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这个人--尼采自传》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作品,收入了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生中所有的思想精髓。他对超人性格的描写、对现代观念的剖析和对未来超人世界的向往,都是我们了解尼采著述、理解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展现了一颗高贵的灵魂听从内心召唤的一生。
| 书名 | 瞧这个人--尼采自传/西方思想经典译丛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
| 作者 |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瞧这个人--尼采自传》是一部别开生面的自传作品,收入了弗里德里希·尼采一生中所有的思想精髓。他对超人性格的描写、对现代观念的剖析和对未来超人世界的向往,都是我们了解尼采著述、理解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窗口,也为我们展现了一颗高贵的灵魂听从内心召唤的一生。 内容推荐 《瞧这个人--尼采自传》是尼采的自述,它代表着尼采后期的思想。作者弗里德里希·尼采本人认为:“这本书非常的重要,它为我本人和我的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人们对我的情况将人一目了然。”了解尼采其人及尼采的思想,均不可不读此书。 目录 绪言 我为何如此睿智 我为何如此聪明 我为何能够写出如此优秀的书 《悲剧的诞生》 《不合时宜的考察》 《人性的,太人性的》及两续篇 《朝霞》 《快乐的科学》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善恶的彼岸》 《道德的谱系》 《偶像的黄昏》 《瓦格纳事件》 为何我是宿命 尼采年表 试读章节 后来我在热亚那患病卧床几个星期。接下来,我在罗马度过了一个忧郁的春天,那时我在忍受自己的生命——生命不易。基本上,这个地方是地球上最不利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作者的地方,它让我极度烦躁,它不是我自愿选择的。我试图离开这里——我想去阿奎拉,这是同罗马相反的概念,是出于对罗马的敌意而建立的,正如总有一天我也要建立一个地方来纪念无神论者,同时也是高尚的教会反对者,他是与我血缘关系最亲密的人——伟大的霍亨斯陶芬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但是,最致命的不幸是:我不得不再次回来。我努力寻找一个反基督的地方,这可把我累坏了,最后令我满意的是巴贝里尼广场。为了尽可能地避开难闻的气味,有一次我甚至到德尔奎里纳莱皇宫打听,我担心他们连一间供哲学家居住的安静房间都没有。在上文提到过的广场的走廊上,你可以远眺整个罗马的风景,可以听到极深处泉水的哗哗声,在这里我创作出了《夜之歌》这首最孤独的歌。大约是在这个时候,一种不可名状的忧郁的旋律一直陪伴着我,我能听出它的副歌中的词句:“死于不朽……”夏天,我返回了那神圣的地方,查拉图斯特拉思想的第一道闪电在我面前闪现,我创作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二部分。十天就足够了。不管是第一部分、第三部分,还是最后一部分,都不需要更多的时间。之后冬天到来,我到了尼斯‘“,宁静的天空在那一时期第一次照亮了我的生活,我开始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三部分并最终完成。写完整部作品几乎没用到一年。尼斯有很多隐藏与易见的美景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我曾艰难地从车站攀爬到摩尔人居住的奇妙的山崖城堡驻扎,也正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名为“老匾和新匾”旺’的重要章节——当我文思如泉涌的时候,肌肉往往也是最灵活的。我的身体受到了鼓舞:让我们丢掉身体中的“灵魂”吧……人们经常看到我手舞足蹈‘引,那时候我可能在山中走上七八个小时都没有一丝倦意。我睡得很好,还经常开怀大笑——整个人都身心愉快、耐心窳容。 除了那十天完成的著作外,在创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那几年,尤其是创作完成之后的那几年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为了不朽就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意味着在一生中,可能死过很多次。有一些东西我称之为伟大事物的复仇:任何伟大之事,无论是著作还是事业,一旦完成,就会立刻同完成者作对。因为完成伟大之事后,现在会变得很虚弱——也再也不能忍受自己的事业了,再也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事业了。