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梁鸿著的《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精)》精装新版重磅出击——此次精装新版对图文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梁鸿新序《给父亲》,并特邀陆智昌老师操刀设计,重磅出击。本书因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性已成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代表作。
别册《梁庄》收录了社会各界关于“梁庄”议题的经典阐释,包括《如何让乡村说出自己的声音》《出梁庄,见中国》以及作家本人关于“梁庄”议题的反思与讨论。
| 书名 | 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梁鸿 |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首届非虚构写作大奖梁鸿著的《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精)》精装新版重磅出击——此次精装新版对图文进行了全面修订,增加梁鸿新序《给父亲》,并特邀陆智昌老师操刀设计,重磅出击。本书因其纪实性、文学性和社会性已成为国内非虚构文学的经典代表作。 别册《梁庄》收录了社会各界关于“梁庄”议题的经典阐释,包括《如何让乡村说出自己的声音》《出梁庄,见中国》以及作家本人关于“梁庄”议题的反思与讨论。 内容推荐 作家梁鸿在其生命困顿匮乏之时,重返故乡,探访梁庄生活内部的驳杂与丰沛,叙述梁庄生命个体的迁徙与流转。前后历时五年,铸就《中国在梁庄》与《出梁庄记》,关于每个人都在沦陷的故乡,关于每个流落在外的异乡人,关于早已隐没在时间长河中的温柔与哀痛。 《出梁庄记(当代中国的细节与观察)(精)》是作家梁鸿继《中国在梁庄》之后集中书写离开梁庄去外地打工的父老乡亲生存状态的非虚构作品。此书由梁鸿探访10余座省市、400余位打工者,以200万字图文资料整理撰写而成,是“梁庄”范本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最细节的观察。 目录 第一章 梁庄 闲话 离开梁庄 第二章 西安 德仁寨 流转 抢劫 打架 小天使 人家不要咱 作假 羞耻 第三章 南阳 葬礼 房檐滴水窝窝照 算命者 传统 小海的传说 入伙 传销 第四章 内蒙古 河南校油泵 白牙 恩怨 扯秧子 相亲 第五章 北京 体面 围墙 河南村 打官司 院子里有棵树 千万富翁 保安 第六章 郑州 “机器”人 “孤独症患者” 凤凰男 狐狸精 第七章 南方 我不是深圳人 电话推销员 每扇门后面都是工厂 干事业 九岁的打工者 归零 眼球出来了 第八章 青岛 小柱 氰化物 幽灵 2000:1的1 反抗 无名之死 四十岁的“老太婆” 这村落里最后的房屋 第九章 梁庄的春节 “老党委” 勾国臣告河神 黑女儿 后记 附录 书中主要人物 试读章节 花婶也在门口站着。她仍然笑笑的,只是笑容有些勉强和凄凉,说话的底气也没有原来那么足了。她特意站在花丛前让我照相,笑盈盈的。透过镜头,那笑容有一种涣散了的深深的空洞,还有些许一闪而过的羞愧和心虚。她这样活着,似乎太过强悍。把自己的儿子、女儿、丈夫都活死了,自己还活着。 清立过来了,他的头发呈蜂窝状和铁锈色,衣衫破烂肮脏,那把不离身的刀不见了。看到我,咧开嘴,笑了起来,露出了黑洞一样的嘴巴,他的牙齿几乎全掉了。去年冬天的时候,他和自己的弟弟发生了冲突,弟弟照着他的脸一拳过去,就成了这个样子。他的嘴巴朝我动了动,似乎喊了一声“姑”,但又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出来。那六七个玩耍的孩子,最大的不过十岁,最小的两三岁的样子,追着清立,用小手划过自己的脸,羞清立,一边唱着喊,“清立不要脸儿,清立不要脸儿。” 以后一段时间,我在村里走,和别人聊天,在沟渠,在村头的小房子那里,都会不期然遇到他。他就像一个魂灵,在梁庄到处闪现。他远远站在人群的外圈,满含期待地看着大家,但是,一旦我把眼神转向他,他马上躲避开去。 这将是另外一个军哥。没有人朝他看一眼,没有人在意他,其至,根本没有人看到他。