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精)/好书不老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日)内山完造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是鲁迅先生唯一为外国友人作序的著作。

在近现代,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也许非日本人莫属。

内山完造写作本书时已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对中国人的了解可谓深入骨髓。他心怀友善,对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差异进行描述和分析,其深刻和独到之处依然让现代中国读者豁然开朗,深为折服,这也是鲁迅先生对其称道之处。

内容推荐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1955年在日本出版时原名《活中国的姿态》。内山完造自陈观察中华文化垂二十年,中国文化有“文章文化”和“生活文化”的分别,仅通过文献的途径考察中国难免片面。作者凭借常年旅居中国的生活经验和汉学功底,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作出了自己的描述和看法,其中的同情和批评依旧值得国人警醒。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从观察日常实际的生活入手,来了解另一个缺乏关注,也更为真实的中国。书后附录了蒋百里的《日本:一个外国人的研究》,对比阅读,更有意义和价值。

目录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

 序(鲁迅)

 绪论文章 文化与生活文化

 一 帮之一种

 二 零买较贱

 三 生命与权利

 四 三类根性

 五 一种习惯

 六 便茶

 七 剩饭

 八 又一剩饭

 九 相互扶助之宴会

 一○ 因人定价

 一一 生活符号之文字

 一二 有限公司无法赢利的背后

 一三 彻底的实际生活

 一四 某日之交易谈话

 一五 中国人个人主义乎

 一六 钟之音

 一七 赌博之概念

 一八 关于洋纱

 一九 饭店之二景

 二○ 对于商品之注意

 二一 偷与落

 二二 关于天井

 二三 木与竹

 二四 不全力倾注必败

 二五 福禄寿

 二六 绑票

 二七 天无绝人之路

 二八 殉教

 二九 口言谢则失其亲切

 三○ 劳资协调

 三一 中国人的生活

 三二 针尖和拳头

 译者附记

 译者简介

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

 绪言

 第一章 几个自然条件

 第二章 几段历史事迹

 第三章 明治大帝

 第四章 欧战

 第五章 固有的裂痕

 第六章 军人思想之变迁

 第七章  政治

 第八章 财政经济

 第九章 外交

 第十章 精神上的弱点

 第十一章 黄金时代过去了

 第十二章 结论——物与人

 这本书的故事

试读章节

二 零买较贱

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大家都嚷嚷“中国是未开化国”“中国人为未开化人”,真不知始作俑者是何许人。听到了这种噪音的家鸡野鸭之类,也都“未开化”“未开化”地满街满巷叫嚣起来。于是乎一传十,十传百,未开化国、未开化人的烙印,终于被打定在中国和中国人的身上了。人们信奉这个烙印一如神圣的真理。中国人究竟是否如烙印所定呢?我觉得颇存疑问。

产业革命以后,近代大工业使得家庭工业成为落伍者了。其结果遂令少量的生产成本高昂,而大量的生产成本低贱起来。充分表现这种形态的国家,便被认做是文明国家。故此世界上任何文明国家,都受这一原则的支配,大量地买货价格较贱,零星地小买价格便贵。例如在日本等等,一个1钱的东西,10个便8钱,20个15钱,越多买越便宜的。依西洋式呢,一个10钱,1打1日元,12打10日元,理复正同。在中国却偏有正相反的事实存在。不待说,像那日本人商店、欧美人商店并存的上海之类的地方,中国人的商店,也因欲自示于文明人之列,办法大体和外国商人同样。又近代的大经营的百货公司(永安公司、先施公司、新新公司、丽花公司)亦遵行文明的通则的。但若一踏进一般贩售生活必需品的中国式的商店去的时候,一切便完全不同了,也许因此才被打上了未开化人、未开化国的烙印罢。他们的做法,和文明人的正相反,才被称为未开化人这样的事件,实颇有有趣的地方,时令我感到无限愉快。

买得1斤白糖,秤秤分量时,多半不足的。和3分钱买来的试一较时,多半是3分钱买来的比率方面多。

叫送来1包大米,和用2角洋零买得的米量试一比较,居然还是2角买的比率便宜。其他油、盐、面粉、肉、棉花、棉布、药材,一切一切都是买得少时比率方面价格低贱的。更有妙的地方,同样的货品,劳动者买时,便比绅士淑女买时来得贱。

不仅购物为然,雇车也是如此。同一距离,却因乘车者身份不同,而车价相异。即阿妈苦力乘车时,一定要比老爷太太的车钱便宜。出门远行宿店时,则商人和游客付小账也有差别的,商人若付1元,游客不成问题要出2元。

这样的事情,茶房绝不含糊放过的。老爷或是太太拿了药方到药房配药时(中国是医药分开的),5日分的药价1元:同样的药方,阿妈、苦力之类拿了去时,5日分的药7角钱也便给配了。令阿妈带着酒瓶买得来的2角钱的花生油,总比老爷太太2角钱打的油多出两成。

