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
我们曾经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非历史”的研究。这是一种将研究对象置于某种自足的体系中所做的相当闭锁的研究,即只就“现代”研究“现代”。这有违于历史作为一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演进过程的逻辑。其实文学本身是一种整体性的历史存在。就现代文学而言,除了现代自身以外,它的历史的逻辑起点“前现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确认研究对象的存在或许更为重要。
于我而言,更感兴趣的当然是现代散文的“前现代”。而这种兴趣的发生,是因为我对学界于现代散文“前现代”研究大致阙如的不满。这与我们专业的过度细分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科之间的人为割裂有关。散文是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存在。晚清至“五四”的散文,是研究中国各体文学现代转型的重要标本。研究散文的学者人数并不算少,但研究古代散文的学者,在他们构建中国散文史的研究框架时,往往将晚清的散文作为某种“后缀”,语焉不详,更无暇顾及“五四”散文;研究现代散文的学者,他们虽注意了晚清“文界革命”与现代散文之间的关联,但囿于研究对象重心的预设,他们很少用力于晚清至“五四”过渡时期散文研究,更少有从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角度系统深入而有新意地对晚清“五四”散文作整体的研究。
(一)“公共空间”与散文
中国散文现代转型,这是一个内含要素丰富而复杂的课题。促成中国散文南古代、近代形态进化为现代形态的因素很多,它是由历史多种合力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诸多的因素中,媒体是一个更具有直接意义的要素。其时,所谓媒体实际主要就是报刊。晚清“五四”期间的报刊,对推进中国散文的现代转型,具有显见的历史意义。我在这里给出了“媒体生态”的概念。“生态”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联系。“媒体生态”的命名,意指将媒体(报刊)置于一个系统关联的结构中加以考察。就特定的历史时段而言,是指晚清“五四”时期与媒体生成发展有关的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出现的形态,所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化结构。它包括社会(国家)与媒体,世界(西风东渐)与媒体,地缘文化与媒体(如《循环日报》于香港、《时务报》于上海、《新民丛报》于日本、《新青年》于北京大学等),媒体与媒体的主持人,媒体与媒体作家或作家群,媒体与媒体文体(报刊体散文)等。媒体,作为中国散文现代转型的生态,则主要涉指作为散文载体的媒体与媒体的主持人,媒体与媒体散文作家或作家群,媒体与媒体散文文体等关联性构成。
晚清“五四”时期的媒体(报刊),成为散文存在的基本载体,这可谓是不争的史实。此间的报刊何以成为散文的重要渊薮,是因为它已经生成了别于以往报刊的根本特性。中国有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报纸的唐朝“邸报”。“邸”自然联结着“官”,“邸报”是“官报”,是在封建体制内运作的报纸。而晚清“五四”间大量出现的深受西方新闻影响的报纸,则成为面向社会的公共传播方式。而且这一历史时期的报刊很多地体现着不同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出知识阶层某种在批判中建构的思想文化诉求。它们在中国报业史上是最接近于哈贝马斯(Jnrgen Hahermas)所命名的“公共领域”或“公共空间”的。“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_晗好是现代一启蒙的产物。所谓‘公共领域’,就是私人聚在一起,议论、讨论公共事务,形成意志,达成共识”;“是指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李欧梵解释为:“谈天的空间、舆论的空间与印刷的空间逐渐构成了所谓公共领域。从哈贝马斯的立场来讲,公共领域的造成基本依靠的仍旧是印刷媒体——报纸和小说。”径言之,晚清“五四”时期的许多报刊,是作为其时文化启蒙者和社会代言人面向公共言说的论坛。“公共性”是此间报刊的显著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关联着报刊体散文的。媒体的公共空间的性质,决定或部分地决定了晚清“五四”的主流散文,并不是一般的书写个人情志的文人散文,而是一种襟怀天下激扬文字于时世的知识分子散文。这样的质性迥然异于古代散文,同时又立定了现代散文的主题的基调。P2-4
《新青年》是酿造现代散文精神的一个渊薮。作为一个精神源头,它倡扬的个性主义的立人思想,为现代散文作家构建了全新的人文观念,为他们确立自身的主体性获得了一种理性的支撑。人的发现与确认,使文学的现代性呈现成为可能,而于散文意义更为直接。
《新青年》对个性主义的崇尚,滋养的正是有利于促成现代散文作家成长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经由周氏兄弟薪传得以发挥光大。
