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孤独者鲁迅(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由之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梁由之著的《孤独者鲁迅》虽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鲁迅的一生的重要经历,但也较为全面地描述出鲁迅一生的主要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一部鲁迅传,而且也可以说中文网络中出现的第一篇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撰写的鲁迅传记。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不仅对鲁迅的生平史实非常熟悉,而且能够较为全面地评述鲁迅的活动,这显示出作者在鲁迅研究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

内容推荐

《孤独者鲁迅》是梁由之曾在天涯论坛引起巨大轰动的关于鲁迅的评传。全书分“岂有豪情似旧时”、“身后是非谁管得”、“老归大泽菰蒲尽”、“怒向刀丛觅小诗”等十六个部分,以夹叙夹议的方式,痛快淋漓地为我们呈现了一代巨人鲁迅的一生和他的文学创作与思想,是近十年来有关鲁迅写作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本书收录关于鲁迅的精美插图,为纪念今年鲁迅诞辰80周年而发行。

目录

自序 前村无路凭君踏

岂有豪情似旧时

身后是非谁管得

老归大泽菰蒲尽

怒向刀丛觅小诗

风波浩荡足行吟

送客逢春可自由

以沫相濡亦可哀

有弟偏教各别离

心事浩茫连广宇

偶开天眼觑红尘

高丘寂寞竦中夜

谁令骑马客京华

故乡如醉有荆榛

扶桑正是秋光好

少年哀乐过于人

血沃中原肥劲草

后记 欲说当年好困惑

试读章节

身后是非谁管得

这真是异常大胆的假设。

那我要问对女性美颇有研究的韩石山:鲁迅生前一直与郁达夫、王映霞夫妇相处甚好,关系密切。“富春江上神仙侣”,郁、王男才女貌,当时被目为神仙眷属,王映霞的美丽更是天下知闻。这又该作何解释呢?莫非是鲁迅为老不尊竟觊觎王的美貌,明修暗度?

严谨深刻的鲁迅对随意浪漫的郁达夫的“性格、作派”,恐怕也不会很欣赏。但这两个脾气不小、自视甚高的浙江人为什么能求同存异,成为很好的朋友?很简单:主要是两人俱为性情中人,惺惺相惜。

韩石山的高见,不由使人想起方舟子的一篇著名网文:《淫者见淫》。淫者见淫,千真万确。鲁迅在论及《红楼梦》时,早就表达过近似的意思。老韩开宗明义:“研究鲁迅,对我来说是一次学术训练。”这又使我忆及陈寅恪先生的雅谑:“乃以明清放浪之才人,而谈商周邃古之朴学。”不觉莞尔。端的羞煞人也么哥。

至于谢泳,则是另一种情况。

谢泳编了一本书:《胡适还是鲁迅》,里面收了六篇他自己的文章,内容则颇见重复。

这个书名就有问题。中国本土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刻下本来就非常有限,何必还要人为地画地为牢非此即彼?鲁迅、胡适难道没有交叉点和互补性?他们果真是那么针锋相对势不两立?兼容并包可不可以?《胡适与鲁迅》行不行?

不知为何不收雷池月《主义之不存,遑论乎传统》。建议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仔细读读李庆西的《何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文。可惜一直没见谢泳的正面回应。

印象中谢泳应该是个比较客观、冷静的有心人,对他的工作和文章,我曾经比较尊重和欣赏,并多次向朋友推荐。令我不解的是,每当论及鲁迅,谢泳就表现出出格的偏执。谢泳对鲁迅不以为然,对胡适则敬服无已。如上所引,周策纵曾亲聆晚年胡适评论鲁迅。适之先生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决不会为外力所屈服,鲁迅是我们的人。”

这才见识力和气度。前辈风范,真不可及。

谢泳排击鲁迅推崇胡适,但不知为何对兹事体大的“夫子晚年定论”忽然选择性失明了。

谢泳在《鲁迅研究之谜》中连珠发问:为什么鲁迅以反专制为基本追求却总是被专制利用?“文革”中鲁迅是他同时代知识分子中唯一一个得到肯定的知识分子,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某党不选择补台的胡适而选择拆台的鲁迅作为旗帜?在那个年代里鲁迅的书是可以完整地读到的,他有全集在,那么多读鲁迅书的人怎么就不学好呢?鲁迅是反专制的,可专制偏偏又找着了鲁迅,这是为什么?

