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勃朗特这部自传体小说《艾格尼斯·格雷》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典范,谈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教育、道德和宗教,但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涛骇浪的描写。全书二十五章,仿佛与读者闲话家常般缓缓道来,时常有些小波折,却不至于令人手不释卷,一探结局。
| 书名 | 艾格尼斯·格雷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安妮·勃朗特 |
| 出版社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安妮·勃朗特这部自传体小说《艾格尼斯·格雷》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典范,谈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教育、道德和宗教,但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涛骇浪的描写。全书二十五章,仿佛与读者闲话家常般缓缓道来,时常有些小波折,却不至于令人手不释卷,一探结局。 内容推荐 《艾格尼斯·格雷》是勃朗特三姐妹中安妮·勃朗特作品,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写的是家教的故事,可以说是安妮本人的一部自传。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自幼受人宠爱的娇弱英国少女格雷因家道中落被迫外出,担任富商布罗姆菲尔德的家庭教师,自私的主人和调皮的学生使她尝尽人间辛酸。最后因言词的冲突被解雇。她后来到富绅默里去担任家教,教导大小姐罗莎莉。罗莎莉一心只想当爵士夫人,但是结婚后,丈夫赌博、酗酒,一点都不幸福……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牧师住宅 第二章 执教第一课 第三章 更多教训 第四章 奶奶 第五章 舅舅 第六章 重回牧师住宅 第七章 霍顿庄园 第八章 “初次登台” 第九章 舞会 第十章 教堂 第十一章 村民 第十二章 阵雨 第十三章 草樱花 第十四章 教区长 第十五章 散步 第十六章 替身 第十七章 表白 第十八章 欢笑与哀伤 第十九章 外祖父来信 第二十章 告别 第二十一章 学校 第二十二章 拜访 第二十三章 庄园 第二十四章 沙滩 第二十五章 大结局 试读章节 父母总共生养了六个儿女,可惜,只有我和姐姐玛丽熬过婴幼期的种种险境,活了下来。我比玛丽小五岁多,总被当成小孩子,是全家的小宝贝:父亲、母亲,包括玛丽都联合起来宠着我——不是盲目纵容,令孩子脾气暴躁,不服管教;而是时时处处的关心疼爱,令人缺乏独立,总想依靠别人,因此我很不擅长独自应对人生的烦恼动荡。 我和玛丽从小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母亲受过良好教育,见多识广,热爱工作,包揽了我们姐妹俩的教育问题,只有一门拉丁语归父亲教,所以我们根本没进过学校。另外,我们跟邻居也没什么交往,担心他们说我们太傲慢,不屑于和他们交往,才偶尔和附近的农民商人举办一次庄重的茶话会。还有就是每年到外祖父家例行拜访一次,除了外祖父,还能见到慈爱的外祖母,一位未婚阿姨,还有两三位年长的女士或先生。有时为了逗我们乐,母亲会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和奇文轶事,我们总是听得兴致勃勃,心里暗暗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对这个世界多一些了解,至少我是这么想的。 我想母亲以前一定很幸福,但她从不表现出对以往时光的任何留恋。而父亲的性格既不算太安静,也不算太开朗,总是太在意母亲为他所作的牺牲而折磨自己。为了母亲,也为了我们姐妹俩,他总是不断制定各种计划方案,绞尽脑汁想增加那份微薄的收入。母亲一直劝他,说自己很心满意足,只要能再给孩子们置备一小笔钱,日子就算很富足,也没什么后顾之忧了;可惜这些话几乎无济于事,因为父亲实在不善于储蓄,虽不至于负债(母亲经常提醒他这一点),但手头有钱时他总有理由花掉:他喜欢看到家里布置得温馨舒适,喜欢妻子女儿衣着得体,被佣人好好服侍着;此外,他还天生慷慨,乐于力所能及地帮助穷人,有时候在某些人眼里,甚至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 最后,一位好心的朋友向他提了一个建议,说可以马上使他的私有财产翻番,然后再逐步增加,最后可能达到一个无法想象的大数目。这位朋友是个富有冒险精神的商人,他的才华毋庸置疑,不过当时正因资金短缺而无法大展拳脚。他建议父亲将筹得的资金全部交由他支配,将来就能得到相当可观的一部分利润。他还担保不管父亲投多少钱,都能加倍归还。于是父亲很快就出售了自己那笔小小的祖产,将现金全部交给那位商人朋友,朋友也是行动迅速,说干就干,把货物装船后就准备出海。 憧憬着即将到来的美好前景,父亲格外高兴,我们也是一样。当时,我们全家的收入就只剩下父亲的牧师薪俸,但他似乎认为没有必要在花费上太过节约,所以在杰克逊先生店里设了个长期赊账的账号,又在史密斯先生那儿设了第二个,霍布逊先生那里设了第三个。这样一来,我们的日子甚至比之前更舒坦了,尽管母亲极力主张要尽可能维持收支平衡,毕竟发财的前景尚不稳定。假如当时父亲能够将一切交由母亲打理,那他永远也不会尝到拮据的滋味,可惜这次他却很固执。 