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升级版)/新家庭书架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朱自清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众所周知,朱自清是一位真挚细腻的文学大师,其散文作品被看做是娴熟使用白话文的典范,而且直至今天仍然是对读者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散文范本:他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建立了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他为我们留下了朴素动人的《背影》、轻盈凝练的《匆匆》、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委婉真挚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升级版)》精选了他各种经典的散文。

内容推荐

  从销售上千万册的家庭书架中精选、修订而成,其中既有蒙学经典、名家名作、经典名著,也有健康生活、礼仪习惯、人生励志等轻松阅读、健身健心的实用图书。它是百姓生活好帮手,身边的实用百科,是读经典,赏美文,品味生活的小书架,也是养成好习惯,促进思考,励志人生的轻松阅读伴侣。《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升级版)》精选了他的散文,作者的散文脉络清晰、结构缜密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知和精确的观察力,也使他总能巧妙地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事物之中,构成细密、淡雅、浑圆的意境。

目录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州的踪迹

 (一)“月朦胧,鸟朦胧,

帘卷海棠红”

 (二)绿

 (三)白水涤

 (四)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旅行杂记

 (一)殷勤的招待

 (二)“躬逢其盛”

 (三)第三人称

◆航船中的文明

◆白马湖

◆春晖的一月

◆说扬州

◆扬州的夏日

◆南京

◆蒙自杂记

◆初到清华记

◆潭柘寺戒坛寺

◆松堂游记

◆海行杂记

◆重庆行记

 (一)飞

 (二)热

 (三)行

 (四)衣

◆西行通讯

 (—)

 (二)

◆威尼斯

◆巴黎

◆荷兰

◆莱茵河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柏林

◆德瑞司登

◆文人宅

◆三家书店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歌声

◆匆匆

◆背影

◆荷塘月色

◆春

◆看花

◆冬天

◆一封信

◆我是扬州人

◆女人

◆房东太太

◆飘零

▲择偶记

◆儿女

◆阿河

◆吃的

◆买书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乞丐

◆圣诞节

◆说梦

◆撩天儿

◆谈抽烟

◆刹那

◆给亡妇

◆白采

◆怀魏握青君

◆哀韦杰三君

◆我所见的叶圣陶

◆教育家的夏丐尊先生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

 的作者——李健吾先生

◆《子夜》 

◆读《心病》 

◆《背影》序

◆《梅花》后记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子恺画集》跋

◆《粤东之风》序

◆《燕知草》序

◆《老张的哲学》与《赵彳曰》

◆《谈美》序 

◆《文心》序

◆写作杂谈

◆短长书

◆很好

◆赠言

◆低级趣味

◆憎

◆沉默

◆父母的责任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

 ——悼闻一多先生

 (一)

 (二)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论自己

◆论别人

◆论诚意

◆论做作

◆论气节

◆论老实话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论说话的多少

◆论东西

◆论吃饭

◆论青年

◆论青年读书风气

◆论白话

—读《南北极》与

《小彼得》的感想

◆论百读不厌

◆论雅俗共赏

试读章节

(二)“躬逢其盛”

七月二日的晚上,花了约莫一点钟的时间,才在大会注册组买了一张旁听的标识。这个标识很不漂亮,但颇有实用。七月三日早晨的年会开幕大典,我得躬逢其盛,全靠着它呢。

七月三日的早晨,大雨倾盆而下。这次大典在中正街公共讲演厅举行。该厅离我所住的地方有六七里路远;但我终于冒了狂风暴雨,乘了黄包车赴会。在这一点上,我的热心决不下于社员诸君的。

到了会场门首,早已停着许多汽车,马车;我知道这确乎是大典了。走进会场,坐定细看,一切都很从容,似乎离开会的时间还远得很呢!——虽然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楼上正中是女宾席,似乎很是寥寥;两旁都是军警席——正和楼下的两旁一样。一个黑色的警察,间着一个灰色的兵士,静默的立着。他们大概不是来听讲的,因为既没有赛磁的社员徽章,又没有和我一样的旁听标识,而且也没有真正的“席”——坐位。(我所谓“军警席”,是就实际而言,当时场中并无此项名义,合行声明。)听说督军省长都要“驾临”该场;他们原是保卫“两长”来的,他们原是监视我们来的,好一个武装的会场!

