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的“编外夫人”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秘闻,一段近似荒唐的啼笑姻缘。“东北王”张作霖“选美”错点“鸳鸯谱”,竟然选中了一位瘸姑娘。堂堂张大帅为何偏要选一位瘸姑娘呢?说来很有趣。
那还是张大帅发迹之初,当二十七师师长的时候。按他当时的正式“编制”,除正房外,姨太太就有三房。可他的部下营长汤二虎亦有三房姨太太,他这个师长怎么能服气?
不过张大帅已非昔日绿林中人,而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了,选什么样的女人做妾,是不能乱来的。有人帮他出主意,这次选美,可以由学校里选。这正合张将军的意。
这时的东北已刮起了东洋西洋风,开设了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校长听说张大师长来学校选美,就将女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刹那间操场上环佩丁当,脂香阵阵,佳丽如云。张作霖在左右陪同下,转了一圈,觉得并没有出色的,忽然发现教室的窗户上映着一个头影,心里就来了气,疑心校方藏美不献。他朝窗子那边一指,吼道:“那是谁家姑娘?如果有了主,我张作霖不做缺德事;没主嘛,就是我的人了!今天晚了,明天我来接人!”说罢,扬长而去。
等到花轿抬到家一看,张作霖傻眼了。这姑娘论面容、身材没说的,就是一副高低腿,他这才明白了校长的良苦用心。为了面子,他没把瘸姑娘送回娘家去,而是将她塞在一栋小楼里。别的姨太太房里有的,瘸姑娘也一应俱全。但直到他做“东北王”,也没在这里住过一夜。人们只知道张大帅有五房姨太太,却不知道五房之外还有个“编外夫人”。
可正是这位“编外夫人”,不仅影响了张作霖后半生的政治态度,还救过他的命呢!那是他做“东北王”不久,一天日本侵华司令部打来电话,要他去赴宴。在这之前发生过一件大事:张的手下郭松龄倒戈,张作霖向日本人求援才平息了这场叛乱。此次日本人召张赴宴,引起了瘸姑娘的怀疑,她认为此次赴的是“鸿门宴”,便赶紧叫来汤二虎,要他马上前往宴会,一旦日本人要大帅签字盖章,必须如此这般对付。汤二虎听得连连点头,然后拔腿追去。
汤二虎来到日军司令部,果然看到日军五六个头目围着张大帅,逼他在一个文件上签字、盖章。张作霖不管怎样还是个有气节的中国人,当然不愿签卖国条约,只好拖延时间,说:“没印章怎行?”就在这时,汤二虎在门外大喊一声:“大帅,您要印章吗?我给您带来啦!”边喊边往大堂上闯。他闯进大厅,掏枪往日军司令头上一抵,杀气腾腾地说:“快将大帅送回大帅府,不然叫你小鬼子头上开花!”日本司令没办法,只好将张作霖送回大帅府。从此,张大帅对瘸姑娘另眼看待,曾想提一提她的身份,让她正式做自己的姨太太。瘸姑娘却说:“名分、金钱、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如过眼炯云。我敬重大帅的民族气节,只要多为百姓着想,本姑娘就不白来世上一遭!”
