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祖晓著的《唤醒自愈力》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来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最表象的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人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作者相信,如果现在所有的心理障碍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现代正规医疗的同时,能运用禅学智慧去调理身心,唤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愈力,那么大部分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种类,甚至有些心理障碍和慢性躯体疾病可以得到消除。这样,不仅减少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支出,更重要的是,人会变得更健康,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健康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还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一种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入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包祖晓著的《唤醒自愈力》内容雅俗共赏,不仅适合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身心疾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阅读和使用,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对健康人群和高“压力”人群的修身养性也非常适合。
本书与《和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是姐妹篇,内容互补而不重叠,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第一章健康相关主题与“心”的关系
三、养生热的背后是“心”的作用
1.健康恐慌
迈克尔·菲茨帕特里克在《健康的暴政:医生及生活方式的控制》一书中提出:“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一方面我们活得更长,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另一方面我们也前所未有地害怕我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畏惧会引起各种健康恐慌(或称健康焦虑),表现出对健康的担忧,确切地说是对“不健康”的担忧,也就是害怕生病,其根源是害怕死亡(又称死亡恐惧)。这是一种状态或者症状,每个人都可能会出现,在中老年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社会实际情况看,中老年人的确是养生热的主要参与人群。
从存在主义哲学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自出生以后必然会有“生的欲望”与“死的恐怖”之本能,一方面,人类总希望自己不断向上,不断发展,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从而表现出:不想得病,不想死,想生存;想活得更好,不希望被人看不起,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承认;想多知道一些知识,想学习;想变得了不起,想得到幸福;想提高和发展等。这种“生的欲望”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能量,这种能量如果向外发展,能产生高于常人的建设性作用。可以说,这种欲望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自人类以文字记录思想之初,就有一条令人敬仰的思想线索,强调生命与死亡交织。马尼留提出:“我们在出生时就开始死亡;终点从起点就已经开始。”拉里·罗森伯格也提出:“死亡并没有在道路的尽头等候着我们,它一直都在与我们同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生命中存在着一条不证自明的真理:每件事物都会消逝,我们害怕消逝;可纵使要面对消逝和恐惧,我们不仅必须活下去,而且要尽可能地活好。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养生”似乎是大众为了使自己“生生不息”,调和“生的欲望”与“死的必然性”之间的矛盾,避免出现或缓解健康焦虑和死亡恐惧,有意或无意采取的措旆.
2.孤独
孤独也是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主要着眼解决的焦点问题之一,在老年人中尤为多见。被留守的父母,没有子女的陪伴,整个家显得寂静而空寞。于是,他们成了我们所说的“空巢老人”。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老年朋友尽管希望自己能够不给下一代带来负担,但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躯体疾病或多或少会自动地“找上门来”,他们开始独自面对躯体的不适感,以及由此产生的恐惧、焦虑。当一个人害怕体验由孤独导致的焦虑时,他便千方百计地使自己保持忙碌,努力使自己的周围处于“闹哄哄”的状态。就像美国早期时代的定居者“经常在晚上敲打坛坛罐罐,发出很大的喧闹声以便把狼吓跑”一样,养生热的参与者通过频繁地收看“养生节目”、参加“养生讲座”和“养生活动”,使自己处于喧闹之中以避免产生孤独的焦虑。
有一位“养生忠实粉丝”因受睡眠问题困扰多年前来咨询,经过询问病史、精神检查、心理测评等相关评估后发现,来访者目前的焦虑情绪比较明显。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该来访者独自一人生活已3年,子女常年在外做生意,孙辈儿也随他们的父母生活,一年相见次数屈指可数,而最近更是比较担心自己和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因为她目前在照顾的哥哥正在经历着病痛的折磨,但是现在的医疗水平只能维持治疗。所有这些使她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和隔绝,意识到个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无助。为了抗拒孤独带来的焦虑感,该来访者让自己忙碌而“充实”地生活着,不仅收看各个电视频道上的“养生课堂”,对照着“专家意见”去“进食和生活”,还参加“健身操”、“街舞”、“太极剑”等“养生活动”。但是,一年下来对自己的睡眠却没有多少帮助。
