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吉鸿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分类
作者 宋常铁
出版社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浓烈的硝烟中,直军士兵看到吉营长牺牲,顿时眼睛都红了,王淮义冲上去,一边大喊:“医护兵在哪?”,一边把受伤的吉鸿昌拖下战场。奉军的山炮却又一次对准了吉鸿昌,幸好及时被张晋雄发现,马上大喊:“都给我上去夺炮!”战士们往城楼冲,张晋雄亲手接过机枪边走边向城楼炮台扫射。这时,奉军炮手余原斌被炮弹炸倒,原来,北城墙上彭三原刚缴获了奉军的一门山炮,可惜士兵鼓捣不明白,没有打准,否则余原斌就一命呜呼了。这时,余原斌一炮打来,彭三原的山炮顿时炸成了废铁。侯连长定过神一看,吉鸿昌已经被他们抬出了战场,很是懊恼,侯连长:“晚了吧,快往瓮城内城撤!”

士兵看到抬回去时跟死人一样的吉鸿昌,哭声四起,彭三原突然头望苍天嚎啕大哭,正在这时,吉鸿昌突然咳嗽了一声,大家很惊讶,经过医护兵检查,没有什么事。彭三原破涕为笑:“大哥给炮炸晕了,好了好了,大哥大难不死,屁事没有!”吉鸿昌醒来就问:“城堡打下来了?”大家告诉他:打下来了,奉军都退到瓮城去了。张晋雄已经把瓮城门拿下来了。吉鸿昌:“快走,上瓮城!”瓮城外城与瓮城内城通过一个不大的瓮城相连,吉鸿昌、彭三原、彭楚志快步走上瓮城楼,来到张晋雄面前,张晋雄心中惊喜,原来吉营长嘛事没有啊。吉鸿昌一行围着瓮城堞察看地形,然后又转回了指挥所。他说:“对面还有一门炮,得想办法把它先搞掉。”大家七嘴八舌地,很是焦急,因为时近黄昏,下了军令状,折腾一天了,靠机枪、步枪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吉鸿昌陷入沉思:兵不厌诈,还是得想个巧主意。

吉鸿昌和侯连长这边正在打嘴炮,这边侯连长的一句劝降词很是打动他的心:“吉鸿昌,咱不打嘴炮了,这些年你们都穷得叮当响,快连裤子都穿不上了。若能听兄弟一言,放下武器,兄弟愿意去张大帅面前替你们美言。张大帅粮多饷多,比你们冯先生腰杆子粗,他又是爱才的人,定会重用你们,将来吃香的喝辣的,比你们现在可强百倍。”不是他贪图享受,是这些年在军阀之间厮杀的战场上,他明显地看得出,冯先生的部队武器、装备、给养不仅远逊于奉军,也比其他直军部队差;弟兄们还有这样的凝聚力和斗志主要靠冯先生的治军有方,否则,与土地肥沃、人口压力不大,又能相对和平地搞经济建设的东北奉军没法打仗。心里想着就暗下了狠劲,一定要为冯先生争光。

谈话间,彭三原领着人从瓮城外城偷摸下到瓮城,可惜被余原赋发现了,带着几名炮兵推着山炮就去了。吉鸿昌正这么想着,彭三原那边枪响了,侯连长一看,大骂吉鸿昌偷袭,一边大喊:“你们跟我走,去把瓮城门打开!吉鸿昌,你他妈给我个暗度陈仓,老子要还他个火烧博望!”侯连长带着士兵来到轳轳旁,绞绳连着城门。门发出轰隆隆的响声,慢慢打开了。彭三原赶紧探身打探。可以看到城内了,却不见有人。排长担心地说:“就怕有诈。”彭三原抬头看对面瓮城上一眼:“他的人都在瓮城上,他用诈我用快,跟我上!”一行士兵沿着城墙根向瓮城门逼近。灾难发生了,忽然城门上大量污泥兜头而下,大家眼前一片昏黑。黑泥和大大小小的弹壳还在继续泼下来。黑泥加上弹壳,在石板上铺了一地,又滑又滚,士兵们没法站稳,倒了一大片,吉鸿昌马上吩咐:“火力掩护!”。那边侯连长和城上士兵冒着弹雨,接着把两桶油滚上城头,推了下去。油桶在石板上摔开,油喷涌而出。很快,火把也丢进了瓮城。再撤,已经来不及了。吉鸿昌看着最后一个士兵倒在火中,心如刀割。

