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梵高传(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美)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一个被人看作怪胎,却有着圣洁灵魂的“疯子”;他是一个勇敢、热情,用生命燃烧自己的天才。

一百多年来,梵高悲惨的人生震撼无数读者,他的故事充满苦难,也充满人性。

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一起创作的《梵高传(精)》是一本最系统完整呈现梵高人生与艺术全貌的佳作,带你进入一个常人读不懂的世界,一个只属于梵高的永恒的星月夜。作者简介

内容推荐

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一起创作的《梵高传(精)》《梵高传(精)》讲述了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传奇一生。书中从梵高出生写起,写了他在海牙、伦敦、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地历经坎坷;写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店职员最终成为绘画大师,开创了后印象主义画派;写他与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画家高更在阿尔勒相聚,两人交恶后,梵高患上躁狂症割掉自己的耳朵,最后在巴黎郊区饮弹自尽。书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首次出版,除了叙述梵高的经历,同时也描绘了梵高与当时的画家群体的交往,对研究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

家谱

地图

序言:狂热的心

第一部分 早年岁月1853年一1880年

 第一章 堤坝

 第二章 石楠丛中的村庄

 第三章 怪男孩

 第四章 上帝和金钱

 第五章 通往赖斯韦克之路

 第六章 流放

 第七章 效仿基督

 第八章 天路历程

 第九章 噢,耶路撒冷!噢,津德尔特!

 第十章 驶向风中

 第十一章 “就是它了”

 第十二章 黑乡

 第十三章 如画的土地.

第二部分 荷兰岁月1880年一1886年

 第十四章 冰冷的心

 第十五章 依然爱你

 第十六章 插画师的拳头

 第十七章 我的小窗

 第十八章 孤苦的人

 第十九章 雅各和以扫

 第二十章 空中的城堡

 第二十一章 囚犯

 第二十二章 生活的快乐

 第二十三章 水中女妖

 第二十四章 些许疯狂

 第二十五章 一气呵成

 第二十六章 失却的幻想

第三部分 法国岁月1886年一1890年

 第二十七章 逆流

 第二十八章 齐姆加诺兄弟

 第二十九章 收放自如

 第三十章 从商的狂热

 第三十一章 天堂

 第三十二章 向目葵与夹竹桃

 第三十三章 诗人的花园

 第三十四章 虚构的野蛮人

 第三十五章 竞赛

 第三十六章 陌生人

 第三十七章 两条路

 第三十八章 真正的南方

 第三十九章 星夜

 第四十章 孤独的灵魂

 第四十一章 “堕落的孩子”

 第四十二章 花园与麦田

 第四十三章 幻觉消逝,崇高永存

后记 长眠于此

 附录:关于文森特致命伤的说明

 致谢

 资料来源说明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婚礼当天,新人途经的小径已被安娜的家人撒上花瓣,各个站点也扎上了绿枝蓓蕾织就的花环。新娘从王子河畔的卡本特斯家出发,来到海牙修道院教堂。这是一座15世纪建成的宝库,坐落在皇城的中心大道上,两侧菩提树林立,恢弘的别墅群环抱四周。马车穿过的街道会令每一个来自肮脏大陆的人羡艳:每栏窗格都掸得清清爽爽,每扇门都刷了新漆,门廊上的每个铜罐都抛过光,钟塔上的每柄长矛都刚刚镀了金。“连屋顶都好像每天清洗。”一位外国人颇为惊讶,街道“干净得像是室内走廊”。另一名游客写道,这样的地方“会令所有人都羡慕那些居住在这里的幸福人们”。

田园有如此地,诗意有如此时,叫人感恩,却无法让人摆脱往昔的阴影——这种复杂的情绪萦绕了安娜·卡本特斯的一生。她很清楚,对于她的家庭和国家而言,好景不会常在。

1697年,卡本特斯家族命悬一线:历经战争、洪水、大火以及持续了150年之久的瘟疫,最后得以幸存的只有格里特·卡本特斯一人。格里特的先人们全都在喋血的八十年战争中丧生。这是一场由低地国17省发起的、反抗西班牙残暴统治的战乱。据载,这场战争始于1568年,海牙等地的新教徒凭借“洪潮般极端的愤懑”揭竿而起。人们被溺死、斩首、焚烧,尸体被绑成一团从高窗投下。西班牙宗教法庭伺机报复,声讨尼德兰的每一个男人、妇女和儿童。300万人像异教徒一样被迫害致死。

