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海姆素岛居民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瑞典)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他像旋风一般,在一个四月的晚间来了,脖子上用皮带挂了一只赫格奈斯陶罐①。克拉拉和洛藤摇了鲱鱼船去达拉岛码头接他。然而,等他们再回到船上,真像是被耽搁了永久。他们得上零售商那儿弄上一桶焦油,进药房去拿给猪杀害虫用的汞软膏,再跑邮局买张邮票,去“大拐弯”处的费娅·勒弗斯特罗姆那儿,用半磅②左右的编网细线跟她借一只公鸡,最后,他们到了客栈,在那儿,卡尔松请姑娘们喝了咖啡,还外带小点心。这么着,他们终于回到船上。卡尔松要掌舵,他其实不会,先前压根没见过横帆船,可他喊道,得升高前桅的大帆——那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海关码头上站着领航员和搬运工,他们对着小船上的指挥咧嘴大笑;这时,船帆让风吹偏了方向,朝向了萨尔特塞肯。

“喂,你船上有洞①,”一名见习领航员的喊声透过风传来,“堵住!堵住!”卡尔松忙着找船上的洞时,克拉拉挤开他,抓过舵去;洛藤操起桨,把小船又弄成了侧迎风,现在能以蛮不错的速度朝着阿斯普海峡开了。

卡尔松是个小个头、四方脸的韦姆兰人,蓝眼睛,鼻子弯得活脱就是姊妹钩。他精力充沛、顽皮、好奇,可海上的事他一点不懂,他是被唤到海姆素岛②照管田地和牲畜的——自打福洛德老头走了,寡妇孤单单呆在农庄,可就没别的人愿意管这些了。

不过这会儿,卡尔松打算着手从姑娘们那儿挤点岛上生活的情形和人际关系出来,他得到了典型的岛民式答复:

“哎呀,我可不知道!哎呀,这我可没法说!哎呀,我压根就不知道。”

结果从她们那儿,卡尔松什么也没打探到!

小船在多岩石、少植被的小岛和不毛的石头小岛间飞溅着水花向前,长尾鸭在岩石后嘎嘎叫唤,黑色的雄松鸡在云杉林里低鸣,小船穿过海湾和激流,直到暮色沉降,星星一个个列队跑出来。这会儿,小船进入一片宽阔水域,那里赫乌德斯雪尔的灯塔眨了眨眼。有时,他们漂过一只扫把航标①,有时漂过一只看起来跟鬼一样的白航标。忽而是残留的飘雪,像是在漂白的亚麻布;忽而是漂浮的渔网浮标跳出黑色水面,船从那上头驶过时,浮标刮擦了龙骨;忽而一只假寐的鸥受惊地从它的孤岩上立起,燕鸥和海鸥们吹打出一片噪音,活像拉警报,比魔鬼还糟。而最远处,星星走进大海的地方,能看见一艘大蒸汽船的一只红眼睛、一只绿眼睛,蒸汽船拖了一长排圆形的、从沙龙的舷窗透射出来的光亮。

对卡尔松来说,一切都是新的,他打听着每一件事。这会儿,他得到了答案,那么多,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撞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地。

“他是陆上的。”——这话基本就跟城里人在乡下人面前想说的一样。  小船拍打着水花进入一片海峡,到了避风处,于是他们得落下帆,划起桨。很快,进入另一片海峡,他们能看见在深处,在桤木和松树间,一座农舍里发出的亮光。

