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布朗肖著作的《未来之书(布朗肖作品集)》讲述了始终在路上,始终已成过去,始终在场于某个开始——陡然一下让人屏住呼吸,但却铺展开来似一场回归,似永不停息一再开始——歌德说:“哎,在前世里,你大概是我的姐妹或是我的妻。”——这就是叙事要走近的事件,它虽颠覆了时间关系,却显示了时间,让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是叙事本身的时间,用转变叙述者时间的方式进入叙述者时间,在这变化的时间里,在想象的同一时间内,在艺术试图实现的空闻形式电种种殊异而短暂的迷醉同时而生。
| 书名 | 未来之书(布朗肖作品集)(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莫里斯·布朗肖 |
| 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莫里斯·布朗肖著作的《未来之书(布朗肖作品集)》讲述了始终在路上,始终已成过去,始终在场于某个开始——陡然一下让人屏住呼吸,但却铺展开来似一场回归,似永不停息一再开始——歌德说:“哎,在前世里,你大概是我的姐妹或是我的妻。”——这就是叙事要走近的事件,它虽颠覆了时间关系,却显示了时间,让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完成,这是叙事本身的时间,用转变叙述者时间的方式进入叙述者时间,在这变化的时间里,在想象的同一时间内,在艺术试图实现的空闻形式电种种殊异而短暂的迷醉同时而生。 内容推荐 布朗肖以一种充满激情和焦虑的学识向我们谈论了普鲁斯特、阿尔托、布洛赫、穆齐尔、亨利·詹姆斯、萨缪尔·贝克特、马拉美以及其他一些作家,甚至是将来某一天的最后一位作家。《未来之书(布朗肖作品集)》汇集了莫里斯·布朗肖为复刊后的《新法兰西杂志》写的文论,这些文论被包括福柯、德里达、罗兰·巴特等在内的新一代法国知识分子固定阅读,对后来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录 画蛇添足,但求知音(译序) Ⅰ 塞壬之歌 遇见想象 普鲁斯特的经历 Ⅱ 文学问题 “恐怕没个好结果” 阿尔托 卢梭 儒贝尔与空间 克洛代尔与无限 先知之言 魔像之谜 文学的无限:aleph 魔鬼之败:使命 Ⅲ 没有未来的艺术 到极限 布洛赫 《螺丝在拧紧》 穆齐尔 对话之痛 小说之光 H.H 私人日记与叙事 叙事与争议 Ⅳ 文学何处去 文学消失 找寻零度 “现在何方?现在是谁?” 最后一个作家之死 未来之书 权势与荣耀 试读章节 遇见想象 塞壬:似乎就是她们在唱,却意犹未尽,只让人耳闻真正的歌源在何处、听见歌曲真乐。塞壬之歌,尚未完成,还在路上,却引航行者向歌唱真正开始的空间。所以她们没在骗人,真会带人去目的地。但到了又如何?哪里是目的地?那是一个只会让航行者消失的地方,因为就连音乐本身,在这源头地带也消失得彻底,世界上再无一地可与之相比:汪洋大海之上,活人堵住耳朵也得沦陷,就连考验人类意志顽强与否的美人鱼,终有一天也将消失不见。 塞壬之歌到底为何?缺了什么?为何缺失反让歌曲出神人化?有人总这么回答:这不是人类所唱,或许是自然的声响(还能有其他可能?),但又在自然的边沿,用一种人类完全陌生的方式发出,极低,唤起人类在生命常态下无法满足的、沉沦的极致快感。但其他人又说,最奇怪的还是它竟让人如此迷醉:歌,不过人类习以为常的歌,再现而已,但唱歌的是塞壬,——虽为兽,却因女性美的反光而娇艳无比,能像人一样唱,令所唱非同凡响,所以才让听者从这人类的歌中听出了不属于人的特性。