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你好焦虑分子(精)/知心书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法)阿兰·布拉克尼耶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阿兰·布拉克尼耶著欧瑜译的《你好焦虑分子(精)》一书旨在帮助每个人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如有必要,还可以改变自己。因为焦虑就像一枚迟迟不爆的小炸弹,它形成于童年时期甚至更早,可能对生活造成干扰。本书将从专业和日常的角度,详细讲解和分析焦虑是如何发生的,以及,更重要的,如何应对焦虑。

内容推荐

拥有比一般人更强烈的好奇心,始终处于过度觉醒状态,对周围发生的一切”倍感兴趣”……不断向自己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面对最恰当的答案也无法平静下来,由此产生的疑惑犹如酷刑股的折磨……总是难以完成已经开始的事情,反反复复纠缠同一个问题,负面想法一触即发。内心的宁静,是永远的奢侈品……不确定、不满意、忧惧的感受被不断夸张和放大,这不该是生活的常态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陷入焦虑的情绪。作者阿兰·布拉克尼耶将在瑜译的《你好焦虑分子(精)》中带您认识焦虑和掌握把焦虑变为力量的秘诀。

目录

第一部分 你真的焦虑吗?

 第一章 定义的问题

 第二章 我们中的焦虑者

 第三章 自我评估

第二部分 焦虑性格:一间肖像画廊

 第四章 有点焦虑的人和极度焦虑的人

 第五章 创造型、自省型,还是好胜型?

 第六章 外倾型焦虑者?

 第七章 内倾型焦虑者?

 第八章 无法归类型

 第九章 奇想病夫?

 第十章 焦虑的孩子

 第十一章 你自己的拼图和你的命运

第三部分 焦虑的好处?

 第十二章 焦虑有什么作用?

 第十三章 当优点变成了缺点

第四部分 追根溯源

 第十四章 焦虑性格在何时出现,是怎样出现的?

 第十五章 如何理解我们的人格差异?

第五部分 活得更好,活得适意

 第十六章 首先要对自己提出正确的问题

 第十七章 如何自助

 第十八章 身边之人如何帮助焦虑者

 第十九章 如何让专业人士帮助自己

结论

附录

试读章节

然而,这种区分也是有局限性的。例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大脑的层面来看,对事件的非真实感知(比如害怕遭到侵凌)所引起的心理活动和对同一事件的真实感知(有人侵凌你)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激活的大脑区域是相同的。

精神分析学的奠基人弗洛伊德认为,焦虑就像是一种内部的未知危险发出的信号,我们的意识感觉到了这种危险;而恐惧则相反,令我们感到恐惧的是一种外部的确知危险。焦虑体现的是一种来自内部的求救信号,这类求救信号并非像不停哭闹的婴儿一般是发送给别人的,而是发送给我们的“自我”,目的是让这个“自我”调动所有的内部资源来重建摇摇欲坠的秩序。如果意识没能完成这个重建的任务,混乱就会继续,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持续的过度兴奋,也就是“不确定将来时的齿轮”。焦虑由此而形成,直到这个危险得到确认和控制。

哲学家让·布伦(Jean Brun)是这样定义焦虑的:“焦虑正是产生于不相协调的体验,个体对这个世界提出的关于自己来源和去向的各种疑问与这个世界所给出的答案之间的不相协调:透过这种不相协调,所有已知确定的参照无不成为维度和习以为常残留下来的可笑观念。因此,在焦虑的情绪中,我们所质疑的,更多的是自己而非这个世界。”

显然,焦虑者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焦虑的困扰,也更容易感到害怕。焦虑性格还是焦虑症?

研究性格,一来是为了表明我们或好或坏,或令人舒服或令人讨厌的各种态度,是可以辨别并具有一致性的,而且在我们的一生中往往是稳定的;二来是为了尝试对这种一致性、稳定性和协调性加以解释.性格是对符合其思维方式和习惯性行为的主体所做出的一种总体描述。性格会让我们这样来描述自己,“我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说”,或者这样来描述某个亲朋好友或同事,“他是个特别焦虑的人”或者“他是个忧郁的人”。当一种性格具有了某些特殊的、固化的和单形性的走向时。它就具有了“病理”特征,相较于正常人格而言,这些走向有的出现发展异常(比如焦虑者会对一切事物进行负面的预期),有的则发展不足(比如焦虑者往往表现得缺乏自信)。

与性格相反,即便是具有“病理”特征的性格,“病症”有一个明确的开始和结束,而且这种结束仅仅是暂时性的,因为病症会在一生中反复出现。

显然,某种性格和某种病症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专家们所说的“逃避型人格”主要牵涉那些害羞、异常敏感和极度缺乏自信的对象,这些人往往比其他类型人格的人要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

继承弗洛伊德一派的“悬浮性焦虑”和皮埃尔.让内(pierre Janet)的“特质焦虑”概念,当代的一位专家,哈格普.阿吉斯卡尔(Hagop Akiskal),在1985年提出了“广泛性焦虑气质”的说法,指的是所有人类情绪的夸张状态。具有广泛性焦虑气质的主体,其焦虑情绪以一种潜伏状态出现并持续终生,但其间会断断续续,且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病症表现:

忧惧,表现为在方方面面无法控制的忧虑状态,无来由的不安全感、对坏消息或不幸的预感、过度警觉和无法放松。

P5-7

序言

30岁的西尔维跟我描述了她的丈夫。她毫不犹豫地对我说出了自己对丈夫的诊断:“他是个非常焦虑的人……时时刻刻都处于戒备状态。他会问我番茄是不是煮得太久了,就跟要告诉我家里着火了似的。任何事情在他眼里都是红色警报的级别,他的神经,还有我的神经,都得随时绷得紧紧的。他一直都是这个样子。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他的精神状态就像一只沸腾不止的坩埚。任何事情都会引起他的注意,也会让他烦心不已。他是个非常敏感的人。他尤其需要听到别人说爱他。”

看得不错,西尔维,你的分析精准到位:焦虑者,“货真价实的”焦虑者,从很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性格有所察觉,并且深受其苦。他们在幼年时就装上了我所说的“不确定将来时的齿轮”。焦虑者被这种对未来不确定的感觉所侵蚀,在这种感觉的背后,藏着对安全感满腹焦虑的寻找,也就是对爱的渴求。但在最显而易见的表象之下,这只齿轮正在转动。它转啊,转啊,违背焦虑者自身的意愿而转个不停:“我还会遭遇什么事情?”这是焦虑者挂在嘴边的金句。“不确定将来时”是他们在生活变位2 中最喜欢使用的时态,抑郁者则相反,他们最喜欢使用的生活变位是“重组过去时”(“要是我当时……就好了”)。

焦虑体现了一种与陌生感的特殊关系。这种陌生感不是我们在街上偶遇陌生人的那种感觉——因为爱情是世上缓解焦虑最有效的灵药,而是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所说的“黑暗牢不可破的内核”;一种似乎无法确知的陌生感,因此,为了平复焦虑,这种陌生感就需要被尽快地转化为看得见的对象,甚至是可以掌控的对象。

但是,在人类的开初,焦虑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它让我们的种族在数千年的岁月中,通过战斗或逃跑的方式,躲过了猛兽的追击而得以存活下来。从另一个积极的方面来看,焦虑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能量源泉,它就像是促使人做出反应和采取行动的酵素。我们常常可以在极度焦虑的人身上看到一种难以得到满足的好奇心,包括对他们自身的好奇。世界上有很多大名鼎鼎的焦虑者,我们在后文中会提到:米开朗基罗、维瓦尔第、歌德,离我们较近的有弗朗茨·卡夫卡、安德烈·马尔罗(André Malraux)、玛丽亚·卡拉斯(Maria Callas),还有跟我们同时代的伍迪·艾伦(Woody Allen)、伊夫·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等等。

但我们在什么时候可以将自己定义为“焦虑者”呢? 12把钥匙可以打开焦虑者的深宅大门。另有8个参照标准可以帮助你确定自己是“有点儿”焦虑还是“极度”焦虑。但对焦虑者的划分不总是那么清晰准确。实际上,所有的焦虑者都生活在一种持续的悬心状态中,就像观看恐怖电影,只不过对于极度焦虑的人而言,电影院的大屏幕上永远不会出现“剧终”的字样。  实际上,焦虑性格有着一副百变的面孔。有外倾型焦虑者、亢奋型焦虑者和冲动型焦虑者,还有内倾型焦虑者、羞怯型焦虑者和易感型焦虑者,以及奉献型焦虑者、悲观型焦虑者和嫉妒型焦虑者,最后还有疑病型焦虑者和恐病型焦虑者。在社交生活中,焦虑者可能表现得争强好胜或善于自省,又或者具有创造力。

本书旨在帮助每个人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如有必要,还可以改变自己。因为焦虑就像一枚迟迟不爆的小炸弹,它形成于童年时期甚至更早,可能对生活造成永久性的干扰。今天,多亏神经科学的进步,尤其是在人类性格心理发展的认知上取得的显著进展,让我们可以更加确切地了解焦虑性格的成因:性情的角色、早年情感依赖的角色、自我防御机制的角色。从今以后,我们就有可能找出风险因素并及早介入,避免焦虑性格落地生根。

然而,令人脆弱的焦虑既无法勾勒出生活的全貌——因为生活是由人类的种种遭遇和可能经历的体验构成的,也无法决定每个主体看待世界的方式或是赋予这个世界的意义,无论是可见的还是不可见的,因为这主要取决于主体的个人经历、本源文化和信仰等因素。

说来说去,焦虑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可以被定义为“病理性焦虑性格”呢?通常是当主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一种持续的焦虑时。但是,我不会随便给人贴上“病理”的标签:本书的初衷不是讨论焦虑“病”、恐惧症、恐慌发作和其他众所周知的焦虑症。

我所感兴趣的是焦虑性格,它并非疾病,但会给人带来痛苦。要知道,这种痛苦毫无用处,而且我们可以对性格有所作为。焦虑,但是可以活得好,活得更好?你大概会这样问我……为什么不可以呢?个体的命运并不是在摇篮里就注定了的。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2:5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