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张古山学邓艾
张灵甫在战场上展露他出色的军事才华是在1938年10月的“万家岭大捷”之战中的关键环节张古山战斗。之前他虽小有名气,却不是因为军功。
张古山这一战有个大背景,那就是武汉会战。
日军占领南京、徐州之后,下一个战略目标就是武汉。日军认为拿下武汉,基本上就可以把我国军队的主力打残打没,迫降蒋介石。即便蒋介石不降,也把他撵到西南一隅,降为“地方政府”。
南京失陷以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政府各部门以及东部的工厂、物资都要从武汉转运。蒋介石也不是一下子就躲到了重庆后方,而是驻跸武汉,居中调度,武汉一时成了实际上的战时之都。是战时之都,就不能轻易放弃。守得住,固然好;守不住,也要争取时间完成内迁,为实现战略上长期持久抗战做准备。守得住守不住,蒋介石都没打算降,战端一开,“七七事变”的第二天,在蒋介石庐山的宅邸美庐别墅,我国当时的大战略家、蒋介石的超级智囊蒋百里,就为蒋介石设计好了对日作战的战略构想:“将日军拖人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蒋百里还叮嘱蒋介石:“对日作战,不论打到什么地步,穷尽输光不要紧,最终底牌就是不要向日本妥协,唯有长期抗战,才能把日本打垮。一言以蔽之,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介石对蒋百里的预断深以为然。
武汉怎么守呢?蒋介石这次吸取了战上海、守南京的教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确立了“应战于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思想,以武汉为核心,以豫南、皖南、湘北、赣北为广阔的外围战场。
日军溯江而上,攻取武汉,打头阵的急先锋是波田支队。这个波田支队说起来令人有些不是滋味,它是日本据台期间在台湾征召的由台湾籍青年编组的部队。士兵都是中国人,军官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这支部队名为一个支队,实有兵力2万余人,士卒作战凶狠,强悍骁勇,加之特、海、空多兵种配置完备,实力与日甲种师团不相颉颃。其长官也是高配,军衔比旅团长还要高一级,直接由波田重一中将担任。波田重一跟汤恩伯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是日本军界的佼佼者,多谋善断,能征惯战。
这样一支虎狼之师,自1938年6月,一路西进,势如破竹,攻势凌厉,陷安庆,拔马当,占湖口,破九江,打得蒋介石七窍生烟,仅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就使武汉门户洞开。
敌寇夺取九江之后,并没有急着西向径取武汉,而是一边清除我国军队在长江里布下的障碍,一边集结兵力、积聚力量。7月4日,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烟俊六把第6师团、第9师团、第27师团、第101师团、第106师团,以及波田支队整合成第ll军,担任西犯武汉的南路作战任务。 7月15日,日第11军司令官上任,他就是近代史上频频出现且臭名昭著的冈村宁次。冈村宁次与永田铁山、小烟敏四郎号称日本昭和军阀里的“三羽乌”。乌鸦是日本人太阳崇拜中的神鸟,“三羽乌”是来源于日本曲艺的日文习语,类似汉语的“三杰”“三雄”。冈村宁次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确实有两下子。彭德怀曾经很客观地评价他说:“冈村这个家伙是很厉害的一个人。他有许多地方也值得我们学习的。……冈村有很多本事,能实事求是,细致周密。每次进攻,他都要调查半年之久,做准备工作。……他不出风头,不多讲话,不粗暴,你从他的讲话里看不出他的动向来。他经常广泛地收集我们的东西,研究我们的东西。他是朝鲜、东北的参谋长(实际是副参谋长),老练得很,是历来华北驻屯军六个司令官里最厉害的一个。”①
正因为他“最厉害”,他成了裕仁的亲信,平步青云,被重用为第11军的司令官,以中将军衔统御6个同样是以中将军衔任主官的师团级部队。
这6个师团级部队里,除波田支队,第6、9、27师团是常设师团,第101、106师团是特设师团。日军常设师团和特设师团的区隔以100为界,番号过百的为特设师团。特设师团在人员数量及武器装备上与常设师团没多大差别,所差的在于质量。常设师团上上下下全是现役军人。特设师团不同,一个步兵联队里只有联队长、大队长及联队副官是现役军人,其他全是预备役士兵和十几年没摸过枪杆子的退伍老兵。特设师团投入中国战场之前,训练少,有家有口的老兵顾虑也多,战力大为逊色。如果日军常设师团战力为100的话,特设师团只是62。而我国军队就更差了,战力只相当于16。
冈村宁次到第11军任职后,先烧了新官上任后的前两把火:夺了九江,占了瑞昌。接着下一个目标研究来研究去,没敢全力向西打,因为他发现南浔路的崇山峻岭中趴着薛岳统御的16个师。这16个师中有不少我国的精锐部队。如果他不管不顾西进,薛岳挥兵击其侧背,截断他的退路,他的15万人将面临被我国军队大包围的不利境地。
P11-14
2015年1月23日,一则关于迁葬张灵甫遗骨被索要鉴定费的新闻,在中国新闻网、人民网、新浪新闻、凤凰资讯、财经网、《华商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刊发,引发公众的广泛热议。有的网民说张灵甫埋骨在南京,有的说葬在野猪旺村外的小山岗上,有的说张灵甫是抗战英雄,有的说他是内战刽子手。张灵甫战殒已经过去近70年了,国民党军有上千名将军、师长,为何张灵甫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
在我们正式讲述张灵甫之前,先讲一个1948年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粟裕的故事。
毛泽东对粟裕说:“去年,也是在这个宜人的5月,你们在山东打了一仗……”
“在孟良崮。”粟裕回应。
“战果如何?”