奇怪的是,他的脸又有一种平和,没有那种穷凶极恶的紧张。已经沦为乞丐的清立,嵌在梁庄的内部,被人遗弃,却又平和地生活。他的神情是安然的、平静的。 傍晚五点多的时候,几辆三轮车从镇上方向往村庄这边来。最前面的是我一个堂哥的老婆,我们都叫她凤嫂。车里面坐着三个大小不一的孩子。看到我在路边站着,凤嫂从三轮车上跳了下来,上下打量着我,嘴里啧啧感叹着。凤嫂,在年轻时候就已经苍老,头发枯黄,脸盘宽大扁平,不修边幅,整天都在忙碌干活,在我的印象中,她从来没穿过干净整齐的衣服。现在,也未见更老,只是个头矮了好多。车上坐着的是她的三个孙子,三个儿子一人一个,不偏不倚。他们刚从镇上幼儿园放学回来。凤嫂的车极脏,这是她的卖菜车,泥块、土堆、沙粒到处都是,孩子们就坐在这灰堆里,惊奇地望着我。 紧接着来的是一个极瘦的老太太。三轮车里坐两个孩子,一个大点的孩子坐在车挡的平板上,这个孩子的体格已经是成年人的形态了。这三个孩子把车塞得满满的,显得骑车的老太太格外孱弱。她看到我,停了下来,惊喜地抓住我的手,张着嘴,出来的却是嘶哑、含混的声音。我诧异地望着她,这是建昆婶。2008年还在为老母亲被强奸杀害一事风风火火到处告状的建昆婶,两年之间,竟然衰老成这个样子。而她的声音是怎么了?建昆婶比比划划,指着脖颈下面长长的伤疤让我看,凤嫂在旁边解释。好一会儿,我才明白,建昆婶去年得了食道癌,在穰县做完手术之后,几乎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她拉着我的手,急切地说着,眼睛紧紧地盯着我,一会儿就含满了泪水。我知道,她又想起了我的母亲和她的小女儿。我母亲在世时,她们是好朋友。她的小女儿和我相差一个月出生,在五岁的时候夭折了。死亡的阴影已经盘旋在这个老人的身体上。下次回来,我可能再也见不到她,再也听不到她讲我母亲和她女儿的故事了。 回到红伟家门口,围坐在茶桌旁的那几个哥、叔、伯辈的人,正压低着嗓子,神情紧张、意趣盎然地谈着什么事情。这是真正的闲话时刻。重大新闻正在形成。这是梁庄每天午休时间、傍晚时分或打牌聊天时的必修课。 一个村庄里的闲话意味着什么?“闲”,从词源学上讲,原指“木栏的遮拦物”,逐渐引申为道德和法度的规范。《论语·子张》云:“大德不逾闲。”“闲”加上“话”即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背后对别人的批评、议论”。从社会学上讲,在一个生活共同体中,“闲话”就是一个公共空间,具有限制力和约束力,通过闲话,共同体中的成员的道德边界被不断加强、界定并得以维持,对于一个村庄而言,闲话就是村庄人际关系、社会存在的监控网络,对村民具有一定的威慑力量,人们可能会考虑到闲话的道德评价而去修正、改变自己的行为。而对于在一个村庄里缺乏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人,“闲话”是制造舆论,进而影响其他村民的基本方式。 P6-8 序言 给父亲 突然空旷了。 像深秋来临,寒意突然侵袭你的身体,你张开眼来,发现落叶卷地,太阳虚浮,万物在离你远去。你站在风中,不再感受到凉爽和流动,你看着花朵,不再体验到鲜艳和芬芳。一切都远了。流动和芬芳,都飘浮在空间之中,离你很远很远。 就这样,走着走着,你前面的人少了。走着走着,你前面没有人了。父亲去了。和父亲差不多年龄的村庄老人,也一个个走了。 从来没有意识到有一天自己会走到前面。因为有父亲。他是一个天然的屏障,为你挡住那空旷,让你忘记时间,任性嬉闹。一切都还在热闹忙乱之中。每年春节,大包小包,千辛万苦,犹如逃难。于是宣称,明年决不再回。可是,到明年,还是回了。家,是必须要回的。父亲在的时候,你意识不到,他是你回家最根本的理由。他不在了,才惶然发现,你没有理由了。 父亲,我不知道今年春节我如何回去,我不知道如何在村庄行走,我找不到真正的理由,找不到召唤我回家的凝聚点——那个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的凝聚点。在您走了之后,它的光芒和重量才一点点显示出来。 已经看见了那个尽头。一路相伴的人,丢失的丢失,离开的离开,遗忘的遗忘,大地空落,树木萧条。那么多人都忘记了,消散了。可是,父亲,我不想忘记啊。我想记住您的脸,想记住母亲的脸。我很害怕,我已经忘记了母亲的脸,我不想忘掉您的。 父亲。我不知道,在您走之后,我会如此空旷。 死亡不再是挂在嘴边的概念,它是一个客观事实,没有温情,没有咏叹。就是寂灭。