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故事
监考时只能呆坐,我常常仔细观察学生,浮想联翩。
这个纤秀的小姑娘坐得端端正正,嘴角还带着一丝微笑。她一向温和沉静,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她曾说自己没有什么宏伟抱负,将来就想当一个好妻子、好母亲,把家人照顾好。我想象她人到中年、牵着孩子散步的模样,那画面一定很美。
这个脾气急躁的男孩被一道题难住了,拿一个笔帽在脑袋上使劲地揉——不疼吗?我知道他特别喜欢化学,说起化学的奇妙,他的眼光明亮而热烈,那种少年才有的热情,真让我感动。他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化学家吗?那已经不重要,探索中的愉快本身已是最大的回报。
这个女孩敏感而富有艺术气质,跳舞和画画都很棒,从作文中可看到她超常的想象力与高雅的审美情趣。父母却希望她能放弃这些爱好,专心学习,特别要在理科上多花时间。我鼓励她珍惜自己的天赋,尝试与父母深谈一次,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此刻,她紧锁眉头,左手紧紧攥住一张纸巾,显然这份试卷对她来说有些难了。她能说服父母,走上适合自己的那条路吗?
这个少年很少说话,可是愿意写长长的随笔——他把要说的话都写下来了吧?那些文字充分展示出生活的美与趣,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有那样的观察与描述。他也常毫不掩饰地描述自己的内心,我觉得他是把自己燃烧在其中了。这一刻,考场上的他表情平静无波,甚至有些呆板,谁能想到他的内心竟是那么丰富而激情涌动!他会将这种写作的热情延续到将来吗?
我一直以为考场上只有我沉迷于此类想象,没想到学生偶尔也会走神。一位学生在随笔中写他在某场考试的间隙,注意到老师靠在教室的门框上,时而看着远处,时而低头凝思,在这样的凝望中,他体会到课文《女歌手》中那位俄罗斯姑娘的神韵,“她等待得如此漫长,而且如此耐心”。阳光弥漫开来,美好明亮,又充满忧伤的气息,他忍不住想象,老师在想些什么,又在等待什么?
在少年的眼里,性格各异的老师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吧。他们会展开想象,所勾勒的故事之丰富与美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曾有一位少女这样想象老师的过去与自己的未来,在其间建立起奇妙的联系:
我开始想象,她像我这样年纪的时候,会不会端端正正地坐在靠窗的桌旁,专注地听着黑板上的嘀嘀嗒嗒;听得高兴的时候,秀气的脸上,会不会也泛上这样一抹淡淡的阳光。
然后,我在我每天的生活里寻找她的曾经。她有没有学唱好听的流行歌曲?有没有逗伤心的室友开心?有没有觉得今天有点不同,因为阳光真好?有没有做数学做到想扔笔,想耍赖,怪题目难?有没有偷偷地盯着喜欢的老师的一双可爱的手套,发了好久的呆?
未来会不会有一个小小的女孩,猜着我的曾经,发着呆?
每次,看见她认认真真地打开书,给我们念的时候,在她专注的眼睛里、嘴角边,就会有一丝稚气轻轻泛上来。
于是我想,她也曾像我一样,是一个小小的女孩。
当年读到这段文字,我忍不住跟着她想象,未来会不会真有一个小小的女孩,猜着她的曾经,发着呆?多年过去,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小小女孩了吗?她还爱发呆和遐想吗?近日偶然间读到她的一首小诗:
周一的时候看到一树飘摇的樱花。
春天来了。
放风筝,发呆。
暖暖的空气里有过去与未来。
诗意依旧,有俳句的情韵。此处的“过去与未来”里,包含着过去的那些想象吗?