“现在我们到家啦。”克拉拉说,小船驶入一条狭窄的港湾,有一条水道在芦苇间被劈开,芦苇抵着船舷上缘,发出沙沙声,吵醒一只产卵的、被饵钩诱惑了的梭子鱼。

农庄的杂种狗吠叫,看得见一盏提灯在农舍那儿移动。

小船在这当口固定在了木桥码头的尾端,卸货开始了。船帆卷在桁端,桅杆放下了,拉索拿木滑钩卷了起来。焦油桶被推上了岸,桶、罐、篮子和包袱转眼间都立在了木桥码头上。

在半明半暗中,卡尔松打量四周,只瞧见新奇和不熟悉的东西。木桥码头外有绞车,上头荡着鱼篓,沿木桥长边的一侧有扶手,上头挂满浮标、系船绳、钩锚、砝码、线、延绳、钩子,而鲱鱼桶、水槽、鱼虾篮、大桶、大缸和延绳盒子堆在支架板上。桥头有个船屋,里面挂满了做猎鸟诱饵用的,塞得鼓鼓的欧绒鸭、红胸秋沙鸭、斑脸海番鸭、鹊鸭;而在檐下的架子上,有帆、桅杆、橹、船钩、桨架、水舀子、碎冰锥、淡水鳕棒。岸上立着树桩子,挂着的鲱鱼网那么大,跟最大的教堂窗户似的。比目鱼网的网眼简直伸得进手臂,新结的鲈鱼网自得仿佛是最好的雪橇网①,从木桥码头往上,延伸着一条路,像是绅士宅第的通道,道旁是两行叉状柱子,柱子上挂着拖拉大围网。路的最上方,提灯晃了过来,把光柱打在沙石道上,道上有贝壳和干鱼鳃的闪光,而拖拉大围网里残留的鲱鱼鳞闪烁,就像是白霜落在蜘蛛网上。灯也照射着一张看来被风吹得干巴巴的老女人的脸,一双小小的、和善的眼睛,因为常年盯着炉火而缩皱着。杂种狗跑在她前头,那是个毛茸茸的家伙,它在海边看来和在陆地上一样自在。

“喂,亲爱的,是你们到家了吗?”老女人招呼着,“把小伙子也带来了?”

“是呀,我们回来啦,卡尔松也在,大婶你瞧!”克拉拉说。

老女人在围裙上擦干右手,把它伸向雇工。

“欢迎啊,卡尔松,但愿你喜欢我们这儿。姑娘们,你们买了咖啡和糖没有,帆都收进船屋了?上来吧,得吃点什么了。”

一群人走上斜坡,卡尔松没吭声,心里直好奇,等着看他的生活在这新地方怎么个立脚。

P2-6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的第一部纯粹的小说,是把瑞典的乡村和多岛海生活放在小说形式里,带着多个插曲。流动的是瑞典风光、农庄主、推行科学新知的人、牧师、教区职员等。有美的,有丑的,有伤心事件,有开心爆笑,它是活泼的,能打动所有的人。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海姆素岛居民》这部仅有十余万字的小说,正是斯特林堡用他高超的类如中国式的白描之技、线条之法、欢愉欣爱之心,为我们浓缩描绘的一部海姆素岛的“清明上河”的生活之诗、之画、之鲜活灵动的人生卷轴。

——阎连科(著名作家)

某种意义上,《海姆素岛居民》是一部不带遮羞布的作品,而这恐怕也正是它的力量所在,人所讳言的一切都在眼皮下。人有弱点,人也因带着弱点的跋涉体现出力量……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最充分的理解和同情。斯特林堡写作中的不加美化,非但不是刻薄的,相反是体现了温暖的大悲悯。

——王晔(译音)

后记

为何要翻译这样一部小说呢?曾有人这么问我。我一时语塞,就如同果真爱上一个人,难以逐条地摆原因,只是感觉到无法抗拒的灵与肉的吸引吧。作为译者,我还是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件有些吃力却未必讨好的事呢?

斯特林堡创作这部小说时,深受自然主义影响,对植物、飞鸟、游鱼、渔具、房舍等都有精准的描述。他原本有敏锐的观察力、强大的记忆力和丰富的知识,比如,他能背出上千种植物的瑞典文和拉丁文名称。即便如此,斯特林堡在海外羁旅中创作这部以瑞典海岛为背景的小说时,还是特意央求瑞典国内的朋友速速邮寄《植物志》给他,说是要不然的话,他可就死定了。

斯特林堡在小说中使用的语言,有方言,有许多渔民生活中会碰到的特有语汇,这些不为常人熟悉,如今,有不少已不再使用。小说中的不少词汇,多数瑞典人对意思只能猜度一二,不知其所以然。

尽管如此,这部小说依然脍炙人口,我更是不能抵挡它的魅力。海姆素岛的风景和人物对我而言栩栩如生。我几乎能看到那些礁岩,那些秋沙鸭、欧绒鸭,那些花的地毯,芦苇的海湾;能听见风在针叶里的叹息,波浪在岩石上的飞溅,海鸥在水面盘旋时的尖叫。