在荷兰广袤的大地上,军队相争,异教相残,阶级互斗,邻里相欺,民兵混战。各类思想派别激斗的状况,持续了80年之久。访客来到哈勒姆,只见“许多人被吊死在树上、支架上,以及随处可见的横梁上”。房屋被焚毁殆尽,家家户户被处以火刑,尸横遍野,无一幸免。

偶尔,暴乱暂时平息下去(1648年荷兰诸省宣布从荷兰王国独立,宣布战争结束),但很快,新一轮的暴行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肆虐。1672年被称为灾年,较八十年战争末期更为惨淡。另一场狂怒点燃了原本安宁且完美无瑕的海牙街头。人群涌入市中央,猎获了曾经的国家首领。在海牙修道院前,他们像牲口一样被屠宰。多年后,安娜·卡本特斯就在这儿举行了她的结婚典礼。

但给卡本特斯家族带来致命重击的并非战争,也并非不时爆发的暴乱。像国人一样,格里特·卡本特斯一辈子都难摆脱遭洪水灭顶的命运。情势一直以来都这么糟糕。冰河世纪终结后,莱茵河口的环礁湖开始堵满丰沃的淤泥,第一批定居者束手无策。慢慢地,定居者们筑堤修坝防止海域扩散。他们广挖沟渠,排尽堤坝后的淤滩。16世纪至17世纪,风车的发明令大片大片的积水得以排干,农田开垦也由此开始。1590年至1740年,以商业贸易征服了世界的荷兰商人们,在遥远的另一半球建立了富庶的殖民地。荷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创造了一个足以匹敌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尼德兰的疆域也扩大了30余万英亩,可耕种的大陆面积增加了三分之一。

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海水。尽管1000年来付出了巨大努力,洪水仍和死亡一样不可避免。这样的恐怖场景无论如何也无法预见:有时海浪会攀上坝项,有时堤坝会崩塌在浪头之下,有时又兼而有之,海水侵入内陆,向平坦的乡野进军。有时,海水又完全撤去,露出退潮后的大陆。仅1530年的一天夜晚,就有20余个村庄淹入深渊,水面隐约只见教堂尖顶和牲畜死尸。

像所有命途多舛的国人一样,格里特·卡本特斯继承了一种水手般的精准的直觉——对于灾难逼近的直觉。17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与海神的抗争中丧命的千千万万人里,就有格里特的叔父。他和格里特的父母、兄弟姐妹、堂侄、第一任妻子及其娘家人统统在格里特未过而立之年时就丢了性命,长眠于列克河中。

格里特。卡本特斯生在大洪水末期;他的孙子继承了祖父的名字,降生在了另一个乱世。从18世纪中期开始,自由选举、扩大公民权利、废除苛税的呼声与启蒙运动的乌托邦精神汇成了一股洪流横扫欧洲大陆。这股力量如战争和海浪一般,势不可挡。

革命的炽火很快燃及了卡本特斯家族。1795年,新法兰西共和军的武装力量进入荷兰。他们以革命者自居,却如征服者一般驻扎下来。士兵被安置到每家每户(包括卡本特斯家),货品和财产(如私人的金银钱币)充公,贸易萎缩,利润锐减,商户停业,价格飞涨。皮匠格里特.卡本特斯,三个孩子的父亲,就此失掉了生计。更糟的是,1797年1月23日,格里特离开海牙去邻镇讨生活。当晚7点,人们发现了躺在通往赖斯韦克的道路边的格里特。他遭遇了抢劫,被暴打一顿,奄奄一息,还没被抬进家门,就撒手人寰。据卡本特斯家世代相传的家史记载,格里特的母亲“疯了一般地抱着冷冰冰的身体,泪如雨下”。格里特·卡本特斯抛下了一个有孕在身的老婆和三个年纪尚小的孩子。其中有五岁的威廉,他便是画家文森特·梵高的外相父。P11-12

序言

提奥作了最坏的打算。消息只说文森特“弄伤了自己”。提奥赶往车站搭下一班开往奥威尔的火车,途中思绪万千。上一次收到这样可怕的消息还要追溯到高更发来的一封电报,通知他文森特“病得很重”。那一次,赶到南部小城阿尔的提奥在医院的发热病房找到了哥哥。他头上缠着绷带,意识模糊。

这一次,火车之旅的尽头又会有什么在等待他?

