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精)》讲述了,艾玛是农庄主的女儿,一心追求浪漫优雅的生活。她嫁给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以后,发现生活远非她所愿。于是她不安于现状,红杏出墙。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实习生。她的偷情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倒给投机商人以可趁之机,迫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服毒自尽。
| 书名 | 包法利夫人(精)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法国)福楼拜 |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精)》讲述了,艾玛是农庄主的女儿,一心追求浪漫优雅的生活。她嫁给乡村医生夏尔·包法利以后,发现生活远非她所愿。于是她不安于现状,红杏出墙。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实习生。她的偷情不仅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倒给投机商人以可趁之机,迫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她债台高筑,走投无路,最后只好服毒自尽。 内容推荐 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精)》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是一部“最完美的小说”。作品以极其简洁而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富裕农民的独生女,美丽的主人公艾玛,因不甘与忠厚老实的丈夫过平庸的生活,两次发生婚外情,后均遭情人抛弃;又因过度消费,债台高筑,终于被迫自杀的故事。福楼拜通过这个富有激情幻想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十九世纪中期法国的现实生活,深刻揭示了浪漫主义的追求与庸俗鄙琐的现实生活的尖锐矛盾。 目录 代序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二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三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试读章节 一天晚上,十一点钟光景,他们给马蹄声惊醒。那匹马停在了门口,女佣推开顶楼的窗子,朝下面街上的来人问了一阵话。他是来请医生的,随身带着一封信。娜丝塔齐一路打着寒噤下楼来,开了锁,拔去插销。来人下得马来,径直跟在女佣后面进了屋。他从灰缨绒帽里面掏出一封用布裹着的信,小心翼翼地递给夏尔。先生靠在枕头上看信,娜丝塔齐站在床边擎着烛台。夫人害羞,转过身去朝着墙,把背冲着来人。 用一小块蓝色火漆封口的信上,请求包法利先生即刻前往贝尔托庄园,去接一条断腿。可是,从托斯特赶到贝尔托,途经隆格镇和圣维克多,足足有六里路程。夜色那么黑。夫人生怕丈夫一路上有个闪失,因此决定让骑马来的下人先走,夏尔过三个钟头,等月亮升起以后再出发。庄园得派个小厮在路上等他,好给他引路开门。 到了凌晨四点,夏尔裹好披风,上路往贝尔托而去。