生命从华丽的空想终于回归到最朴素的形态:活下去,是死亡。奇怪,在意识到这点时,涌起来的竟然不是悲伤和空虚,而是庄严,一种肩负着某种重任的庄严。新的人生开始了。 我亲爱的父亲,如果说我和您之间有不同于通常父女之情的,那就是,我们还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我庆幸,我们曾经一起,为了梁庄,共同跋涉,走遍大半个中国。因为有您的指引,梁庄的历史和现在,才鲜活而真实地呈现出来,因为您,梁庄才得以成为梁庄——那个尘土飞扬的、悲欢离合的梁庄。 而最庆幸的是,因为这两本书,那里面的一个个场景,把我一次次带向您,走近您,倾听您的声音,呼吸您的气息。 前面已无人。而儿子,紧紧跟在我身后。我只能担负起同样的庄严,走过一代代人走过的路,像您一样,挡住那永恒的空旷,让身后的人尽情体会人间的热闹和欢愉。 父亲。我把这两本书献给您。我们同在梁庄。 后记 土耳其的当代作家帕慕克在凝视他的城市——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时,他说他的内心充满了“呼愁”(huzn)。“呼愁”,在土耳其语中,有宗教的含义。“呼愁”不是某个孤独之人的忧郁,而是数百万人共有的阴暗情绪。用中文来翻译,“呼愁”或可以用“忧伤”来对应。“忧伤”,忧郁、伤感、郁结、凝聚、怀念,与真实的事物和情绪本身已稍有距离,有间隔,有审视的意味。它是一种集体情绪和某种共同氛围,蕴藏在这个时代的每一处废墟之中。并且,我们越是决心清除这一废墟,“忧伤”就越是清晰地存在于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心中。 是的,忧伤,当奔波于大地上各个城市和城市的阴暗角落时,当看到那一个个人时,我的心充满忧伤,不是因为个体孤独或疲惫而产生的忧伤,而是因为那数千万人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场景和共同的凝视而产生的忧伤。忧伤不只来自于这一场景中所蕴含的深刻矛盾、制度与个人、城市与乡村等等,也来自于它逐渐成为我们这个国度最正常的风景的一部分,成为现代化追求中必须的代价和牺牲。它成为一种象征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中。我们按照这一象征分类、区别、排除、驱逐,并试图建构一个摒除这一切的新的自我的堡垒。 然而,如何能够真正呈现出“农民工”的生活,如何能够呈现出这一生活背后所蕴含的我们这一国度的制度逻辑、文明冲突和性格特征,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并非因为没有人描述过或关注过他们,恰恰相反,而是因为被谈论过多。大量的新闻、图片和电视不断强化,要么是呼天抢地的悲剧、灰尘满面的麻木,要么是挣到钱的幸福、满意和感恩,还有那在中国历史中不断闪现的“下跪”风景,仿佛这便是他们存在形象的全部。“农民工”,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着诸多社会问题,歧视、不平等、对立等复杂含义的词语,它包含着一种社会成规和认知惯性,会阻碍我们去理解这一词语背后更复杂的社会结构和生命存在。 复杂性还远不止这些。农村与城市在当代社会中的结构性矛盾被大量地简化,简化为传统与现代、贫穷与富裕、愚昧与文明的冲突,简化为一个线性的、替代的发展,简化为一个民族的新生和一个国度的兴起的必然性。我们对农村、农民和传统的想象越来越狭窄,对幸福、新生活和现代的理解力也越来越一元化。实际上,在这一思维观念下,“农民工”非但没有成为市民,没有接受到公民教育,反而更加“农民化”。 一个词语越被喧嚣着强化使用,越是意义不明。与其说它是一个社会问题,倒不如说它是一个符号,被不同层面、不同阶层的人拿来说事儿。人们抱着面对“奇观”的态度去观看,既泪流满面、感叹万分,又事不关己、冷漠无情,“只有轰动,而没有真正的事件”。 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自我参与进去的哀痛。“当遭遇现代性时,我们失去了‘哀痛’(mouming)的能力。”印度的当代思想家亚西斯·南地认为,“现代性的语言是一种精于算术的语言,我们学会了计量得和失,但是却忘掉了怎样去缅怀和表达我们的哀痛。”哀痛,就是自我,就是历史和传统,就是在面对未来时过去的影子。 