张晋雄与一身火焦的彭楚志回来了,吉鸿昌目光如火,死盯着彭三原,狠狠地打了他一个耳光:“你这个人好冲动,你的任务是打山炮,打掉了完成了任务,你头脑一热,兄弟亡命,你哭都找不到坟头。”吉鸿昌对彭楚志说:“赶紧回城堡,把敢死队的皮筋炮都调上来,越快越好”,又吩咐张晋雄,“你去集中两百颗手榴弹,一会好打”。

皮筋炮,听着新鲜,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弹弓子,是一种很有效的土办法。找到“Y”形的树杈制作,发弹时自动拉弦,手榴弹弦便留在棍上了。身强力壮的士兵们躺在地上,用脚撑着巨大的弹弓,彭三原大喊:“使劲……放!”一排石头飞过瓮城,砸向了瓮城内城。城墙内一片火海,炸开了锅。奉军炮手没见过这玩意,趴城堞上一看,只见弹弓权晃动。余原赋眼睛瞪大了:“乖乖,土炮呀。”正发呆,又一阵土炮轰击,这边顿时昏天黑地。余原赋对侯连长喊:“顶不住了,快跑吧!”彭楚志对吉鸿昌说:“敌人退到城里去了。”

P10-11

目录

第一章 吉营长不指挥,这仗打不了!

第二章 为民抗命促和平

第三章 挨了军棍,又丢了官帽

第四章 吉局长援兵兰州救危城

第五章 兰州识官场,英雄会兰英

第六章 我不是拉帮结派的政治家!

第七章 军营中情海扬波

第八章 北伐的前夜

第九章 走了曹恩茂,来了余原赋

第十章 身逢乱世里,丹心岂多余

第十一章 清党之风劲吹西北

第十二章 克洛阳,黄河天险何所惧

第十三章 铁军:夜渡黄河逼郑州

第十四章 险蒋于不测遭解职

第十五章 北伐为人作嫁,西行治理宁夏

第十六章 忠臣救主被免职

第十七章 中原大战头次做“降将”

第十八章 监军眼下被逼出国

第十九章 无心留洋求抗战

第二十章 策动兵暴失败加入共产党

第二十一章 抗日同盟军威震塞北

第二十二章 抗战树敌同盟军解散

第二十三章 津门反蒋慷慨就义

序言

与以往的写作靠熬夜完成不同,这部书的写作主要靠清晨。相伴着鸡啼和晨光,我与吉鸿昌将军及剧中主要人物久久相望。

在广泛阅读资料、深度理解剧情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为一场场生离死别而热泪滚滚,为一次次命运交错而扼腕叹息,更为每一幕恶人得势而愤怒,好多天,嘴里无意中总是吟着那句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但我更多次提醒自己,不能将人物脸谱化、简单化,那不符合生命自然的历程。

对史学严谨,对文学敬业,是我一贯的创作追求,在这次“逆编剧”的过程中,我再次践行了这份心灵承诺。

吉鸿昌,是中国各类教材和文艺作品中的名人,70后及以前出生的人们更是熟悉。中国广电影视出版社的陈宪芝女士找到我时,我也曾以为,吉鸿昌的形象太正面了,几乎是完人,而将即将上映的电视剧的剧本改编成影视文学,挑战性不高。百闻不如一见,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搜索到2013年4月3日《辽沈晚报》的一篇记者采访余珊珊的文章,读罢才知,我的这次创作,不是以往写史学传记或传记文学,也不是写小说,而是“逆编剧”,不是影视剧本的缩写,也不是完全自主的虚构,而是必须让人物在尊重主要剧情的基础上,有植根于作者独特阅历和情怀的新生和升华,不是简单地迎合制片人和编剧对影视作品的宣传需要,而是要成为更有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带有作者鲜明特征的别具一格的作品。这位改编热映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作家余珊珊说:“我自己也写小说,曾出过6本书,但这种改编让我的文学创作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变,考验了我对社会的洞察力,加深了对生活的理解,包括人际关系……我觉得无论怎样改写,意义不分轻重,这种改写对作者本人来说是一个突破,如果你只懂自己的作品,那么写作上还是存在局限性。”于是,喜欢尝试新事物的我承接了这个创作任务。