“全歼74师,击毙敌酋张灵甫。”
毛泽东含笑鼓掌:“你们那样果敢、迅猛地消灭了74师,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有两个人没想到,一个是……”
粟裕脱口而出:“蒋介石。他大喊,我的精锐之师遭此惨败,实在没想到。”
毛泽东:“还有一个人呢?”
粟裕:“陈诚?”
毛泽东:“不足挂齿。”
粟裕:“何应钦?”
毛洋东:“何足道哉。”
粟裕:“白崇禧?”
毛泽东:“离题千里了。”
粟裕:“那么是谁呢?”
毛泽东:“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毛泽东!”
这是一个见诸史籍的真实对话。我们知道从红军时期开始,国共真刀真枪交手二十几年,别说一个国民党军的师长,就是军长、司令乃至某路军总指挥,被共产党军队活捉击毙的也是大有人在,毛泽东何时拊掌口称“他没想到”哇。张灵甫到底是何方神圣,灭了他,能令气吞山河的毛泽东如此津津乐道呢?
我们再来看看张灵甫战死后,蒋介石在1947年5月29日发出的《为追念张灵甫师长“剿匪”成仁通告国军官兵》一文,读完它就能找到答案。
“查共党蓄谋,毁灭国家,制造赤化,挟其绝灭人性之暴力集团,实行全面‘叛乱’,中央鉴于战后人民之疾苦,国力之损耗,非统一莫由图存,非安定莫由建设,不惜再三忍让,委曲求全,冀能获致苏息生养之机,俾免陷于万劫不复之地。无如‘奸党’暴乱成性,迄无悔祸之诚,中央为保障国家之统一,拯救人民于水火,万不得已,乃实施军事t绥靖’,以挽救国家之危机,保全抗战之成果,凡此苦心孤诣,余已掬诚昭告我全国同胞暨我忠勇之将士,顾自国军进行‘绥靖’以来,赤焰猖獗,迄未少戢,以我绝对优势之革命武力,竟每为乌合之众所陷害,此中原因,或以谍报不确,地形不明,或以研究不足,部署错误,驯至精神不振,行动萎靡,士气低落,影响作战力量,虽亦为其重要因素;然究其最大缺点,厥为各级指挥官每存苟且自保之妄念,既乏敌忾同仇之认识,更无协同一致之精神,坐是为敌所制,以致各个击破者,实为我军各将领取辱召祸最大之原因。若其不惜牺牲一己,以策全局之安危,牺牲本军以赴友军之急难,而确能至死不屈,舍身取义,如我陆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全体官兵,在最近鲁南一役之壮烈殉职者,实为国军截击‘奸党’以来最悲壮之史诗,亦为我革命军人莫大之光荣。查该师此次乘胜深入‘敌巢’,当进至坦埠附近地区,遭遇敌四个纵队以上之兵力,血战凡四昼夜,前仆后继,裹伤浴血,愈战愈坚,寻以众寡势殊,奉令退守孟良崮之高地,该地石崖层叠,目标暴露,形成弹巢,数日之间,死亡相继,饮水断绝,粮弹俱尽,全师孤悬,四面受敌,而该师官兵明知无法达成任务,仍以彻底遵奉命令为职志,一心一德,再接再厉,死守阵地,誓共存亡,卒致当时阵亡者,有副旅长明灿等官兵一万余人,最后不屈相率自戕者,有师长张灵甫、副师长蔡仁杰、旅长卢醒、团长周少宾高级将领凡二十余人。呜呼!悽惨壮烈,可谓史无前例,能不悲哀痛愤,为我忠勇将士复仇雪恨,继承其遗志大业乎!似此临难不苟之正气,见危授命之精神,允足发扬我革命军人之崇高武德,而无愧为我总理三民主义之真实信徒。综览此役战斗被害之经过,详加检讨,实以地形过于恶劣,遂致损失特别惨重,同时友军应援不力,召此惨败,亦为重大原因。中追念忠烈,既深痛悼,尤增愤激,除特对该故师长以下殉职及负伤官兵分别优予褒恤,用昭国家恤典外,另发临时抚恤费五亿圆,抚慰遗族,以示特恤。至于当时之应援各师,其作战不力者,除整编第八十三师师长李天霞已革职拿办,交军法审判外,并将邻近各师长与作战应援有关者,迅即查明责任,依法严处,以昭炯戒。自今以后,务望我全体将士惩前毖后,激发志节,同伸义愤,奋患难相共之精神,祛畏葸卑怯之劣性,果能协同一致,互助不懈,首尾相应,左右相顾,则以我国军雄强之威力,彼‘奸党’一切飘窜偷袭之鬼伎,悉将归于粉碎,永无再逞之时,扫除氛熠,克奏肤功,必可计日而待。所以慰我成仁先烈张师长灵甫等之英灵者在此,所以挽救国家危难湔雪国军耻辱者亦即在此。惟我忠勇许国之全体官兵共勉之!”
