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本书是其中的《图片》分册,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 书名 | 图片(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本书是其中的《图片》分册,由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 内容推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的这本《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图片》,是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图片》调整、修订而来。主要包括长征路线、主要战役、战斗要图、历史人物、革命文物、重要遗址、遗迹照片等内容。 本书共收录各种图片374幅。其中,行军路线图、战斗战役要图等45幅,照片329张。行军路线图、战斗战役要图等大部分是新编绘的,也有一部分是利用过去老图,经过认真核实资料,并作必要修改后绘制的。这些图以反映遵义会议后的长征为重点,也适当地反映长征前的历史背景和长征后新局面的开始;以反映各支红军独立行动为主,也适当地反映各支红军相配合的行动;既注意突出反映有重大影响、有典型意义的战例,又适当反映了红军受挫折和应吸取教训的战例。选编的正军职以上主官照片,多数是当时历史照片,由于条件所限,少数照片是以后照的,尚缺少部分人照片。用这些图片再现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 目录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 红军长征前的形势 红军长征前苏区变化图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要图 北上抗日先遣队行动路线要图 红六军团西征与红三军会师要图 中央红军(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 红一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突破四道封锁线向湘西转移示意图 向贵州进军与一占遵义要图 一渡赤水河要图 二渡赤水河要图 三渡赤水河要图 四渡赤水河与南渡乌江要图 西进云南与巧渡金沙江要图 突破大渡河封锁线战斗要图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要图 红一、四方面军分路北上要图 北上甘南与突破腊子口要图 陕北会师与直罗镇战役要图 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 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 独树镇地区战斗要图 庾家河战斗要图 袁家沟口战斗要图 四坡村战斗要图 红军第四方面军长征 嘉陵江战役要图 红四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西进岷江地区要图 土门战役示意图 包座战斗要图 绥(靖)崇(化)丹(巴)懋(功)战役要图 天(全)芦(山)名(山)雅(安)邛(崃)大(邑)战役示意图 康(定)道(孚)炉(霍)战役态势图 雅江战斗与策应红二、六军团北进要图 红军第二、第六军团(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 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图 转战湘中、黔东路线要图 西进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要图 乌蒙山回旋战要图 得章坝战斗示意图 普渡河与六甲战斗示意图 北渡金沙江要图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红二、四方面军北上路线要图 岷(县)洮(州)西(固)战役要图 陇南战役要图 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示意图 新局面的开始 1936年前全国形势示意图 山城堡战役要图 试读章节 1933年下半年,国民党军发动了对红军的第5次大规模“围剿”。9月下旬,直接用于“围剿”中央红军的兵力有50万人。“围剿”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政策的新方针,企图逐步压缩苏区,然后寻求红军主力决战,最后达到消灭红军和摧毁苏区的目的。 这时,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在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的支持下,实际上掌握了中革军委的领导权。他们积极推行“左”倾军事冒险主义,在作战指导上实行了一系列脱离中国革命战争实际的错误方针。当国民党军加紧准备“围剿”时,他们要红军继续在江西和福建作战,实行“两个拳头打人”。当北路军3个师于9月25日向黎川发动进攻,于28日占领黎川后。他们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冒险主义方针,要求红军在苏区外战胜“围剿”军。其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在作战中几次遭受挫折,使红军受到很大损失。此后,他们由进攻中的军事冒险主义转变为防御中的军事保守主义,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要求红军进行阵地防御,想企图以此制止“围剿”军的进攻。此时,国民党政府第19路军于11月20日发动了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蒋介石急忙抽调兵力前去镇压。这时,如果能按毛泽东等的主张,红军主力突进到以浙江为中心的苏浙皖赣地区,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迫使“围剿”军回援其根本重地,就可能粉碎第5次“围剿”,并援助“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但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没有采纳这一正确建议,反而将红军西调江西的永丰地区,进攻“围剿”军的堡垒阵地。其结果,“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倒台,红军也丧失了粉碎这次“围剿”的极为有利的时机。 蒋介石镇压福建事变后,马上集中兵力对红军发动新的进攻。当时,中革军委要求红军在重要地段构筑堡垒,企图以阵地防御结合“短促突击”顶住“围剿”军的进攻,其结果,从1934年1月下旬至3月下旬,红军所进行的许多战役、战斗均遭失利。4月中旬,“围剿”军集中11个师进攻广昌,红军则集中9个师与其“决战”,结果打了18天,红军虽给国民党军以重大杀伤,但自身伤亡5093人,广昌依然失守。7月上旬,“围剿”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开始全面进攻。这时,中革军委又命令红军“分兵把口”、“全线抵御”,形成“六路分兵”,使红军在一系列的防御战斗中,继续受到严重损失。至9月,中央苏区仅存瑞金、会昌、雩都(今于都)、兴国、宁都、石城、宁化、长汀等县狭小地区。10月上旬,“围剿”军加紧对兴国、古龙冈、石城、长汀、会昌进攻,企图迅速占领以上地区,进而占领宁都、雩都、瑞金,以实现其围歼红军的目的。此时,反“围剿”的作战形势更加严重,博古、李德等人决定退出中央苏区向湘西转移。10月10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 1934年7月上旬,在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中心区域开始全面进攻的严重形势下,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决定派红7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深入到国民党军的后方闽浙皖赣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和创建新的苏区,配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之作战。 红7军团3个师共约6000人,在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的率领下,于7月6日晚从瑞金出发东进,20日攻占大田县城,尔后进至闽东地区。8月7日,红7军团进攻福州未克,再北上攻占罗源、庆元,9月,由闽北进入浙西。