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阅读文学名著,为一个人打下宝贵的精神底子,奠定一生成长的基石。
徐鲁著的《亲近名著(送给少年儿童的文学书)》是一本关于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解读,深层次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创作背景,已经产生的影响力等。本书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培养纯正美好的文学品味,提升文学素养,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 书名 | 亲近名著(送给少年儿童的文学书)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 作者 | 徐鲁 |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 阅读文学名著,为一个人打下宝贵的精神底子,奠定一生成长的基石。 徐鲁著的《亲近名著(送给少年儿童的文学书)》是一本关于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解读,深层次分析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创作背景,已经产生的影响力等。本书能够很好地帮助孩子培养纯正美好的文学品味,提升文学素养,提高作文写作水平。 内容推荐 《亲近名著(送给少年儿童的文学书)》是一本适合中小学生进行文学名著阅读与欣赏的书。作者徐鲁撷取世界文学宝库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以作家的视角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学名著背后的故事,让孩子们亲近名著,感受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目录 第一辑 享受诗歌的陶冶 为什么一定要阅读诗歌 诗歌为何很重要 永远的普希金 雪莱的故事 励志的诗歌 孩子们的天使 献给赤脚儿童的柔情 幻想家的诗园 啊,很久很久以前 第二辑 擦亮童话的神灯 采集故事的兄弟俩 安徒生的故事 为什么不是八音盒 通往童话花园的小径 公园里的小彼得 我们在哪里失去了他们 通往水井的道路 温暖的小火苗 第三辑 小说的魅力何在 男孩必读的成长小说 啊,《呼啸山庄》! 《白鲸》的魅力 只要寻找,就能寻见 穿越小说的秘密 小说里的哲理 再见,银顶针的夏天 小说里的励志精神 第四辑 发现散文的美丽 享受散文里的自然气息 小花园和野孩子 散文里的人生智慧 《昆虫记》的爱与美 恬静的散文 我们美丽的母语 散文与行走 第五辑 推开寓言家的门 为什么要阅读寓言 伊索的智慧 拉封丹隐藏在哪里 打开克雷洛夫的“珠宝匣” 试读章节 雪莱的故事 诗人雪莱对大海情有独钟,却就是不会游泳。有一次,他和友人在意大利中部的亚诺河里沐浴,不小心滑进了深水里,他像一条海鳗似的沉了下去。但他却并不紧张,仿佛压根儿就不打算再从水里浮出来。友人大叫着救他起来,他却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说道:“没有什么,我常常到水底去探索,因为真理和答案就在那儿。其实再过一会儿,我就找到那个真理和答案了……生命是一个大神秘,死亡才是揭开这个大神秘的唯一途径。” 不久,他的话应验了。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揭开了那道黑色的帷幕。那是1822年7月8日,一个被写进了世界文学历史的日子。 那天,原本十分美丽平静的意大利司沛契亚海湾,一反常态变得窒闷和酷热。突起的风暴掀起了排空的巨浪,吞噬了一只树叶般的小帆船。这只小帆船正是诗人雪莱和他的朋友拜伦一起购置的“唐·璜号”。雪莱刚乘着它访问友人回来。他曾经那么艰苦地探索过这个世界的奥秘,现在,一阵狂风就把他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了。这个令人惊骇的消息,使拜伦和其他朋友们都难以置信。他们搜索了所有的海岸,既找不到小船的碎片,也没有看见人影。几天之后,人们才在一处海湾上发现了雪莱的遗体。他的上衣口袋里还装着同时代诗人济慈和希腊诗人爱斯基拉斯的诗集。他的遗体在海边火化了。拜伦等好友为他送别。他们把乳香、盐和酒精撒向燃烧的火堆。拜伦难过得失声痛哭。 据说,雪莱的骸骨燃烧了三个钟头,但他那颗心脏却依然完好。人们说,这颗心是纯金铸成的。朋友们小心翼翼地把它掩埋在被称为“永恒之城”的罗马西郊——与古罗马大法官切斯蒂奥的金字塔仅有一箭之遥的“英国公墓”。 雪莱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是在意大利度过的,这个阳光明媚、鲜花妖娆的岛国,也成了他热情的灵魂的最后的安息地。朋友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他生前最喜欢的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化成了富丽而珍奇的瑰宝。” “雪莱”这个名字虽然已经十分古老和遥远了,但它却是永远和自由、平等、仁爱以及抗争连在一起的。他那短促的生命,就像一只啼血的夜莺——不,是一只在高远的天空中飞翔和歌唱的云雀,苦苦地呼唤光明和仁爱;又如一片烈火中的轻云,迎着那冷冽和急速的西风,既在预告着春天的到来,又为不幸的人们照耀着通往天国的道路。 