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富有的男人要娶美丽的女人?居支配地位的女人就会生儿子吗?性别带来怎样的进化优势和困扰?马特·里德利编著的《性别的历史》一本书破解所有你不知道的性别的秘密!本书告诉你关于性别的一切科学原理和趣闻轶事,探讨两性如何利用性别优势和规避性别困扰,揭示性别研究、性别心理和人性演化的根本规律。
| 书名 | 性别的历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 作者 | (英)马特·里德利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富有的男人要娶美丽的女人?居支配地位的女人就会生儿子吗?性别带来怎样的进化优势和困扰?马特·里德利编著的《性别的历史》一本书破解所有你不知道的性别的秘密!本书告诉你关于性别的一切科学原理和趣闻轶事,探讨两性如何利用性别优势和规避性别困扰,揭示性别研究、性别心理和人性演化的根本规律。 内容推荐 马特·里德利编著的《性别的历史》是一部结合生物进化、文化研究和心理学方法来探讨人类情感与两性关系的通俗作品。作者以经典文学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红色皇后”现象作为比喻,提出人类两性在进化中的策略就像一场你来我往的精妙博弈,并在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具体形式。作者层层说理又援引各学科成果、文化传统和社会现象,揭示了隐藏的心理规律和人性演化规律,并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读来饶有趣味,是结合科普和社会学、心理学、婚姻两性文化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目录 第一章 人性 先天与后天 社会中的个体 为何如此? 矛盾与合作 选择 第二章 未知的谜团 怀孕的处女 性和自由贸易 人类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对个体的重新探索 无知的挑衅 超级副本理论 相机和齿轮 第三章 寄生物的力量 略有不同的艺术 纠缠的河岸 “红色皇后” 智慧的斗争 人造病毒 拾起DNA之锁 性和疫苗的相似之处 威廉哈密顿和寄生物的力量 高海拔地区的性 无性的蜗牛 寻求不稳定性 蛭形轮虫之谜 第四章 基因变异与性别 人类为什么不是雌雄同体? 没有后代的亚伯 赞扬单边解除武装 精子的安全“性”技巧 做决定的时刻 纯种火鸡 旅鼠的字母角逐游戏 是抽奖还是选择 嫡长子和灵长目动物学 居支配地位的女人就会生儿子吗? 出售性别 理性的综合结论 第五章 孔雀的故事 爱是理性的吗? 装饰和考究 战胜或追求 专制的时尚 耗尽的基因 蒙太古和凯普莱特 选择廉价吗? 装饰的障碍 布满虱子的雄性 对称的美 诚实的原鸡 为什么年轻女人都有纤细的腰身? 咯咯叫的青蛙 莫扎特和黑羽椋鸟之歌 有缺陷的广告商 有人性的孔雀 第六章 一夫多妻制与男性的本质 人类也是一种动物 婚姻的意义 女人暗送秋波,男人公开追求 女性主义和瓣蹼鹬 同性恋滥交的意义 后宫和财富 为什么上演性独占? 是猎人还是采集者 金钱和性 “性”意盎然的帝王 暴力的收获 一夫一妻制的民主主义者 第七章 一夫一妻制与女性的本质 婚姻强迫症 希律王效应 私生鸟 爱玛包法利夫人与雌燕 通奸妄想症 为什么韵律的方式无效 麻雀战争 绿眼睛的怪兽 典雅的爱情 达尔文主义史 第八章 性心理 平等还是相同? 男人和读图能力 先天基础上的后天培养 荷尔蒙和大脑 糖和香料 性别主义和基布兹生活 女权主义和决定论 男同性恋的成因 为什么富有的男人要娶美丽的女人? 挑剔的男人 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 第九章 美丽的用途 美丽的普遍性 弗洛伊德和乱伦禁忌 教老鸟用新招 极瘦的女人 身份意识 为什么腰围很重要 年轻等于美丽吗? 让上千条船启航的美腿 性格 时尚业 荒唐的性完美主义 第十章 智慧的棋局 猿类的成功 学习的神话 教养并不一定违背天性 心智程序 工具制造者的神话 幼猿 八卦心得 机智和性感 为青春而着迷 停滞 后记 自我驯化的猿类 试读章节 生物学家们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他们认为进化的过程是由个体的经历累积而成的,就是所谓的“用进废退”理论。让一巴普蒂斯特·拉马克(Jean—Baptiste Lamarck)对此阐述得最为明确而具体,达尔文偶尔也会引用该理论。经典的例子就是:铁匠的儿子一出生就继承了父亲强劲的臂力。现在我们知道拉马克的理论是立不住脚的,因为人体就好像蛋糕,每种口味的蛋糕自有它特殊的配料,不会因为蛋糕师傅把蛋糕的形状改变了,而导致其口味也随之变化。达尔文的德国支持者奥古斯特·魏斯曼(August Weismann)在1880年出版的书中,首次挑战拉马克这一理论。