我有时会忍不住把这些美好的故事告诉后来的学生。有意思的是,一个女孩这样批评我:“我想象,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也会这样站着,对着一脸稚气的学生,说我,念我写过的文字,用简短的‘后来’说尽我的一生,底下的同学们或是唏嘘或是惊愕,而你只是莞尔一笑,说,毕业后,你就再没见过那个同学。我是一个被别人聆听的故事,我感受到在远方正被一群少年聆听,而我在另一个远方继续着你还不知道的我的故事。”
我的确没再见过这个女生,对她如今的生活也一无所知。但正如她所说,她在继续着我所不知道的故事,体验自己热烈而鲜活的生命存在,这些体验是不能用“后来”浓缩甚至省略的——这才是最重要的。而我所知道的是,我的故事里将始终有他们:如此丰富的、具有无限可能的他们,构成了我的丰富的、具有无限可能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为此,我感激命运。P2-4
我们曾经在课上说了多少话啊。那些话,或许不深,或许不广,但如同潺潺流淌的溪水,流过他们成长的岁月,温柔地浸润他们的心灵。多年以后,或许上课的内容早已遗忘,但老师低头时的微笑,生气时涨红的脸庞,或清脆或沉着甚至略带口音的声音,却宛在眼前,宛在耳边。念及此,我真切地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上天赐给我们这样的幸运,可以陪伴一群又一群的孩子,走过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见证他们的成长,也和他们一起追求心灵的成长、完整,一同追寻永恒的青春与梦想。我们不断成熟,却又永远年轻。——周春梅
在辽阔的教室
有一回,无意中看到周春梅老师的笔记,她写道:“光能照进来,风能吹进来,我在一间辽阔的教室……”我觉得是诗,长期在高中教学,还有梦,真好。周老师说过,教室虽然有些拥挤,然而立在讲台边,上着上着,就舒展了,从学生的眼光中,仿佛能看到辽阔的地平线。现在,周老师用“一间辽阔的教室”为书名,我得以读到她的教室,也了解了她一些思想言论的来龙去脉。
课堂能引发无尽的想象,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当学生回望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教室,辽阔的空间尽是梦和诗。做教师的确累,如果没有梦,会更累。教室里站着个无梦的老师,有梦的学生就会觉得教室局促狭小,久之便会走出去一群无梦的学生。在小学和中学,学生如果能遇上几位学养高、有境界的启蒙之师,则非常幸运,因为此后未必再能遇到。周春梅是受学生敬重的教师,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怀念她那“有光”的课堂,把师从于她作为美好的青春记忆。
认识周春梅的老师,会从她简朴的生活中发现她的“考究”。她很在意教学品质,不管环境如何变化,始终保持初心,追求最好的教学状态。我常劝慰同事,课堂永远会有遗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这节没上好,以后的日子长着呢。周老师不太认同我的观点。她认为每一节课都是“唯一的”,时过境迁则难以弥补,故而她在意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她要让每一节课都不留遗憾。她的教学有精神高度,取法乎上,同时,细微之处,都深思熟虑,唯恐学生理解错误。
曾有人感慨,周春梅像是天生要来做教师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面对种种诱惑,教师要保持职业精神,往往会付出代价,至少要经受些苦痛。周老师认为“淡泊”不难,保持平常心也不难,放弃一些东西,就能开拓无限的空间;只要有书读,只要学生愿意多读书,作为教师就该知足了。周老师安静地读书、思考,有一个辽阔的心境,置身于讲台边,学生也就通过她的姿态,发现教室上方有灿烂的星空,四壁消失,辽阔的世界出现在面前。
同事多年,有时我觉得不是很了解她,因为她不停地读书,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她读的书,远远超出专业需要,视野与经验,逐步渗透于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也许正是她的教学优势,作为带领学生的读书人,能在更广阔的层面带领学生追求为精神生命的阅读。我听闻一些毕业生对她的评价,深感“课堂”对学生一生影响之深远。
周老师认为,对学生的爱,在于让他们正确认识“教育”,‘懂得“自立”;同样,她主张和谐、理性的师生关系,使“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成为理想境界。她对学生的爱比较理性,这样的表达固然有性格因素,她的出发点可能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未来,引导学生在发现生命价值、感受美的同时,成为思想者。
在一间辽阔的教室里,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学习,他们沉浸于想象和探索中,徜徉于惊奇和思考中,不把学习看成一段距离的“赛跑”,当然也就无所谓“起跑线”,学习也就没有“终点”。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学校之外还有更大的学校,走出教室之后处处都有课堂,学习仍在继续,人生不会下课,是谓教育境界。
教师的工作平凡,对这一职业的价值、意义,从业者会有各种各样的表达,自然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职业态度。在未来,人们可能会从社会的进步中,想到在一个追逐浮名和金钱的时代,曾有一批教师以深沉、朴素的姿态站立在讲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灿烂的星空。
读周春梅老师的书,我感到自己仍然在教室里。
吴非
2016年4月南京
《一间辽阔的教室》是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周春梅的教育随笔集。作者以阅读、思考、教书育人为乐,不断探索教育的本质;她的课朴素又富有激情,渗透了浓郁的人文情怀,深受学生喜欢。书中文章多为个人教学实践和故事,更是对教育教学和教师职业的深刻反思。大部分文章篇幅短小,一事一文,情透纸背,凝结教育智慧和人性之美,值得中小学教师品读。著名特级教师、杂文家吴非作序。
周春梅编著的《一间辽阔的教室》包含了,温暖的橙色、红色的蛇在飞翔、教室,应当是辽阔的、敬畏之心是如何失去的、读着读着,天就亮了……、因为阅读,我感激并热爱自己的命运等六辑内容。其中包含了《成长的美丽》、《给孩子一只倾听的耳朵》、《让孩子们的眼睛明亮起来》、《不必做民国教育的“凡是派”》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