张学良与于凤至联姻
张学良的结发夫人于凤至是一位聪明贤惠、通晓大义、决事果断的女性。多少年来,人们对地位悬殊的张、于两家的联姻颇多议论。据笔者所知,他们两人的婚姻其实是很偶然的。
于家祖籍在山东海阳县司马庄,祖上有人曾官至兵部司马。因年荒至东北,在吉林怀德县郑家屯落脚,靠破车起家,经营粮栈兼丝房的大买卖,字号叫“丰巨当”。为避风险,家室全部迁居怀德县大泉眼村。
于凤至1897年出生在大泉眼村。父亲于文斗是个开明的生意人,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所以他把于凤至和其他子女接到身边,设立学馆,请先生来教书。
当时东北很乱,有一股受沙俄操纵的蒙匪经常扰乱社会。1908年夏,奉天省督军徐世昌派当时奉天巡防营前路统领张作霖进驻洮南府,追剿这股蒙匪。
P314-317
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但这儿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
——冰心
不论是对像我这样怀念老北京,一心希望重温一下故都旧梦的老年人,还是对那些急于了解昨天的青年人来说,这都是一套可心的书,可以放在枕边或揣在旅行包里随身携带的好书。篇幅都不长,既能解闷儿又长知识,必然会越看越有滋味儿。
——萧乾
作者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微末处见全而,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这种精神的享受,是别的文章无法代替的。
——季羡林
老报人周简段先生,曾是我的同事,因长我十多岁,而且知识渊博、采编经验丰富,所以我一直把他奉若长辈。
周简段先生是个“老北京”,青少年时代在北京读书、工作、生活,对北京的名人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艺苑趣闻,以及民情风俗都了如指掌。他曾和我谈起早年间与张恨水一起办报的时候,常常逛天桥,游故宫,访名胜;还谈到抗战末期到香港去办《星岛日报》;当闻讯共和国诞生,欣喜若狂,马上回到祖国的怀抱,返回朝夕思念的北京,又干起了轻车熟路的老本行——新闻工作。孰料,1957年反右时他被打成“右派”,“文化大革命”中,他又蹲了“牛棚”。凭着一个老知识分子的一颗正直、善良、爱国的心,他总是充满信心地说:“祖国将来肯定会繁荣富强的!”
1976年以后,周先生到香港去继承遗产,便在那里定居了。从1 980年1月起,他在香港《华侨日报》副刊开辟了“京华感旧录”专栏,每日一篇,千字左右,一直到1992年该报易主改版方罢。一人主持一个专栏能持续十多年不辍,这在中外新闻史上实属罕见。
中间,他经常回北京,每次见面,我们总是畅饮畅聊。他拿出香港报刊对他文章的评介给我看:有的报章称赞他“知识渊博,文笔优美,是写老北京的权威”;有的刊物评介他“以古都北京为经,短小精炼的文字为纬,系统地缕述京华旧日,细说当年,使昔日事像重现读者眼前,又具探源究始之功,兼且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重要史事,对保存历史文化贡献殊大”;还说,读了周先生的文章,“备觉亲切,似与周氏把臂遨游,细诉从前,令人低徊不已”。
他还拿出不少读者的来信。尤其是三四十年代著名明星夏霞女士在读了他写的《夏霞演(人之初)》之后,给他写的一封上千字热情洋溢的信,对文章中提到她结婚四十周年的纪念照非常感动。信中说:“由于这段旧闻,把我的思潮又带回四十年前的上海去了。”接着她回顾了20世纪40年代演《赛金花》和《人之初》话剧的详细情况。最后她感慨地写道:“人年纪大起来,总喜欢怀旧、回忆,如果能找个对象谈谈往事,温温旧梦,实在是人生一大乐事。”另外,周先生的不少文章,如《宋哲元及其大刀队》《抗战殉国的张自忠将军》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以及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报纸转载,在华人中影响很大。
周先生的专栏文章,1 986年曾由香港南粤出版社结集出版,书名《京华感旧录》,由溥杰先生题签,梁漱溟先生作序,分《艺文篇》《风土篇》《人情篇》《掌故篇》和《名胜篇》五卷,附历史照片多帧,印刷精美,弥足珍贵。书中文章短小精练,兴味盎然,于茶余饭后,品读一番,实是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该书成为当时香港十大畅销书之一,周先生由此一跃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史作家。