[丁晓原《(新青年)与现代散文精神》]
比之于小说,诗歌和戏剧,在我看来,散文更多是一种非技术文体。作者的经验、思想、情感、智慧、趣味等建构的主体精神世界,直接规约着散文的写作,决定了散文的格调和品质。文如其人,其文或多指散文,它关涉的主要是特殊的散文写作伦理;直接而具体的“我在”,是散文的一种独特。散文写作的复杂性,抑或难度,也正在这里。我想,散文文体理论建构的国际性滞后就与此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是精神存在的一种独特表情。它既显现着时代精神的投影,更可映照出作者精微的心灵世界。小说叙事中的“我”,非为实在之“我”,更多的是一种叙事设计。泰戈尔说,“诗像一条小河,被两岸夹住,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就像涨大水时候的沼泽,两岸被淹没了,一片散漫”。虽然说是“诗言志”,但“两岸”这诗的种种形式规矩会“夹住”诗人情志的表达。散文是没有纪律的,“散漫”是它的特质,这源于作者精神存在的丰赡。“散漫”的达成,需要“两岸被淹没”,作者精神世界的放达自由和时代社会给予这种放达自由的可能。这样散文的基本精神得以酿造,它是自由、真实和真诚,等等。
先秦是一个散文的时代,诸子散文即为表征。“百家竞作,九流并起”,时代的思想自由,释放了思想者自由表达的活力和能量,一时间演绎成叹为观止的璀璨星空。《论语》语约意丰,于寻常中蕴含大要,启人之思;《老子》玄深哲思与精妙诗语合致,表达的人类思想智慧,令人景仰;《庄子》文学性最为流溢,奇思妙想,汪洋恣肆,形中有意,意中有味,后人不易企及。“五四”也是一个散文的时代,“王纲解纽”,个性解放,散文似春花绽放,恰如在场者朱自清说:“确实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理解着人生的各面迁流蔓衍日新月异。有中国的名士风,有外国的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洗练,或流动,表现上是如此。”
散文,作为作者的精神表情,它当是自然自在自由的表情。正如苏轼在《自评文》所说的模样:“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告也。所可告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此而已矣。”,好的散文“大略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更为重要的,作为作者的心灵面影,散文的表情必须是真实、真诚的。法国散文家蒙田言说自己的作品“这是部坦白的书”,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的意指,“我要人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淳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己,我的弱点和本相,在公共礼法所容许的范围内,都在这里面尽情披露”。其实,这已不是一人之见,日本文艺家厨川白村所强调的“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底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essay(散文)“其兴味全在于人格底调子(personalnote)”,也是同样的看法。由此可见,在散文这里,我们需要的是读其文而能见其人,看到作者人格的基调。
感悟于有关散文的阅读所得,我将这部小书起名为“精神的表情”。看书中的内容,读者就会知道这只是一个大约的名字罢了。这里的文字,不是有计划写作出来的,前后绵延有十多年,写得散漫而自由,这一点上倒有一点散文的意味。所收的文章先前发表在多种报刊上,其中不少是刊物的主持者给我布置的作业。当初自然不会有全局观念,完成一篇作业,如同不会下棋的人随意落下一颗子,不曾想有朝一日会集成一体。现在把它们汇聚一起,加以修葺整理,好像也有些著作的模样。小书辑为三编,编一为散文史论,凡九篇,选媒体生态与现代散文、现代散文的公共性与个人性、文化散文中的“历史”与“自我”等具有散文史意义的话题进行论述;编二散文作家作品论,也是九篇,所论作家有晚清“五四”时的散文史人物梁启超、鲁迅、周作人,也有当代散文创作有成就的苏叶、周晓枫、彭程,解读的作品有王充闾、李欧梵、彭学明的散文集;第三编是散文批评论,是散文批评之批评,有对“五四”散文命名的释义,对林贤治散文观的解析等,共八篇。
写作这篇后记,刚好是丁酉立春。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大自然以自己固有的节律运衍着。我们是自然之子。各自寻找着适合自己的方式春播秋收。语言生活是我们人生的重要内容,阅读、默想,间或有一些文字的写作,使人感觉静安和充实。走在学业的小径上,自然感念感谢引领我的师长。范培松先生治现代散文,我的博士论文做的是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有点偏离了范老师的学术专攻,后来回归到散文,算是继承了导师的一点学统。博士后师从的是朱晓进教授,朱老师研究“五四”文学,我的博士后出站以晚清“五四”散文为题。由此可见老师的治学对我为学也有直接影响。我也感谢给我布置作业、刊发我文章诸多刊物的编辑老师,他们直接促成了我学术的成长。为学经年,学思悟觉,研究对象渐渐地会浸润自己的人格心性。文学研究是基于文学美学的价值观照,对象的自在价值会影响研究者人生的价值取向。报告文学的研究,使我更重视其非虚构真实的品格,坚守知识分子写作的公理良知;散文之旅,为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精神行走。我许愿自己有一颗散文之心,淡远而充实,从容以自持,真诚有滋味。
