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著的这本《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讲述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地处康巴。康巴人向来强悍,而瞻对人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这些瞻对故事,多么曲折多变,多么富于戏剧性,多么枝节横生,多么不可思议,那样轰轰烈烈,那样以一隅僻地一次次震动朝廷,死伤那么多士兵百姓,那么多朝廷命官丢官丧命,最终不费一兵一弹就改土归流了!瞻对,这个铁癌瘩就这样融化了。
| 书名 | 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阿来 |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阿来著的这本《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讲述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 瞻对(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地处康巴。康巴人向来强悍,而瞻对人在康巴人中更以强悍著称:当地人以此自豪:瞻对就是一块铁疙瘩! 这些瞻对故事,多么曲折多变,多么富于戏剧性,多么枝节横生,多么不可思议,那样轰轰烈烈,那样以一隅僻地一次次震动朝廷,死伤那么多士兵百姓,那么多朝廷命官丢官丧命,最终不费一兵一弹就改土归流了!瞻对,这个铁癌瘩就这样融化了。 内容推荐 从雍正八年(1730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清朝政府七次用兵征讨一个只有县级建制的弹丸之地;民国年间,此地的归属权在川藏双方相互争夺、谈谈打打、打打谈谈中摇摆不定;直至1950年,解放军未经战斗便将此地解放…… 两百多年来,清廷官兵、西部军阀、国民党军队、西藏地方军队乃至英国等外部势力,都以不同的方式介入这个地方,搅得风生水起—— 这就是瞻对! 阿来著的这本《瞻对(终于融化的铁疙瘩)》以瞻对两百余年的历史为载体,将一个民风强悍、号称铁疙瘩的部落进行历史钩沉,讲述了一段独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同时也展现了汉藏交汇之地藏民独特的生存境况,并借此传达了作者对川属藏族文化的现代反思。 目录 第一章 小事一件 瞻对,说从前 战云初布 皇帝催兵 大军出动 1746年的年关 一个插曲:藏兵 总督出关 钦差大臣来了 瞻对与西藏 胜利了 第二章 说说夹坝 瞻对善后 新乱已起,旧乱未了 金川战事套着瞻对旧事 班滚现身,瞻对案结 闲话岳钟琪 第三章 番酋洛布七力 导火线,还是一个低级军官 罗总兵擅自收兵 成都将军再次进剿 又是重复的老故事 民间传说,迷乱的时空 第四章 在西藏的琦善 里塘,琦善大人遇到夹坝 谁是布鲁曼 瞻对一铁疙瘩 护法转世的贡布郎加 布鲁曼统一瞻对 十土司征瞻对 琦善总督亲征瞻对 老故事再三重演 第五章 瞻对征服霍尔章谷 瞻对征服北方土司之战 瞻对征服康巴最大土司 民间传说中的多面布鲁曼 继续进行的老故事 里塘的“细菌战” 不是每个藏人都心向拉萨 西藏出兵攻击瞻对 藏军剿灭瞻对英雄贡布郎加 所向披靡的“神兵” 一代枭雄的最后时刻 英雄故事余韵悠长 瞻对善后不善 第六章 新形势下的族与国 清廷重视藏区问题,但晚了一点 川边藏区土司制的前世今生 一次真正的农奴起义 清廷第五次 用兵瞻对 第七章 养痈者遗患 清廷第六次用兵瞻对 鹿传霖尝试改土归流 反对变革的成都将军 进退失据,在瞻对,也在西藏 西藏问题国际化的开端 第八章 终于要革新了 皇庙也造反 巴塘死了凤大人 赵尔丰来了 川边改土归流 铁疙瘩的融化 第九章 民国来了 影响至今的西姆拉会议 “五族共和”口号下的边局糜烂 民初的瞻化县 大金白利再起战端 唐柯三,久候不至的调处大员 大白之战中的瞻化 第十章 调处失败,特派员遇兵变 还是靠实力说话 诺那活佛的传奇 大白之战后的瞻化 试读章节 小事一件 那时是盛世。