每当此时,提奥脑中总会浮现出那个他曾经熟识的文森特:这个兄长热情、好动、爱闹腾、同情心泛滥、喜欢刨根究底。童年时代,两人去荷兰小镇津德尔特附近的乡野和林子里远足,是文森特令他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秘和魅力。冬天,文森特教他滑冰、玩雪橇;夏天,和他在沙地上堆城堡。在周日的教堂里、客厅的钢琴旁,文森特的歌喉自信又清亮。他还爱在他们时常密谈的阁楼上高谈阔论,直至深夜。这一切催生了弟弟心头一份独特的情感,这种情感被他们的兄弟姐妹戏称为“情愫”,而提奥,即使是数十年以后,仍骄傲地称之为“仰慕”。

文森特陪伴提奥一起长大:领他去冒险,给予他启迪甚至是奚落和责骂。他是无所不知的狂热分子、逗趣的挑刺者、幽默的玩伴、称职的保姆。这样的文森特,他的文森特,竞已在饱受痛苦了?

提奥认为自己知道答案:荼毒文森特的是他那颗狂热的心。“在他的说话方式中,有某种东西,让人要么喜欢他,要么厌恶他,,,提奥这样解释,“他总是不遗余力,不惮挑衅任何人。”当人们早已将那令人窒息的青春狂热抛诸脑后时,文森特却仍沉溺其中。巨大、无法平息的激情席卷了他的人生。“我是个狂人!”文森特于1881年宣布,‘‘我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一团熊熊燃烧、无法熄灭的火焰。”不论是在津德尔特的河滩里捉甲虫,收集画册,传播基督福音,还是废寝忘食地阅读莎士比亚或巴尔扎克,他做任何事都出于热切、孩童般的盲目与率直。甚至连报纸都能令他激情澎湃。

热情的狂澜使得一个令人费解的狂热男孩变得任性和伤痕累累:他成了这个世上的陌生人,被家庭抛弃的流亡者,自己的敌人。没有人比提奥更了解——上千封通信让他对哥哥的艰难历程一清二楚——他对自己和他人无可妥协的要求,以及由此产生的无休止的麻烦。没有人能了解文森特在孤寂、失望中付出的代价,以及他孤注一掷的自我毁灭,也没有人更清楚介入干预的徒劳。“我讨厌人们告诉我出海很危险,”文森特曾对试图劝阻他的提奥表明心迹,“最危险的何尝不是最安全的?”

谁还会讶异一颗狂热的心能创造出如此狂放不羁的艺术?提奥听过关于哥哥的那些流言和议论。人们叫他“疯子”。早在阿尔的那次意外之前,文森特还没进精神病院时,人们就已将他的艺术视为疯子的作品。一位评论家曾将其扭曲的造型、夸张的色彩描绘为“疯癫的产物”。提奥也曾花费多年时间试图驯服文森特脱缰的画笔,却以失败告终。要是他可以少用一点颜料——而不是浓墨重彩,要是他可以画得慢一点——而不是肆意挥洒,那该多好(“有时,我确实快得过分,但这有错吗?我完全情不自己。”文森特抗议道)。提奥一遍遍地告诫说,收藏家喜欢细致、光洁的作品,而不是狂放不羁的作品。而文森特却用“色彩充沛”为它们辩护。

随着火车的起伏颠簸,最近一次的惨祸历历在目,这些年来忍受的奚落和嘲笑也萦绕于耳边。很长一段时问,出于家庭尊严和手足之情,提奥极力阻止人们将文森特称为“疯子”。在他看来,文森特不过是爪‘‘异类’一一个爱在风车前折腾的堂吉诃德式的怪人——也许并不疯癫,只是高贵得反常。但阿尔的那一个意外改变了一切。“很多画家疯了以后才开始创作出真正的艺术,”提奥后来写道,“天才沿着神秘的轨迹成长。”

文森特徜徉其问的这条道路就诡异得史无前例:作为画商短暂而失败的开始、不光彩的神职经历、迷惘的福音传道使命、偶然的杂志插画工作,以及最后短暂绚烂的画家生涯。没有什么比那些数目庞大的画作更能说明他桀骜不驯、极具爆发力的性情了。在他多舛的一生中,它们被源源不断地创作出来,却永远不会被家人、朋友或债主的橱窗、阁楼或客房接纳。

到现在,仍有人将文森特的画——或他的信——视作一个可怜人的咆哮。提奥相信,只有通过窥探这种性情,追溯这段血泪历程,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文森特源自内心的艺术,读懂他那份近乎固执的坚持。这是提奥对那些人的回答。只有用“心”去发现文森特,才能见其所见。就在这趟宿命之旅之前的几个月里,提奥向第一位敢于赞赏文森特作品的评论家这样表达了感激之情:“要知道,他的画就是他本人的写照。”