恕我直言:这些实属低级的策问,虚伪的问题。  我也问谢泳几个问题:

《圣经》传世之长、流布之广,自然远非《鲁迅全集》可比。可为什么直到现在,真正的圣徒还是寥若晨星?

鲁迅生前明确指出:

如果孔丘,释迦,耶稣基督还活着,那些教徒难免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真不知道教主先生要怎样慨叹。

所以,如果活着,只得迫害他。待到伟大的人物成为化石,人们都称他伟人时,他已经变了傀儡了。又说:

文人的遭殃,不在生前的被攻击和被冷落,一暝之后,言行两忘,于是无聊之徒,谬托知己,是非蜂起,既以自炫,又以卖钱,连死尸也成了沽名获利之具,这倒是值得悲哀的。

其实这移用作为胡适的夫子自道,同样完全可以成立。不知谢泳对这些预见性极强的箴言有何观感?

谢泳近年思想没有突破,以吃老本居多。破例成为教授后,忽然变得心平气和,大谈他本来所知不多也并不擅长的“学术”。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值得识者深思。

罗稷南与毛泽东的沪上问答见报后,谢泳曾作过大胆的假设,力辩其事子虚乌有。可惜求证不够小心,当黄宗英以亲历者的身份在《南方周末》撰文坐实确定无疑后,他就只能沉默了。

1949年以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折腾了几十年,一事无成,作鸟兽散,原因不一而足,其中,鲁迅的缺位乃至错位不容忽视。

时隔多年,眼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又沉渣泛起。如果连一个鲁迅都容不下,甚至视友为敌,那么我可以断言:他们仍将一事无成,作鸟兽散。

在一个“告别革命”的年代,分清敌人与朋友,依然是革命的首要问题——即便只是“书斋里的革命”!P20-23

序言

浮云世事改,流水十年间。

机缘巧合,十年前,一向好读书却从来不曾舞文弄墨的我,一气写下五篇关于蔡锷、林彪、张季鸾、陈寅恪、鲁迅(按写作及发表顺序排列)的长文,在天涯社区首发,随后广为流布,获得不少虚誉。当时,正欲创办《读库》,江湖人称老六的张立宪见猎心喜,辗转找到我,想拉我为首义英雄,将之刊布。两人接上头,很快发现谊属同类,一拍即合。后来,《读库》先后刊发了关于张季鸾、陈寅恪的两篇,《读书文摘》等多家报刊转发。网络之外,影响开始及于平面媒体。第一次总是令人难忘的。后来,每逢有人问我写作的起点和来由,我一概回答:天涯,《读库》。

接下来就轮到出版界的朋友们忙乎了。2008年11月,《百年五牛图》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策划龙子仲、责编邹湘侨不惮烦难,为此作出了极可感佩的努力。书出来后,《广州日报》跨年度连载了一个多月。有位不知名的朋友在豆瓣留言说,期待十年之后,能看到梁兄此书的全璧……凡此种种,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时光荏苒,版权到期,可以出新版了。出版界的朋友们又忙乎起来。至于怎么做,则各有路数,众说纷纭。

这时,新锐出版人周青丰提出:是否换种思路,要不干脆将它拆分?