所以就因着绝望,醉心自己歌中的人就这么完了?这是一种近乎狂喜的绝望。在这真实、普通、神秘、简单、寻常的歌中,是有那么点不可思议之处,人类一下子就能看出这点不可思议,无须真实,这歌凭着陌生的力量就能唱出来,那陌生的力量,说出来就是想象的力量,这歌,是深渊之歌,一旦流人人的耳朵,每个字都似深渊大敞,强烈地诱人消失。 别忘了,这歌唱给航行者听,这群人时刻身临险境、大胆无畏,歌本身就是一次航行:是一段距离,揭示出种种可能,可能横越这段距离,可能让歌成为走向歌曲的活动,再把这一活动变成最强欲望的表达。奇怪的航行,但朝向何地?总会想着所有接近之人也只能接近而已,焦躁煎熬,因为早就认定了:就这;我将在这抛锚。而对其他人来说,却恰好相反,是太晚:目标总是错过;迷醉,用谜一样的承诺让人无法忠于自己、人类的歌唱乃至歌的本质,唤起希望与欲望,去更高更远的地方,一个神奇的地方,一片荒野,就像音乐的源地是唯一一个完全没有音乐的地方,这神奇的地方,一片干旱,寸草不生,而沉默,如喧嚣,让所有沉默之人错过接近歌曲的道路。那让人这么往深处走,是不是心存恶意?是不是像习俗费力说服我们的那样,塞壬不过虚假之音,不该听,是诱骗,只有不忠、狡诈之流方能抵抗? 一直以来,人类总是不光彩地要抹黑塞壬,苍白无力地指控着,说她们满嘴谎言:她们一开嗓就在骗,一呼吸就诱人上钩,人们一触碰她她就编造;塞壬根本就不存在,而且一点经不起推敲,奥德修斯凭常识就能识破、一举歼灭。 奥德修斯的确战胜了塞壬,但他用的什么法子?像他那样,顽固、心思缜密又狡诈,所以能得享美人鱼的表演,不冒一点风险、不担任何后果,如此懦弱、平庸、安静地享乐,是克制的结果,就适合一个堕落的希腊人,像他这样,休想做《伊利亚特》的主角,另外,懦弱,是可以让人幸福也安全,但这要建立在特权基础上,特权将奥德修斯置于寻常的条件外,其他人根本无权享受这种精英的幸福,只能乐见他们的首领滑稽地左扭右摆、凭空迷醉得一脸怪相,然后从掌控自己的首领那得些满足(或许这就是他们学到的,对他们而言这就是真正的塞壬之歌):奥德修斯在听却似乎听不见,那充耳不闻的样子出乎意料,足以让美人鱼绝望,而绝望原是留给人类的,绝望变她们为真实存在的美丽姑娘,一旦成了真一旦遵守诺言就消失存真实里、歌曲深处。(P3-P5) 序言 画蛇添足,但求知音(译序) 对于外国文学,懂门路的人挑译者选译本,新手看装帧和出版社,钻文字的打开翻上几页,这是对于外国名家名作。 我不敢说布朗肖在中国是个什么样的人物。所谓的学院派孤高者喜欢以他另辟蹊径,但嚼的都是外国评论家嚼剩的,无非堆砌的“主义”。我大胆说一句:“怕是没懂。” 所以,布朗肖的书孤单。 不是因为“曲高和寡”,而是一再深入,却少人同往。曲无高低之分,无论听者何人,只要他懂,他与作者同往。 我这小译者,所作不会讨布朗肖喜欢。他厌恶一切解释性的序言、导读。就像有仙境一处,我似乎看到了,禁不住与人分享的欲望,要做出动作、发出声音唤人同行。所以写译序,带着私心。对于仙境,仙在无人无污染无干扰,我与他人,只能是“侵入者”,但仙境,还在于它敞开的姿态,所以我想画蛇添足,现在给即将同行的人勾勒出线路: 神话里海妖塞壬以歌诱人致船毁人亡,所以歌的来源——歌唱开始的地方是听者的坟,所以源头,一无所有。以此比喻写作,写作,因灵感上身,逆流而上要找灵感之源,就成了向死的过程。而这过程所涵盖的距离,即承载想象的空间。 奥德修斯想听却怕危险,命手下一个个堵起耳朵然后把他捆上,所以任他迷醉大喊大叫,听不见的他人不理不顾依循原本的路线。神话里的诡计,是写作时的技巧,既要写作的迷醉,又要全盘控制。但他的意志,依旧在劫难逃。迷醉、掌控的欲望与手段相斗,结果成就了叙事。 