这里,我特别感激陈剑晖教授给我的学术帮助。早在2005年他在为《文艺争鸣》组织散文研究专题时,就约我撰写了有关散文理论研究创新与深化的文章。2016年剑晖教授更是真诚地将我的散文研究,向广东人民出版社作推介,使我的小书得以进入由他和孙绍振先生主编的“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我还要衷心感谢为拙著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南国名社致力于中国散文理论建设,令我们心生敬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散文研究的新景,值得我们期待!
散文是“文体之母”,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凝聚。在古代、“五四”时期,散文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散文更是一路走红,成为最受出版商、读者尤其是大学生欢迎的文体。但与这种蓬勃态势极不相称的是散文理论的贫困,其学术积累,其受关注的程度,其对创作的影响,均远逊于诗歌、小说乃至戏剧。造成散文理论贫困的原因,在我们看来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缺乏有较高认同度且具一定操作性的核心范畴;其二,缺乏流派思潮意识,更缺乏以流派思潮为标志的论争;其三,观念落后,理论陈旧,缺乏建构属于自己的散文理论话语的自觉;其四,一些散文研究者缺乏应有的自信,总觉得研究散文低人一等,而学界对散文研究有意或无意的贬低与漠视,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这种自卑感。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合力,导致了散文这种奇特的景观:一方面是创作红红火火,异彩纷呈;另一方面是理论冷冷清清,长期萎靡疲软、欲振乏力。当然,这是从总的方面,从与小说、诗歌等主流文体相较而言的。应该说,进入新世纪以后,在一批有志于振兴散文理论的中青年学者努力下,特别是随着一批原先研究小说、诗歌的著名老一辈学者的加盟,散文研究队伍不仅日渐发展壮大,而且提高了散文研究的起点,改变了以往只重收集整理资料,探讨散文创作技巧,尤其只重作家作品评论而轻理论建构的研究局面。散文研究开始由边缘向中心位移的标志是:一些散文研究者开始从学理上研究散文的概念范畴,试图建构散文的理论体系;一些研究者将研究中心从社会学、思想内容研究转向文体研究;甚至连一向不受重视的流派思潮研究,散文研究中的哲学问题、方法论问题也有学者关注。至于“大散文”“纯散文”“复调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小女子散文”“艺术散文”“生命散文”“新散文”“在场散文”“原散文”等众多散文观念、主张或口号的提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散文领域的热闹。总而言之,随着散文创作的繁荣,散文研究者主体意识的加强,以及研究者质疑精神、批判意识的觉醒,散文研究已告别了原先备受冷落歧视的尴尬境地,开始有了一些自信,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权。这是事实,也是我们必须明确的理论前提和总体判断。
不过,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散文研究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观念和主张,但迄今为止,相较于小说、诗歌研究,散文研究还是落后的,还远远未达到我们的期待。具体表现在:第一,散文理论、散文批评和散文理论史的研究虽进入众声喧哗的繁盛期,但由于在基本理念上缺乏共识,这样对散文成就的评价便缺乏统一尺度,常常陷入混乱、自相矛盾的困局。第二,新世纪以来虽有众多的散文理论,但大多是理论家各自的独白,并未获得散文研究者的普遍认可,作家似乎也不太买账。第三,时下的散文研究,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单兵作战,虽然发表了不少单篇评论和单本著作,但由于没有策划,宣传不到位,因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在影响力上大打折扣。