那时“两长”未到,盛会还未开场;我们忽然要做学生了!一位教员风的女士走上台来,像一道光闪在听众的眼前;她请大家练习《尽力中华》歌。大家茫然的立起,跟着她唱。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有些人不敢高唱,有些人竞唱不出。所以唱完的时候,她温和地笑着向大家说:“这回太低了,等等再唱一回。”她轻轻的鞠了躬,走了。等了一等,她果然又来了。说完“一——二——三——四”之后,《尽力中华》的歌声果然很响地起来了。她将左手插在腰问,右手上下的挥着,表示节拍;挥手的时候,腰部以上也随着微微的向左右倾侧,显出极为柔软的曲线;她的头略略偏右仰着,嘴唇轻轻的动着,嘴唇以上,尽是微笑。唱完时。她仍笑着说,“好些了,等等再唱。”再唱的时候,她拍着两手。发出清脆的响声,其余和前回 样。唱完,她立刻又“一——二——三——四”的要大家唱。大家似乎很惊愕,似乎 她真看得大家和学生一样了;但是半秒钟的惊愕与不耐以后,终于又唱起来了——自然有一部分人,因疲倦而休息。于是大家的临时的学生时代告终。不一会,场中忽然纷扰,大家的视线都集中在东北角上;这是齐督军,韩省长来了,开会的时间真到了!

空空的讲坛上,这时竞济济一台了。正中有三张椅子,两旁各有一排椅子。正中的三人是齐燮元,韩国钧,另有一个西装少年;后来他演说,才知是“高督办”——就是讳“恩洪”的了——的代表。这三人端坐在台的正中,使我联想到大雄宝殿上的三尊佛像;他们虽坦然的坐着,我却无端的为他们“隍恐”着。——于是开会了,照着秩序单进行。详细的情形,有各报记述可看,毋庸在下再来饶舌。现在单表齐燮元,韩国钧和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博士的高论。齐燮元究竟是督军兼巡阅使,他的声音是加倍的洪亮;那时场中也特别肃静——齐燮元究竟与众不同呀!他咬字眼儿真咬得清白;他的话是“字本位”,是一个字一个字吐出来的。字与字间的时距,我不能指明,只觉比普通人说话延长罢了;最令我惊异而且焦躁的,是有几句说完之后。那时我总以为第二句应该开始了,岂知一等不来,二等不至,三等不到;他是在唱歌呢,这儿碰着全休A{fT!等到三等等完,四拍拍毕,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才姗姗的来了。这其间至少有一分钟;要用主观的计时法,简直可说足有五分钟!说来说去,究竟他说的是什么呢?我恭恭敬敬的答道:半篇八股!他用拆字法将“中华教育改进社”一题拆为四段:先做“教育”二字,是为第一股;次做“教育改进”,是为第二股;“中华教育改进”是第三股;加上“社”字,是第四股。层层递进,如他由督军而升巡阅使一样。齐燮元本是廪贡生,这类文章本是他的拿手戏;只因时代维新,不免也要改良一番,才好应世;八股只剩了四股,大约便是为此了。最教我不忘记的,是他说完后的那一鞠躬。那一鞠躬真是与众不同,鞠下去时,上半身全与讲桌平行,我们只看见他一头的黑发;他然后慢慢的立起退下。这其问费了普通人三个一鞠躬的时间,是的的确确的。接着便是韩国钧了。他有一篇改进社开会词,是开会前已分发了的。里面曾有一节,论及现在学风的不良,颇有痛心疾首之概。我很想听听他的高见。但他却不曾照本宣扬,他这时另有一番说话。他也经过了许多时间;但不知是我的精神不济,还是另有原因,我毫没有领会他的意思。只有煞尾的时候,他提高了喉咙,我也竖起了耳朵,这才听见他的警句了。他说:“现在政治上南北是不统一的。今天到会诸君,却南北都有,同以研究教育为职志,毫无畛域之见。可见统一是要靠文化的,不能靠武力!”这最后一句话确是漂亮,赢得如雷的掌声和许多轻微的赞叹。他便在掌声里退下,这时我们所注意的,是在他肘腋之旁的齐燮元;可惜我眼睛不佳,不能看到他面部的变化,因而他的心情也不能详说:这是很遗憾的。于是——是我行文的“于是”,不是事实的“于是”,请注意——来了郭秉文博士。他说,我只记得他说:“青年的思想应稳健,正确。”旁边有一位告诉我说:“这是齐燮元的话。”但我却发见了,这也是韩国钧的话,便是开会辞里所说的。究竟是谁的话呢?或者是“英雄所见,大略相同”吗?这却要请问郭博士自己了。但我不能明白:什么思想才算正确和稳健呢?郭博士的演说里不曾下注脚,我也只好终于莫测高深了。