他具体建议,鲁迅篇长达十来万字,是一部精彩别致气足神完的传记,完全可以独立成书;初版因种种原因,印制上比较粗疏,存在不小改善的空间。其他部分另说。他请我将全文修订一过,自告奋勇负责具体操刀。

青丰是我的老朋友兼小兄弟,与我分别在商务印书馆、中信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合作出版过《梦想与路径》、“梦路书系”、“视野书系·书坊”等好几个重要项目,彼此熟悉、了解、信任。他年龄不大,职业经历却非常完整,大局感上佳,把握细节的能力尤为优异,对出版业整体流程有浓厚兴趣和深刻感悟,书也做得很漂亮。这厮说得头头是道,貌似饶有新意。我想,那么,不妨一试,换个玩法。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当初打算写这组文章时,最小偏怜的外甥女芊芊刚上武汉大学读本科。她建议:“舅舅,你最好将鲁迅这篇放到最后写。”我问为什么,小家伙回答:“人物太复杂,头绪太多,太难写。”

伍恒山(时任江苏文艺出版社第三编辑室主任)则认为陈寅恪、鲁迅这两头牛都实在不好写,很可能吃力不讨好,建议我放弃。他提议以已完稿的三篇为蓝本,补充完善,出一套系列图文本。如我同意,他立马上报选题,估计不难顺利通过,随后便可以开始合作,先操作“蔡锷篇”。

经过反复考量,也征求过几位朋友的意见,结果,我婉谢了老伍的好意,原计划不变。我想,既然在天涯的闲闲书话、煮酒论史和关天茶舍三大论坛,《百年五牛图》的牌子已经同时亮出,还是心无旁骛、一气呵成比较好。出版之类事务,属于技术性问题,不妨在全稿完成之后,再作计较。敲点字玩,纯属偶然,全凭兴趣,什么时候能写完,无法预料。而一旦注意力和兴趣点转移,或许就永远没有完成全璧的兴趣和机缘了。我将自己的想法坦率地知会了各位朋友,大家都表示理解。

回想起来,定力、预判,还有不信邪、执行力和层次感,至关重要。成如容易却艰辛。起始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一事无成。欣慰的是,终于写出来了。托马斯·曼说得好:写出就是永恒。

岁月流逝,我对鲁迅其人其文的认识,并无改变,甚至越来越喜欢。作为李泽厚心目中“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伟大文学家”,鲁迅对我的影响是深刻、持久、全方位、无可替代的。芸芸众生中,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孤独者,一名十足的另类,一位真正的超人。苦闷、忧伤、寂寞、空虚的时候,鲁迅的作品,对我有不可替代的启发性和振拔作用。我喜欢并感激他,但并不唯他是从。我有自己的尺度、判断和选择。我愿意多交朋友,不入圈子,独立,“横站”。视野应该开阔,目接千里。胃口不妨杂沓,兼容并包。

《三国演义》开篇即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将《百年五牛图》拆分,始有本书。那么,会有终成全璧的那一天吗?我想,起码,有希望吧。

鲁迅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骆玉明说:“梦代表希望;而希望,无论它多么虚妄,终究是我们存活于此世间的唯一理由。”

忽然又想起遇罗克的诗:

千里雪原泛崇光,

诗情人意两茫茫。

前村无路凭君踏,

路亦迢迢夜亦长。

2016年8月6日凌晨,

夏历丙申猴年立秋前一日,

梁由之记于深圳天海楼。

后记

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

《关于鲁迅》位列《百年五牛图》之首,却是最晚动手、最后完成的,写作时间差不多拖了十个月之久。付梓前又修订一过,于2008年9月6日凌晨定稿。

2005年底,羽戈、羲子约我为关天茶社写篇新年贺辞。我不习惯写这类文字,即予婉却。但又有点过意不去。于是决定提前开敲《百年五牛图之一:关于鲁迅》并在关天首发,算是用实际行动有所表示吧。说干就干。12月28日,《关于鲁迅》开篇。

2006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纪念日。虞渔、石地等人计议届时筹办一个网上纪念专辑,拟用本文作为头条,一再催促我加速竣工。10月19日凌晨,《关于鲁迅》终于如期完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这个名为“民族精魂暗夜丰碑”的专辑做得非常用心,影响很大,被誉为“天涯社区最成功的专题策划之一”。曾几何时,石地、虞渔先后离开了天涯,各奔东西。回念前事,不由感慨系之。