雪莱诞生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不久,整个欧洲正处在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期,而“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黑格尔语)之时。一大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空前活跃,使少年雪莱深受其惠。卢梭、狄德罗、伏尔泰、洛克、休谟等人的著作,都是他青春年月里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他最喜爱的、也深受其影响的一本书,就是威廉·葛德汶的《政治的正义》。其直接的结果是,这本书不仅让年轻的雪莱做了葛德汶的女婿,而且也成了他精神上的儿子。 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作为政论家,雪莱都是早熟的。在他刚进入中学时,当他躺在伊顿公学的绿草地上时,他就开始默想着人类的命运和理想中的未来了。 他发誓说:“我势必正直、明慧、自由,只要我具有此种力量,我就誓不与自私者、权势者为伍共谋祸人之事。而且对此我必加以抨击。我势必将我的整个生命献给美的崇拜……”(莫洛亚著《雪莱传》) 他果然没有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个年轻而富有反叛精神的灵魂,与任何丑恶、虚伪、庸俗的享乐都是势不两立的。他用他的金属般铿锵有力的诗歌、剧本和政论散文、书简等等,向邪恶、权势、暴政、仇恨宣战。为了寻找和维护正义与真理,他甚至毅然舍弃了可以使他享受到种种世俗所称道的人生欢乐的男爵出身的家庭,而宁愿过着朝不保夕的颠沛无定的生活。在通往正义与真理的道路上,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精神上的自由与纯洁。 P16-18 序言 声讯时代,文学何为? 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尤其是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声讯和光影将逐渐取代语言文字,纸质书乃至语言文字写成的文学将不再成为人们主要的阅读对象,人们将进入一个彻底的“读图时代”和电子阅读时代。 这种观点其实只说到了这件事情的一个方面,即声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阅读革新的一面。而对另一面,即声讯时代给我们的语言文字带来的伤害的一面,却没有说到。我甚至觉得,声讯时代对于纯文学,对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学而言,有点像潘多拉的盒子,它使我们的语言文字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瘟疫”的袭击。 这种说法源于意大利学者、作家卡尔维诺的一个观点。他有一部很有名的演讲录,生前把讲稿都已准备好了,1985年在准备动身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讲学的前夕,不幸因脑溢血逝世。他的讲稿后被整理出版,书名叫《给下一轮太平盛世的备忘录》(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有一个译本叫《未来千年备忘录》)。这本书的第三章中,就专门讲到了声讯时代来临之后对语言文字的侵害,他用了“瘟疫”一词。他认为:有时候,我觉得人类最特殊的才能——即用字遣词的能力,似乎感染了一种瘟疫。这种瘟疫困扰语言,其症状是缺乏认知与临即感,变成一种自动化反应,所有的表达化约为最一般性、不具个人色彩而抽象的公式,冲淡了意义,钝化了表现的锋芒,熄灭了文字与新状况碰撞下所进发的火花。 的确,人类进入高科技和声讯网络时代之后,传统的书斋生活的平静与安稳已被打破,书香馥郁的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也不再是皓首穷经的学者和莘莘学子唯一流连忘返的地方了。轻轻的点击之间,世界缩小了。这是声讯时代所能带给我们的诱人的“金苹果”。 然而,“潘多拉的盒子”也就此打开了。 从纸质书到电子书,我们传统观念上的语言文字遭到前所未有的“瘟疫”的袭击。甚至,它为我们带来的,将是一曲“读书的挽歌”。 大量的、公共的、千篇一律的、不再具有什么个人色彩的单词与词组的设置,势必成为一种“数字化霸权”,我们将从此失去纯粹的和个人的语言风格;我们将不再去推敲和寻找最准确、最细腻、最富表现力的词语;我们将失去最后的精确与多样的风格;还有思想上、文学精神上的损失…… 声讯时代,大多数人追求的是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这些阅读使我们获得的是感官上的放松、表层上的享乐,而不可能进入大脑,沉淀于心。我们已经看到和感到了,流行阅读只能让我们获得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即如目前被宣扬得沸沸扬扬的“网络文学”,其实并没有给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带来什么严肃和深刻的思考,而只是一些私人话语的无序展示和群体语境的重复交流。 