有鉴于此,我们决定组成一个强大的作者阵容,出版“百年散文探索丛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二十世纪至本世纪初期的散文进行全方位且具原创性的欣赏、梳理与阐释,同时建构起新的散文理论话语,最大可能地为散文立论、立法。我们认为,这样不仅能推动我国当代散文创作的发展,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结束散文缺乏共识、标准混乱的局面,从而提高散文研究的学术品位,使散文研究在人文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这是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一个想法。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二个想法,也可以说是更深层的原因,是考虑到自“五四”以降,文学理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国古代,小说、戏剧理论十分薄弱,古代有关文章的理论,基本上都是散文理论,所以散文理论在古代可以说是正宗,享有很高的地位。但“五四”之后,随着小说、诗歌日渐占据上风,加之西方文学理论大规模涌入我国,并在理论建设和批评实践中完全压倒了传统的古典文论。如此一来,既没有西方现成理论可资借鉴,又没有思潮流派可以师承的散文研究自然成了弃儿,更不可能像小说、诗歌研究那样丰富多彩、风光无限。不过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散文研究虽不似小说、诗歌研究那样有西方的理论资源作支撑,但它那份心定神闲,那份“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的气度,却是因过分追逐西方各种文学新潮和表现技巧而变得心浮气躁、“各领风骚三五天”的小说、诗歌研究所不及的。正因贫困,正因没有太多现成理论可依持,说不定散文研究的天地更加开阔,更有可能建构起带有原创性的东西。这样看来,散文研究不仅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事实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我们策划出版这套丛书的第三个想法,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现当代散文研究和批评的丛书系列。因此,本丛书的成功出版,无疑填补了散文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开拓与创新之功。若能好好经营,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品牌。
最后,再简单说说本丛书的一些特色。第一,丛书体现创新性,强调学理性,又兼顾可读性。同时,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散文,提高阅读兴趣,丛书将尽量回避过于“学院化”的表述,用生动优美的文字来探讨散文问题。第二,丛书以目前国内最重量级、最具名气、最有号召力的散文研究名家为作者群,旨在全面展现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学术创新成果,力求能够在学科内外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第三,丛书不拘一格,系统论著、专题研究、文体解读、批评随笔皆可。关键是要有特色,有创新性,有可读性,尽量做到雅俗共赏。第四,我们力求把丛书打造成可持续的产品链。
一套丛书的出版,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真诚地感谢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当下急功近利之风盛行、学术著作出版困难之际,以不世的眼光和气魄,接纳了这套显然不会获利丰厚的丛书,为当代散文的创作和研究,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文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还要感谢长期致力于散文研究的学者。他们甘于寂寞,享受冷遇。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没有大红大紫,但他们却安之若素,以纯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炽热的心去拥抱散文的心。因此,“百年散文探索丛书”的出版,既是一个学术群体探索思考的展示,更是一种坚守精神的见证。但愿本丛书的出版,能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散文,并推动当代散文研究和批评更上一层楼。
《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荟集作者丁晓原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等重要学术刊物有关散文研究、评论的文章,基于关联的话题、专题,辑为三论。论之一,现当代散文史研究。论之二,现当代散文作家研究。论之三,现当代散文理论批评研究。该部分包括对“ 五四”时期有关散文命名的阐释、周作人郁达夫的“五四”散文观的比较研究和30年代、60年代两个“散文年”散文理论批评成果的梳理、论述等。
丁晓原,文学博士,现为江苏常熟理工学院党委副书记、中文系教授,《东吴学术》主编,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精神的表情(现代散文论)/百年散文探索丛书》收录了作者发展的重要学术刊物有关散文研究、评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