写鲁迅不会轻松,在准备阶段就有自觉。或许可以说,另四牛加起来,也抵不上写头牛这么吃力。作为“具有巨大思想深度的伟大文学家”(李泽厚语),鲁迅实在太大,关于他的言说实在太多,关于他的误解实在太深太重。长期以来,因为种种原因,鲁迅先是被革命化、神圣化、工具化,被奉上圣坛,凛然不可侵犯;后来又被妖魔化、小丑化、侏儒化,仿佛他从前是个神,现在是个狗,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一个坑掉进另一个坑,一再“毁誉过当”(陈独秀语),使其真实面目蒙上了层层烟雾,显得模糊不清。这些做法或左或右,其为“无知妄人”所为则一。现在后一种比较多见。

仅举一例,以概其余。迄今仍有所谓“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鲁迅“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不以为然,甚至以此认定他心胸狭窄,人格缺陷明显;对“一个都不宽恕”大加诟病的各色人等更是大有人在。让我不解的是,这些人怎么对“损着别人的牙眼”和“让他们怨恨去”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视而不见呢?鲁迅墓木已拱,这些人不是仍然在不遗余力地“损着别人的牙眼”而充满“怨恨”吗?何尝有丝毫“宽容”、“宽恕”?

真实的鲁迅只有一个。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及用心蓄意将鲁迅异化,都是一种背离本真的歪曲,都是荒唐可嗤、不足为训的。也终将是徒劳的。真正要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超越鲁迅,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直接去读鲁迅本人的文本,在拥有充分的认知后得出自己的判断和结论。所有第二手的东东(包括拙文),可以参考,但都不足凭信。对鲁迅这样一个巨大的存在缺少最起码的真切了解而贸然不负责任地道听途说信口雌黄,只能是“枉与他人作笑谈”。

能写出些许趣味和新意,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春温秋肃独步千古的鲁迅吗?委实没有把握。其间有些私事烦扰,又数度出游,加上世界杯……这些叠加起来,曾让我一度兴味索然,甚至对敲点文字究竟有无意义和必要产生深刻怀疑。刨一个巨坑撂在那儿不管不顾,使之成为一座烂尾楼,几近成为事实。细心的朋友或会注意到,第八章《有弟偏教各别离》与第九章《心事浩茫连广宇》之间,其间居然相隔了四个多月,而且有点文气不接。

克服自身情绪的干扰和外部困难的阻力,终成全璧,首先在于鲁迅本身巨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人欲罢不能。其次,得力于朋友们一以贯之的支持、理解和帮助,在某种意义上,是热情宽厚而富有睿见的朋友们与我一起完成了它。此外,本人做事一向谋定后动有始有终期在必成的习惯大概也起了一定作用。

玩票敲点文字,除了要求有意思、有趣味外,梁某一向还追求一种“文本的自觉”,力求在表现形式上别具一格有所创新。

关于鲁迅,头绪之多,事端之繁,一望而知。我不避烦难,采用了倒叙的写法,由鲁迅的死写到他的生,“向死而生”,纵横开阖,收放有度。这也许还是首创。全文十六章,全部选用诗词成句作标题,其中鲁迅的十一-.句,陆游两句,杜甫、龚自珍、王国维各一句,也被一些朋友称许为“别致、警策而切题”。

需要说明的是,限于时间、篇幅、水平及当今语境,若干有意思的话题只能是蜻蜓点水,未予展开。有的甚至压根没有涉及。奈何奈何。

本文贴出后,得到不少朋友谬赏,反响很大,流布甚广。以下摘录几则资料,俾使略见一斑:

1.梁兄努力客观平静叙述,然到高处,仍可见性情;这一点性情与文中之言浓淡相宜。(天涯社区:夏虫语冰钦)