我没在多岛海定居过,但我常在海岛度假,对农庄生活更不陌生,虽然如今的瑞典农村和一百多年前的有一定差别,但农村生活依然有它的共性。即便最近的邻居在另一座岛上,在数公里外的另一片林地里,邻居间还是会有一种世代生活积累下的一体感、归宿感。即便只是偶尔在教堂或超市相遇,人们还是可以如父如兄地嘘寒问暖、播撒流言;伴随着一体感的,是约束性。个体能感受到将小家庭的重要行为对大家庭做交代的责任,比如,度假的计划,比如嫁娶和病死。乡民的一言一行在无数看不见的眼睛的监督下,这监督里有关爱,也有束缚,是温馨的传统,也是无心的伤害。

或许,当你对另一个人祖辈的童年往事也可以娓娓道来时,你对这个人的性情也更容易把握,你能对这人血液里的愿望猜得大致不离,这人也从不掩饰和祖辈同样的对扩张田产的企图。邻居们知根知底,也许,因为如此,你更容易触及乡民的灵魂。

更要紧的是,他们的愿望,无外乎那些人所固有的世间宏愿:性爱、子嗣、财富,以及财富带来的被尊重。一言以蔽之:家的兴旺。

斯特林堡在《海姆素岛居民》中展示的是活生生的一切:鲜活的风景,鲜活的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淌、沸腾和凝固,可让人感同身受的喜悦、愤怒、尴尬与绝望。

斯特林堡是戏剧大家。戏剧必须制造冲突,制造高潮。我十分喜爱他的剧作《朱丽小姐》和《父亲》。但我在心醉于那些对白用词的锐利和精准的同时,还是觉得,朱丽小姐的自杀有牵强之处,“父亲”的疯狂也有些用力。这不过是一己的感觉而已,况且,不那么写,这两出戏又如何能有更好的安排呢?

但我并不觉得福洛德太太的病与死,以及卡尔松的成与败,甚至,海姆素岛的故事中的任何情节安排有牵强之处。顶多,是卡尔松给情人的信件,以及婚礼上对牧师的捉弄一段,因为斯特林堡模仿了瑞典乡间喜剧的特色,写得略为夸张。

我想,正是这一份从生活中捞出的新鲜,让我有与国内读者分享的愿望,翻译就是实现这个愿望的必由之路。《海姆素岛居民》是小说,却比生活还真实。它从生活中提炼的那份真实,有一种让人面对着生活和生命中叫人害怕又热爱的,所有肮脏又纯净、荒诞又合理、残酷也柔软的事实的力量。在这样一种远离了做作,远离了小盆景的真山真水面前,我只能和卡尔松一样,屈膝于它的壮丽。

小说没有故作惊人之语,而是以高超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呈现生活的面目。一个雇工的奋斗史也好,婚姻的成与败、财产的争和夺也罢,在我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还是那片大海。在这片大海中,多淹死一个人,少淹死一个人,对大海而言,都是一样。大海就是生活,那里有所有的故事和情感,那里有风平浪静也有狂风暴雪,那里滋生着一切,也可以埋葬和收容一切。生活继续,也许是永远——哪怕是经由不同的人的传递。

衷心感谢耄耋之年的瑞典学院院士、翻译家马悦然教授在2013年的晚夏,不顾眼疾之苦审阅译稿;感谢马教授的夫人,作家陈文芬女士的关心、推介和意见。

感谢作家阎连科先生热心推荐并书写读后感。感谢翻译家陈迈平先生和陈安娜女士对书稿的建议。也感谢瑞典学院院士洛塔·罗格斯(Lotta Lotass)女士,瑞典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Kjell Espmark)教授和夫人莫尼卡·劳瑞琛(Monica Lauritzen)女士在一些字词上的指教。

特别感谢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先生对瑞典文学的支持。感谢他说过的话:希望中瑞文化交流,包括文学交流能进一步发展,希望更多的瑞典优秀文学作品,被中国读者欣赏。

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陈征先生的帮助。感谢责任编辑韩樱女士精心、勤勉的工作。韩樱喜欢斯特林堡,也喜欢长袜子皮皮和瑞典的花草,由她做本书的编辑,再好不过。也感谢美术编辑钱祯女士。

感谢瑞典文化部艺术委员会(The Swedish ArtsCouncil)的资助。

感谢约翰娜·斯万松(J0laanna Svensson)博士的友谊。

感谢我的先生和我的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爱护和付出,不然的话,我不可能完成这项工作。

