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东、施琪嘉主编的《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由中德班最具影响力的15位心理学大咖联合撰写,每人一章,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自我的心理治疗成长之路。本书既可以让你进一步认识国内顶级心理学大咖的自我规划、实践和故事,又可以了解到国内心理治疗的前沿和动态。从一个个“自白”中,对心理咨询有更深的认识、对自我成长有更深的感悟、对专业问题有更明确的答案。对于心理学忠实爱好者、心理咨询从业者以及资深心理咨询师,这都是非常好的伴手读物。
| 书名 |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 |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赵旭东、施琪嘉主编的《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经验)》由中德班最具影响力的15位心理学大咖联合撰写,每人一章,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分享自我的心理治疗成长之路。本书既可以让你进一步认识国内顶级心理学大咖的自我规划、实践和故事,又可以了解到国内心理治疗的前沿和动态。从一个个“自白”中,对心理咨询有更深的认识、对自我成长有更深的感悟、对专业问题有更明确的答案。对于心理学忠实爱好者、心理咨询从业者以及资深心理咨询师,这都是非常好的伴手读物。 内容推荐 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是什么人,他们的人生故事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如果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应该从哪里开始才能快速成长并独当一面? 作为个案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与治疗师,如何突破事业发展的瓶颈更上一层楼? 在赵旭东、施琪嘉主编的《我的心理治疗之路》一书中,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不仅立体呈现了心理咨询师与治疗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真实面貌,再现了其鲜为人知且艰难曲折的心路历程,让大众第一次真正了解他们在做什么;还慷慨分享_『自己几十年的成长心得、个案经验和教训,为以心理为志业的读者指出入手点、突破点,帮助他们解决从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一切难点、疑点和盲点,以激励他们快速成长,成为优秀的助人者。 目录 第一章 赵旭东:心理工作者自身的心理健康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如何改善自己的助人能力 助人者的职业倦怠 第二章 张海音:一个精神科医生的心理治疗之旅 我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道路的 我为什么要成为心理咨询师 我的治疗体系和咨询理念 自我感受觉察:个案咨询中最重要的部分 对心理治疗发展的三点思考 年轻的咨询师,我想对你说…… 第三章 刘天君:我为何创立本土化心理治疗技术——移空技术 东方气功与西方催眠的碰撞 创立东方心理治疗技术的原因 东方治疗技术的优越性 什么是移空技术 移空技术的应用案例 第四章 杜亚松:我是如何从事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治疗的 身为儿童青少年工作者,我为何要学习心理治疗知识 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 儿童青少年治疗师的基本素质 儿童最常见的身心问题 第五章 刘丹:我为什么要从事家庭治疗 我为什么对家庭治疗情有独钟 我所接受的家庭治疗学习 家谱图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是怎么做家庭治疗的 跟每一个人建立关系是家庭治疗中最重要的工作 家庭治疗最主要的观察点:关系 第六章 唐登华:我和我的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 我的原生家庭和职业成长之路 我做过的典型个案 主客观分析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第七章 李晓驷:我为什么选择了精神分析 我对精神分析的抗拒和质疑 我为何坚定地走心理治疗之路 我的精神分析的技术和态度 第八章 仇剑崟:女性精神分析之我见 误打误撞走进心理学 在职业成长道路上激流勇进 我对女性精神分析的看法和体会 第九章 张天布:从中德班学员到教员 ——我成为心理治疗师之路 从临床就医中的心身疾病说起 在中德班孕育的精神分析之梦 我对于精神分析的本土化理解 第十章 李孟潮:我的心理治疗研究之路 从自我成长看“功利研究者” 从自我成长看“受伤研究者” “受伤研究者”的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邹政:“色·戒”——咨访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我的职业选择经历 从我的心理历程谈心理咨询师的心理成长 “色·戒”是咨询关系中的永恒主题 真正的咨询应该有的样子 一个好咨询师的自我修养 年轻人,当你准备做咨询师时 第十二章 徐勇:心理治疗为什么可以帮助来访者 心理治疗起作用的关键是什么 矫正性情绪体验 治疗师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治疗师的反移情 第十三章 徐钧: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治疗师 初步了解心理疗法 参加系统的专业训练 咨询师的个案和督导 心理咨询师的自学与自我发展 咨询师自己的生活兴趣和爱好 第十四章 薛伟:成人之旅——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我成为心理咨询师的经历 我眼中的心理咨询 欲望、追逐还是放逐 心理咨询 VS 药物治疗 新手咨询师需要的基本训练和能力 第十五章 施琪嘉:整合之路——如何成为一名忘记学派的治疗师 从事心理治疗的动机 职业动机——创造性 现实动机——兴趣 内在动机——自我体验 心理治疗的学习带给我的收获 试读章节 重新认识我们自己 助人者通常指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社会工作者。我的出身背景是精神科医生,做精神科医生之前做了两年神经科医生,现在在做家庭治疗工作。我的工作经验告诉我,加强自己的心理健康建设很重要。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帮助他人,如果自己被搞得不健康,那就没法开展工作了。 医学教育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心身医学模式,就是要求我们不要只把来访者当作客观的研究对象,还要把他跟我们之间形成的关系和系统当作研究对象。有一句古话,“正人者先正己,助人者先自助”,即我们要有办法帮助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个需要经常补充、修养和保健的对象。 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正视危机,这既是讲给别人听的话,也是我们自己需要注意的问题。正视危机促使我们朝着以人为本的方向成长。在心理咨询中,我们自己就是治疗工具,所以我们要在人格特点中加上心理技巧,这样才能构成治疗条件,达到特定效果。我们在强调重视来访者和社会意义的同时,还要明确我们帮助的人和社会对我们自身有着怎样的意义。 从事心理卫生工作,有几点心理素质比较重要。 第一,既有自我意识,又有价值立场。自我意识涉及哪些问题呢?——我是谁?我跟别人的界限在哪里?我为什么成长为现在的样子?我在多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事情?什么事情对我重要?我做的事情有什么社会性意义?我对别人抱有什么样的信念?这些问题都涉及我们对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助人者先自助,主要涉及我们头脑中的意义系统(meaningsystem)。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视野和格局,知道我们能看到什么、不能看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从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对、错、好、坏的看法会影响我们对来访者说的话、做的事,如果不搞清楚这些问题,很可能会好心做坏事,甚至导致医源性损坏——帮助人的时候给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自我意识让我们对自己和来访者诚实,避免不道德地利用别人谋取私利;用健康价值观来防止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自己的价值观一厢情愿地投射和强加于人,会影响我们建立正常的医患关系,因为在建立关系中,对别人产生的幻想会影响对方的形象——敌意制造敌人,善意制造友人。 教育心理学中有个重要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神话学中有个重要的典故——古希腊皮格马利翁的传说,它们都反映出“自我应验的预言”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对人性比较悲观和消极,那我们就会经常看到不顺眼的人。 想要增进健康的自我意识,就要有意识地促进心理的适度分化,在情感、认知上跟别人有适当的界限和交集。有一句话叫做“处人于若即若离之间”,这是一个生动的写照。如果我们低分化,没有独立性,不能经常保持中立,有很强的受暗示性,就会很容易受人影响,做任何事都没有主见;如果我们分化过高,就会显得刚愎自用,跟人的感情疏远淡漠,出现社会性的不适切,而这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或者说是高背景文化中(high-context culture),属于不成熟的表现。P11-13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