2.这是时下评鲁迅的文章里.我喜欢的一篇。有才情,有激情,有见识,不卖弄。虽然作者极力做持平之论,但态度仍然极其鲜明。(百蹊助学网:了了)

而长期关注网络鲁迅研究的葛涛博士在他的论文《“网络鲁迅”的第二个高潮——2006年的“网络鲁迅”回顾与评析》(原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中写道:

2005年12月28日,网友梁由之在“天涯社区·关天茶社”发表的《关于鲁迅》一文中宣布自己开始写作《关于鲁迅(百年五牛图之一)》的系列文章,这是他计划撰写的《百年五牛图》的最后一个“牛”,此前他已经写完了《百年五牛图》(之二:蔡锷;之三:张季鸾;之四:陈寅恪;之五:林彪)的写作,并在中文网络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梁由之向网友介绍了自己的写作提纲:一、岂有豪情似旧时(开篇);二、身后是非谁管得(身后毁誉);三、老归大泽菰蒲尽(与左联及国共两党的关系);四、怒向刀丛觅小诗(与青年作家的关系);五、风波浩荡足行吟(鲁迅在上海;关于经济);六、送客逢春可自由(鲁迅与自由主义);七、以沫相濡亦可哀(婚姻、家庭);八、有弟偏教各别离(与周作人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九、心事浩茫连广宇(鲁迅的思想、性格);十、偶开天眼觑红尘(关于文学创作);十一、高丘寂寞竦中夜(创作准备期);十二、谁令骑马客京华(鲁迅在北京,公务员时期。与许寿裳、蔡元培等人的关系);十三、故乡如醉有荆榛(在绍兴;教员生涯);十四、扶桑正是秋光好(鲁迅在日本;早期的阅读、创作和思想);十五、少年哀乐过于人(时代,故乡,家族,环境;少年时期);十六、血沃中原肥劲草(结尾)。1月1日,该文的第二章“身后是非谁管得”作为祝贺网友新年的礼物发表在“关天茶社”,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在一些网友鼓励同时也有一些网友质疑的情况下,梁由之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10月19日写完全文,为纪念鲁迅逝世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梁由之在文章最后特别介绍了自己撰写此文的目的:“回顾历史,接近这些刚劲强健的灵魂,重温他们的思考和选择,是写作《百年五牛图》的初衷之一。目前各式各样的讨论,在理论上往往未能超越20世纪前期先贤思想之范围,深度和广度甚至常常不能及。不少议论都是矮人看场,人云亦云,隔靴搔痒,似是而非。看多了这样的争论,越发感到重新阅读、了解、思考、认识前辈的必要。检讨和反思他们对现实的态度和道路的选择,也许会给人们在当今时势下如何有所作为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可以说,梁由之在文章中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也影响到一批网友像他那样重新认识历史名人,从历史汲取经验。

这篇长文虽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鲁迅的一生的重要经历,但也较为全面地描述出鲁迅一生的主要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一部鲁迅传,而且也可以说中文网络中出现的第一篇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撰写的鲁迅传记。需要指出的是,作者不仅对鲁迅的生平史实非常熟悉,而且能够较为全面地评述鲁迅的活动,这显示出作者在鲁迅研究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不过,因为该文是作者断断续续地写成的,而且作者在后期为了赶在鲁迅逝世纪念日之前完成,所以该文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小问题,如后面的几章就略嫌仓促,没有前几章写得那样扎实。但是,这些小毛病无损于该文成为2006年中文网络中关于鲁迅的最有影响的文章。另外,该文也可以说是“网络鲁迅”发展史上第一篇由众多网友参与互动而写成的长文,从这篇长文中可以看出,梁由之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基本上是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去描述鲁迅,虽然他也通过与网友的交流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努力使自己的描述更加客观,但在真实、客观地描述出真实的鲁迅形象方面仍存有距离。俱往矣。

2009年9月16日初稿,

2010年3月26日定稿,  2016年8月3日略予修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1:1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