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风雨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秦华礼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秦华礼在《百年风雨路》中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走进北邮,到奉调南邮,从光荣离休,到至今依然心系教育的曲折经历及生动的故事。该书图文并茂,真切感人,特别是对长征、抗战的经历讲得较多,也是一部很好的军史书、励志书。

内容推荐

《百年风雨路》是一百零三岁的秦华礼老人写的自传回忆录,讲述了他从青少年时期到参加红军、加入正规军,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走进北邮,到奉调南邮,从光荣离休,到至今依然心系教育,从这些曲折的经历,生动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这位百岁老人、老红军、老院长高尚的品格以及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奋斗历程。

目录

一.青少年时期

二.参加红军

三.加入正规军

 1.特殊排长

 2.大笑话

 3.第一次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

 4.大练兵运动

 5.坚守桐包山 反敌人“六路围攻”

 6.总反攻

 7.冲破“川陕会剿”

 8.强渡嘉陵江

 9.攻打天险剑门关

 10.千佛山战役

 11.放牛娃学洋文

 12.三过草地雪山

 13.过腊子口

 14.第二次“大难不死”

 15.西渡黄河

 16.“乌啦!!”

 17.清算张国焘分裂红军、分裂党的严重错误

 18.参加援西军

四.开赴抗日战场

 (一)“要红五星、不要青天白日”

 (二)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最前线

 1.第一次渡黄河

 2.第一次乘火车

 3.第一次翻越太行的大山

 4.第一次同国民党军打交道

 5.到129师后方司令部

 (三)艰苦的抗战岁月

 1.晋中反围攻和“三战三捷”

 2.粉碎日军九路围攻

 3.必要时将密码吃下肚去

 4.通过封锁线,第一次吃“炒面”

 5.逼上梁山就有办法

 6.人到情况最紧急时力气就特别大

 7.改善生活

 (四)奉调晋冀豫边区纵队司令部

 1.炮火声中过大年

 2.反顽斗争—反磨擦斗争

 3.八天八夜没有合眼

 4.刘帅最关心通信工作

 5.百团大战

 (五)从太行区到太岳区

 1.对无线电通信进行整顿

 2.惊险的突围

 3.大生产运动

 4.精兵简政与反扫荡,最困难的四二、四三年

 5.在敌人包围圈里半个月

 6.反扫荡的胜利

 7.过封锁线:敌人很愚蠢

 8.我的战地浪漫曲

 9.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

五.迎接东方新曙光

 1.上党战役

 2.向老爷岭进发

 3.参加临浮战役

 4.作战准备

 5. 消灭第一旅 活捉黄正成

 6. 保卫延安 保卫党中央

 7. 向晋南进军

六.接受新的使命

 1.建章立制,规范教学工作

 2.“三查、三整”

 3.华北电讯工程专科学校

 4.军委工程学校(对内机要干部学校)

七.开国之初的艰难创业

 1.确定局址找房子

 2.确定机构和人员编制

 3.选配干部

 4.“三反、五反运动”

 5.调任云南

八.“土包子”上大学

九.走进北邮:“大老粗”与大知识分子共事

 1.万事起步艰辛多

 2.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3.两件深深感动着我的“小事”

 4.国庆大阅兵

 5.二十八个月的回顾与感悟

十.奉调南邮:走向新的战场

 (一)打基础:建章立制正风气

 (二)“三面红旗”与大跃进运动

 (三)反右倾运动 -

 (四)人生砺练:“史无前例”的岁月

 1.暴雨乍来风满楼

 2.全面的内乱:从人间到地狱

 3.屋漏偏遭连日雨

 4.特殊年代的沟通与交流

 5.风寒炼筋骨

 6.工(军)宣队驻院

 7.“接受再教育”继续革命学习班

 8.北邮:一次“意外”的见面会

 9.为坚持办学校而斗争

 10.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11. 风波不断,阻力重重 0

 12.“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3.“天安门事件”

 14. 平反“五?一六”和清理“阶级队伍”

十二.回首南邮25年

 1.选校址

 2.设置机构

 3.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

 4.增添教学设备

 5.开展教学及生活设施基本建设

 6.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

 7.培养和建设有自己特色的良好校风

 8.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十三.出国考察

十四.退出工作岗位

十五.附录

 1.《我的主要经历》

 2.《革命战争年代直接参加的一些有影响的大战役》

后记

试读章节

所以,我们只能想办法自己救自己。因我们每人分到了少量的安置费,就请护士帮我们找了四个民夫(老百姓)来,跟民夫讲好,抬着我们跟在部队后面走,晚上到地方休息时,给工钱。结果,他们很高兴也愿意抬。