这是《未来之书》开篇. 奥德修斯遇见塞壬之歌(任何文学作品的基本故事框架)是素材,要成叙事,写作之人要有道家“无为”的思想、娱乐的心、放任自流的态度,不断将素材变形,不以正常时间顺序为序,杂糅多种体裁,因为叙事中,没有定型的事件,因为叙事本身,就是叙事要完成的事件,所以一直变化不断,始终在路上。所以有了无限可能,可以从任何一点出发到任何地方,任何角度想象的绽放围拢成写作的空间——星球。说白了:一上写作的道,任何素材,无论关乎真实事件与否,都已不是原来的模样。 但叙事、写作,从源头看,循着素材的光(从已然发生的事件而来,代表过去),到非写不可时以笔为计时器将现在进行到未来(作品成形之时),过程中还会在过去、现在、未来,人物、叙述者、作者多种时间多种角度跳,所以重要的不是作者本人,所以没有主宰,而是一片荒野,任物生长,可能有石子绊脚,可能有深渊要坠,可能有大海要蹬,缺陷或虚空,所以令人挣扎,所以迈向思考。因为远与空,想象铺展成文学,“文学中,一切事物都会自我讲述,让自己显现,用自身真实的形象及隐秘的方式自我揭露”。 所以重要的并非说了什么,而是说的当下如何思考、如何下笔。 所以,写作之人如先知:以自己的身躯传神谕,简单一句话涵盖了种种可能,仿佛《圣经》里的出逃、游移,飘忽不定,说不出具体的含义;回归旷野,呈现最原始的、互不相干的状态。写作时,脑海里的一切仿佛神谕,写作之人不解其意、不知所措。不得不亲身体验才能感同身受,感同身受就意味着抹除自己,又如先知,违背自己的本心、本性,做出了自己也无法理解的行为,因而写下了意料之外的话。 所以归于作品的一切,只在写作之时才真实。 以塞壬之歌引出写作,第二部分以阿尔托、卢梭、儒贝尔、克洛代尔及先知、魔像阐述他以为的文学,第三部分说的就是文学中的特例:布洛赫、穆启尔与赫尔曼·黑塞、格里耶等人。特例,看似因为独特得无法复制断了后继的路,实际以否定的方式揭示着法则,以摧毁之势推动文学向更远的极限发展。 因生争议。所以有人不禁要问“文学往何处去”。 掺杂着出版、走向大众的欲望,又想挺起脊梁;要自我言说,又茫然不知所往;要掌控,又似乎被掌控,写作又往何处去? 就写作而言,写作之人在写作之时抛开自我,凭沉默言说,不攀权势,不揽荣耀,就文学而言,放下惯习的枷锁,从零开始,往深处走,各方向扩散,迎接应来却未来、始终在生成的未来之书,这大概是答案。 放手。 大雪覆盖一切,认不清方向,没有足迹,没有颜色,这时候你如果听,听见冰层之下有河水涌动、地下的种子在萌发、远处森林的洞穴里冬眠的动物动了一下毛发……这大概就是布朗肖的《未来之书》。 一般,大雪封山,再无人接近。 写序这种平庸事,我做了,拙劣地简化演绎(拿原书小标题为线索串联起中心思想,小学生都会做的事),只求遇你这知音,而非真理。 如果你只盯着一袭华丽袍子上的虱子(他说了什么道理),那没意思。布朗肖用火柴玩多米诺骨牌的游戏,语言是火,一句点燃一句,看完只觉心上仍热,脑里是水,一脉热流的温柔,就连水草也要抚摸一下。 写序,愿你是写作之人,看布朗肖《未来之书》这诗。作家,再无理由推脱理念和逻辑,批评、评论,也别拿各种主义堆砌自己看不懂的话,只要关于文学,“世间一切皆诗也”。 如果我可以,我愿某位已逝的真作家能够像喜欢《写作的零度》一样喜欢这本《未来之书》。 如果我可以,我愿更多的人不仅享受文学的权利,关注自我的言说和言说的欲望,还能尽一点义务,艰涩、问题不应作为回避深刻、思考的借口,而恰为文学的开端。阅读,读好书,读应该读的“难”书,就是所谓的“义务”。 赵苓岑 2015年3月28日初稿 2015年7月7日修改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