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著,徐素霞绘的《城南旧事全传》加入林海音鲜为人知的《城南旧事》外传——《英子的故事》,由其女儿收集、整理、授权,呈现一个更精彩更完整的英子。
著名插画家徐素霞翻阅史料实地考察,“钻”进那个时代,倾两年之力磨出精美插图,真实还原英子心酸又趣味黯然的童年。
相较于《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全传》内容更为完全,思想、眼界与心胸更为成熟,文学功底与创作技法也更臻圆满,故事的深度与趣味性也有明显的提升。
| 书名 | 城南旧事全传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林海音 |
| 出版社 |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海音著,徐素霞绘的《城南旧事全传》加入林海音鲜为人知的《城南旧事》外传——《英子的故事》,由其女儿收集、整理、授权,呈现一个更精彩更完整的英子。 著名插画家徐素霞翻阅史料实地考察,“钻”进那个时代,倾两年之力磨出精美插图,真实还原英子心酸又趣味黯然的童年。 相较于《城南旧事》,《城南旧事全传》内容更为完全,思想、眼界与心胸更为成熟,文学功底与创作技法也更臻圆满,故事的深度与趣味性也有明显的提升。 内容推荐 林海音著,徐素霞绘的《城南旧事全传》一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林海音广为人知的《城南旧事》,第二部分《英子的故事》可谓是《城南旧事》的外传,告诉我们那些在《城南旧事》里所不知道的秘密。如果说《城南旧事》是英子的童年,《城南旧事全传》则呈现给我们一个更完整的英子。 英子还是那个英子,巧笑倩兮,莺声呖呖,虽经苦难却不失纯洁明媚;英子却又不再是那个英子,“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她以十三岁的稚嫩之躯,承继了父亲的遗志,并勇敢担负起扶持母亲、呵护弟妹的重任。一个更为丰满、完整的英子跃然纸上! 《城南旧事全传》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林海音自传故事。 目录 城南旧事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惠安馆 我们看海去 兰姨娘 驴打滚儿 爸爸的花儿落了 英子的故事 我的家啊 三盏灯 文华阁剪发记 天桥上当记 虎坊桥 妹妹啊,你在哪儿? 英子的乡恋 豆腐一声天下白 静静地听——聆林海钢琴独奏《城南旧事》组曲 附录 童年——愚騃而神圣 大阪·头份·北京——英子(林海音)的童年生活 追寻母亲的足迹 试读章节 “还没睡够哪!”说着,她把我的被大掀开来,我穿着绒裤褂的身体整个露在被外,立刻就打了两个喷嚏。她强迫我起来,给我穿衣服。印花斜纹布的棉袄棉裤,都是新做的,棉裤筒多可笑,可以直立放在那里,就知道那棉花够多厚了。 妈正坐在炉子边梳头,倾着身子,一大把头发从后脖子顺过来,她就用篦子篦呀篦呀的,炉子上是一瓶玫瑰色的发油,天气冷,油凝住了,总要放在炉子上化一化才能搽。 窗外很明亮,千秃的树枝上落着几只不怕冷的小鸟。我在想,什么时候那树上才能长满叶子呢?这是我们在北京过的第一个冬天。 妈妈还说不好北京话,她正在告诉宋妈,今天买什么菜。妈不会说“买一斤猪肉,不要太肥”。她说:“买一斤租漏,不要太回。” 妈妈梳完了头,用她的油手抹在我的头发上,也给我梳了两条辫子。我看宋妈提着篮子要出去了,连忙喊住她: “宋妈,我跟你去买菜。” 宋妈说:“你不怕惠难馆的疯子?” 宋妈是顺义县人,她也说不好北京话,她说成“惠难馆”,妈说成“灰娃馆”,爸说成“飞安馆”,我随着胡同里的孩子说“惠安馆”,到底哪一个对,我不知道。 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她昨天还冲我笑呢!她那一笑真有意思,要不是妈紧紧拉着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 惠安馆在我们这条胡同的最前一家,三层石台阶上去,就是两扇大黑门凹进去,门上横着一块匾,路过的时候爸爸教我念过:“飞安会馆。”爸说里面住的都是从“飞安”那个地方来的学生,像叔叔一样,在大学里念书。 “也在北京大学?”我问爸爸。 “北京的大学多着呢,还有清华大学呀,燕京大学呀!” “可以不可以到飞安——不,惠安馆里找叔叔们玩一玩?” “做唔得!做唔得!”我知道,我无论要求什么事,爸终归要拿这句客家话来拒绝我。我想总有一天我要迈上那三层台阶,走进那黑洞洞的大门里去的。 惠安馆的疯子我看见好几次了,每一次只要她站在门口,宋妈或者妈就赶快捏紧我的手,轻轻说:“疯子!”我们就擦着墙边走过去,我如果要回头再张望一下,她们就用力拉我的胳臂制止我。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她总是倚着门墙站着,看来来往往过路的人。 是昨天,我跟着妈妈到骡马市的佛照楼去买东西,妈是去买搽脸的鸭蛋粉,我呢,就是爱吃那里的八珍梅。我们从骡马市大街回来,穿过魏染胡同、西草厂,到了椿树胡同的井窝子,井窝子斜对面就是我们住的这条胡同。刚一进胡同,我就看见惠安馆的疯子了,她穿了一件绛紫色的棉袄,黑绒的毛窝,头上留着一排刘海儿,辫子上扎的是大红绒绳,她正把大辫子甩到前面来,丽手玩弄着辫梢,愣愣地看着对面人家院子里的那棵老洋槐。干树枝子上有几只乌鸦,胡同里没什么人。 妈正低头嘴里念叨着,准是在算她今天一共买了多少钱的东西,好跟无事不操心的爸爸报账,所以妈没留神已经走到了“灰娃馆”。(P7-8) 序言 英子不老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支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的木板搭的四川馆紧靠在铁道边上,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起来。