我和玛丽度过了一段多么愉快的时光啊:我们在壁炉前一起做针线活;在石南覆盖的山头一起漫步;在滴水的白桦树(院子里唯一的大树)下闲逛。不论做什么,我们总要讨论将来的幸福生活,想象将来会干什么,见到什么,拥有什么。只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美梦基础并不坚实,它仰仗的不过是那位商人朋友的投机成功,才能给我们带来大笔财富。父亲想得几乎跟我们一样荒谬,不过他装出并不着急的样子:开开玩笑、讲讲俏皮话,表达对光明前景的美好预期。他的诙谐常令我折服,觉得他的话十分机智,令人愉悦。看到父亲满怀希望的快活样,母亲也总会开心地笑出来,不过她总不免担心父亲期望太高。有一次,我听到她走出房间时,一个人喃喃自语: “上帝保佑,千万别让他失望,不然我真不知道他怎么承受得起!” 可惜,结果还是让他失望了,而且是惨不忍睹的失望。坏消息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猛然将我们所有人击倒:那艘承载着我们所有财产的船失事了,连带着所有的货物,几名船员,还有那位不幸的商人一起沉入了海底。我为他哀悼,也为我们的空中楼阁崩塌哀悼;但毕竟年轻,有着年轻人的坚韧性,我很快便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对我这样毫无人生经验的小姑娘来说,财富尽管诱人,贫穷也并不可怕。事实上,说句实话,想到我们已陷入绝境,从今往后只有靠自己时,我竞还有些兴奋。我多希望爸爸、妈妈,还有玛丽都跟我一样想:与其一味沉浸于已经发生的灾难不能自拔,还不如开开心心地投入工作,挽回些许损失。困难越大,眼下的日子越贫穷,我们就越该以更加乐观的态度忍受贫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去克服困难。 玛丽没有唉声叹息,但内心却始终没有摆脱这场灾难,她极度沮丧,任凭我怎样努力也不能振作。我无法让她像我这样看到事情乐观的一面,事实上我也害怕他们指责我年少轻浮或麻木不仁,所以只得小心翼翼地隐藏那些乐观的想法,那些激励人心的观点,我知道就算说出来,他们也一定不会赞同。 P2-4 序言 英国文学史上的勃朗特三姐妹可谓家喻户晓,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和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享誉全球,由于种种原因,小妹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e,1820—1849年)却遭到了读者和文学评论的忽视。 2013年,受外研社委托,我开始翻译安妮这部《艾格尼斯·格雷》,初译历时四个月,当时觉得它语言朴实,节奏缓慢,风格典雅,是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的典范,翻译难度并不大。及至今年暑假重新校对,前后修改三遍,才逐渐体会其中味道。 安妮本人出生于牧师家庭,曾先后两次出外担任家庭女教师,小说中力求节制,甚至略带宗教性的描写,可谓她本人的真实写照。如何将之体现于译文,并传递给读者,是本书翻译的难点。文学翻译自然是艺术,而不是技术,除了原文信息,更应传递原文风格,身处二十一世纪实用主义信息大潮,译者该如何将十九世纪的古朴文风“慢条斯理”地传递给现代读者呢? 安妮这部自传体小说,谈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教育、道德和宗教,但它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惊涛骇浪的描写。全书二十五章.仿佛与读者闲话家常般缓缓道来,时常有些小波折,却不至于令人手不释卷,一探结局。看这样一部英文小说,你如果沉浸其中,大概会安静下来,远离所有浮躁得失,获得阅读的最大快乐!问题是,经过译者的“以讹传讹”“嚼饭与人”,还能保留这样的快乐吗? 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从来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忠实的不漂亮,漂亮的不忠实”的确算不得刻薄之言。译者自己也不喜欢读译本,不管是多么高明的翻译名家,不管译本如何“信、达、雅”,总有“隔靴挠痒”“不忍卒读”之感,况且语言的保鲜期并不长,从前说经典名著五十年需重译,如今网络信息时代的语言发展速度迅猛,新词层出不穷,旧词淘汰率也很高,三十年前的译文已显落伍之态。 那我为什么还要做翻译呢?一来,翻译是职责,既为翻译教师,有空闲而不做翻译实践难以心安;二来,翻译是“痛并快乐”的事,译者在语言转换之间享受到的原文之美妙,译文之“词穷”,是平常阅读难以获得的;译者旬月伏案翻译时那种心无旁骛的充实感,也是其他事情难以企及的。 既然做翻译,必然离不开翻译的目的和标准。它们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权衡取合。对此,本书译者认为翻译(或者说文学翻译)的目的是吸引读者靠近原著,阅读原著。比如这本《艾格尼斯·格雷》,语言朴实而优雅,非常适合中等英语水平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阅读。假若你喜欢本书且英语尚可,不妨去读一读安妮的原著! 最后,感谢外研社李鸿飞老师不遗余力地帮助寻回译文初稿,否则2013年百多天的努力将化为泡影;同时也感谢家人的支持,交稿前,从事建筑业、不懂外语的爱人还帮助通读了全文,标注出不少欠通顺的语句,甚至还纠出一些错别字,令我汗颜的同时,也略感心安。 是为序! 2015年8月11日于浙江师范大学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