他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就是所有性生物的性细胞,即精子和卵子,从出生起就独立于体细胞而存在并发育。他写道:我相信在卵子变为生物体的过程中,有一小部分没有改变的遗传物质保留了下来,这些遗传物质成为新的生命体胚胎的基础。这种遗传过程,确保这些遗传物质得以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换句话说,就是你的遗传基因来自你妈妈的卵巢,而和她的身心变化毫无关系(当然我们不排除后天因素可以影响你的发育,比如,你妈妈如果有毒瘾或酗酒,那么无疑会影响你的健康)。“人之初,性本善”,魏斯曼的理论当时遭到了唾弃与鄙薄,但随着基因与DNA的发现,还有一系列关于基因密码与传递的研究,都验证了魏斯曼的理论是正确的。生殖细胞的确与身体的其他部分相分离。 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谜团才逐渐被解开。牛津大学的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I)awkins)卓有成效地指出,人体本身不是“复印机”,可以复制与遗传的是基因,所以人体本身只是基因在延续进化过程中的一个载体。如果人体做出符合基因规律的选择,比如正常的饮食、性生活及抚养子女,那么基因就会“长命百岁”。只有使基因延绵不息的生物体才能存在下去,违背规律者难逃灰飞烟灭的命运。 从那以后,道金斯所捍卫的这个理论给生物学带来了质的变化。一门本质上描述性的科学——尽管达尔文对其做了些改变——从此着重于研究生物功能。这一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汽车工程师不可能在描述一辆车的发动机的时候不提及它的功能(转动车轮),同样的道理,生物学家也不可能单纯地描述胃却不提及胃的功能(消化食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动物行为学和人类行为学专业的学生都只局限于描述他们所发现的现象,而对于其功能却只字不提。幸好以基因为中心的观点永久地改变了这一切;20世纪80年代,关于一切动物繁殖的研究都围绕着基因的优胜劣汰;到了90年代,人类是唯一幸免于基因优胜劣汰的物种,这一说法变得很荒谬。如果说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跨越了一切障碍成为佼佼者,那必定也是因为人类的基因有其卓越之处。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种种行为符合了基因复制的规律,于是人类的基因得以传承、发展为今天的模样。 在300万年前到10万年前这段时间中,我们头颅中的大脑是为了探索非洲热带草原而设计的。约10万年前,我的祖先迁徙到欧洲(我是欧洲血统的白种人)。短时问内,他们进化了一系列生理特征来适应北纬地区缺少阳光的气候——白色的皮肤用来预防佝偻病,男性的络腮胡以及良好的循环系统用来抵御霜冻。但大部分特征依然如故:他们的头颅尺寸、身体比例以及牙齿与10万年前的祖先,甚至与更久远的南非部落的祖先大致相同。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大脑并没有多大的变化。10万年看似很长,其实也只有3000个世代,对于整个进化史来说就是弹指一挥间,近似于细菌生命中一天半的时问。我们可以说欧洲人和非洲人没有天壤之别,大家都会去打猎、种庄稼,都生活在社会群体里,孩子在成人以前都依靠父母,都使用工具,智慧都经由复杂的语言而世代相传。而那些所谓更高级的农业、金属工具和文字等出现还不到300个世代,还不足以在心智上留下深刻痕迹。 P7-8 序言 这本书绝对是集思广益的结果——我本人的观点很少。科普作家一贯被视为高智商的抄袭者,他们善于从那些忙于思考而无暇发表高见的思想者那里挖掘材料,并归纳到自己的书里。能把每章写得比我更好的人大有人在,但我自认为是能够谋划全篇的那个人。当然这是我自我安慰的一种说法。总的来说,我的角色就是把别人发现的一块块零碎骨骼,拼凑成它的原始模样。但我仍然对那些被我“抄袭”过的人表示深深的感激。在做调查的过程中,我采访了60多个人,他们对调查所表现出的尊重、耐心和对世界的强烈好奇心让我感动。我和其中的很多人成了朋友。我尤其想感谢那些忍受我“死缠烂打”般的追问,直到让我搞清楚他们想法的人:劳拉·贝齐格,拿破仑·沙尼翁,雷德·考斯米德,海伦娜·克罗宁,威廉·哈密顿,劳伦斯·赫斯特,博比·洛,安德鲁·波米安可夫斯基,唐纳德·西蒙斯,约翰·图比…… 我还要真诚地感谢那些同意接受面对面采访或电话访谈的朋友们,一共同时我也要真诚感谢那些与我通信交流或为我提供论文和书籍的朋友们,一共10位。感谢在我完成书稿之后给我评价和建议的63名朋友。还有一些朋友帮助我阅读各章节的初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这些工作耗费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对我来说可谓弥足珍贵。 