那一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亮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地道四川风味的“一碗担——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都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们的好,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支香水铅笔或是一块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最羡慕会弹琴的人,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杠当琴键,自我陶醉地弹上半天。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那个时代,女孩子自己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和学女红或做家事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们写故事,也给孩子们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母亲接近六十岁了,父亲希望我能够多帮帮母亲,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到母亲主持的出版社协助编务。我和母亲在台北城南那间小办公室里,面对面工作了十年。那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电子书,印刷出版品很蓬勃,尤其是文学和儿童书籍,书市兴旺,只要是好书就不怕没人买。母亲编辑点子多,眼光准,又能创新,我们联手编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书,其中有好几本得到文学奖。她总是乐在工作中,有时一大早兴致勃勃地进办公室说:“来,咱们好好把这批书做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先生的工作,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迁居澳大利亚墨尔本。母亲顿失助手,但是她很看得开,不忘叮嘱我出去后多注意介绍国外的儿童读物给国内的小朋友。 1971年,台湾有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教师研习会培训,母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一个写作小组。在她的指导引领下,后来有好几位成为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自1968到1996年,近三十年间,母亲受邀加入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审会,为全台湾地区的小学生编审语文课本,并主稿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味注入原本略显枯燥的教科书,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呈现一番新气象,那是“林海音风格”。 一位曾经参与编写、教学的教师就说,林海音优美的文字不仅让师生们陶醉,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孩子们善良的人格,这对台湾的教育是了不起的贡献。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家里的几把藤椅倒扣在地板上,长长地摆上一排,藤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们就在里头钻,像是在地道、碉堡里一样有趣,母亲有时还会帮我们摆,甚至给我们出主意,把几个枕头堆起来,就成了碉堡口的炮台。 她也从来没有进我们房间东搜西寻或是动手整理,她说:“小孩子整理书籍、收拾纸屑、剪贴壁画,有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东西嘛!妈妈插手其间,破坏了他们的自主力。人天生就有权利与责任感,赋予他权利,他自然就负起责任来了。” 小时候,我们淘气,母亲要发脾气管教时,她常常会“扑哧”一声笑出来,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地举,轻轻地落”了。有一回,我说:“妈,你干吗要笑嘛?”她说:“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淘气事儿了。” 有时下过雨,满院子水,我们要求:“让我们光脚丫出去玩好不好?”母亲大都会答应,只要天气不冷,玩完要先洗脚才能进屋。母亲后来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我想拦阻孩子去玩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蹚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还是谈天时,都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词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母亲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一个字的林海为 《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 “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脸上,鼻孔里刺痒。摸抚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以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读的书、我的小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子塞在我脚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