康乾盛世。 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 大清国如日中天。 就是这时,清代以来才正式开辟,一路设了若干塘汛和粮台由四川进西藏的大道上,却出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们来开讲一个几近三百年的漫长故事。 的确不算大事,川藏大道上,有三十六个人被藏语称为“夹坝”的人抢劫了。在那样的年代,一行人路经僻远而被抢劫,以致被谋财害命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是,这件事情却先上报到川陕总督庆复那里,又由庆复上奏给乾隆皇帝,说明这件抢劫案太不一般。原来被抢的人是一众清兵。用今天的话讲,叫维稳无小事,何况被抢的还是在川藏大道上维稳的军人。 《清实录》明确记载:“江卡汛撤回把总张凤带领兵丁三十六名,行至海子塘地方,遇夹坝二三百人,抢去驮马、军器、行李、银粮等物。” 江卡,今天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下属的一个县,名叫芒康,地处金沙江西岸,与金沙江东今属四川的巴塘县隔江相望。汛,清代绿营兵的驻扎之地。江卡汛,正是清代沿川藏驿道分布的绿营兵驻地之一。跟今天的军队一样,那时兵丁也会到期换防。把总,在清代所领兵丁,也就十人到上百人不等,相当于今天军队里一个连排级干部。就是这位张凤把总带着三十多位军人,在江卡汛驻防期满,从西藏回内地途中,渡过金沙江,过了巴塘,不一日,就来到里塘(治今理塘)土司地面。就在这叫作海子塘的地方被抢了。海子,就是高原湖。他们被抢之处,是一个风景漂亮的地方。塘和汛一样,也是清代在川藏大道上的驻兵之地。 庆复这位封疆大吏在奏折中有理由表达自己的愤怒:“官兵猝遇野贼,自当奋勇前敌,苟枪毙一二,众自惊散。”但这位张把总却“怯懦不堪,束手被劫”,“川省界杂番夷,弁兵积弱,向为悍番玩视”,以致“即摆设塘汛,俱属具文”。 所谓“野贼”,就是当地百姓。 承平日久,兵不能战,这似乎是盛世帝国的通病。 但清代康乾盛世间,其实战事不断。翻翻清代史料,不说其他地方,光是藏区,这些年中,从西藏到青海,再到四川,都大小战事不断。真正的问题还是体制酝酿腐败,不但造成财富以非正常方式向少数人集聚,腐败更重要的恶果,是这一体制上下的懈怠因循,渐渐造成吏不能治而兵不能战。 从奏折看,庆复不但详陈事情原委,而且提出具体的处置建议:“一面将该把总饬革孥问,再札致抚、提二臣,将大海子地方辽阔,塘汛隔绝之处,作何严密防查,以杜后来窃劫。”那时,川陕总督驻在陕西,直接管理四川事务的,是驻成都的四川巡抚和四川提督,所以,要“札致抚、提二臣”。 乾隆皇帝也还冷静:“所见甚是,应如是办理者。” 远在陕西的川陕总督庆复已经奏报在前,才有近在成都的四川巡抚纪山就同一件事情上奏在后:“江卡撤回把总张凤行至海子塘被劫。现在饬革孥问。”相比庆复的奏折,简单多了,颇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之意。这就怪不得皇帝要愤怒了。人一愤怒,话就多,而且翻出旧账:“郭罗克之事甫完”,郭罗克也属藏人一部,那时也在四川巡抚责任区内,今天已划入青海,也是同样的事由:~怿番夹坝”。也就是抢劫今天所说的茶马古道上的来往商旅,甚至官差。乾隆皇帝降旨说:“郭罗克之事甫完,而复有此,则去年汝等所办不过苟且了事可知。况此事庆复早已奏闻,意见亦甚正,而汝所奏迟缓,且意若非甚要务者,大失封疆大吏之体。此案必期示之以威而革其心,首犯务获,以警刁顽。不然,将来川省无宁岁矣!” 这一来,一件发生在小地方的小事件,就开始因为皇帝的重视、皇帝的愤怒而变大了。 当时只知道是相当于今天一个排的兵被抢得精光,谁抢的?还没人知道。 那就先查是谁抢了张把总手下全副武装的军人。 一个多月后,乾隆皇帝收到四川巡抚纪山奏报,作案的人有了出处。 “查打箭炉至西藏,番蛮种类甚多,而剽悍尤甚者,莫如瞻对等部落,每以劫夺为生。” P1-3 序言 我读《瞻对》 朱维群 瞻对这个地名,相信多数人会感到陌生,历史上它进入人们视野,多半是因为清雍正、乾隆年间朝廷多次对瞻对用兵。