“像中国人那样会算盘的人们,怎肯答应这样的事情呢,完全是谎话。”持这种论调的人也许有之罢。对于这等的人物,我除了说一句请亲眼去看看之外,别无其他办法了。只要亲自去看一下,是保管没错的。只因事情太琐碎了,所以不留心是绝不会知道罢了。试去一询这么办的店员时,他毫不奇疑地答说“诚然诚然”,意思中仿佛是应当如此的。若更进一步,问他为什么要如此时,却又说不出其所以然了。不论是店主人、掌柜的、小伙计之流,只是手在那里自然而然地动着而已。光顾的客人也绝不抱怨半句不平。拙劣的说明实亦不需,但这是多么富于优美的人情味,奔流着温血的买卖方法呀。这便是中国式。

这是与悠久的天地同存,生活在四百余州的4万万人之间所普遍遵行的不文律:这是中国式的商法,是何等伟大的一部默剧呀!我不能不兴感了。

然则这本伟大的默剧的创作者究竟是谁呢?孔子乎?孟子乎?始皇乎?高祖乎?抑或乾隆乎?否,否,否,绝对不是这等可以数述得出的少数人可用笔墨写得出的东西也。

这实在是五千年的长时期,用若干百亿、若干千亿的血写出来可敬的一幕剧。中国果真未开化之国欤?中国人果真未开化之人欤?

多了买不起的人,一定是贫寒者了。对于贫寒者多给一些,岂不很好吗?

多买的人一定是有钱的,对于有钱的人,尽量多索取些,岂不很好吗?

这便是中国民族的伟大的不文律了。

P5-7

序言

《一个日本人的中国观》的日文名为《活中国的姿态》,日本内山完造著,1935年11月由东京学艺书院出版。对日本文学素有研究的尤炳圻将之译成中文,并交开明书店于1936年8月出版。内山完造邀请“老朋友”鲁迅作序,据称是鲁迅唯一为外国友人的著作所作的序。

内山完造1913年即来中国,写作本书时已在中国旅居20多年,对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颇为了解,堪称“中国通”。他的初衷是向日本人介绍中国,一个“活中国”。他强调,这个中国来自他多年的观察和体会,来自真实而具体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书斋和文献中的“文章化的生活”——那些字面上的东西,与中国人真实的生活情形相差太远。所以,读者可以看到,内山完造眼中的中国非常具有画面感,活泼、生动,真实、真切,不一定是高谈阔论,但凡他所见,常有一矢中的之感,我们中国人所熟视无睹的东西(比如书中谈到的“帮”和“吃教”),经他点出,令人豁然开朗或者令人汗下。鲁迅说,“内山氏的书,是别一种目的,他所举种种,在未曾揭出之前,我们自己是不觉得的,所以有趣,但倘以此自足,却有害。”80年过去,内山完造看到的问题依然摆在那里,仿佛感觉得到作者那双犀利的眼睛仍在直视着我们。

戴季陶在1928年写的《日本论》里曾严厉地说:

“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几百次,装在试验管里化验了几千几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

戴季陶是对的。中国人那时对日本的研究泛善可陈。有名的著作,除了《日本论》恐怕就是蒋百里的《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此书先在汉口《大公报》连载,1938年9月初版。作者分析日本的民族心理、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犀利而激昂,直率而带嘲讽,在抗战伊始对提升国民的士气起了重要作用。1938年11月蒋百里先生英年早逝,黄炎培在挽联中褒扬:“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历史学家黄仁宇在《对日本之好勇而不必好血》一文中说:“1937年,中国被逼作战,无全盘作战计划,无财政准备,无友邦支援。当日的决策,可以说完全依赖前述蒋百里的十四字秘诀:‘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他讲和。’”这14个字,正是《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的结尾!

一个是一个日本人看中国,一个是一个中国人看日本,编者有意把这两本小册子合编在一起,希望您喜欢。

编者

后记

这本书的故事

在去年11月11日那天下午,我在柏林近郊“绿林”中散步,心里胡思乱想,又是旧习惯不适于新环境——看手表不过五点,但忘记了柏林冬天的早黑——结果迷失道路,走了两点多钟,找不到回家的路,不免有点心慌。但是远远地望见了一个灯,只好向着那灯光走找人家问路,哪知道灯光却在小湖对面,又沿湖绕了一大圈,才到目的地。黑夜敲门(实在不过八点半),居然出来了一位老者,他的须发如银之白,他的两颊如婴之红,简直像仙人一般。他告诉我怎样走,那样转弯,我那时仍旧弄不清楚。忽然心机一转,问他有电话没有,他说:“有。”我说那费心打电话叫一部车子能来罢,他说那么请客厅坐一坐等车。一进客厅就看见他许多中国日本的陈设,我同他就谈起东方事情来,哪知道这位红颜白发的仙人,他的东方知识比我更来得高明。凡我所知道的他没有不知道。他所知道的,我却不能像他那样深刻。比方说“日本人不知道中国文化”等类!他还有日本《古事记研究》一稿,我看了竟是茫无头绪。我十二分佩服他,从此就定了极深切的交情。这本书是我从他笔记中间片段片段的摘出来而稍加以整理的。现在不敢自私,把他公表,不久德文原本也快将出来。我临走的时候,他送我行,而且郑重地告诉我: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

民国二十八年八月谷旦蒋方震于汉口(完)

书评(媒体评论)

著者是二十年以上,生活于中国,到各处去旅行,接触了各阶层的人们的,所以来写这样的漫文,我以为实在是适当的人物。事实胜于雄辩,这些漫文,不是的确放着一种异彩吗?

——鲁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3: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