴素的审美观。

第四节 秦印

秦印即秦统一中国后的官私玺印。“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以后,在政治等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战国时,由于各国的文字不统一,因此要统一政令就极不方便。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等整理文字,力求简洁、易认;制定了“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这种文字,外形基本上是方的,笔划是圆转的。它第一次把汉字在结构上定型,固定了部首、偏旁。由于玺印基本上是方的,为了制造玺印的方便,又定出一种专门用字叫“摹印篆”,以便以圆适方。秦以前无统一印制,“人臣皆以玺玉为印,龙虎为钮”(唐·宋佑《通典》),比较自由。当时官印除印面上刻有官职外,印体上没有级别高低的标志。秦灭六国后,印章作为权力象征的作用突出了,对玺印的名称也作了规定,天子用的叫“玺”,其材用玉;臣民用的叫“印”,用铜材。从此开始以印式、印材、称谓作为区分官职高低的标志。这种玺印的改革是在文字改革的轨道上进行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秦始皇在位时间不长(公元前221—前207年),所以这时的印章艺术尚不成熟,它只是在战围玺印与汉印之间架起了一座过渡的桥梁。

P6-7

序言

傅璇宗

2001年,泰山出版社编纂、出版一部千万言的大书:《中华名人轶事》。当时我应邀撰一序言,认为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开发我国丰富史学资源的经验,使学术资料性与普及可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可以说是新世纪初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次有意义的探讨”。我觉得,这也可以用来评估这部《阅读中华国粹》,作充分肯定。且这部《阅读中华国粹》,种数100种,字数近2000万字,不仅数量已超过《中华名人轶事》,且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确可以说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即国粹的经典之作。

国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梁启超在1902年写给黄遵宪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国粹”这一概念,其观点在于“养成国民,当以保存国粹为主义,当取旧学磨洗而光大之。”当时国粹派的代表人物黄节在写于1902年的《国粹保存主义》一文中写道:“夫国粹者,国家特别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里,也提出了“用国粹激动种性”的问题。

1905年《国粹学报》在上海的创刊第一次将“国粹”的概念带入了大众的视野。当时国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陈去病、黄侃、马叙伦等。为应对西方文化输入的影响,他们高扬起“国学”旗帜:“不自主其国,而奴隶于人之国,谓之国奴;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谓之学奴。奴于外族之专制谓之国奴,奴于东西之学,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国之不立而学之日亡,于是瞻天与火,类族辨物,创为《国粹学报》,以告海内。”(章太炎:《国粹学报发刊词》)

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艰难跋涉,中华民族经历着一次伟大的历史复兴,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随着经济的发展强大,文化的影响力日益凸显。

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学已是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热学。特别是当前新世纪,我们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更有大的发展,我们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以宣扬和传播,以便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认知和用心守护。

因此,这套图书的出版恰逢其时。

我觉得,这套书有四大特色:

第一,这套书是在当下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重视学术资料性,约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撰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煌煌百种全面系统阐释中华国粹。同时,每一种书都有深入探索,在“历史——文化”的综合视野下,又对各时代人们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体探讨。它既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这当能使我们现代年轻一代,认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国粹之独特魅力,进而弘扬中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

第二,注意对文化作历史性的线索梳理,探索不同时代特色和社会风貌,又沟通古今,着重联系现实,吸收当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新鲜知识,形成更为独到的研究视野与观念。其中不少书,历史记述,多从先秦两汉开始,直至20世纪,这确为古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说是通过对各项国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总结规律,并提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发展策略。

第三,既有历史发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这套书,好多种都具体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书,既统述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区、闽台地区、广东地区,及徽州、湘南、山东曲阜、云南剑川,以及少数民族的木雕艺术特色。又如《饮食文化》,分述中国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记述中注意与社会风尚、民间习俗相结合,确能引起人们的乡思之情。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整体,但它是由许多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所组成和融汇而成。不同地区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这就使得我们整个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区文化的特点,无疑将把我们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时,不少书还探讨好几种国粹品种对国外的影响,这也很值得注意。中华文明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已经形成一种异彩纷呈,底蕴丰富的文化形象,现在这套书所述,对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这套书,每一本都配有图,可以说是图文并茂,极有吸引力。同时文字流畅,饶有情趣,特别是在品赏山水、田园,及领略各种戏曲、说唱等艺术品种时,真是“使笔如画”,使读者徜徉了美不胜收的艺术境地,阅读者当会一身轻松,得到知识增进、审美真切的愉悦。

时代呼唤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建设。我们当遵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希望这套国粹经典阐释,不仅促进青少年阅读,同时还能服务于当前文化的开启奋进新程。铸就辉煌前景。

2011年10月

后记

我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自商周实用玺印到明清流派篆刻,洋洋几千年。其间,玺印篆刻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艺术、宗教等密不可分,在各个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今,篆刻业已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从而与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鼎足而立,为世所重。

由于自己才疏学浅,在汇辑过程中有幸拜读到叶一苇老师的《中国篆刻的艺术与技巧》、方旭老师的《篆刻知识与技法》、黄惇老师的《篆刻教程》、张耕源老师的《篆刻起步》、箫高洪老师的《篆刻史话》等著作,并参考借鉴了其中的内容以及网络中的资料。在篆刻的研究方面,几位老师可谓是集大成者,在此表示诚挚的感激之情。

《篆刻》是一本面向青少年的读物,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够在阅读中了解中华国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特此说明,并再次致以谢忱!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