就这样,连续走了约四天,来到了江油县附近的一条大河。河水深而水流急,河面上原来有座大铁索桥,但在红军到来之前被敌人破坏了。我们的前卫部队就用竹木板临时铺设桥面。

正当那俩位民夫抬着我走在桥中间时,天空中飞来三架敌机,对着桥面连番轰炸。抬我的民夫一见势头不好,也顾不上管我了,把担架往桥上一摔,冲出桥头就跑了。

说来也巧,敌机的炸弹把桥左边一条竹绳炸断后,桥面歪斜,但没有断。我当时因腿伤不能动,是死是活只有听天由命了,眼看着空中的敌机来回不停地在我身边投弹轰炸。

大约到了下午三四点钟,敌机轰炸结束。那个时候,敌机一次轰炸后,一般当天是不会再来了。这时,两个民夫又回来了,见我还活着躺在担架上,便又接着抬起我,跟随部队继续出发。

江油河上遭遇敌机轰炸,这是我的第一次大难不死。

十几天后,我的伤口感染化脓了,不时发出阵阵恶臭。那个时候,身边什么药物都没有,每天到达休息的地方后,就请民夫帮忙烧点开水,再放点盐,自己用旧布条沾着盐水洗一洗。后来,伤口烂成了一个小洞,我忍住痛,把布条塞进去吸出脓水后,再用尿液冲洗一下(因小时候在家种地,有时被锄头或刀把脚铲破后,农民们都习惯用自己的尿液冲洗,说是消毒的)。

就这样,大约又过了一个月。有一天,伤口剧痛不止,用指摸摸,觉得有个什么东西长在那里。仔细一看,有个黑点子,我就用手指甲轻轻按按,发现是那块炮弹皮冒了出来。当时,没有医护人员,就向老百姓借了把小剪刀,自己咬紧牙根,用小剪刀慢慢把肉皮剪开,然后,用手指捏住了弹片,猛然往上一提,把弹片弄了出来。

当时,人痛得晕倒过去,血流得满腿都是。就这样,又过了大约五六天后,伤口就不觉得痛,腿伤也慢慢地痊愈了。这在当时那样的条件下,可以说是个奇迹。

伤愈出院后,经3工军政治部统一分配,我留在了军政治部当干事。

11.放牛娃学洋文

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两个方面军的通信学校也合并,统一叫“红军通信学校”。有一天,詹才芳政委叫我去谈话说:“部队通信很重要,打仗没有通信就等于人没有耳目,组织决定调你去学无线电通信。”上通信学校“条件要求很高,出身要贫雇农,中共正式党员,政治上可靠。部队急于需要,你的任务很重,要刻苦学习,学成后还回来”。

之后,保卫部张部长又找我去谈话。张部长问得非常详细,从我的出生年月、家庭情况、兄弟姐妹的情况,一直到母亲娘家有些什么人,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什么成分等等。问我当红军前在家干什么,何年、何月、何地、怎么当红军的,何年、何月、何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在哪个军、师、团、营、连干过什么职务,何人证明等等。 现在看来,这实际上就是政治审查。这些,我都能说得清清楚楚。唯一癩:烦的就是,我上过一年半私塾。对这个问题,张部长问得非常具体:“贫雇农连饭都没有吃,哪来的钱读书?”还问教书先生的姓名、家庭成分,以及同学的姓名,和我的关系等等。我说不很准确,但那时他们也无法去调查。

对我的审查结束后,就让我去组织部,然后由组织部写介绍信去总参谋部。当时,我们一同去了五个人,有冯国寿、林桂生,还有俩人的名字记不清了。五人中我和冯国寿的年龄最大。当时都是二十一二岁,另外三个人比我们小。参谋长倪志亮叫传令兵把我们两个年龄大一点的送到通校去,三个年龄小一点的留在总参学译电。

在去通校的路上,我们边走心里边嘀咕:把年龄大的送到通校去干什么呢?