可以看出,“养生”是大众害怕“赤裸裸地面对存在”,逃避“孤独”所使用的打发时间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养生”活动与听音乐、看电视、读书、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的性质类似,都是人们用以避免待在孤独的空间、消除孤独的时间所采取的措施,所不同的是形式而已。P9-10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但是,衰老、疾病和死亡却始终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不管现代医疗技术如何发达,疾病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期而遇的困扰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时甚至成为威胁生命的可怕杀手。
人们为了能够在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找医术高一点的医生就医,托朋友、找关系、送礼物,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倾家荡产仍未把病治好的情况比比皆是。
目前,过度医疗现象、过度检查现象以及医患矛盾问题,让许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转而求助于养生和“治未病”。一时间,“讲养生知识”、“写养生书籍”、“做健康节目”……与健康有关的活动风起云涌。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虽然生活不顺利,但至少我们还拥有健康,这便是好的。
已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入是‘向死的存在’。”如果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上述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这里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主要包括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和无意义。而这些必然特质会以健康焦虑、身体不适以及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严复、冯友兰等哲人指出,宗教总体上来说是教育教徒们如何从容面对死亡。遗憾的是,国人的宗教感相对薄弱,故中国人较之其他众多民族对死亡高度恐惧。在我们的大众文化中,往往回避从个体性角度去讨论死亡、自由、孤独及意义问题。
作者曾经是个内科医生,南于对疾病的药物治疗不甚满意而转入精神/心理卫生领域,而在发现精神科药物和常规的心理治疗方法解决生命深层次问题的局限性之后,便一头扎进佛禅学中,发现佛禅学在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方面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是相通的,其对治疗病痛的方法与世界上许多疗愈方法是兼容的。
有鉴于此,作者以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为依托,在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撰写《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书中对健康、疾病与“心”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结合禅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理论深入分析了健康和疾病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深入论述了调“心”在维护健康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禅学知识在调“心”和疗愈方面的价值,对运用正念禅修减压和疗愈病痛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典型案例;结合临床经验对疗愈身心的常用禅语、诗偈和公案进行摘录和分析。
本书最主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健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健康的身体与健康的“心”密切相关;对于生命体来说,“心”更加重要,疾病只是我们生命过程中积存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最表象的反映;要摆脱病痛,必须从“心”人手,深入人的“存在性”方面以摆脱困境。
作者相信,如果现在所有的心理障碍患者和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现代正规医疗的同时,能运用禅学智慧去调理身心,唤醒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自愈力,那么大部分的病情可以得到更好的改善,也可以大幅减少药物的用量和种类,甚至有些心理障碍和慢性躯体疾病可以得到消除。这样,不仅减少了病人和社会的医疗支出,更重要的是,人会变得更健康,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本书内容雅俗共赏,不仅适合慢性病患者、心理障碍患者、心身疾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阅读和使用,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对健康人群和高“压力”人群的修身养性也非常适用。
此外,本书与《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是姐妹篇,内容互补而不重叠,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包祖晓
2016.1.1
现代人天天讲求所谓的“生活品质”、“健康长寿”,却常常忘记“心灵品质”和“生命品质”,它包含“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意义”等“存在性”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成长方式,也影响着我们衰老和生病的方式。
现在市面上许多关于养生保健、疾病治疗的知识和方法都停留在意识的表面层次,根本没有涉及“人”的深层次问题,用其疗愈病痛就像是隔靴搔痒。
“莫搔不痒之处。”伟大的阿道夫·迈耶如是忠告一代精神病学学生。本书即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完稿的。
如果大家能放弃对医生及药物的过度依赖,如果大家愿意放弃对生命体毫无意义的诊疗和干预;如果大家在向往不朽,希望有归属、关联和意义的同时,有勇气用禅的智慧去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和无意义,我相信长期下来将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的用药情况、打破趋于僵化的医疗现状。
如此,我心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