10月下旬,红7军团突破浮梁、德兴间两道封锁线,11月初,进入闽浙赣苏区德兴县之重溪地区,与红10军会合。红7军团在艰苦转战中,虽多次击破国民党军的追堵,但未能达到大量调动“围剿”军以减轻对中央苏区红军压力的目的。 11月上旬,根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7军团与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刘畴西任军团长,乐少华任政治委员,继续担负抗日先遣队的任务。稍后,为统一领导红10军团和创建新苏区,又组成以方志敏为主席的军政委员会,随红10军团行动。 11月中、下旬,红10军团分成两路向浙皖边和皖南行动。12月中旬,两路部队会合于汤口地区。这时,国民党政府急调重兵进行围追堵截。红军在乌泥关至潭家桥地区反击尾追之补充第1旅,遭受严重损失,遂撤出战斗。接着,国民党军约20个团的兵力蜂拥而来,红军在皖南、皖浙赣边10余县往返转移,进行大小战斗10余次,虽给国民党军以很大杀伤,但终因寡不敌众,未能摆脱被动局面,红军决定南下返回闽浙赣苏区。 1935年1月底,红军在返回途中,遭到国民党军的截击,除先头部队800余人,在军团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率领下,突出重围,成为后来坚持闽浙边地区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外,军团主力2000余人于怀玉山陷入重围而失败。指战员大部壮烈牺牲,军团主要领导人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在南昌英勇就义。 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半年的时间内,艰苦转战2800余公里,宣传了抗日主张,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了群众抗日运动的发展。最后虽遭到失败,但红军广大指战员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和为共产主义运动献身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 P12-14 序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伟大壮举。毛泽东同志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东北三省,虎视眈眈地窥视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艰难困苦中奋力为改变中国的面貌和中华民族的命运而斗争。但国民党反动派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向革命根据地接连发动大规模“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考验的紧急关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25军先后进行了长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国民党上百万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纵横十余省,最远的行程二万五千里,胜利前进到陕甘宁地区,实现了红军主力的大会师,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 伟大的红军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前进的重要基础。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翻开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新篇章,正确解决了关乎党和红军前途命运的全局性问题,从思想上确保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培育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精神,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是形成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成熟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共产党从挫折走向胜利提供了重要保证。 红军长征胜利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夺取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伟大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宝贵精神财富。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编辑出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丛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战争观,全面系统完整地汇集了红军长征的重要战役战斗、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等历史资料,史实权威准确、史料价值珍贵。既是加强长征历史研究和学术交流的重要支撑,也是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这套丛书的出版,对于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和民族精神,充分展示我党我军的辉煌历程、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强大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是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为基础调整、修订而成,吸收了近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最新成果。丛书由综述、文献、大事记、回忆史料、图片、表册、参考资料等部件构成,共15册。收录了长征重要文献、已故将帅回忆文章、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口述历史等。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有关省市区档案馆等部门。 丛书编辑中难免有不当和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 二○一六年八月 后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图片》是在解放军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图片》基础上调整、修订而来。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红军长征·图片》在编辑过程中,得到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中央档案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25军战史编委会,贺龙传记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等单位的协助;还得到参加过长征的有关老同志的热情指导以及有关战史工作者的帮助;在照片方面,除主要采用军事博物馆所藏资料外,兰州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四川省巴中县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及解放军画报社、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新华社驻贵州记者站等单位提供了部分珍贵照片。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图片》调整、修订过程中,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办公室李平编审牵头,军事科学院徐占权、康月田和军委联合参谋部政治工作局李艳梅、军委政治工作部办公厅蔡向东等专家参加了审稿工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