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不远人德在人心(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王镇华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镇华著的《道不远人德在人心(精)》是王镇华先生十四次讲座的结集,是他践行中国文化的心得,读来轻松流畅,又常有振聋发聩之声。他认为中国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是为己之学,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生命内涵(成长)。讲中国学问,最不堪的就是刚刚才讲过,回头就做错。所以,他讲的中国文化不是学术,也不是理论,而是自己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心得,是活的文化。

内容推荐

中国人本来活在天然的自明与自然中,却日渐被无孔不入的资本主义消费生活割裂得一塌糊涂,甚至异化,充满刺激,却虚无一片。

这一百多年来,中国大的问题就是主体迷失。现在,处于传统跟现代的分水岭上,关键的就是中国之所以为中的“中”——中庸、觉知能不能复活?除了反省、批判,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为重要。

王镇华著的《道不远人德在人心(精)》是作者十四次讲座的结集,从文化传统、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阐述《周易》、儒释道等中国文化的精华,比较中西文化;分析社会变迁、现代化、人格发展、礼乐生活、读书方法等至高至平、至小至大的问题;援引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研究生命的成长过程;并对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议:如何传延中国文化,如何由艺入道,如何在当下的现实环境中掌握自己的生命、活出中道、活出生命的光泽,如何实现一个人的完成……本书旨在以主体、德跟道,为中国文化招魂,为新文化催生,帮助中国人完成自我还原,回神立格,重建清明温暖的人间。

书中保留了讲座现场的口语风格,收入了现场的精彩问答,还附有讲纲,方便读者理解。

目录

序言

回顾 根源 【讲】 《周易》的文化体系

【第二讲】 儒释道三家精华

不熟经典

可从此读 新文化 【第三讲】 明珠在怀

【第四讲】 人格主体

【第五讲】 由艺入道

【第六讲】 人类自主心的特性

【第七讲】 专业本体的重建

【第八讲】 百年变迁与回神立格

前瞻 愿行 【第九讲】 婴幼儿带给成人的教育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的精华

【第十讲】 一个人的完成

生命的成长过程

【第十一讲】 活出人的味道

礼乐生活,十步芳草

【第十二讲】 千古学问尽在躬行

读古书的方法

【第十三讲】 综合讨论(一)

生命的光泽

【第十四讲】 综合讨论(二)

一种简单的需要

附录 讲至第十四讲讲纲

中道文化“经典传习营”2016.6.20

2016.6.24—7.10 辛庄讲学课程表

中道今来(一)

德道·主体·人格的建立2016.7.9/10

中道今来(二)

中孚·复自道·信步回家2016.7.9

天命·中道·三根主轴2016.7.13

成见习气对追寻主体的障碍 2016.7.10

天赋中道与人心人为的对照 2014.5.13

阴阳相济,来者信也 2016.7.22

人格教育的精神理 2016.7.15

试读章节

我们文化的原型,算起来可以从《易经》开始,相当于商末周初,因为很清楚《易经》有多次出现商末的一些皇帝的名字、大臣的名字,也出现周朝文王、武王他们的一些事迹。我们在上《易经》课的时候,有几次,那个文王的精神都会跳出来,那是什么感觉呢?他不是用道理来说服人的,他是用一种实践,那就是做人这一套,真的在做事上可以实践出来,所以你听他的道理你没有办法抗拒,他非常明朗,非常有实感、实践感,就是这种气氛,很光明、很实在。我们第一场,就是要介绍《易经》这样一个文化的源头景象。我们看纲要。