为了严谨,我专门买了一些著名电视剧的改编图书,看过如同嚼蜡,甚至令人作呕,不但不能忠于剧情,甚至胡编乱造,错字连篇,毫无参考意义。编剧胡建新是著名编剧,曾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担任助理研究员,2000年辞职专门做编剧,与我有着相似的职业背景。胡先生三次获得国家级电影文学剧本大奖,电影《飞虎队》、《孔繁森》,电视剧《戊戌风云》、《康熙王朝》、《传奇福贵人》等都出自他的笔下。对胡先生的作品,如果简单敷衍了事,不仅是对他的作品的不恭,也是对我凡事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的亵渎。我延宕了许久才动笔,决定把这部剧本当作自己的孩子,以自己的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点进行重新“教育”、“培养”,打造成自己的“孩子”,植入我的基因,让剧本焕发新的生命,让看过电视剧的读者,有更多层面的思考和收获。

胡建新先生是设计对白的高手,场景的设计也是照顾周全,但文学与影视不同,一些看似精彩的对白,拍摄出来很好看,文字阅读却很枯燥。一些必需的影视镜头,通过导演和演员加工后可能精彩,在文学上体现就很哕嗦。一些对吉鸿昌这个人物的形象和气质呈现不是很必要的情节,也必须删除,我必须精选再精选,这是建立在对民国历史、中原及西北风土人情,还有吉鸿昌及主要人物家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权衡。

人们对图书的阅读期待和对影视的收看期待不同,对图书,尤其涉及历史人物的,探求的更多是真实,包括情节、人物的真实,也包括表情、逻辑、思想、天气的真实,而观众对影视作品的需求,是对情节的生动、有趣、感人,真实性退居第二位,这也给我提出了考验,一些人物要核实关系,时间、气候、风景要反复推敲,一些画面上可以用字幕体现的历史背景,必须加以补充。

此外,影视的叙事逻辑与文学不同,文学具有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一些叙事顺序要颠倒,服饰、语气、表情要重新推敲。纸质图书篇幅有限,在数字阅读的时代,更要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更多有料信息、美好体验。

任何一个伟大作品都有着博大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文化反思。著者才学尚浅,见识朴拙,只想在这里深沉地一问:谁来珍惜英雄的生命?

吉鸿昌将军离开我们82年了,这么多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过多次巨大变迁,对他的认识也不断变化。

我父亲是从伪满洲国和中华民国经历过的人,生前经常提到三民主义,后来我通过翻阅《申报》、《大公报》原汁原味的影印件,以及存萃学社编集,香港大东图书公司印行的《中华民国史事日志》,我发现,我们绝大多数人知道的民国都是经过人为“筛选”、“靓妆”的。在民国政府可控媒体手中,吉鸿昌常被扣上违抗政令、私建武装、反对领袖等帽子,当时的百姓是有可能相信的,一如今天的我们盲从于官方的说辞。1949年以后,吉鸿昌又被推崇为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这样脸谱化、政治化的推崇,时间证明,实际上害了吉鸿昌将军。

其实,后人任何单一立场上对吉鸿昌的褒贬都欠公允,矛盾的时代必然有矛盾的人,吉鸿昌的情怀值得肯定,但爱国爱民的路径选择却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正因为我提倡多角度观照一个事物,所以,我能够把吉鸿昌的人生放在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实景中观察,放在中国也放在世界观察,结合对人类历史变迁的规律的熟稔来思索,这样的创作就不会像坊间无数吉鸿昌的文本一样,几十年千篇一律,让人一看标题就不需要点击,一看书名就不需要打开。

我们不要苛求吉鸿昌,他也是肉身的人,他不可能是经济模型推演中的理性人,不可能是政治或宗教宣灌里高大上伟光正的完人。他文化程度不高,加之当时教育、交通和文化、通信条件有限,他无法全面感知自己、中国和世界。他的每个抉择,不自主地服从于从家族长辈那里得到的基因遗传,服从于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和教育,服从于西北军的客观情况,服从于民国时代的客观条件、思想环境,服从于19世纪末到21世纪30年代的世界形势,“身陷红尘不自由,凄风冷雨几时休?”

抗战胜利70年了,历史再次考验国人的智慧:中国改革向何处去?这事关无数芸芸众生的生命。

人类社会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进度、不同形式地从事着普世价值的实践,开放、宽容、和解、民主、自由、人权、法治、多元共生,逐渐成为人类共识,这个世界因为自由而多姿多彩,因为宽容而万象共荣。

历史上,世界和平或者战乱都是多个国家、民族、种族不同利益、诉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此消彼长中形成主要态势,有些还深受地震、大气环流乃至太阳风暴等外星作用力的影响。完全可以掌控未来的国家没有,都是这个动态世界艰难的孤舟。悲催的是,吉鸿昌时代的中国人缺少宽容和妥协,没有对生命的基本尊重,总是高喊着道义和“真理”,把善良的有责任的人推向生死抉择,然后丢给一顶英雄的冠冕。