此后,周先生越写思路越宽,逐渐取材已不限于京城一隅,而是遍及神州大地。内容也不再是单纯的感旧,而是忆旧述新,加上一些现实的见闻和感受,使台、港、澳和海外读者更感亲切和感慨。
1992年,北京的华文出版社要将周先生十几年的专栏文章辑录成书,周先生找我来选编。因全部文章有4000篇之多,我只好精选一下,分成六卷出版,定名“神州轶闻录”。请冰心先生写了总序,请萧乾、季羡林、候仁之、胡絮青、于若木诸先生为各分册作序,封面请启功先生题签。
书出版后,社会效益颇佳。《文汇报激新闻出版报涨人民政协报》《中国艺术报》等竞相转载其中的文章,影响愈大。周先生也接到大量读者来信,有赞扬,有鼓励,更多的是希望周先生笔耕不辍,给读者更多的精神食粮。此后,周先生又先后以周彬、周续端、司马庵等笔名在香港的《大公报》开辟了“神州拾趣”专栏,在《港人日报》开辟了“京华内外”专栏,在台湾的《世界论坛报》开辟了“神州感旧”专栏等。
1997年香港回归,周先生更是精神振奋,壮心不已.笔耕愈勤。先生之作与日俱增,影响愈大。今将其二十多年来之全部著作,重新进行分类精选,按十卷出版,书名分别为《字里乾坤》《朝野遗事》《民俗话旧》《文坛忆往》《大戏台》《画坛旧事》《故都文化趣闻》《美食妙谈》《名胜游记》《武林拾趣》。除保留冰心、萧乾、季羡林、胡絮青、侯仁之和于若木诸先生的序文外,又请了著名作家钱世明、赵云声、昌沧、书画家米景扬、民俗学家成善卿等先生分别为新增书作序。从整体看,比之前的版本更全面地展现了周先生二十多年来文史专栏写作的成绩。从内容看,蕴涵的民族韵味和时代精神更丰富、更有深度。
《神州轶闻录》中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内容也都是轶闻琐事,看似细碎平淡,然皆韵味悠长。现在引当代哲人季羡林先生在原《文化篇》序言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哲学家们常说:于一滴水中见大海,于一粒沙中见宇宙。难道在我们这些小的文章中不能见到大的文化吗?所有这些戏曲、文玩、学府逸事等等,又哪一个与文化无关呢?只不过在这里谈文化,不是峨冠博带,威仪俨然,不是高头讲章,而是涉笔成趣,理路天成,于琐细中见精神,微末处见全面,让你读了以后,如食橄榄,回味无穷,陶冶性灵,增长见识。”
冯大彪
2017年6月修订于北京
让我为《神州轶闻录》这部很有分量的丛书作序,使我惶恐!虽然在我九十年的岁月中,七十年是住在北京的:我住过“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从西直门骑驴到过卧佛寺,吃过赛梨的萝卜和糖葫芦_…但是看起《神州轶闻录》,那几卷里的掌故、风土、艺文、名胜、人情等,大都是我所不知道的。首次到北京的外国朋友和国外华侨,往往问我:“你是老北京,请你告诉我逛北京要如何逛法?”我居然大言不惭地说:“你首先要去的是天坛公园,那座祈年殿,是我觉得在欧、美、亚、非的任何建筑,都不能与她相比的;再就是去登上景山之巅,俯看北京城全景,故宫的设计也全看到了。此外去吃顿全聚德的烤鸭、东来顺的涮羊肉。其他就是我认为可去可不去的地方,你再听听别人的意见吧。”
我自1980年伤腿之后,不良于行,新北京的建筑,我都没有看见过,但这不是古迹,也不在我们谈话之列了。
我所能写的,就是这些。
冰心
1991年2月26目
溥仪的留洋梦为何破碎?陈赓如何数救蒋介石?中山装从何而来?谁是张作霖的“编外夫人”?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朝野遗事》记录了上两个世纪的宫闱密闻、政坛旧事、社会杂闻和名人情话。一百一十三则小故事,说不尽的神州轶闻。随意打开一页,便可在忙碌紧张的工作中获得片刻轻松,如驾一叶扁舟,在烟海中自由漂浮,也如一位游泳健将在水中任性畅游。
读红楼,读史记,是了解文化,亦能得文化;读轶闻趣事,是在文化之外看文化,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在如今被愈发便捷的生活打散的时间里,一个个碎片化的故事,恰恰在繁琐细碎的生活里增添了趣味。周简段著冯大彪主编的《朝野遗事》记录的恰恰是能通过碎片化阅读所得到的,细微却生动的故事信手拈来,博君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