讲课三原则

对先民先王从大自然走出来的这本书,我有三个讲课的原则。

(1)第一个:已是不必人非。你要说自己讲得很好,不要说别人都错,尤其不要随便讲古人都错,你是第一个发现《易经》如何如何。死掉的人说不定比我们的生命力还旺盛,活着的人喔,你看他很活,可能起步第一步就是说谎,就是目中无人,那就已经死掉了。怎么说都是各自主体经验的呈现,不管你讲《易经》怎么讲,其实你在呈现、暴露自己。《易经》它这种实践的境界,可高可浅,当你在讲它的时候,反而它像一个镜子一样,显现出你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2)第二个:实践感不能消失。如果讲着讲着变成大道理、变成概念,尤其很深的理论,大概就偏离了。他有理论,可是贴紧实践,以前有四个字,叫“即事言理”,就着事情来讲道理,即事言理,而不要从事情飘起来,道理比吹牛要深刻太多了,你要贴紧;尤其是生命的事情,在讲那个事情时,道理已经涵盖在里面,即事言理。这个实践感你用认知去理解,比较难,因为我们的认知很像探照灯,它非常锐利,被探照灯照的那块,亮得不得了,对不对,可是它旁边都是暗的,所以用我们的理性认知,想要了解生命的整体性,尤其是形而上或者说实践性的东西,就相当困难,不是说一定不行,通常你会割裂,你会流于表面,因此我们在用认知的同时,不要忘记觉知,用你的觉去听、去探索他讲的话的内容。

(3)第三个:明朗简要为贵。《易经》我大概讲了九次,都是讲本文,很多人讲《易经》喜欢讲系辞,因为那是一篇大文章,可是我反而觉得系辞那个哲理太深,还是读本文比较简明,很扎实而且很开朗,明朗人玄,简要中肯。“德简”就知味了,就是要简明。我讲到第四次,才把训诂、义理、历史、证明都放一边了,第四次之后我才能够用那个句子,跟我自己的生活实践合起来,然后当场该怎么流动、该怎么讲,就让它流露出来。

我的心愿

我讲《易经》的心情跟愿望,用井卦两句话:“井渫不食,为我心侧,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渫就是淤塞,这个井哪,地下水塞住,大家都喝不到,为我心侧,就像这个文化塞了,断掉,大家都很需要它,但是大家都喝不到这个文化的水;可用汲,如果这口古井能够打通,大家都可以来喝这个水;王明,明就是真正彻底通透,如一个井的道理,你要找对地方挖到底,找错地方猛挖都没用,找对地方半途而废也没用,找对地方挖到底,然后,大家都可以喝,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因为这口井是通地下水的,而地下水跟天上的云雨有关系,所有人为的一口井都要通畅于天地,它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然后,井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不能加锁。要通透这个井的道理,就是人为的东西要通天地,那就可以用不完,而且没有人忍心去占为已有。天下之美,应该归天下人享用,独占的心理最可悲,你能够抱着一口井死掉吗?是不是?以前的井,上面要加一个亭子,那个亭子很妙,没有顶的喔。如果有顶则有一个洞。“往来井井,井收勿幕”,就是讲这个道理,来来往往的人都可以饮用这个井水,但是呢要收的时候不加盖子不加锁。其实文化的特性就是这样,文化是无法占领,只能分享,资源你要分享,自己就会减少,文化是你越给别人,你反而越多,这个跟资源不一样的性质。

P6-7

序言

讲座序言

台湾,在政治干扰与消费生活淹没下,文化断层已渐形成;除了反省批判,如:“混淆化”、“庸俗化”、“同质化”、“软弱化”等,正面的文化扎根工作更加重要。

文化就是感心,是具体的精神生活,是质的问题一一在乎“通达天人,通透现实”。这样就能看到:最高的最平,最远的最近。如“自明的觉”与“自然的整体生命”都是生活随时随地不可缺离的核心观念,它也是生命活化的枢纽。

本系列演讲将从文化传承、当代新文化、生活实践三方面,为古文化招魂,为新文化催生,重建清明温暖的人间。

“道法自然不远人,德常自明在人心。”

我的深心大愿:源头活水天上来,文化种子心地埋。

德简书院 王镶华2004.2.10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