一个国家的进步和繁荣,不能靠少数英雄的鲜血来铺就,必须从制度和文化上不断革新。英国经济学家哈耶克说:“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它的制度的基本原理是鼓励一切个体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生活。”吉鸿昌应该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话语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联合国将人权和法治列为人类发展目标。在人类历史上,多少不受束缚的权力和宗教狂热犯下比战争还严重的反人类罪行?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说:“真正的爱国主义不排斥对于其他人的爱国主义的理解。”我们不能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等任何口号或“神圣目标”来要求人们去牺牲。人们面对历史上几千万人灭绝的大饥荒可以置若罔闻,甚至代为辩解,但是,自己家人死一个都不依不饶。如果我们是吉鸿昌,如何面对他的多次生离死别?

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指斥为“革命不彻底”,举起“革命”的大旗,就可以在私利、义气和情缘的促动下丧失理性。但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政治是妥协的艺术,民主是妥协的制度。只有在民主政治下,妥协的艺术才有可能实现,曼德拉和甘地也只能在英国这样国家的殖民地产生。2015年10月9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宣布,突尼斯国家对话大会获得2015年诺贝尔和平奖,和解对话与其他国家政治变迁的血雨腥风相比,高下立判,强烈反差。这让我想起电影《建国大业》的镜头:1948年年底,宋美龄访美,希望美国继续贷款帮助她丈夫,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冷冷地丢给她本杰明·富兰克林的那句名言:上帝帮助自助者。其实,我们至今不能自助。史景迁说:“治理中国是件太复杂的事情”,我们太需要理性和交流,和解与妥协。比起其他国家,中国最受难于历史和文化包袱的沉重,以致每走一步都左顾右盼,顾念祖制。

就在本书收笔的前一天,10月7日,历史五年之久的TPP谈判终于在达成协议,这项协议将剧烈地影响国际政治生活,这昭示着,资本正试图建立自己的帝国,趋向于超越民族国家、脱离民族国家的控制。新加坡著名学者郑永年认为,资本正进入第三阶段,工业资本主义转型为金融资本主义。这让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学说都受到挑战,比如爱国主义,工业经济需要国家边界,而金融资本没有边界,或者不需要民族国家这个边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更强化了金融资本超越主权国家的能力。面对这些变化,如果我们执拗于思维惯性和传统观念,只能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拿不出“明治维新”的果决,中国的前路将更加崎岖,我们还会在中日竞争中落败。

我们怀念吉鸿昌,毕竟,战士的坟墓比奴隶的天堂更明亮,伟大来源于时间的积淀和关键的历史角色,吉鸿昌的人生走到英勇就义,是时代和历史交合的必然。我们为英雄喝彩,却更要为生命惋惜,更要为生命之花的绚丽绽放提供沃土,而不仅仅是一声叹息,或继续无谓地赴死。

珍惜每个人的生命,也正是吉鸿昌一生的善念。

吉鸿昌将军,你的人生很短,而中国的前路还很长,很长……

内容推荐

1920年代,军阀混战,吉鸿昌为民族大义,率队抗日,因违法军令,被撤职。

“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弹尽粮绝,陷入困境。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他请缨抗战却石沉大海。恨报国无门,吉鸿昌发动起义,投奔红军北上,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冀哈尔民众与国民党和日本侵略者顽强斗争,最后慷慨就义。

《吉鸿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由宋常铁著作。

编辑推荐

康洪雷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又一部反映心声的倾力之作。

宋常铁同名小说《吉鸿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根据胡建新剧本《吉鸿昌》改编。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吉鸿昌在黑暗中苦寻报国救民真理,追随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北伐。中原大战中吉鸿昌忍辱负重被迫投靠蒋介石,被派去围剿红军。吉鸿昌却向红军提供粮弹,联络反蒋势力被解职,被迫出国“考察”。时逢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他上万言书请缨抗战却石沉大海。日军攻占察哈尔,吉鸿昌与冯玉祥等爱国将领成立了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就在同盟军与日寇激战之时,卖国政府却勾结日本人向同盟军开战,冯玉祥被迫下野。吉鸿昌率部在长城脚下血战数十天,终因弹尽粮绝,被迫放下武器。吉鸿昌在梁师侠等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反法西斯大同盟,组织抗日反蒋联军,遭蒋介石通缉被捕,被引渡到北平陆军监狱。面对卖国政府的枪口悲愤就义: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4: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