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凯著的这本《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研究》在系统梳理现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了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理论框架,从我国粮食产销区域视角,分析了粮食主产区的利益损失;在分析我国耕地保护实践的基础上,基于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视角分析了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缺陷,提出通过向耕地保护主体提供经济补偿,全面实现耕地资源的综合价值,激发其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耕地保护整体效率和水平;从分析国内外耕地保护补偿实践和理论界提出的不同耕地保护利益补偿模式出发,在充分借鉴国外耕地保护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切实实现耕地保护为目标,以实现耕地保护基金良性循环为手段做出一系列的尝试:首先,基于粮食安全视角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的“三级三循环”模式,并对其运行机制和关键要素进行了论述;其次,基于耕地发展权视角,提出新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最后,提出实施耕地保护主体经济补偿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本书的出版,有利于社会各界加深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认识和理解,为相关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研究参考,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理论基础
2.1 耕地及耕地保护
2.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
2.3 耕地利用外部性理论
2.4 粮食安全理论
2.5 耕地产权理论
2.6 耕地利用公共物品理论
2.7 耕地保护损益补偿理论
2.8 耕地保护的委托一代理理论
2.9 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我国三大区域粮食产销态势及其权益分析
3.1 我国粮食生产和进出口格局分析
3.2 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分析
3.3 现行粮食补贴政策及评价
3.4 粮食生产三大区域区际问社会经济条件比较
3.5 粮食产销区间的权益失衡及发展趋势
第4章 我国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及其评价
4.1 耕地保护制度变迁及其特点
4.2 我国耕地资源禀赋现状
4.3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4.4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实施效应及评价
4.5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缺陷分析
4.6 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下耕地保护主体的内动力分析
第5章 典型地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践及评价
5.1 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制度
5.2 浙江省基本农田易地有偿代保制度
5.3 浙江省海宁市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5.4 浙江省桐庐县的“基础补偿+提升补偿”方案
5.5 江苏省易地开垦耕地定向挂钩制度
5.6 广东省佛山市的基本农田保护财政补贴制度
5.7 广东省东莞市的基本农田和非经济林地财政补助制度
5.8 广西龙州县的农户“互换并地”+政府“以奖代补”补偿制度
5.9 湖北省的基本农田保护补偿制度
5.10 不同补偿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第6章 现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理论模式及其比较
6.1 全国耕地保护补偿的“双纵双横”模式
6.2 区域间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
6.3 “机会成本税”+“GDP增长提成”补偿模式
6.4 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6.5 区内和区际补偿一体化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
第7章 国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实践的经验借鉴
7.1 美国
7.2 加拿大
7.3 日本
7.4 英国
7.5 欧盟:基于共同农业政策
7.6 对我国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的启示
第8章 新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基于粮食安全视角
8.1 总体思路、目标和原则
8.2 “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构建
8.3 “三级三循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9章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
9.1 耕地资源价值构成
9.2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测算范围
9.3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的确定方法
9.4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9.5 城乡居民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支付意愿的差异分析
第10章 新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基于耕地发展权交易视角
10.1 土地发展权的提出及实践
10.2 土地发展权的内涵、内容及功能
10.3 农地发展权的内涵、关系及其存在性
10.4 我国土地发展权的归属
10.5 基于农地发展权交易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构建
10.6 基于农地发展权交易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运行机制
10.7 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的测算
10.8 基于农地发展权交易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模式的优点
10.9 实施农地发展权交易的基础工作
第11章 实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保障措施
11.1 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法律保障制度
11.2 加强耕地产权制度改革
11.3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土地税制体系
11.4 合理确定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11.5 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制度安排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