用哀痛的语言来传达忧伤,那共同风景中每一生活所蕴藏的点滴忧伤。哀痛和忧伤不是为了倾诉和哭泣,而是为了对抗遗忘。我试图发现梁庄的哀痛,哀痛的自我。说得更确切一些,我想知道,我的福伯、五奶奶,我的堂叔堂婶、堂哥堂弟和堂侄,我的吴镇老乡,那一家家人,一个个人,他们怎么生活?我想细致而具体地去观察、体验和感受他们的所思所做。我想把他们眼睛的每一次跳动,他们表情的每一次变化,他们躯体的每一次摇晃,他们呼吸的每一次震颤,他们在城市的居住地、工作地、日常所走过的路和所度过的每一分一秒都记录下来。我想让他们说,让梁庄说。梁庄在说,那也将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在说。从那些新闻和画面里,我看不到这些。我们不知道梁庄发生了什么。 他们欢乐、大笑、热情、自制,他们打架、示威、反抗、忍受,他们哭泣、冷淡、自嘲。这一切都源于那条河流,几千年以来它一直默默流淌。静水深流,形成这个民族共同的哀痛,如此地源远流长。 …… 不是直接地否定和放弃,而是努力去开掘新的、但又不脱离自我的生存之道。他们在努力以自己的形象去建构一种生活方式,实际上,也是在建构自己的文明方式。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存在方式,显示出它巨大的容纳力、活力及独特性。 如果过去和未来,传统与现代,都只被作为“现在”的附庸和符号而利用(就像不断被拆掉的老城区、古建筑和不断再建的仿古建筑和仿古景点,崭新的“古代”,让人悲怆的滑稽),那么,我们的“当代”将被悬置在半空中,无法对抗并生成新的历史洪流。如此单薄而脆弱的当代,怎么可以建构开明、敦厚、合理的社会和人生? 我喜欢梁庄在的感觉,我为我能站在母亲的坟头思念她而感到深刻的幸福,因为它使我感觉我生活在自己的大地上,是我自身,它是独一无二的,那里有属于我的、一直流淌着的河流。我还曾经幻想着,我能够把在台湾找到的苦楝树的种子,种到梁庄老屋前的院子里。如果它能够生根、发芽、成长,那么,春天来的时候,我将再次看到那淡紫色的柬束小花,再次闻到那渺远的清香。 “我那耸立在平原上的故乡,它像是扑满一样保存着我们的回忆。” 然而,一切都将永远的失落。 我要衷心感谢梁庄的亲人们,感谢我所访问的所有打工者。他们误工误时,想办法给老板请假,他们到处打电话联系,陪着我去找其他老乡和伙伴。他们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对我的支持,使我感觉到,梁庄,还是他们心中的神圣家园。因为有了梁庄,我们才有根本的亲近和亲情。我无以回报。 感谢穰县的朋友们和在各地帮助过我的朋友们。不管各自的生活轨迹如何不同,在这样一个公共的交叉点上,我们为共同的事物奔走,为可能的美好激动、感叹。这意味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还有希望。因为我们还没有使自己完全熄灭。 必须说明的是,书中城市里面所涉及的部分地名、人名和人物关系都作了技术性处理,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原因之外,我不希望大家进行绝对的对位。梁庄里的中国,只是我所看到的和我所理解的梁庄和中国,我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 感谢我的家人们,他们一如既往地、全身心地支持我。我要特别郑重地感谢我的父亲,这本书有他的劳动和汗水。 谢谢。 书评(媒体评论) 《出梁庄记》具有“人间”气象。众生离家,大军般、大战般向“人间”而去,迁徙、流散、悲欢离合,构成了中国经验的浩大画卷。在小说力竭的边界之外,这部非虚构作品展现了“史诗”般的精神品质。——李敬泽 这两年多来,梁鸿的很多时间花在了寻亲之旅上——寻找在国内其他地方务工、生活的梁庄乡亲。《出梁庄记》是叉一部“非虚构”上佳之作。由于作者的着眼点有足够强大的辐散性,并不特意显露的人性思量、民生关切和家国情怀便更具内在的感染力。——施战军 梁鸿老师将那个“隐形的中国”带入我们的视野。《出梁庄记》它推倒我们的傲慢,迫使我们去正视那个有血有肉却早已为我们熟视无睹的城市打工人群。令人疼痛的不是其中的残酷,而是整个社会——甚至包括承受者本身——在这些残酷面前的无动于衷。——刘瑜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