P28-29

序言

百年一一历史长河短暂的瞬间;

百岁一一人类生命历程的巅峰。

秦华礼,我们最敬爱的老父亲,一个创造人生奇迹、铸就生命辉煌的人……

碧柔透秀的诺水河,曰复一日地唱着古老的歌谣,轻轻流淌在承载着中华民族悠远文明历史的川陕大地上,绕过山梁,越过沟壑,滋润着沿河两岸富饶的原野。

清清的河水在那密林遍布的莽莽大巴山麓打了个弯,留下一座曾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史中声名威扬的山区小城一一通江。

公元1913年元月16日,我们敬爱的父亲就出生在四川省通江县陈河乡深山密林之中一个叫作“秦家碥”的小山村里。

生于普通农户家的父亲,从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1岁时爷爷去世,迫于生活压力,目不识丁的婆婆含泪把三个姑姑送给人家作童养媳,含辛茹苦拉扯着父亲艰难度日。

不满10岁,父亲就当了放牛娃、学徒工。儿时曾患上一种说不上名的疾病,高烧多曰不退,无药医治,万般无奈,只得靠喝后山腰一口泉眼中流淌出来的清泉水充饥抗病,不料,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这个从那贫脊山沟里走出来的山娃子,竟由此一路走过百年春秋,登上了人类生命的巅峰。

公元1932年1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陕南翻越巴山入川,到达通江北部边陲场镇两河口,并在通江县建立起了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一一苏维埃。

红军入川后的第三天,深明大义的婆婆就拉着父亲赶了几十里山路,来到红军通江游击大队大队部,送子参军。从此,我们敬爱的父亲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自己为之整整奋斗了80个春秋的革命道路。

从1932年12月起至工934年10月工农红军长征开始时,当时不足23万人的通江县,就有近5万人投身革命,参加红军,在艰苦的斗争中,先后有45 000余名通江儿女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中国革命书写下了壮丽的历史篇章。

投身革命后的父亲先后担任红31军排长、指导员、师部巡视员、军政治部干事等职,并参加了川陕苏区反击敌人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击敌人六路围攻、空山坝战役、万源保卫战、强渡嘉陵江、攻克剑门关、攻克中坝和千佛山等著名战役,历经长征,三过草地。就在那漫漫长征路上,父亲作为人民军队一名光荣的通信战士,在枪林弹雨的洗礼中,完成了在红军通信学校的学习后,担任红四军军部电台台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父亲奉命携带电台奔赴抗日斗争第一线,战斗在太行山麓、晋冀鲁豫边区,先后担任八路军129师师部电台台长、山西抗日决死一纵队电台中队长、太岳军区决一旅通信科长等职,分别参加了反敌人九路围攻、百团大战、大林渠战役、1941年秋季和1942年5月反日军大扫荡等著名战役,获得八路军129师刘伯承师长颁发的一等物质奖。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先后参加过保卫延安、上党战役、吕梁战役、临浮战役、晋南战役等著名战役,多次立功并受到陈赓司令员的通令嘉奖。

1947年初夏时节,父亲奉命调任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政治委员。在人民解放战争最为艰苦的岁月里,父亲曾先后在晋冀鲁豫军区通信学校、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军委工程学校工作过,为人民军队的成长与发展、为人民革命的解放事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军事通信干部。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全国解放的战火刚刚停熄,我们的父亲就服从组织安排,脱下自己珍爱的军装,只身一人来到重庆北碚黄角垭,为刚刚诞生的红色政权组建了川东、川北邮电管理局,并出任四川省邮电管理局副局长兼成都市邮电局长、党委书记。

两年后,父亲又赶赴云南,亲自率领新组建的通信建设队伍,在荒无人烟的茫茫西南边陲原始森林中,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连续奋战几个月,架设开通了我国西南边疆昆明一缅甸的第一条国防通信线路。

北京邮电大学(原北京邮电学院)是我国培养邮电通信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上世纪50年代中期,父亲作为工农干部选调生离开工作多年的西南边陲,来到这里学习。不久,即调入学校担任院党委第二书记。

2002年1月10曰,曾于上世纪50年代中叶在北京邮电学院学习和工作过的数十名师生自发相聚南京,为敬爱的父亲共庆九十寿辰。

当年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如今也已两鬓霜染。师生们相聚一处,深情地回顾着上世纪5。年代那段美好岁月中发生的故事:师生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共赴十三陵水库工地,一起列队行进在长安街国庆大阅兵的行列中……

事后,父亲曾以《杂句叙怀忆当年》为题,动情地回首起这段往事:“难忘十三陵,水库现真情,团队号‘八一’,榜样柯察金。 日日挥汗雨,夜夜宿篝火,三餐陋菜蔬,四下歌嘹亮。男胜杨宗保,女赛穆桂英,师生齐上阵,威名震工地。”“欣逢金秋曰,国庆大阅兵,列队过广场,赢得满堂彩。胸佩五尺枪,背负步话机,蓝裤衬白衣,行进步履坚。夕阳彩霞飞,风展红旗归,舞我学子情,扬我学子威。”

