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艰辛坎坷求学路
民国六年(1917)9月8日,郭汉城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戴村镇张家弄村。其父郭贵富,母董氏,全家共6口人。郭汉城为老四.他前面有3个姐姐,女姐郭莲香,二姐郭小香,三姐郭国香。次年又增添了一个弟弟郭汉章,变成一家7口人。其父在浙江绍兴一个做冥钱的锡箔手工业作坊打工,其母在家操持家务,生活非常贫困。
郭汉城在7岁上,入戴村镇私塾就读,接受启蒙教育。他念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课本锻炼了他对中文平仄声的感受能力,对他后来写诗作词很有好处。他从小受的是儒家教育,先生教的是国学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节义”,就是做人要诚实,不要弄虚作假,要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热爱社会,忠于国家,要争做好人,不做坏人,争当忠臣,不做奸贼。
民国十五年(1926),郭汉城9岁上,家庭发生变故,父亲因多年劳累,腿患了一种叫“瘤火”的病,浮肿很粗,不能行走,家中又缺医少药,不久便作古了。父亲的病故给家庭的维持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那年私塾废除,戴村筹办了初级小学,郭汉城本应去上小学,但因家中穷得吃了上顿无下顿,光靠寡母给大户人家缝补浆洗衣服,难以为继,便辍学了。
在这种状况下,郭汉城的舅父出了个主意——在村上开了个“郭记”小卖部兼饭馆,以解郭家的燃眉之急。张家弄的四周有河,这河是钱塘江的支流,从该村的码头乘船沿河划行,一夜便可到达杭州。张家弄村周围的山里盛产竹笋、毛边纸等货物,附近村庄的民夫们每日要挑担把这些货物运到张家弄村的码头,然后上船发往杭州,翌日把当地农民们常用的东西贩上再返回来。一去一返,这些挑夫及船夫们往往要在“郭记”小卖部购买食品打尖或者在饭馆内就餐。家里有了生活来源,郭汉城便上了戴村初小2年级。
郭汉城在孩提时代受家乡的民间文化特别是戏曲的熏陶很深。他小时候常在郭氏宗祠的戏台上,观看绍剧与的笃班(越剧的前身)的戏。在《龙虎斗》中有一句鲁迅先生笔下阿Q最喜爱的唱词“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每当演《翠屏山杀嫂》一剧时,一演到当场出彩的情景,他总是预先俯下头去,不忍观看。他说他是从小听着家乡戏绍剧与越剧的旋律长大的,他对这两个剧种很有感情。2013年3月1日,他还为一部文集《戏曲探索50年》欣然作序,表明了他对这个源于浙江的小剧种一跃而发展为全国大剧种的越剧,一向是十分关注的。其中,他在分析草根剧目《九斤姑娘》的成功改编时,谈道:“《九斤姑娘》的探索是有价值的,符合继承发展的规律,它为越剧表演现实生活走出一条新路、提供一种可资参照的经验。这种经验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仅越剧可以借鉴,对其他民间地方小戏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这本书中,还看到当前越剧在生存竞争中所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也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他指出,“把问题真实地摆出来,情况清,肚里明,可以更准确、有效地进行改革,推动越剧进一步向现代化道路上发展。”1927年“大革命”(特指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失败后,一个从湘湖师范毕业在戴村高小任教的老师见郭汉城学习不错,劝他小学毕业后,继续上学。于是,1928年.郭汉城考入戴村高级小学上学。这所学校历史悠久,老师大多是从湘湖师范学校毕业而来的。他们思想比较进步,其中还有地下党员。在该校,郭汉城深受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修身课上,老师讲,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身。《四书》的第一本《大学》,一开始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强调“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要求,做人必须自觉追求崇高的理想境界。这种思想的灌输,为郭汉城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国语课上,小学老师把我国的“诗教传统”换了一种形式来继承传授,常常带领学生去郊游。一次,在郊游中老师给郭汉城他们讲了一个“文种访范蠡”的故事,他一下就记住了。故事是这样的: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觉得勾践“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欢乐”,便辞官而去。功臣文种与范蠡有同感,就去寻找范蠡。文种走到苎萝村,碰见一人在放鸭子,就问此人:“老伯,范蠡住在何处?”此人答:“小小一间屋,门前一竿竹。”其实此人就是范蠡,头戴竹笠,身穿蓑衣,不是“一间屋”吗!而门前那竹竿,就是此人手持的竹竿。文种未领会到,与范蠡擦肩而过。郭汉城幼小的心灵想:要是他俩能够相见该有多么好啊!
回校后,老师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文种访范蠡》,结果郭汉城的作文被选中,老师送到萧山县《儿童时报》社,发表了,还给了郭汉城一角钱稿费。这是他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并得稿酬。
……
P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