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月,随着新华社一则电文通电全国,褚时健被拉下“神坛”:“云南省红塔集团原董事长褚时健严重经济违法违纪案,经过联合调查取证,已取得重大突破。”
消息传来,举世皆惊。
人们万万没想到,这个头顶各种光环的名人,竟然因经济违法而被调查。
一时之间,各种流言如蝗虫而至。
事实上,在新华社发表电文之前,早在1996年12月28日,褚时健就已经在中越边境小镇河口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带走。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云南省瑶族聚居地,位于自治州东南部,隔红河与越南老街相望,因地处红河与南溪河交汇口而得名。河口距昆明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出海口一一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416公里,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在此形成枢纽与越南对接,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独特的贸易区位优势,使这座边陲小城自古就成了商贾云集之地,造就了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
在河口县,有一个河口镇。
河口镇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有铁路、公路、水陆三位一体的交通运输网络,通信发达,商贸繁荣。境内有丰富的热区资源,盛产菠萝、香蕉、龙眼等热带水果,可充分利用中越两国的资源、产品、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互补性,开展各种形式的来料加工和贸易交往,既有利于开发境内外的资源,又是投资、经商、旅游观光的理想场所。
1996年12月28日,这天中午时分,阳光普照,边境口岸上,人流熙熙攘攘,中越两国人民像以往一样做着边境贸易,一派祥和的气氛。
一辆小轿车缓缓驶进口岸,慢慢停下,司机前往边境站办理临时通行证,当天有效。大约20分钟后,两个边防战士出来,将车内一黑脸老者扣留。这黑脸老者,正是褚时健。当天下午,褚时健被云南省人民检察院的车连夜带回了昆明。
事实上,褚时健那天出境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走,而只是一次很正常的出境活动。
1997年1月6日,云南省人民检察院对外发布信息,宣布对褚时健进行立案侦查。
2月8日,褚时健被监视居住。
7月10日,褚时健被正式批捕。
一代“烟王”,自此谢幕。
消息传来,人们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没想到他竟然是一个贪污犯!”
“那么光鲜的一个人,怎么会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呢?”
“算是错看他了!”
一时间,各种非议铺天盖地而至。
对于一个曾经生活在社会顶层的人而言,被逮捕意味着耻辱,意味着身败名裂。然而,对于褚时健而言,伤痛还远不止被逮捕入狱这样简单。
在他被逮捕之前,他的妻子马静芬、女儿褚映群等家属就已经被逮捕,当时褚时健正在境外考察,有人给他报信,让他别回国了,褚时健说,我不回来就更说不清了。
1995年3月,马静芬、马静芳、马建华、褚映群分别被一一收审,关押在河南。
这一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沉重了。人去楼空,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里,如今已只剩他一人!褚时健只觉得,一股悲凉从脚底油然而生。
就在妻女被捕6个月后,1995年8月,云南红塔集团和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同时成立,褚时健继续担任董事长。
刚刚继任董事长没几天,噩耗传来——
女儿褚映群在狱中自杀,已经火化,让他前去领骨灰!
“怎么会这样?天哪,怎么会这样?”听闻噩耗,褚时健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一个好端端的人,就这么说没就没了?
那个曾经拉着他的衣角蹒跚学步的小姑娘,那个曾经给她一杯两毛钱的糖水就开怀大笑的小姑娘,那个曾经站在墙角不肯去上学的小姑娘,那个曾经甜甜地叫着“爸爸”的小姑娘,就这样离他而去……
P14-16
所有听过褚时健发自肺腑之言的人都有无限的感慨,他的一生给我们今天所有人提供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们对过去中国国营企业一把手所走过的路有了更多深层的思考。
——资深媒体人杨锦麟
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他不仅是云南人的骄傲,更是我们这些企业家的骄傲。所以,我每次来不能说是看望他,应该说,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的。
——万科董事长王石
“褚时健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转型时期的中国商界在法制观念和价值评判上的模糊、矛盾和迷茫。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一个人跌倒再爬起来并不难,难的是从至高处落到低谷,还能走得远,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在褚老身上,似乎有一种“超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他做人、做事的高标准与严要求。也正是这种超能量,使他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
