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分类
作者 凌子谦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9—11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9—11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观”,他们已经开始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谓的“对错”,他们往往也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个概念往往也会陪伴他们的一生,而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也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告诉孩子,他很棒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孩子平时很努力,别的科目学习成绩都不错,但某一科的学习成绩却始终难以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孩子脑子不够聪明,但如果真是脑子不聪明的话,其他的科目他为什么能够学好呢?难道,是这门功课太难了吗?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或某一门功课特别难的原因,而是由于有的孩子自认为学不好这些功课。试想一下,在这种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孩子对学习会采取主动的方式吗?当然不会。所以每次上这门课时,他除了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之外,根本没什么事可干,他连学都没学,成绩又怎能好得了?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所谓“学不好的功课”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在心理学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消极心理暗示”。

那怎么办呢?办法当然有,而且很多。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采取积极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便会不攻自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清晨,让孩子面向窗外大喊几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或者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唤着自己的名字说:“你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也可以经常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没有人比我聪明,我并不比别人笨。他们能学好这门课,我也行!”然后找出自己那些致命的弱点,对症下药,你很快就会发现,横在孩子面前的那只“纸老虎”原来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这种反复强调的道理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妙用无穷,可以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一种直接的暗示,并使之逐渐渗透于内心,引起心灵强烈的共鸣,从而让孩子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事实也一定会证明:你的孩子真的很棒!

与其攀比,不如自比

在学校里,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学习,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是有些差异的,尤其是每次考试之后,总会有的孩子考试分数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彼此比比分数。实际上,这种比法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和分数高的同学比,就会容易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与分数低的同学比,又会沾沾自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

实际上,每个人的环境、条件、能力各不相同,盲目地“比”,势必会让孩子作茧自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要想让孩子不断地进步,关键并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要和自己比。因为和自己“比”,有益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的问题上,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例如,某次考试得了92分,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那8分是怎样丢掉的呢?为什么,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样做肯定会比和别人比分数更有意义得多。

而且,让孩子和自己“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的进步。比如,第一次考试得了80分,经过努力,第二次得了85分。也许与别人比算不了什么,但与自己比,他确实已经进步了。只要这样一点一点地去超越自己,还怕战胜不了别人吗?

所以,孩子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呀!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祝福的话:“心想事成!”其实。“心想事成”并不仅仅是一句美好的祝愿,而是一种科学的依据。

人的心理暗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心理暗示朝向正面,你就会被它引导而逐渐走向成功。相反,如果心理暗示朝向反面,你就会走向失败边缘。“将自己看成优等生,你就一定能成为优等生”,“想着失败你就无法成功”……这是心理学家揭示出来的“心想事成”的秘密。

将自己看成优等生,孩子必然会在言行上向优等生看齐。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渐渐地,他便会掌握了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优等生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最后,心想事成,他理所当然就成为优等生了。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积极的心态会让孩子挖掘出无穷的潜力,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埋没掉孩子的很多智慧。

有的孩子碰到问题时总习惯于说“不会”,结果他就真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同样,在考场上面对考题,他如果这么想:“哎呀,这么难!我肯定考不好。”这样一来,他的考试成绩自然就好不了了,因为反面的心理暗示已经影响到他潜在的智慧和力量的发挥。

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先打垮了自己,不要让反面的心理暗示束缚他的手脚。让孩子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坚信自己一定能解决难题,那么他就一定会心想事成!P1-3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9—11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告诉孩子,他很棒

 与其攀比,不如自比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错了没有关系,改过来就好

 好习惯,从现在开始

 兴趣,是这样激发出来的

 当孩子讨厌某个科目时

 计划,一定要明确

 执行才是关键

第二章 再不读书就晚了

 不要让你的主观意识阻碍孩子的进步

 细节决定孩子阅读效果

 读书的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如何帮助孩子选到真正的好书

 榜样的力量

 创造亲子共读的氛围

 把书“吃”透才是真读书

 读书的顺序

 读过的书要留下记号

 充分利用课本和参考书

 心情愉快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给孩子创造一个书香的氛围

第三章 考试高手必须掌握的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一定要预习

 预习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预习可以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第二个环节:课堂上积极主动

 让孩子抓住课堂上的重点部分

 “五到”是走神的克星

 鼓励孩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课堂笔记记什么

 怎样做课堂笔记

 课后一定要整理课堂笔记

 课本上也可以做笔记

 课堂上听不懂怎么办

 第三个环节:课后作业要尽快完成

 让孩子以考试的心态去完成作业

 什么时候做作业比较合适

 督促孩子做好寒暑假作业

 认真阅读老师批改后的作业

 让孩子编一本错题集

 第四个环节:课后一定要复习

 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回想复习法

 让知识“生活化”