身上还留着残睡的暖意,只觉得一阵阵发困,他听任胯下的马稳稳当当迈着碎步,在马背上一颠一颠地打着瞌睡。田埂边上不时有些填着荆棘的坑,那匹马到了坑前就会自己停下,夏尔猛地惊醒,顿时想起那条断腿,竭力回忆有关骨折的知识。雨已经停歇;晨曦露了出来,树叶凋落的苹果树上,鸟儿一动不动地栖息在枝头,绒毛让清冷的晨风吹得竖了起来。平坦的原野一望无垠,灰蒙蒙的大地伸向远方,融入布满阴霾的天空,一座座农庄周边的树丛,稀稀落落散布在旷野上,成了些暗紫色的斑点。夏尔时而睁开一下眼睛;随即神思倦怠,睡意不由自主重又袭了上来,不一会儿他就进入一种朦朦胧胧的状态,新近的感觉和往昔的回忆混淆,自己恍惚问变成了两个人,同时又是学生又是丈夫,既像方才那样躺在床上,又像过去那样在穿过一间手术室。敷料热烘烘的气息,在脑海中跟露水的清香交融在一起;他听见床帘的铁环在金属杆上滑动,妻子在睡觉……过瓦松镇的当口,他瞥见有个大男孩坐在沟边的草地上。 “您就是医生吗?”男孩问道。 有了夏尔的回答,他便提着木鞋赶在马前奔跑起来。 一路上,医生从向导的口里了解到,鲁奥家看来是个挺富裕的农家。鲁奥先生头天晚上去邻居家过三王来朝节’,回家时摔断了腿。他妻子两年前就死了。身边只有小姐帮他照料家务。 车辙愈来愈深。贝尔托就在眼前了。男孩一下子钻进树篱的一个隙口,不见了人影,随后又出现在一个院子的那头,打开了栅栏门。马儿在湿漉漉的草地上款步而行;夏尔弯着身子从树枝下穿过。狗窝里的看门狗扯紧链条,吠个不停。进贝尔托庄园的当口,他的马受了惊,猛地来个偏闪。 这个农庄看上去很富足。从马厩敞开的门上望去,只见膘肥体圆的耕马在崭新的饲料架上静静地吃草。沿屋子一溜儿排开新鲜的堆肥,热腾腾的冒着水汽:而母鸡和火鸡中间,有五六只孔雀在居高临下地啄食,它们在科地区可是珍稀的家禽。羊舍很长,谷仓很高,像手一样光滑。车棚下面有两辆运货马车和四张犁,马鞭,轭圈,全套挽具一应俱全,蓝色的羊毛毡垫沾着谷仓顶上掉下的浮尘。院子的地势渐渐高起,间隔均匀地植着树木,水塘边上传来鹅群的欢叫声。 一个年轻女人,身穿有三道镶褶的蓝色美利奴。裙袍,到门口迎接包法利先生,把他带进炉火烧得很旺的厨房。只见好些大大小小的炖锅,煮着雇工们的早餐。壁炉跟前烘着湿衣服。铲子、火钳和风箱接口,全都大得出奇,像抛光的钢器那般锃锃发亮,而沿墙摆着的成套金属炊具,给亮堂堂的炉火和透过窗户射进来的曙光照得熠熠生辉。 夏尔上二楼去看病人,只见他汗淋淋地躺在被窝里,睡帽给甩得远远的。他是个五十来岁的矮胖子,白皮肤,蓝眼睛,已经有些谢顶,还戴着一对耳环。床边椅子上放着一个长颈凸肚玻璃瓶,里面盛着烧酒,他不时要灌一口给自己壮壮胆;可是,一见到医生,他那股亢奋的劲儿就全垮了,刚才骂骂咧咧地喊了十二个钟头,这会儿却哼哼唧唧地呻吟起来。 伤势很简单,没有任何并发症。夏尔没想到事情会如此顺利。于是,他回想起当年老师在病床前的音容谈吐,说了一大堆宽慰病人的话,外科医生说这种宽心话,就像给手术刀抹上一层油。为了做夹板,仆人到车棚找来一捆板条。夏尔从中挑了一根,截成几段用碎玻璃片刮光,女佣把被单撕成条当绑带,而爱玛小姐着手缝一个小靠垫。就为刚才她找针线匣慢了些,她父亲又不耐烦了;她没搭理他;但是,缝着缝着,她的手指让针给扎了一下,于是她就把手指放进嘴里去吮。 夏尔惊讶地注意到,她的指甲白得透亮,十指尖尖,比迪耶普象牙还明净,修剪成杏仁的长圆形。不过她的手长得并不美,或许也不够白皙,指节那儿瘦削了点儿;整个手也太长,轮廓线有欠柔韧。她身上的美,是在那双眼睛:虽说眼眸是褐色的,但由于睫毛的缘故,看上去乌黑发亮,目光毫不羞涩地正对着你,透出一种率真和果决。 伤口包敷好了,鲁奥先生执意邀请医生吃点东西再走。 夏尔下楼来到底层的厅堂。一张小桌上放好了两副刀叉和银制的杯子,紧挨桌子就是一张有华盖式帐顶的大床,布幔上印着人物,画的是些土耳其人。从面朝窗户的立柜里传来鸢尾香粉和带潮气的床单的味道。