1989年我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第一次抵四川省甘孜州采访,驱车从康定过折多山,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诸县,直抵金沙江畔。后来在中央统战部从事涉藏工作,去甘孜州的次数就多了,其中2012年从甘孜县南下到理塘,沿途恰恰是《瞻对》一书所述故事的发生地,今新龙县地界。那几年我奉命多次同十四世达赖喇嘛私人代表接触商谈,对方领头的就是书中所提及的瞻对地方头人之一甲日家族的后裔。 因工作需要,我也常常涉猎甘孜、阿坝一带近现代历史,感觉这片由雪山、森林、草原、峡谷构成的僻远而多彩之地实在不简单。历史上这里充满了大小土司等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地方世俗势力与寺院势力的矛盾、地方势力与中央政府及四川当局的矛盾、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及四川当局的矛盾……非下大功夫不能理清其中关系。这些矛盾纵横交错,经常导致社会动荡甚至战乱,有清一代牵扯了朝廷大量精力,而朝廷对这一带的治理又影响到大西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同时又感觉,历史上这些矛盾有些至今还时隐时现地在现实生活中发生某种影响。以致今天这一带发生的一些事件,其影响力往往超出这个地域,甚至引起中央的特别关注。那时我就有一个想法,如果有人能把这一带历史写清楚,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当然也将是一项很艰难的工作。 感谢阿来先生在大量翔实史料和实地调查基础上,用纪实的笔法,把两百年来瞻对地方的历史作了一个准确、形象、简约的梳理,又进而把笔锋扩展到今天甘孜州乃至整个川属藏区,并涉及历史上这一地域与西藏的关系。诚如作者所言,“这部地方史正是整个川属藏族地区,几百上千年历史的一个缩影,一个典型样本。”作者在政治上自有其鲜明立场和观点,但并未做太多阐释,而是引导读者自己从历史事实的铺陈中感悟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得出应有的结论。这本书所写的地域并不大,题目也很专,但认真读下去,可以对今天有志于民族地区现代化事业的人有重要启迪和帮助。 瞻对这个延续数百年的“铁疙瘩”在清末民初的社会风暴中终于融化了。书中把这一现象解释为“势,大势所趋”。我以为,势的形成,无疑有待时代走到那个节点上,但也有赖于当时先进人物的造势,因势而为。概括作者的叙述,四川藏区形成的这个势大约包含了以下一些内容: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或输入,使四川藏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发生改变,为其跳出历史的重复循环提供了内生推动力;改土归流,实现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同国家主体管理方式的一致化,为四川藏区走出停滞、割据、战乱,走向长治久安,从管理方式上提供了可能性;摆脱“大藏区”的羁绊,倾心内向,把命运系于中央,系于四川和四川背后广阔、先进的内地;抑制寺庙势力的膨胀,摆脱西藏政教合一的达赖集团依靠宗教影响力对四川藏区的政治控制;提升中央对四川藏区的权威和治理水平,抵制外国势力及其操控下的西藏达赖集团搞“大藏区”,将涉藏事务国际化的图谋……历史的步伐可以在特定时段及局部发生反复甚至倒退,但是其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这些经验对今天四川藏区的治理仍具有相当完整的借鉴意义。今天的先进人物完全有条件比前人更加善于用势,有所作为。 这就是我愿意推荐这本书的原因。 (朱维群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