还有一事,不可不记。在那些点缀会场的警察中,有一个瘦长的,始终笔直的站着,几乎不曾移过一步,真像石像一般,有着可怕的静默。我最佩服他那昂着的头和垂着的手;那天真苦了他们三位了!另有一个警官,也颇可观。他那肥硕的身体,凸出的肚皮,老是背着的双手,和那微微仰起的下巴,高高翘着的仁丹胡子,以及胸前累累挂着的徽章——那天场中,这后两件是他所独有的——都显出他的身份和骄傲。他在楼下左旁往来的徘徊着,似乎在督率着他的部下。我不能忘记他。

(三)第三人称

七月廿日,正式开会。社员全体大会外,便是许多分组会议。我们知道全体大会不过是那么回事,值得注意的是后者。我因为也忝然的做了国文教师,便决然无疑地投到国语教学组旁听。不幸听了一次,便生了病,不能再去。那一次所议的是“采用他,她,牛也案”(大意如此,原文忘记了);足足议了两个半钟头,才算不解决地解决了。这次讨论,总算详细已极,无微不至;在讨论时,很有几位英雄,舌本翻澜,妙绪环涌,使得我茅塞顿开,摇头佩服。这不可以不记。

其实我第一先应该佩服提案的人!在现在大家已经“采用”“他,她,牝”的时候,他才从容不迫地提出了这件议案,真可算得老成持重,“不敢为天下先”,确遵老子遗训的了。在我们礼义之邦,无论何处,时间先生总是要先请一步的;所以这件议案不因为他的从容而被忽视,反因为他的从容而被尊崇,这就是所谓“让德”。且看当日之情形,谁不兴高而采烈?便可见该议案的号召之力了……

P33-35

序言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朱自清散文便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可以说,他是极少数能熟练驾驭新文学语言,写出语言和结构均趋于完美的散文大家,其散文精品可与古典散文名著比肩。无论是学校选讲范文,还是编文学史,朱自清散文都是选家最为倚重的必选篇目。

“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白话文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并迅速取代了文言文,但新的语言形态作为一个全新的艺术建构T程却任重道远。尽管作家们都采用新文学语言写作,但能够娴熟使用白话文写作的作家却并不多。他们的文章或者是半文半白,即含有文言成分的白话;或是带有洋味的白话,即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形成的白话——二者共同的弱点就是“打不进民间去”(杨振声语)。杨振声在《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中曾提到“自新文学运动以来,一般最大的缺陷是对于文学所用的语言缺乏研究和努力”,但是朱自清先生“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

诚如杨振声所言,朱自清作为一个学者型作家,对口语体语言很有研究。他追求一种“求真化俗”的文学语言,认为新文学语言要如实和直接地表现人生,只有行文自然、亲切方可收到化俗的效果,使新文学的读者群和影响范围都不断扩大。因此,朱自清从创作伊始,便注重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并尤其留意北平的方言,以北平话做底子,执着地进行着文学语言口语化的创作实践。

叶圣陶对朱自清的散文有这样的赞誉:“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参看《朱佩弦先生》)无论是清新感人、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背影》,还是明净幽远、意境卓绝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文字几乎全用口语,虽说仍是知识分子化的口语,却清秀精到、雅俗共赏。这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更多的读者。

从表现形式上,他的散文脉络清晰、结构缜密,严谨的写作态度使朱自清的散文始终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对声音、色彩的敏锐感知和精确的观察力,也使他总能巧妙地把自己的感情融人到千姿百态、或动或静的事物之中,构成细密、淡雅、浑圆的意境。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无疑为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表现内容方面,朱自清于散文美学范畴提出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命题。他以完美的艺术形式淋漓尽致地再现自己全部的生命空间,展现了他的主观深层世界,从 而为现代散文提供了崭新的审美内容。这种执着表现人生的态度和自觉的审美追求,也是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美学的又一大贡献。

在本次选本中,我们把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精品重新汇编整理,从他以前的散文集中分门别类,遴选出最经典的篇目,集成《朱自清散文经典全集》一书,相信那些浸润着作者广博的智识、深厚的学养的文章定能如朱自清本人的初衷那样“获得广大的群众”。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21:3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