写以下这篇短文时,我刚刚开车四十公里,从我们正在装修的成都优果仓水果店到濛阳的水果市场,这是2015年6月30日凌晨1点。此时的水果市场没有喧嚣的人群,几十辆加长卡车在市场的大门内一字摆开,不时有全国各地满载水果的汽车进场,市场里冷库的压缩机一直发出刺耳的轰鸣声。大约一个小时以后,市场就开始醒过来,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这里开始新一天的水果理想,你能感觉到中国经济的终端市场异常活跃。在两个固定遮阳伞的巨大水泥石台上,我打开了电脑开始写作,在水果市场里完成这本书的结尾,在我看来更有意思。过去三年间,褚橙并不需要进入这里就已经被抢购一空,但褚橙对水果市场的影响早已蔓延开来。比如,它让更多人专心种植出好的产品,让优质的农产品以更加有尊严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它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的品质水果时代正在来临。如今我们的理想和褚老相关。在我选择创业时,恰逢褚橙在全国蓬勃发展,我有幸见证并参与其中。尽管褚橙十分畅销,但褚老和他的团队始终充满危机感,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
过去三年里,我们一直在为褚橙发展得更好而努力。得益于褚老的精神、褚橙的品质和品牌,我们的事业也广受尊敬,每当我告诉朋友们正在创业的i有机项目和优果仓项目在推广和销售褚橙时,他们总是十分赞赏。在我看来,这更像是在传递一种励志的精神。我对褚老充满感激,他人生跌宕,但从未放弃。我依然清晰记得我第一次见他时的感觉,那种佩服和震撼让我用文字来描述实在显得吃力。每次见面,我总是能感觉到老人家对专业的执着,褚老的精神值得向所有人分享。从传媒领域进入到全新的农业领域创业,褚老和马老(褚老的夫人)给了我极大的鼓舞。每当我感觉艰难时,我会看看和他们聊天的视频,听听褚老讲解种植的故事,回忆马老深夜告诉我最初销售褚橙的艰难。
我很庆幸自己之前冒昧去拜访褚老。那天我扛着一袋有机肥,两位老人家开始把我当成了肥料推销员。可即便如此,两位老人对肥料还是非常感兴趣,我们的聊天也就从肥料开始了,那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后来马老很快用肥料种菜做实验,褚老则安排用肥料在基地做有机种植实验。在去拜访他们之前,我对两位老人家所有的了解,来自于曾在本来生活网担任CEO的胡海卿和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文字资料,除了满满的钦佩,实在不知道可以给他们带一份什么礼物。企业家王石先生认为褚老有一种匠人精神,褚老对专业那么执着,我想一份不错的肥料也许可以吧。
前不久我再次到褚老家,褚老和儿子褚一斌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是如何解决在高原上种苹果的风力问题。褚一斌后来告诉我:“老父亲是一位执着的匠人,他选择的是一种苦行僧式的创业方式。”最近我刚刚读完《创业维艰》和《精益创业》两本书,创业真的十分艰难,尤其需要励志的榜样。所以无论多忙,我依然在深夜坚持写作这本书。
写作这本书我忐忑不安,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写褚老。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写褚老的一本书稿交给了马老,希望请她和褚老提提意见。马老留下了书稿,当时就说可能没有人能写进褚老的心里去。我说我会努力,不会放弃这个写作,后来我又重新写了这个版本。很多次和马老沟通,我深有感触——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如果说谁要深入研究褚老和他的精神,那最好从马老开始,她是一位非常可爱、非常美丽、非常有趣、非常能干、非常坚强、非常值得敬佩的老人家。我希望读者们能喜欢这本书,我不是一个好的作者,但我坚信褚老和他的精神可以感染更多人。在这本书中,我想分享我感受到的褚老精神,但这本书写到结尾,我依然满怀不安,只希望可以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分享我所感受到的褚老励志精神。如果读者们认为这本书写得不好,那显然是我的问题,我会争取下一本写得好一些。感激褚老和马老,激励我们追寻梦想!
张小军
2015年6月30日凌晨
于成都濛阳水果市场
李开云、张小军编著的《橙味人生(褚时健传奇)》讲述了:“世上仅此一人,他是活着的传奇。”
他就是褚时健,以前的“中国烟王”,如今的“中国橙王”。
褚时健是中国最具有争议性的财经人物之一。他身上折射的是近3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种种有趣的、值得深究的变化。
51岁开始,通过10多年的努力,他将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亚洲最大的卷烟厂。然而,烟草大王在人生的巅峰时刻跌落。
2002年,他75岁时保外就医,之后他与妻子承包2400亩荒山开始种橙。
10年努力,“褚橙”成为最励志的橙子,名满天下,供不应求。
他在曾经的辉煌中跌倒,但在跌倒后又一次创造神话。
从“烟王”到“橙王”,褚时健是最富争议的人物,更是励志传奇。
李开云、张小军编著的《橙味人生(褚时健传奇)》以传记体的形式,讲述了褚时健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重点讲述了褚时健高龄创业成功的秘诀。书中采用了采访褚时健的大量一手素材,力图为大家展现一个真实的褚时健。从“烟王”到“橙王”,褚时健是最富争议的人物,更是励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