完成了过去从不敢期望之事,完成了关乎人类命运之事——自此以后伟大之事就凌驾于你之上了!……它几乎要将你压碎……这就是伟大事物的复仇!还有就是你听到周围的恐怖的死寂。寂寞有七层皮,什么东西都穿透不了这厚厚的寂寞。你走到人群中,问候朋友,突然变成了一片荒野,再没有人投来问候的目光。充其量是种反抗。我经历过这种反抗,程度有所不同,但几乎都来自身边亲密的人,似乎没有什么能比突然保持距离更让人生气了——很少有高贵的人不知道如何忍受得不到尊重。还有一件事是对微小刺激极为荒唐的敏感,是面对一切琐碎之事时的无能为力。在我看来,这是由于过度消耗了防御力量,而每一项创新之举,以及每一项发自肺腑想要完成的事业都需要防御力量。这意味着微小的防御能力——以说话的方式——被暂停了,不再有能量供给了。我敢大胆地说,消化能力会因此变差,不情愿走动,还会变得十分冷淡多疑——这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病源学的错误。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更温和、更博爱的思想的回归,有一次我提前感觉到一群牛在靠近我:牛群能够散发出温暖……P93-95 序言 弗里德里希·尼采,德国哲学家、诗人,1844年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一个牧师家庭,1889年精神崩溃,此后一直由妹妹和母亲照料,1900年在德国魏玛去世。《瞧,这个人》是尼采的自传,也是他在精神正常时完成的最后一本书(实际上尼采精神崩溃后,此书还没有完全完成,他的妹妹帮助整理了最后的部分。这本书于尼采去世后才出版)。此书总结了他的思想主张,是了解尼采不得不读的一本著作。 尼采的文章思想深邃,文笔犀利,却饱受争议。他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但直到二十世纪才被学术界承认。希特勒曾对尼采极尽推崇,但这只为他增添了污名——人们认为这是两个疯子之间的惺惺相惜。尼采的狂人尽皆知,最为人熟知莫过于那句:“我是太阳!”人们称尼采为疯子并不为过,因为他四十五岁之后真的精神失常了。据说他在街头看到一匹马被主人鞭打虐待,上去抱着马痛哭,就这么精神崩溃了。这件事可能只是一个导火索,他的精神失常实际上是长期否定和自我否定的结果,他一生都在否定,反道德,反哲学,反宗教,反德国教育,反现代文化;他在著作中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批判得一无是处,到了后期甚至把自己曾经的偶像和一生的挚友理查德·瓦格纳也批判了;他一生都在自我吹嘘,但难掩“世与我而相违”的孤独寂寞;他对生命力充满渴望,却难以抹去悲观的底色。米兰·昆德拉对尼采精神失常的评价颇耐人寻味:“尼采在替笛卡尔向这匹马道歉。” 《瞧,这个人》成书于尼采精神崩溃之际,因此它带上了浓厚的尼采式疯癫色彩一点也不奇怪。本书主要四章,题目分别为“我为何如此睿智”“我为何如此聪明”“我为何能够写出如此优秀的书”以及“为何我是宿命”,单从这些题目来看,尼采自我吹嘘的本色就表露无遗。尼采一直以波兰贵族自矜——他甚至因母亲、妹妹血统不纯而鄙视她们,野蛮的德意志人在他眼中更加不值一哂——这也是造成他孤傲性格的原因之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其实是尼采祖母在他小时候给他编的故事,他却深信不疑了)。初读尼采的著作的读者会有一种眩晕感,如闻奇香与恶臭之混合气体,读不懂尼采、诋毁尼采的人比比皆是。但是认为尼采的哲学全是疯言疯语,或者认为正是因为尼采精神失常了才能塑造出这样奇特的哲学体系,那就大错特错了。凡是能称为哲学的,必然是逻辑本身站得住脚,然后才能登堂入室,尼采哲学亦不外此。比如他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上帝死了!”很多人据此认为尼采就是个“反神棍的神棍”,但殊不知这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经过严密推断的结果。尼采的很多言论都是如此,比如“我如此睿智”“我如此聪明” “我就是宿命”,看起来像是亡天灭地的狂言,但是其背后都是有严谨的逻辑推论在支撑着的——不信,你可以读读这本书。 《瞧,这个人》是一本不同寻常的自传,它没有一般传记文学叙事风格,甚至出生年月都没有交代,有很多内容都有夸大捏造的嫌疑,但是尼采对自己代表著作的回顾总结,却让我们对他的思想主张有了清晰的了解。可能他觉得,生平往事这些都不值一提,唯有他的思想才有分量——他竞狂傲到如此地步!可是如果不狂,他又怎么是尼采呢?如果中规中矩,这部自传又怎么配得上尼采呢?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中国古代圣哲勘定的君子之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要“重估一切价值”的尼采也是有这样的胸怀与抱负的,只不过中国的君子是谦逊内敛、文质彬彬的,而尼采其人张扬自我,孔武有力。很多人因为尼采太过狂傲、太过反叛而远离尼采,甚至对他冷嘲热讽,这也是他难言的苦楚吧。站在世纪之交的尼采,在世人的冷眼讥诮中,满怀愤懑,抽刀断流,刹那间江河阻断,从此生出一派新流…… 缪文荣 2017年6月于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