生日聚会临结束时,师生们击掌相约,十年后再相聚,共庆父亲百岁寿辰,

南京邮电大学。1958年11月,父亲来到刚刚组建的学校前身南京邮电学院,经周恩来总理任命,担任首任院长。 自此,父亲再也没有更热爱这个校园1

25年来,我在南邮做了一些工作。就好比我们南邮是一座大厦的话,我只是这座大厦下面最小最小的一块小砖头,如果说南邮70多年,是我们广大南邮人心血凝聚起来的话,我只能算作是这个群体中的普通工作人员。所以,我觉得做一个南邮人那是非常高兴、非常自豪、非常光荣的。”

百岁华诞,百年礼赞。

已经拥有百年生命历程的父亲,在许多人眼中,一生充满了艰辛、传奇和光彩。他拥有着许多同时代人所未曾拥有过的业绩与功勋:从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风火岁月,到八年抗战的枪林弹雨;从人民解放战争洪流中那传递胜利消息的电波,到共和国初创时期西南边陲第一条国防通讯线路的开通。南北邮苑,为民族的腾飞呕心沥血,培育出一批批栋梁之材,如今早已桃李遍布天下。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百年风雨之路,父亲满怀着为理想而奋斗的信念,一路前行,经历了人世间多少坎坷,多少艰难困苦。但是,他从不抱怨,从不停步;不计名利,不贪不腐;公私分明,两袖清风。他始终坚信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保持着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本色,始终坚定不移地跟随着鲜红的镰刀斧头旗帜向前奋进着!

整整一个世纪过去,父亲往日的辉煌仍然在续写着……

其实,在儿女们的眼中,我们的父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慈爱老人,他最令儿女们引以为傲和自豪的是,我们的老父亲是一位已经整整穿越了100个春秋的健康而快乐的老人;他最令儿女们欣慰和幸福的是,多少年来,我们的老父亲一直引领、关注并陪伴着我们生活、学习与工作,带领子女们共同演绎着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精彩人生。

莫道桑榆晚,此刻日正红。

步入晚年后的父亲,曾以一首题为《老来乐》的打油诗,向子女们昭示着自己幸福晚年的内心情怀:“日出东山逢盛世,快乐今日,幸福明天;心情舒畅体康健,遇诸事,不钻牛角尖;每月领取养老钱,多也高兴,少也喜欢,不愁吃住穿;党的领导,子女孝敬,晚年生活乐翻天!”

每当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时,敬爱的父亲总是教导我们:“踏实做事,不搞‘假大空’;正派做人,不搞歪门斜道;坦诚交友,不搞拉帮结派”一一这是父亲令儿女们终身受益的教诲。

今天,在这亲朋好友共同举杯欢聚,恭贺父亲百岁华诞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全体子女们手捧着一颗颗火热滚烫的感恩之心,用发自内心深处那最为浓烈、最为深切的情感,向生养哺育了我们的百岁老父亲说一声:父亲,生日快乐!恭祝您再造一个新的百年辉煌!

全体子女恭贺

2013年元月16日

后记

整整历时25年,就在自己103岁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这部自己一字一句亲自动笔所写下的记录着我百年人生经历的回忆录。

坦率地说,我从未想到过,我这样一个从川陕交界的深山密林之中走出来的贫困娃子,能够健康快乐地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走过百年春秋。记得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我曾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又大难不死……

对于一位度过了百年生命历程的老人来说,人世间的风风雨雨,该经历的,怕是都经历过了。许多关注和关心我的朋友们,热情地鼓励着我,希望我能够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来,留给后人。

儿时,我曾上过一年半私塾,全国解放后,组织上又安排我参加了工农干部文化专修班,进行文化普及,算是学了点文化知识,但这点儿墨水,与动笔写作的要求,还是相差甚大。加上这一百年来,我所接触和经历过的一些人和事,有的已经过去许久。因此,无论是文字表述还是对历史的记载,难免有不当、不准之处,欢迎朋友们指正。

在本书的写作及出版发行过程中,得到了各界各方面的热情鼓励与帮助,对此,我深怀感激之情。我尤其感谢:唐炜博士为本书审稿并提出中肯的修改建议;张少武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周斌先生积极策划本书的出版与发行……

没有众多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与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这样一部人生百年的回忆录。

“百年风雨路,尽付笑谈中”一一这是我十分喜爱的一句话,因为,它正是我完成本书时心境的一种最为真实的写照。本来,我是准备把这句话作为书名的,但从书籍的出版发行考虑,斟酌再三,还是舍弃了。

人生之路,总有风雨相伴,愿我所深深热爱着的这个党和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我亲爱的家人和天下所有善良的人们,笑谈风雨,一路前行!

秦华礼

2016年6月于南京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2:4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