王晔  2015年初夏于上海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译后记

序言

美与爱浓缩的清明上河图

——读斯特林堡《海姆素岛居民》

阎连科

斯特林堡有一种伟大的激情和愤慨,无论他生前多么苦难、扭曲和颠沛,在他死后,全世界的读者与观众,都通过他的作品,把对其热爱、崇敬的歉疚,还给了这位瑞典最伟大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名字,在中国因其剧作而有着天安门广场一样的知名度,但作为小说家的斯特林堡,对于今天的中国人,则有点紫禁城一样的恍惚和陌生。除了成名之作《红房间》,他的其他小说我们似乎都未曾读到过,所以阅读这部《海姆素岛居民》时,有一种轻淡、疏离和慢待,过早地拂在了译作的书稿上,如我们在明朗的阳光下,总是疏忽一丛绿荫的存在。

然而真的打开《海姆素岛居民》后,这种慢待就再次成为我们对这位伟大作家的内疚了。不能想象,一生都在写作中因为激情的浓墨,使其笔下的诗意都沾染了他内心愤懑的作家,为何能在这部小说中用那么纯粹的轻松、欢快和幽默来表达一种对生活本身的爱,其文字的洁净、捷快、欢愉和叙述的自如,简直就是来自于一个天真孩童对美好的率性之演说。天是蓝的,水是蓝的,人心也蓝到清澈和透明,让读者看到北欧的乡村——瑞典岛民们的生活是那么明快与明确,如同海湾和岛屿,海水与白云般的平静、谐和、自然并由来已久,日复一日。而那岛上的人们,几乎所有的居民,又都是那样的朴素到伟大、率真到崇高,把人与生活最原初的本意,那么美好、淋漓地表现出来并细微、温暖地展示给我们。

他像旋风一般,在一个四月的晚间来了,脖子上用皮带挂了一只赫格奈斯陶罐。克拉拉和洛藤摇了鲱鱼船去达拉岛码头接他。然而,等他们再回到船上,真像是被耽搁了永久。他们得上零售商那儿弄上一桶焦油,进药房去拿给猪杀害虫用的汞软膏,再跑邮局买张邮票,去“大拐弯”处的费娅·勒弗斯特罗姆那儿,用半磅左右的编网细线跟她借一只公鸡,最后,他们到了客栈,在那儿,卡尔松请姑娘们喝了咖啡,还外带小点心。

这是小说的开头,语言密集、细碎而有节奏,表现着生活线条结实不辍的丝连,更是一个大作家故事章法的布局与规划。读了这样一段话,一如我们打开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卷轴,人物来了,生活来了,场景、天气、海风、街色、声音和那独有的,散发着浓郁风俗的海岛居民生活的肌理与音容,都在这线条的素描中,扑面而至,跃然纸上,活灵活现地勾勒、刻绘在读者的面前。是的,《海姆素岛居民》这部不足十万字的小说,正是斯特林堡用他高超的类如中国式的白描之技、线条之法、欢愉欣爱之心为我们浓缩描绘的一部海姆素岛的“清明上河”的生活之诗、之画、之鲜活灵动的人生卷轴。卡尔松作为一个雇工的到来,带起了海姆素岛上全部的生活之波纹,让农庄的主人、儿子和所有的仆从与劳动者,乃至于整个岛上的岛民和天气、船只与海水,都发生了不易觉察、却又深细如刻的变化。长尾鸭的叫声、黑松鸡的低鸣,海湾的激流和夜空星星的透亮,都因为这个人物幽默的顽主性、算计的精明性和对生活的热情与过剩的精力,及对世俗本能而伟大的爱,变得有了温度、呼吸和令人感动的生命;让庸俗细碎的生活,有了涌动的血流,就是一杯咖啡,一槽马料和人与人之间的一场争吵,也在这充满欣爱的叙述中,变得艺术而质感,宛若一张油画土的陶罐让我们听到了水流的荡动,一张中国画上的春枝,让我们听见、看见了鸟的飞鸣。

故事简单到如天空下仅有的一丝云飘,如旺茂的生活之树上仅仅在风中有那么几枝几叶的摆动和声息,而其中的十余个人物,从雇工卡尔松,到庄主老女人;从岛上的牧师,到庄园的继承者古斯藤;再从城里的富人教授到教授家的女仆伊达,个个人物都在各自和共有的日常生活中言语和行动,思维与劳作,而不是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展卉人生与命运。生活成了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掌控了生活与人物。通篇小说,就是温热、黏稠的生活的展示和复述,一时时,一日日,一季季,时间像接近停滞而又明净缓流的水,人们对繁琐生活本身的爱,取代了作家往日舞台上的冲突和小说故事中的炽情、矛盾之激流。每一个人物内心的小波澜,哪怕是一种算计和巧谋,也都透着生活最质朴、原始的关和温度的热。卡尔松对教授家仆人伊达情人般的单相思,炽热到灼人烫心,却又单纯耽美到如风拂冬火;老女人对他那么复杂的情感,却又被生活本身的力量所干预和左右。一切的一切,都服从生活本身的源流和轨道,而不是作家的构思和故事。这也正如《清明上河图》所展示描绘的那样:“生活即艺术”,而非“为艺术而生活”。