如提奥所述,19世纪末的艺术批评专注于传记批评。作为这种批评方法的先驱,爱弥尔·左拉倡导艺术必须“有血有肉”,画作须与画家合一。左拉表示:“我想在画中率先发现的是作画之人。”没有人比文森特·梵高更笃信传记的重要性。“左拉对于艺术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在1885年写道,“在艺术作品中,我找寻的和我爱的是人——艺术家本人。”没有人比文森特更热衷于收集艺术家的传记——从卷本文献到“传说故事”,再到“街头巷尾人们的议论”,甚至只言片语的流言,无一遗漏。文森特与左拉不谋而合,他悉心洞察“藏在画布背后的人”。在艺术生涯的初期,也就是1881年,他曾向朋友表示:“画家和画作对我而言同等重要。”

艺术就是文森特人生的诠释,甚至比穿插其间的海量信件更为真实、透彻、发人深省。他相信,不论是“宁静和喜悦”,还是痛彻心扉的战栗,都在他的艺术中得以释放;以画写心伤,以画载我情。在提奥抵达奥威尔数小时后,文森特结束了他的一生。“作我所感,感我所作”是文森特终其一生的写照。倘若没有读过他的故事,也就无法读懂他的艺术。“我,就在我的画中。”文森特这样昭告世人。

后记

“梵高先生!该醒醒啦!”

文森特甚至在睡梦里也期待着厄休拉的声音。

“我醒着,厄休拉小姐。”他高声应道。

“不,你没醒,”姑娘笑着说,“现在是醒了。”……

然后是文森特起床、剃须、梳头、穿衬衫、戴领结的描写。再然后是他下楼去吃早饭。又是各种对话。当然是虚构的。

这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渴望生活》的开篇。30年前,当我第一次读到此书时,跟那时的许多美术爱好者一样,立刻就被梵高的英雄形象,以及欧文·斯通的生花妙笔吸引住了。当年如痴如醉、如梦如电的光景,至今还在记忆深处闪烁。要为《梵高传》的中译本写个“译后记”,我情不自禁就想到了重读此书。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面对这样的开篇,只读了两页,我就读不下去了。于是,我翻到了这本书的结尾,也就是欧文·斯通定格“梵高自杀”的那个高潮迭起、惊心动魂的时刻。我读道:

他把脸仰向太阳。把左轮手枪抵住身侧。扳动枪机。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

我合上了整本书。

必须承认,几十年以后,我对这本书的失望大大超出了预期,正如我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包括我在内的四位译者,奋战18个月完成了《梵高传》的翻译的话,我仍然会认为《渴望生活》是世上最好的梵高传记。事实上,《梵高传》并没有数典忘祖,它在介绍里说“尽管关于梵高已有无数著述,他那悲剧人生的模糊面目也已长期流行于大众文化中,但是在过去的70余年里,还没有一部书像此书这样,对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做出了如此严肃而又野心勃勃的探索”。显然,《渴望生活》是70余年前的一座里程碑。而如今,梵高传记,再宽泛一点讲,整个梵高研究的地平线,已经被改写。

我该如何将这部一言难尽的巨著相对客观地介绍给中文读者?在它已经获得无数的赞美和荣誉之后,难道我还能增加些什么吗?我认为与其夹缠于国外早有定评的大量评论中,还不如干脆将这些信息分门别类,与我国读者一起分享,从而将这个译后记的写作,当作一次本雅明所说的“以引文代撰述”的实践机会。

先看这部巨著的写作机制。此书作者虽然只署名“史蒂文·奈菲、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真正的研究工作却是由一个庞大的团队完成的。这个团队至少涉及8位研究者和18位翻译者。正是他们的有效合作,保证了这本书的学术质量。这一点诚如书评家所说:

此书在任何一个意义上,都是纪念碑式的:《梵高传》的写作过程耗时十载,而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甚至发明了特别的软件来交叉研究他们多达10万张数码卡片的数据库……他们还拥有一个由8位研究者和18位翻译者组成的团队。谦虚地说,这不是传记写作的常规模式……从这种异乎寻常的资源重组中浮现出来的梵高家族……比以往的任何版本都要全面、充分得多。(迈克尔·普劳杰,《伦敦星期日泰晤士报》)

这则评论提到作者“发明了特别的软件来交叉研究他们多达10万张数码卡片的数据库”,这一点值得大书特书。它将传记写作和艺术史研究带进了数码时代。利用当代计算机技术对多达10万张卡片所作的数据处理,让这项本来有可能耗时30年的工作,得以在10年内完成。另据作者所说,他们为此书所做的注释多达28000条,打印稿达到了5000页。这对于一部既为专家,也为普通读者而写的传记来说,显然是过于庞大了。因此,他们明智地将这部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也许是最为重要的注释和参考文献,置于为此书专门开设的网站上。对此,有评论家如是说:

在《梵高传》里,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为我们的时代带来了一个新的梵高。他们书里的那位文森特也反映了我们自己的时代:充满了冲突、困惑,现在还有数码技术。在梵高研究中,《梵高传》作为新的重量级冠军而独占鳌头,同时既为梵高研究,也为一般意义上的传记写作,确立了新的标准。然而,如果没有一种小说家的笔法,所有这些传记研究都将一钱不值。最后,使得《梵高传》真正能够代表当今这个时代的,是它如何将传记导向数码技术……与此书相伴的网站对未来的学者和传记作家来说,既是一种邀约,也是一种挑战……《梵高传》作为文森特.梵高新的权威传记脱颖而出,也将参与塑造下一代眼中的文森特。(鲍勃.杜甘,《大思想》)

此书的海量信息受惠于当代这个资讯爆炸的时代,而前辈传记作者要么还处于与农耕文明相当的个人写作时代(例如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要么只是利用了现代工业社会的便利[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次重要的梵高回顾展及其图录——当然包括重要论文:Susan A1vson Stein.Van Gogh:A Retrospective(1 986);Bogomila Welsh.Ovcharov,Van Gogh i,zPerspective(1973)]。而眼下这部书,却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建立在个人之间、个人与机构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大规模的合作之上。除了动用乔。邦格(提奥的妻子,梵高的弟媳)亲自翻译的经典《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外,本书还大大得益于世上最好的梵高研究机构——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的一项重大出版计划,那就是花了15年时间才编撰完成的《文森特。梵高书信全集》。如果没有这一点,眼下这部书也许根本不可能如此不同凡响,诚如论者所说:

除了历史学家的严谨,这一点当然也得益于他们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教育背景。他们对法律的熟悉,无疑强化了描述和推理的合理性和可信性。他们甚至还咨询了两位职业律师(一位被告律师,一位原告律师),重点查证了当年的警察局(包括梵高本人在内)的笔录。他们对梵高及其他人的笔录的探究,堪称司法鉴定的奇迹。所以,不奇怪的是,我所看到的书评,高度一致地认为他们的结论是可信的:

在对梵高的品行作出解释后,奈菲和史密斯的理论——文森特不是死于自杀,而是被一个法国少年枪杀的——似乎非常合情合理。他们指出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异常现象(特别是枪支神秘消失,从未找到)。(马文·盖福德,《每日电讯报》)

在其权威性的新传记中,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戏剧性地改写了最后一幕。在对与艺术家之死相关的证据和证词做了一丝不苟的查阅之后,他们得出结论认为,梵高可能是被两个他认识的兄弟俩当中的一个枪杀的——很有可能是一次意外……我觉得他们的论述令人信服,无懈可击……(爱德华·苏赞斯基,《费城询问报》)

因此,当我读到欧文·斯通在《渴望生活》的“跋”中所作的声明时,我先感到有些吃惊,随后又无可奈何地微笑起来:“除了这些写作技巧上的自由外,本书是完全真实的。”当然,我得立刻补充说,这决不表明我对此书失去了尊敬。远不是这样。而是,它确实是农耕时代最好的梵高传,是那个年代的里程碑。但里程碑的意思是:道路总要向前延伸。

对于这样一部几乎举世称誉的杰作,译林出版社果断引进,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我感谢他们邀请我适译此书的信任和美意。不过,如果没有我的三位合作者,要想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完成这部卷轶浩繁的巨著的译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浙江理工大学外语学院的宋倩女士、何卫华先生,以及同济大学外语学院的匡骁老师。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

第1—13章,及序言,宋倩译;

第14-26章,何卫华译;

第27—36章,沈语冰译(宋倩帮助翻译了第35章和第36章初稿);

第37-43章,及后记、附录、致谢、资料来源说明,匡骁译。  ’

最后由我通读了全部译稿。对现代艺术,特别是梵高艺术的热爱,使我们的合作卓有成效。可是,版权交易合同惯例所容许的出版期限(包括翻译、编辑、印刷等),留给我们的时间实在太紧张了。我们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译文仍不免留有遗憾,希望读者诸君包容海涵,批评指正。

沈语冰

2014年8月31日初稿于海德堡

2014年12月10定稿于杭州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今一代对这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所作的终极肖像。

——《时代》周刊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