墙角的地上,竖放着几袋麦子。走上三级石阶就是比邻的谷仓,这几袋麦子是谷仓放不下才搁在这儿的。房间的墙壁起了硝,绿色的涂料在剥落下来,作为房间的装饰,墙壁中央的钉子上挂着一幅密涅瓦的炭笔画头像,画框是镀金的,画幅下方用哥特体写着一行字:“给我亲爱的爸爸”。 两人先谈了几句病人的情况,随后谈到天气,谈到严寒,谈到夜里在田野上出没的狼群。鲁奥小姐在乡间并不快活,现在尤其如此,因为庄园里的事几乎都得由她一个人来操心。房间里挺凉,她边吃边哆嗦,这一来就微微张开了肉鼓鼓的嘴唇,平时她不说话的当口,总习惯于轻轻咬住自己的嘴唇。P11-13 序言 我很早就注意到,每一部论及法国文学的书,必然要提到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对它的褒扬用的是最高级的词,说它是一部可以给作家们当教材当老师的书呢。我愧有小说家的虚名,多年前,也曾怀着敬畏的心情捧而读之,指望获得高人真传。也许那时我尚年轻,也许译文不对我的脾胃,反正没读出什么好来。读了一半,居然自暴自弃地割爱了。心里还纳闷得很,那书好在什么地方呢? 我把此书一字一句读了是在周克希先生送我他的新译之后。压在枕下,每天睡前读一段,用了十来天就完工了。倒不是不能快读,而是觉得此书和快读不相宜,要咀要嚼。每天半夜,昏黄的台灯下,和那个叫爱玛的女人约会一幕,或者说是偷窥,反正想看看她到底怎么了,想看作者还能做出什么事情。书好像比印象中的薄了许多,那些句子也不再烦人。以前嫌那故事太老,无非红杏出墙不得善终,多么没有新意。现在看起来,故事越老,写的人越要有想法和本事,不靠花招就拢住了读者。再说,小说写到今天,还有什么故事不是老故事呢?福楼拜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的狂热写了四年零四个月,最后竟把写成的一千八百页原稿删节到五百页,这种对文学的沉溺和偏执是没几人能做到的。它的长处是磨出来的,却不失神采飞扬的激情。它不夸张,只求把人原来的样子写出来。还有什么比人原来的样子更令人惊骇的吗?它几乎没有评判地叙述了一个女人的可爱和可气,梦想和痴狂。故事顺水而下,自然到必然,而福楼拜又是狠毒的,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他不肯网开一面。 《包法利夫人》首次发表于1856年,距今快一个半世纪。这本表面安静的书,号称古典和经典的书,对现代人,比许多一惊一乍的当代文学更为中肯。古往今来,人的道具在变,而人性和人的困境总是恒一的。洋人和华人说到底也是一样的人。一本好书,只可惜了爱玛的性命。爱玛没有走出去,不是福楼拜不让她走,而是,那种燃烧和欢乐永远是走不出去的。如果没有牺牲,那样的燃烧还有什么热量? 我私心感谢周克希先生翻译了此书,让我感觉到书变得薄了,从而读完全文,影影绰绰地望见福楼拜的居心。真正的阅读当然是读原文,有色彩也有韵律,但对不识原文的我,这样的翻译就是恩赐了。我看见周先生的一字一句,看见他努力在中文里找出和原文相称的节奏。他的译文是可以读的。我曾出声地读,很舒服。他的文字不夸张更不嚣张,肯用真嗓平常地说,把功夫做到了内里,贴心贴肺。从来的好的文学都是这样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简直是白话,还不避同字,而且再读下去居然还敢又弄出一个“黄鹤”来。我欣赏周先生如履薄冰的翻译态度,欣赏他对文学的福楼拜式的沉溺。这么说,此书在中国真是找对了翻译者。 听说周克希先生的译本将去台湾。我有幸写了以上这篇文字充作代序,其实乃一读者的阅读感想,记录对作者和译者的敬意。 陈村 2000.8.1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