斯特林堡在一百二十几年前,在他的第一次婚姻破裂后,在他因作品中的妇女、婚姻问题而被读者和观众诟病和厌弃时,在他无论在生活、家庭、写作都深感“疲惫、伤心、痛苦,像只野兽被追捕”的境况下,能那么干净利索地丢掉他个人人生的困顿,丢掉他惯常思考的那些“妇女问题,社会主义以及政治废话”,在这部小说中写出生活最本质、最本真的美、善和生活的冷热与温度,让哪怕是他自称的生活的“丑”和爆笑与伤心,都显出生活最客观、真实、原初的本原意义和生命最原初的本原的美。《海姆素岛居民》不仅是瑞典乡村版的《清明上河图》,而且也让人不断想起中国的现代小说《边城》来。《边城》晚于《海姆素岛居民》将近50年,但其中精神的异曲同工,会让中国读者对这部小说更为理解和崇敬。这部小说是极其“瑞典”的,可又是极其世界的。其世界性不是说这部在世界上被译为20多个版本和语种,而是说它与《边城》一样写出了那种现代生活的“桃源”性,有着现代人的“乌托邦”的美愿深藏在这部小说的内里,就是小说结尾写到老女人死时的人性的阴暗和丑处,在今天也都有了人性的光辉和乌托邦的实在性。还有1909年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她以《骑鹅历险记》而驰名天下,可她的《尤斯塔·贝林的萨迦》却似乎更有瑞典性和世界艺术性。《尤斯塔·贝林的萨迦》比《海姆素岛居民》问世晚几年,彼此的写作并不一定有着启示和联系,然其中所描绘的瑞典最独有的生活、习俗、人和人性的率真,却有着共通性和共同性,有着世界性和艺术的恒久性。

读的是《海姆素岛居民》,留存永远的是“海姆素岛上的居民们”。渴望着那样的生活,渴望着那样的文学,也渴望有一天可以返回那种已经被我们忘记的实实在在的写作。

内容推荐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所著的《海姆素岛居民》小说的主角是个有健康神经和良好血液的雇工,来自韦姆兰省,40岁上下的卡尔松。他到比他年长的寡妇福洛德太太拥有的海姆素岛打点农庄。主人的独子古斯藤只爱打猎和捕鱼。卡尔松懂农活,有生意头脑,他在休耕的地里种苜蓿,将空着的房子租给夏天的度假客,等等,成功进行了改革,改善了农庄经济。福洛德太太出于农庄经营的需要,更出于性的欲望,用农庄主的身份诱惑卡尔松,卡尔松在一段与城市姑娘的无望恋爱后积极响应了福洛德太太,两人成婚。婚后的卡尔松怠惰起来,妻子小产,他逼她立遗嘱,让自己承继农庄。妻子在冬夜跟踪私通的卡尔松和女佣,冻出了病。垂危时,她让儿子烧毁遗嘱。在将卡尔松太太的棺材运往教堂的长途跋涉中,棺材掉进海里的冰窟窿。突起的东风让冰冻的海面崩裂成大海。在海水的追赶下,卡尔松淹没;幸存的古斯藤成为海姆素岛新主人。

编辑推荐

《海姆素岛居民》是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的小说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近于白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小小的海岛——海姆素岛的生活。

小船在多岩石、少植被的小岛和不毛的石头小岛间飞溅着水花向前,长尾鸭在岩石后嘎嘎叫唤,黑色的雄松鸡在云杉林里低呜,小船穿过海湾和激流,直到暮色沉降,星星一个个列队跑出来。这会儿,小船进入一片宽阔水域,那里赫乌德斯雪尔的灯塔眨了眨眼。有时,他们漂过一只扫把航标,有时漂过一只看起来跟鬼一样的白航标… 而最远处,星星走进大海的地方,能看见一艘大蒸汽船的一只红眼睛、一只绿眼睛,蒸汽船拖了一长排圆形的、从沙龙的舷窗透射出来的光亮。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