诚然,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电子商务、网络生活、远程教育、虚拟社区……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必需,然而,大量的充斥其间的文字侵扰,也许与流行、时尚相关,却与精神、灵魂、生命、思想、哲学、本质等等无关,甚至背道而驰。总之,生存在网络时代,我们将面临一种危机。每一个有点文化修养和文化良知的人其实都感到了这种危机。 因此,我们必须来抵抗这种声讯时代的“瘟疫”。用什么来抵抗?当然不可能“以恶制恶”,那样只能变成扼杀文化的“合谋者”。抵抗方式会有许多种,其中之一就是重返经典阅读之乡——“重读经典”。 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苏联一直是一个充满书香的国度。据说,不同的年代里(即使是战争时期),人们从不放弃经典阅读,集体农庄的农妇,都可以为你背上一段普希金的诗或契诃夫的剧本台词。然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后,这么好的阅读传统却渐渐式微了。流行阅读代替了经典阅读。有识之士总结说,毫无办法,这是必然的结果,意料之中的事儿。因为,老一辈苏联人,都是读着普希金、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列夫·托尔斯泰成长起来的,他们心灵坚强、宏大、高尚,而现在的一代人,不读这些作家了,没有这样的精神养料了,所以也就有了这样的结果。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产生什么样的畅销书;反过来看,什么样的畅销书,什么样的阅读,也产生什么样的社会。 苏联的这个教训是有道理的。流行阅读所提供给人的东西,哪能和普希金、果戈理们所提供给人们的精神养料相比呢?! …… 我这段话不及圣·伯夫先生的那样简洁,但也还比较生动和感性。我心目中的“经典”的意义其实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即精神,即作用于人类心灵的那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美学,即贡献于人类艺术发展的那一方面。这两方面再缩小一点儿说,即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或曰表达技巧)两方面。我觉得,一部真正的经典,一般都具备这两方面的意义。当然有的可能某一方面的意义更为突出,因而掩盖了另一方面的意义,但不可能有任何一方面“缺席”,因为那样便不会是“经典”了。 而且,一部真正的经典,必须在这两方面都渗透到了一代代读者的意识之中,乃至转化成人类的一种集体性潜意识。它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艺术上(美学上)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化和文明的进程,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甚至成为后来的文学、文化必须传承的某种本源性的东西。 我相信,人类无论处在哪个时代,对于文学的认识和需求,都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共通性和持续性。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学趣味自然会有差异,但其间仍会有品味上的一致性。 比方说,荷马、但丁、弥尔顿、莎士比亚、莫里哀、雨果、歌德、安徒生、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庄子、曹雪芹等,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能不承认,他们是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从思想上看,都谱写了人类生存共同的旋律,反映了各自民族的生存环境、文化背景和整个民族的悲欢离合,从而使人们获得人生的智慧,给予人们一种存在上的整体感、真实感和神圣感。而在艺术上,它们的贡献又各有千秋,缺少它们之中的任何一部,人类的文学史就会显得不那么完满。它们中的任何一部,都是人类艺术发展长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缺少它们,后面的环就无所依托。 人类文学的宝库首先是由若干经典作品构成的。它们所提供给我们的资源是取之不竭的。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自己的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一个精神素质健康、健全的民族也从来不会漠视经典阅读。要看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如何,要看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如何,只要看一看那里的人们在阅读什么就行了。反过来说也可以成立:有什么样的阅读,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和什么样的国民素质。 徐鲁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