 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测

 第五个环节: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

 考前一定要让孩子睡好觉

 先弄清问题是什么

 做到一半被难住的题目怎么办

 碰到完全读不懂的应用题怎么办

 难题其实并不难

 做选择题要尽量相信第一判断

 卷面一定要整洁

 试题做完后一定要检查

第四章 9—1l岁的孩子最需要赏识教育

 没有赏识就没有天才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他的长处

 用爱的语言鼓励孩子

 “叛逆”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支持孩子的兴趣

 奖励也要适可而止

 请家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让孩子学会自主学习

第五章 玩耍也是孩子学习的一部分

 既要读“圣贤书”。也要闻“窗外事”

 会玩的孩子更聪明

 会玩的孩子更有创造性

 不要给孩子戴上“紧箍咒”

 在玩中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的创造力源于游戏

 玩出孩子的创意

 在玩中开发孩子的智慧

 都是电子游戏惹的祸吗

第六章 不可缺少的素质教育

 优雅气质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训练出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超强记忆是这样炼成的

 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培养孩子的思维力和理解力

 让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精彩的人生不需要掌声

 下定决心,全力以赴

第七章 情商教育决定孩子智商的发挥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做好自己

 让孩子学会回报他人

 有担当的孩子更有前途

 让孩子学会拒绝诱惑

 鼓励孩子大胆地去尝试

 让孩子大胆表现自己

 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孩子,请再等一等

 永远给孩子希望

 困难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

 每天给孩子一点积极的暗示

 鼓励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帮助孩子除掉恐惧的心理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为别人着想

 给孩子一颗充实的心灵

 懂得谦让的孩子最受欢迎

 让孩子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第八章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良好的家风奠定孩子一生的品格

 不要无限制满足孩子的要求

 袒护孩子的过错会害他一辈子

 只养不教会害了自己

 正视缺点,才能克服缺点

 对孩子的呵护要有个度

 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感受

 让孩子走出“小祖宗”的荣耀

 坚决让孩子杜绝考试作弊

 遵守公共秩序就是遵守自己的原则

附录

 给家长们的40条建议

序言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主要是在9—11岁这段时间,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父母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可以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细心的父母们或许早就已经发现。当代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了。以前,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所以大都采取“棍棒式”的粗暴教育方式,现在,虽然很多父母已经不再打骂孩子了,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大多父母和长辈都过度地宠爱孩子,甚至将孩子推上“皇帝”的宝座,全家人都得围着孩子转,孩子要月亮,不敢给星星。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而形成了一种畸形和变态的心理。于是乎,很多父母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周围人全身心的呵护下,不但没有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是开始变得任性、懒惰、骄横、自私、暴躁……此时,家长们才开始惊醒过来,才想起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但却为时已晚。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劣性已经形成,不但不会再听父母的话,反而还会对父母指手画脚。父母只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认为自己的孩子变坏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出了问题……

那么,教育孩子,到底是父母的事,还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呢?我们不妨先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长大后在外面胡作非为、惹事生非,人们在指责他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个孩子缺乏家教”,说得再难听点,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但绝对不会说幼儿园的阿姨没有教好,不会说小学的老师没有教好,因为谁都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个道理。所以,孩子有没有出息,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

那么,为什么说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呢?因为这个阶段正好是“儿童时期”的后段,其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随着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的思维也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将明显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方面也都快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于这一点,古人其实也看得比我们更清楚。在《周易·家人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说,作为父母,要在言行方面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恒心。这一点应该说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催促孩子去学习,那孩子当然不会听父母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父母可以玩,他们当然也可以玩。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的确,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指引。如果孩子从小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就不可能知道奋斗和努力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他的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他是没有任何动力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孩子要想健康成长,除了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漂亮的衣服,还需要父母炽热而理智的爱、饱满而健康的感情,更需要知识和品德的养分。所以,如何在这个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是父母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然,家庭教育既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要羡慕别人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因为你的孩子本身也是天才;不要说别人的教育方法是多么高明,因为你本身也是当仁不让的教育家!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你的正能量去引导孩子。

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既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若能如此,则孩子甚幸,家庭甚幸,国家甚幸。

内容推荐

9—11岁的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注意力将明显提升,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也都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所以,在孩子9—11岁这段时期,父母怎样做父母,将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乃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凌子谦著的《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结合国内外诸多实际案例,提出问题,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编辑推荐

凌子谦著的《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贴近孩子9-11岁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并结合国内外诸多实际案例,提出问题,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真实地反映出了家长在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偏差,体现了作者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可读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2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