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9—11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9—11岁,是一个很微妙的年龄,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大多都有了一定的“是非观”,他们已经开始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谓的“对错”,他们往往也会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这个概念往往也会陪伴他们的一生,而这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也将陪伴他们的一生。
告诉孩子,他很棒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有的孩子平时很努力,别的科目学习成绩都不错,但某一科的学习成绩却始终难以提高。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可能会说这孩子脑子不够聪明,但如果真是脑子不聪明的话,其他的科目他为什么能够学好呢?难道,是这门功课太难了吗?
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并不是因为脑子笨或某一门功课特别难的原因,而是由于有的孩子自认为学不好这些功课。试想一下,在这种不良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孩子对学习会采取主动的方式吗?当然不会。所以每次上这门课时,他除了等待下课铃声的响起之外,根本没什么事可干,他连学都没学,成绩又怎能好得了?
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已经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些所谓“学不好的功课”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在心理学里把这种情况称为“消极心理暗示”。
那怎么办呢?办法当然有,而且很多。重要的是必须让孩子采取积极的心态,变被动为主动,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便会不攻自破。最好的办法是,每天清晨,让孩子面向窗外大喊几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或者面对镜子中的自己,大声唤着自己的名字说:“你一定能行!你是最棒的!”也可以经常在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没有人比我聪明,我并不比别人笨。他们能学好这门课,我也行!”然后找出自己那些致命的弱点,对症下药,你很快就会发现,横在孩子面前的那只“纸老虎”原来竟是那样的不堪一击。
这种反复强调的道理虽然看似简单,却是妙用无穷,可以在孩子的心中产生一种直接的暗示,并使之逐渐渗透于内心,引起心灵强烈的共鸣,从而让孩子获得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事实也一定会证明:你的孩子真的很棒!
与其攀比,不如自比
在学校里,那么多孩子在一起学习,竞争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种种原因,每个人的学习情况是有些差异的,尤其是每次考试之后,总会有的孩子考试分数高一些,有的低一些,大家都会有意无意地彼此比比分数。实际上,这种比法对于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还会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和分数高的同学比,就会容易灰心丧气,产生自卑心理;与分数低的同学比,又会沾沾自喜,容易产生骄傲情绪。
实际上,每个人的环境、条件、能力各不相同,盲目地“比”,势必会让孩子作茧自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要想让孩子不断地进步,关键并不是和别人比,而是要和自己比。因为和自己“比”,有益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的问题上,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例如,某次考试得了92分,想一想为什么没有得到满分,那8分是怎样丢掉的呢?为什么,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样做肯定会比和别人比分数更有意义得多。
而且,让孩子和自己“比”,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他的进步。比如,第一次考试得了80分,经过努力,第二次得了85分。也许与别人比算不了什么,但与自己比,他确实已经进步了。只要这样一点一点地去超越自己,还怕战胜不了别人吗?
所以,孩子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呀!
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祝福的话:“心想事成!”其实。“心想事成”并不仅仅是一句美好的祝愿,而是一种科学的依据。
人的心理暗示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心理暗示朝向正面,你就会被它引导而逐渐走向成功。相反,如果心理暗示朝向反面,你就会走向失败边缘。“将自己看成优等生,你就一定能成为优等生”,“想着失败你就无法成功”……这是心理学家揭示出来的“心想事成”的秘密。
将自己看成优等生,孩子必然会在言行上向优等生看齐。时间一长,习惯成自然,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行动。渐渐地,他便会掌握了优等生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优等生的良好习惯,从而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最后,心想事成,他理所当然就成为优等生了。每个孩子的潜力都是无穷的,积极的心态会让孩子挖掘出无穷的潜力,相反,消极的心态会埋没掉孩子的很多智慧。
有的孩子碰到问题时总习惯于说“不会”,结果他就真的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同样,在考场上面对考题,他如果这么想:“哎呀,这么难!我肯定考不好。”这样一来,他的考试成绩自然就好不了了,因为反面的心理暗示已经影响到他潜在的智慧和力量的发挥。
所以,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一定不要让孩子先打垮了自己,不要让反面的心理暗示束缚他的手脚。让孩子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坚信自己一定能解决难题,那么他就一定会心想事成!P1-3
中国有句古话:“3岁看大,7岁看老。”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决定孩子一生的。主要是在9—11岁这段时间,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因此,父母在这个时期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目前的家庭教育现状,可以说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细心的父母们或许早就已经发现。当代的家庭教育已经开始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了。以前,很多父母推崇“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所以大都采取“棍棒式”的粗暴教育方式,现在,虽然很多父母已经不再打骂孩子了,但另一种更为严重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大多父母和长辈都过度地宠爱孩子,甚至将孩子推上“皇帝”的宝座,全家人都得围着孩子转,孩子要月亮,不敢给星星。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进而形成了一种畸形和变态的心理。于是乎,很多父母惊讶地发现,孩子在周围人全身心的呵护下,不但没有变得越来越乖、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喜欢学习,而是开始变得任性、懒惰、骄横、自私、暴躁……此时,家长们才开始惊醒过来,才想起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但却为时已晚。因为这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了,劣性已经形成,不但不会再听父母的话,反而还会对父母指手画脚。父母只好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推给老师,认为自己的孩子变坏是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出了问题……
那么,教育孩子,到底是父母的事,还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呢?我们不妨先来看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人长大后在外面胡作非为、惹事生非,人们在指责他的时候,往往会说“这个孩子缺乏家教”,说得再难听点,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但绝对不会说幼儿园的阿姨没有教好,不会说小学的老师没有教好,因为谁都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个道理。所以,孩子有没有出息,主要取决于家庭教育。
那么,为什么说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呢?因为这个阶段正好是“儿童时期”的后段,其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随着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他的思维也将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这个时期的孩子,注意力将明显提高,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方面也都快速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对于这一点,古人其实也看得比我们更清楚。在《周易·家人卦》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说,作为父母,要在言行方面为孩子树立起一个良好的榜样——说话要有根据,做事要有恒心。这一点应该说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总纲领、总原则。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催促孩子去学习,那孩子当然不会听父母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父母可以玩,他们当然也可以玩。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如果父母是张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的确,孩子将来成就如何,“射”向哪里,无疑将受父母这张“弓”的影响。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可塑性,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正确的指引。如果孩子从小缺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就不可能知道奋斗和努力对于自己的意义。如果他的心中没有明确的目标,他是没有任何动力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孩子要想健康成长,除了需要营养丰富的食品、漂亮的衣服,还需要父母炽热而理智的爱、饱满而健康的感情,更需要知识和品德的养分。所以,如何在这个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东西,是父母能否成功的关键。
当然,家庭教育既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容易,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不要羡慕别人的孩子是多么的聪明,因为你的孩子本身也是天才;不要说别人的教育方法是多么高明,因为你本身也是当仁不让的教育家!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坐下来,和孩子聊聊天,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你的正能量去引导孩子。
让我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翻翻这本书吧,相信你一定能够从中找到一些既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若能如此,则孩子甚幸,家庭甚幸,国家甚幸。
9—11岁的孩子,大脑逐渐发育成熟,注意力将明显提升,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等也都快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孩子是最容易受到父母影响的,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
所以,在孩子9—11岁这段时期,父母怎样做父母,将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孩子,乃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凌子谦著的《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结合国内外诸多实际案例,提出问题,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凌子谦著的《9-11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贴近孩子9-11岁成长过程中常见问题,并结合国内外诸多实际案例,提出问题,进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真实地反映出了家长在现实教育中出现的偏差,体现了作者在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具备相当的实用性、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