我同样感谢我的妻子和经纪人对我的无限支持与鼓励,我也要感谢那只松鼠,在我写作时它会时常出现在窗边陪伴我,只是我还不知道它是雄还是雌。 后记 对人性的研究目前处在与人类基因组研究同样的初级阶段。打个比方,这就像希罗多德时代绘制的世界地图在整个地图测绘发展史所处的那个阶段差不多。我们已经知道一些带细节的碎片,也知道几处大概轮廓,但是还有更多的惊喜伴随着大量错误在前方等着我们。如果我们能挣脱先天和后天的教条纷争,就能逐渐解开剩下的谜团。 但是,就像16世纪的地理学家墨卡托(Mercator)在正确认识经度和纬度之前,无法了解欧洲和非洲的相对大小那样,研究动物非常有助于人性的研究。孤立研究一只松鸡、海象或黑猩猩,不可能让我们了解其社会生活。当然,你可以描绘出大量细节,比如一雌多雄配偶制、性游戏、保护自己的妻妾、分化或融合,但是只有从进化的角度,你才能真正理解这些细节产生的原因,才能看到不同的亲代投入、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饮食结构,以及不同的历史包袱怎样影响和决定着它们的天性。我们不能固执地坚信人类是唯一一种会学习的动物,因而放弃拿人类与其他动物做比较。所以,在这本书里我把人和动物混在一起说,对此没有感到一丝不妥。 文明也不足以拯救我们狭隘的自负。我们就像狗或者牛一样都是驯化的动物,可能程度更甚。我们继承并发展了更新世的祖先具有的那些特征,就像我们从古代野牛驯化培育出现在的牛。而当你深入研究一头牛的时候,依旧可以从中发现古代野牛的影子。把一群奶牛放归森林,它们很快就恢复多偶杂交的习性,其中的雄性也会争夺权位。如果让狗自由发展,它也会成为领地群居动物,由族群中的长者垄断生育权力。如果让一群年轻美国人到非洲大草原求生,他们却无法重现当年祖先的生活方式。确实,他们也许会饿死,因为在上千年里,人类是按照文化传统去获得食物和生活的。但他们也不会发明一种完全非人的社会组织模式,每种自由社区实验都表明(包括俄勒冈的拉杰尼什普拉姆社区。),聚居人群总是会发展出某种等级制度,并按占有型性关系进行分化。 人类是一种自我驯养的动物,是一种哺乳动物,一种猿类,一种会社交的猿类。这种猿类在交往中,男性主动追求,而女性会离开出生时的群体。这种猿类,男性捕猎,女性采集。这种猿类,男性之间有等级划分而女性大多处于平等地位。男性会做出巨大的投入,通过提供食物,保护和陪伴来养育自己的后代。这种猿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多数男性会有外遇,少数的男性会有很多个妻子。女性如果和地位低的男性结为伴侣,通常会背叛自己的丈夫以便得到地位高的男性的基因。这种猿,两性对彼此极为挑剔,因此很多雌性特征(嘴唇,乳房,腰身)和两性的大脑(歌唱,竞争的野心,追求地位)都是为了争夺配偶而进化来的。他们还发展出一系列非凡的新本能,如用联想来学习,用语言来交流,传承经验。但他们依旧是一种猿类。 也许本书一半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人类科学的历史本来就并不令人振奋,从高尔顿的优生论、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涂尔干的社会学、弥得的文化人类学、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皮亚杰的早期学习,到威尔森的社会生物学,在回顾中都充满了让人迷惑的错误和虚假。无疑,红色皇后理论不过是这场不完美叙述的另一章,它的政治倾向和它所挑战的既得利益会对之前的人性研究造成冲击,自诩为政治修正的西方的文化改革无疑会扼杀它不喜欢的探询,比如对男女心智差异的研究。有时候,我感觉我们注定不会真正地读懂自己,因为我们会本能地使所有的质询带上那些本能的特点——野心、不合逻辑、控制心强和宗教色彩。就像苏格兰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大卫·休谟说的那样:“从来没有一部文学著作像我的《人性论》那样不幸,它在媒体面前出生的瞬问就已经死亡了。” 但我仍记得,从休谟的时代到今天为止,我们取得了多大的进步,向彻底了解人性又接近了多少步。我们也许永远不会到达最终目的地,但或许这样最好。只要我们无尽地探索,不停地问“为什么”,我们就有了一个高尚的目的。 书评(媒体评论) 科普作家里德利称,甚至人类引以为傲的理智也受到性别演化的巨大影响,这是非常有趣的观点。 ——美国《出版人周刊》 这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文字表达明晰、推理妙趣横生。其坦率的风格也许会挑战某些读者的成见。 ——美国《图书馆杂志》 两性间的战争就像《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著名场景——爱丽丝和红色皇后拼命向前奔跑,却仍停留在原地。前《经济学人》编辑里德利以此悖论巧妙地展示了两性间的博弈塑造人性的过程。 ——美国《柯克斯书评》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