……
故事三,来自74师的“解放战士”反戈一击的战斗力。
孟良崮战役后,被俘虏的74师广大士兵,经教育基本上都被我军补入部队。6纵机关有一个排,大部成员都是来自74师。一次在为我军地方工作队担任掩护警卫时,被国民党800多还乡团包围。还乡团是我正规部队也极为头疼的,军事素质虽然不高,但由于大多是逃出解放区的地主分子组成,反共意识极强。这支30人的小队伍与800多亡命徒激战一天,最终竟打跑了还乡团,全排无一伤亡。后来这个排归建时,得到了6纵副司令员皮定均亲自嘉奖。
窥斑知豹,由这样的战士组成的整编第74师战力何其强大。可只有5里宽的天马山阵地,还是以共产党地方武装为主把守的阵地,整编74师、整编83师好几万人东西对攻,两面夹击,为什么三天都撕不开个口子?为什么一旦成为共产党军队的“解放战士”,就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几十?这短时间爆发的战斗激情从何而来呢?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白皮红心”的郭汝瑰将原因归结为“有主义的部队必战胜无主义的部队”。他说的“主义”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说“解放战士”这么短的时间内就都树立起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显然不切合实际,切合的实际是“解放战士”明白了“为谁打仗”。
蒋介石在他的《日记》里自供:“当政20年对于社会与民众福利毫未着手。”反过来,共产党长期以来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就是“社会与民众福利”。1947年孟良崮战役后不久,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大纲》,开始土地改革。千百年来,黔首农夫泣血成川,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的就是土地还家,丰衣足食,过太平日子。为蒋介石打仗,丢的是自家性命,坐享荣华的是腐败官员,只有傻子才肯卖命。现在分到了土地,梦想成真,出身农民、久战思安的解放战士再上战场,那就是为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战,为保卫“胜利果实”而战,岂有不拼死杀敌的道理?这就是“解放战士”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民的“主义”。
《土地法大纲》是一个杠杆,它撬动的是国民党政府的执政基础,撬动的是整个旧中国的封建根基。陈毅在孟良崮战役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对许世友说:“不惜一切代价,把孟良崮拿下来。你们打掉一千,我给你们补一千;打掉两千,我给你们补两千。”底气就在这里。任你张灵甫是军事奇才,是百战名将,为失去民心的腐败政府效愚忠,也免不了灰飞烟灭。
更全面、更详细地了解张灵甫的一生一世,还是让我们先从他在1938年的那场成名之战说起吧。
刘玉浦著的《张灵甫画传》传主是鼎鼎大名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他被称为蒋介石的悍将。他的一生浓墨重彩、迭宕传奇,他早年求学于北京大学,后又报考黄埔军校。他的教育背景涵盖了中国一文一武两大名校。之后,他参加了北伐,参加了中原大战,参加了“追剿”红军,走出校门仅七年就累功升任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团长。
可就在他顺风顺水前程似锦之时,他却枪杀了他的妻子,震惊天下,他也因此被判以重刑。抗日军兴,他脱困囹圄,追随王耀武参加了江淮两岸几乎所有的对日会战,无役不与,无役不伤,甚至战残,成为跛腿将军。赫赫战功使张灵甫逐渐成为蒋介石欣赏的猛将,他所在的七十四军也在一次又一次血拼中摔打成为令日军胆寒的“攻击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把有“御林军”之称的整编七十四师交给了张灵甫,驱策他投身反共战场,充当内战急先锋。他战淮南,陷涟水,克临沂,强悍骄狂,成为我军顽固的对手。直到闻名中外的孟良崮之战,陈粟集中华野主力,才在“万马军中”全歼了整编七十四师。张灵甫兵败自杀。
本书参详了大量史籍,结合严谨的考证,运用通俗易懂的史话体,辅以百余幅历史老照片,不仅钩沉了张灵甫的生平,同时也还原了很多重大战役和历史事件。
论一将成败,品政权兴替。
刘玉浦著的《张灵甫画传》真实还原网际热议十几年、军迷铁粉的蒋介石“御林军”军长张灵甫传奇人生。
张灵甫,负笈北大,毕业黄埔,文墨高手,美颜虎贲。抗战8年,历12场会战,22次战斗,歼敌逾万,重伤5次,轻伤无算,直至战残,真民族英雄;统3万御林军,一战两淮,二略涟水,三困孟良崮,兵败身死,是反共先锋。
史实准确,观点客观,考证严谨,随便哪个战斗作者都要参详大量史籍,做沙盘推衍,复原战斗进程,修订讹误。
运用史话体。史话体就是用通俗活泼的语言讲故事,读起来不干瘪,趣味性强。
配发了百余幅历史老照片,增强了阅读代入感。很多首次公开的老照片,用高克数纯质纸印刷,凸显出高清度,增强了珍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